膽囊炎,膽結石在腹部外科中其發(fā)病率僅次于闌尾炎,多見于35~55歲的中年人,膽囊炎可分為: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從膽囊炎發(fā)病機制病由可判斷約95%的病人是由于膽結石所致,我所近幾年來接診治療過138例,療效滿意,現(xiàn)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總結資料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急性膽囊炎59例,常出現(xiàn)右上腹疼痛,體位改變和呼吸時疼痛加劇,右肩或后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熱、寒戰(zhàn),并有惡心嘔吐。慢性膽囊炎79例,常出現(xiàn)消化不良,上腹不適或鈍痛,并有惡心、腹脹及噯氣,進食油膩食物后加劇。膽囊炎常并發(fā)膽結石,膽結石常促發(fā)膽囊炎。膽囊炎膽結石,可引起心肌缺血性改變,誘發(fā)冠心病,出現(xiàn)膽心綜合征。
“B型”超聲檢查,膽囊壁增厚,膽囊收縮不良,有膽石的可顯示膽石的大小。血液化驗白細胞增高。138例患者中,有12例結石較大(超過黃豆大),動員住外科手術治療,余126例用中醫(yī)中藥治療。
2 治法及藥物
膽囊炎多為肝膽郁熱、疏泄失常所致。當以清利肝膽、清熱化濕,疏肝利膽、調(diào)理氣機、消石通便為原則。
2.1 中醫(yī)中藥治療 以大柴胡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柴胡15g、黃芩9g、芍藥9g、半夏9g、枳實9g、大黃6g、生姜15g、大棗15g。痛甚加玄胡索、川楝子;便秘者適當增加大黃、枳實分量;并發(fā)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滑石;并發(fā)黃疸加菌陳、山梔子。每天1劑,煎2次,日服2次,十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禁食油膩、辛辣及飲酒。
2.2典型病例 黃××,男,53歲,農(nóng)民,于2004年夏來所就診,主訴:右上腹疼痛,進食油膩或情緒不暢即發(fā),反復發(fā)作一年余。近日勞累后上腹疼痛,牽引腰背及右肩部,發(fā)熱、口苦、惡心嘔吐,便秘尿黃。檢查: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探熱 38.5℃,血檢白細胞較高,“B”超報告為膽囊炎、膽結石(?。T\斷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并有膽結石。處方:大柴胡湯加銀花10g、連翹10g、金錢草25g,大黃增至8g、滑石10g,連服5劑后,疼痛緩解,嘔吐停止。再按證加減,連服二星期,癥狀全消失,血液檢查正常,“B”超復查未見結石,膽囊炎膽結石痊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3 療效及療效標準
138例中,動員進外科手術治療12例(膽石體積較大,多有可能是膽固醇),全部痊愈。余126例用中醫(yī)中藥治療,112例痊愈(癥狀消失,血液化驗及“B”超檢查已正常,一年未見復發(fā));11例顯效(癥狀緩解,血液化驗正常,“B”超膽囊壁略厚,右上腹有時不適或食欲欠佳);無效2例(癥狀未緩解,病情反復,轉(zhuǎn)用青霉素輸液治療)??傆行蕿?96.4%。
4 討論
膽石梗塞膽道,膽汁瘀積濃縮,成分改變,刺激膽囊粘膜,引起炎變?;蛞纫悍戳鬟M入膽道,被膽汁激活的胰消化酶侵蝕囊壁,引起急性膽囊炎。各種細菌(大腸桿菌等)感染,病原菌自血流進入膽囊或蛔蟲攜帶細菌鉆入膽道,均可引起膽囊炎。
膽汁郁積、膽道感染、膽固醇代謝失調(diào)瘀積是結石的重要因素膽石常由綜合因素形成。此病與工種和習性也有關,長期伏案工作、活動很少的人,常壓迫膽管,使膽汁排泄不暢,在膽囊內(nèi)滯留、濃縮、沉積成石。
大柴胡湯是和解為主與瀉下并用的方藥,方中柴胡為君,與黃芩合用能和解清熱,以除內(nèi)邪;大黃、枳實瀉熱結,共為臣藥;芍藥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治氣血不和的腹痛煩滿不得臥;半夏降逆止嘔,配伍生姜以治嘔逆不止,俱為佐藥;大棗與生姜同用,能調(diào)和營衛(wèi)而和諸藥。加入金錢草等藥,以溶石、消石、排石為功。
膽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我們認為膽囊炎患者有無便秘都可在方中加入大黃,其主要功能是導滯瀉熱利膽,只有腑氣通暢,郁結濕熱才有出路,只有邪氣去,正氣方可復,該方對伴有結石者,有不同程度緩急止痛、溶石、排石的效應。
大柴胡湯對實證為宜,因其以攻為主,不可長期投之。對已緩解兼有虛證者,如氣虛不足酌加沙參、玄參以補之;肝體失養(yǎng)者加生地、當歸以柔之;脾土失運者,加黨參、山藥以運之。按證施藥,方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