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浮萍 別名
水萍、水萍草、浮萍草 大青木別名 路邊青、臭葉樹、羊咪青、青心草、臭大青、鴨公青、淡婆婆、大青葉、大青 來源 為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大青木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 Turcz.,以根、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可高達3米,樹皮灰白色,老枝黃褐色,幼枝被柔毛。葉對生,葉片近革質(zhì),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漸窄,全緣,兩面散生白色短毛。夏季枝梢開白色管狀花,組成疏松的寬扁圓錐狀聚傘花序,苞片條形而小,花萼鐘狀,外被短毛和腺點,先端5齒裂,花冠管細長,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裂片5,圓頭,開展。雄蕊4,稍二強,伸出花冠外,為花冠管長的1-2倍,子房上位,花柱絲狀,比雄蕊稍短或稍長,柱透亮淺裂,果實卵圓形,直徑5-7毫米,熟時紫紅色,被宿萼包被。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山野、丘陵、草地、路旁、林邊灌叢中。分布于中部、南部至臺灣均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全年可采收。 藥理作用 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感冒,頭痛,麻疹并發(fā)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體炎,傳染性肝炎,痢疾,尿路感染。用量15-30克。 參考配方 1. 麻疹并發(fā)肺炎:大青木葉、地錦草(或金銀花)、野菊花、海金沙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2. 流行性乙型腦炎:大青木葉或根3-30克(依年齡而定),水煎服,每隔4小時服一次。 3.上呼吸道感染:大青木葉、貫仲各1斤,加水5升,煎成2升,每次服100毫升,首次加倍,每日3-4次。 4.頭痛:鮮大青木根90-120克,油豆腐60克,加水酒適量,置有蓋碗中,隔水燉,喝酒吃豆腐。每日一劑,分2次服。 5.酒糟鼻:大青木根、金銀花藤各12克,辛夷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6.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青木根3斤,白茅根、馬蘭、金銀花藤、蘆根、貫仲各半斤,加水30斤,煎成25斤,為50人量,每人每日服煎劑半斤,分3次服。 7.痢疾:大青木葉30克,辣蓼、石榴葉各15克,水煎服,每天一劑。 8.肝炎黃疸:大青木根30克,百草霜6克,豬肝60克,水煎,吃肝喝湯。 9.口舌糜爛、風火牙痛、喉痛、無名腫毒、丹毒:大青木根或葉30-60克,水煎服。
注:本品性寒,虛熱病人忌內(nèi)服。 蟛蜞菊別名 黃花蟛蜞菊、黃花墨菜、黃花龍舌草、田黃菊、鹵地菊 來源 菊科蟛蜞菊屬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Osb.) Merr.,同屬植物尖刀草Wedelia prostrata Hems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深綠色,被短剛毛,揉之淡黑色。匍匐莖綠色,細長,著地處生根,直立莖高20-50厘米,被糙毛。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長2.5-7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窄而近無柄,有主脈3條,邊緣具大齒。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單生于腋生或頂生的長梗上,直徑約2厘米,總苞片2列,披針形或橢圓形,外列近葉狀,邊花舌狀,雌性,中央花管狀,兩性,黃色。瘦果扁平。 尖刀草:與前種極相似。植株較矮小,葉較厚,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5-4.5厘米,常具柄,葉片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均有細絨毛。瘦果密被剛毛。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 圖示為尖刀草。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邊、路旁近水濕地。分布于福建、廣東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 性味功能 甘、微酸、涼。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 主治用法 預防麻疹,治感冒發(fā)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白喉:①預防:蟛蜞菊鮮全草15-30克,水煎服,連服3天?;驌v爛絞汁,加1/4的醋,嗽口,每日1-2次,連用3天。②治療:蟛蜞菊鮮全草60克,甘草6克,通草1.5克,煎濃汁服,每日1-4劑。另用鮮全草搗汁,加1/2的醋,嗽口,每日2-3次。 2.百日咳:①預防:蟛蜞菊、忍冬藤各3斤,鉤藤1.5斤,魚腥草根0.5斤,玉葉金花1斤,加水50斤,煎至30斤,為150人一次量。每日1次,連服5日,停藥一日,再服5日。②治療:蟛蜞菊20克,鉤藤、魚腥草根、玉葉金花各6克,忍冬藤10克,水煎服。 3.預防麻疹:蟛蜞菊15-6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日。
西河柳別名 檉柳、赤檉柳、山川柳、三春柳、西湖柳、紅筋條 來源 為檉柳科檉柳屬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檜檉柳T. juniperina Bunge.多枝檉柳T. ramosissima Ledeb.,以嫩枝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檉柳: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4.5米。枝條柔弱,擴展而下垂,圓柱形,紫紅色。單葉互生,無柄,藍綠色,葉片鱗片狀,長約3毫米,略似三角形,在當年新枝上作覆瓦狀緊密的排列,致見葉不見枝。花分3次開放,故有"三春柳"之名,第一次在4月,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8月。纖弱的總狀花序由新枝頂端抽出,有多數(shù)的總狀花序集成大型的、疏散的圓錐花序,常下垂,花小,淡紅色,每一朵花有一條形苞片,萼片、花瓣、雄蕊均為5,雄蕊長為花瓣的2倍。蒴果3瓣裂,種子先端有叢毛。圖示為檉柳。 2.檜檉柳(紅柳、華北檉柳):本中枝條成褐紅色,花多在春季開放,為側(cè)生總狀花序,粉紅色,多數(shù)2個并生,生于前年生的枝上。 3.多枝檉柳:本中花序為頂生圓錐花序,生于當年幼枝上,單總狀花序較短,通常2-4厘米。花淡粉紅色,雄蕊等于或超過花瓣,大多為花瓣的1.5倍。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濕潤砂堿地及河岸沖積地,多栽培于庭園。分布于我國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等地。檜檉柳分布于吉林及河北。多枝檉柳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山東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4-6月間開花時割剪嫩枝葉,切段,曬干后入藥。 藥理作用 1.西河柳水提液一次腹腔注射5克生藥/公斤,對小白鼠有止咳作用。2.抑菌試驗:西河柳水提液對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有一定抑菌作用。 性味功能 甘、平。發(fā)汗,透疹,解毒,利尿。 主治用法 感冒,麻疹不透,風濕關節(jié)痛,小便不利,外用治風疹搔癢。用量3-1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參考配方 1.感冒:西河柳10克,薄荷、荊芥各6克,生姜3克,水煎服。 2.麻疹不透:西河柳、芫荽浮萍、櫻桃核各6克,水煎服。 野鵝腳板別名 直刺山芹菜、小紫花菜、黑鵝腳板、直刺變豆菜 來源 為傘形科變豆菜屬植物直刺變豆菜Sanicula orthacantha S. Moor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35(50)厘米。根莖短而粗壯,斜生,直徑0.5-1厘米,側(cè)根多數(shù),細長。莖1-6,直立,上部分枝?;~少至多數(shù),圓心形或心狀五角形,長2-7厘米,寬3.5-7厘米,掌狀3全裂,中間裂片楔狀倒卵形或菱狀楔形,長2-7厘米,寬1-4厘米,基部有短柄或近無柄,側(cè)面裂片斜楔狀倒卵形,通常2裂至中部或近基部,內(nèi)裂片的形狀同中間裂片,外裂片較小,所有的裂片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或沿脈處呈淡紫紅色,頂端2-3淺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或刺毛狀齒;葉柄長5-26厘米,細弱,基部有闊的膜質(zhì)鞘;莖生葉略小于基生葉,有柄,掌狀3全裂。花序通常2-3分枝,在分叉間或在側(cè)枝上有時有1縮短的分枝;總苞片3-5,大小不等,長約2厘米;傘形花序3-8;傘輻長3-8毫米;小總苞片約5,線形或鉆形;小傘形花序有花6-7,雄花5-6,通常5;花柄長2-3.5毫米;萼齒窄線形或刺毛狀,長0.5-1毫米,頂端尖銳;花瓣白色、淡藍色或紫紅色,倒卵形,長1-1.8毫米,寬0.8-1.2毫米,頂端內(nèi)凹的舌片呈三角狀;花絲略長與花瓣;兩性花1,無柄;萼齒和花瓣形狀同雄花;花柱長3.5-4毫米,向外反曲。果實卵形,長2.5-3毫米,寬2-2.5毫米,外面有直而短的皮刺,皮刺不成鉤狀,有時皮刺基部連成薄層;分生果側(cè)扁,橫剖面略呈圓形;油管不明顯?;ü?/span>4-9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常生于海拔260-3200米的山澗林下、路旁、溝谷及溪邊。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溫。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麻疹后毒熱未盡,耳熱瘙癢,跌打損傷。用量10-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滿江紅別名 紅浮漂、紅浮萍、紫薸、三角薸 來源 為蕨類滿江紅科滿江紅屬植物滿江紅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水生漂浮植物,植株略呈三角形,下生叢生須根。葉小,肉質(zhì),互生,密集成覆瓦狀排列,無柄,葉片梨形、斜方形或卵形,長約1毫米,先端圓或平截,全緣,通常分裂為上下兩片,上片肉質(zhì),綠色(秋后變紅色),有膜質(zhì)邊,上面有乳頭突起,下面有空腔,含膠質(zhì),和藍藻共生,下片膜質(zhì),鱗片狀,沉水中。孢子囊群成對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葉片上,大孢子囊群小,長卵形,內(nèi)生大孢子囊一個,產(chǎn)生一個大孢子,小孢子囊群較大,球形,內(nèi)有多數(shù)小孢子囊,每囊各產(chǎn)生小孢子64個。 生境與分布 生于水田或近水池沼中。分布于我國東部、南部、和西部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寒。解表透疹,祛風利濕。 主治用法 麻疹不透,風濕關節(jié)痛,蕁麻疹,皮膚瘙癢,水腫,小便不利。用量3-1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大薸別名 母豬蓮、水浮蓮 來源 為天南星科大薸屬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以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浮水草本。須根成束,白色纖維狀,懸垂于水中。無莖。葉基生成叢,斜立,無明顯葉柄,僅葉片基部窄縮呈短柄狀,長3-10厘米,先端寬圓或平截,基部肥厚,窄縮,常帶紫紅色,兩面均有小毛,主葉脈多條扇狀,在下面凸起。夏季開花,肉穗花序生于葉叢中央,外圍以佛焰包,基部與苞筒合生,上部分離,佛焰包白色,小形,具短柄,長約1.2厘米,有短絨毛,下部筒狀,上部張開成單裂片,中央縊縮使裂片略成相連2心形裂片,雄花序位于花序的頂端,數(shù)雄蕊環(huán)列,無花絲,雌花序位于下部,為一單生的圓錐狀卵形子房。漿果,有種子多粒。 生境與分布 生于池塘和水田中。分布于江蘇、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本品根有微毒,內(nèi)服應去須根。 性味功能 辛,涼。祛風發(fā)汗,利尿解毒。 主治用法 感冒,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痛,皮膚搔癢,蕁麻疹,麻疹不透,外用治汗斑,濕疹。用量10-15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患處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蕁麻疹:大薸、胡枝子、皂刺、刺蒺藜、海桐皮各10-15克,水煎服。 升麻別名 莽牛卡架、龍眼根、窟窿牙根 來源 為毛茛科升麻屬植物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升麻C. foetida L.大三葉升麻C. heracleifolia Kom.,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興安升麻: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成不規(guī)則長塊狀,黑褐色,有洞狀莖痕,多須根。莖高1米左右,無毛或疏生柔毛。下部莖生葉為二或三回三出復葉,葉柄長達17厘米,小葉寬菱形或窄卵形,長5-10厘米,寬3.5-9厘米,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7-8月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序長達30厘米,有7-20條分枝,雌花序稍短,有較少的分枝,花序軸和花梗密生腺毛和短柔毛,萼片5,花瓣狀,早落,寬橢圓形或?qū)挼孤研?,長3-3.5毫米,退化雌蕊上部二叉狀分裂,雄蕊多數(shù),心皮4-7,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有短柄。蓇葖果長7-8毫米。 2.升麻:花兩性,退化雄蕊頂端微凹或二淺裂,無空花藥,子房密生白色短柔毛,頂生小葉近菱形。 3.大三葉生麻:花兩性,退化雄蕊頂端不分裂,無空花藥,子房無毛或近無毛,頂生小葉倒卵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地林中或林緣。興安升麻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內(nèi)蒙等地。升麻分布于山西西部,河南南部,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大三葉升麻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采集季節(jié) 春、秋可采挖。 藥理作用 1.興安升麻有解熱、鎮(zhèn)靜作用。2.升麻對動物離體腸管和妊娠子宮有抑制作用,對膀胱和未孕子宮有興奮作用。3.抑菌實驗:本品水浸劑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生長,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辛、微苦、微寒。透疹,解毒,升提。 主治用法 麻疹、斑疹不透,胃火牙痛,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用量:3-10克。 參考配方 1.麻疹、斑疹不透:①(升麻葛根湯)升麻、赤芍、甘草各3克,葛根6克,水煎服。②升麻、葛根、甘草各3克,牛蒡子10克,水煎服。 2.頭重痛,有時如雷鳴,或夏秋頭重痛,腹瀉,苔膩:升麻、蒼術(shù)各6克,荷葉1張,水煎服。 3.前額痛,寒熱面赤:升麻、白芷、葛根各3克,生石膏12克,水煎服。 4.脫肛或子宮下垂:升麻6克,黨參、當歸各10克,柴胡3克,水煎服。
具苞水柏枝別名 寬苞水柏枝、翁波、河柏、水檉柳、臭紅柳 來源 為檉柳科水柏枝屬植物寬苞水柏枝Myricaria bracteata Royle.,以幼嫩枝條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約0.5-3米,多分枝;老枝灰褐色或紫褐色,多年生枝紅棕色或黃綠色,有光澤和條紋。葉密生于當年生綠色小枝上,卵形、卵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2-4(7)毫米,寬0.5-2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略擴展或不擴展,常具狹膜質(zhì)的邊??偁罨ㄐ蝽斏斈晟l上,密集成穗狀;苞片通常寬卵形或橢圓形,有時呈菱形,長約7-8毫米,寬約4-5毫米,先端漸尖,邊緣為膜質(zhì),膜質(zhì)邊緣后脫落,露出中脈而成突尖狀或尾狀長尖,伸展或向外反曲,基部狹縮,具寬膜質(zhì)的嚙齒狀邊緣,中脈粗厚;易脫落,基部殘留于花序軸上常呈龍骨狀脊;花梗長約1毫米;萼片披針形、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約4毫米,寬1-2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常彎曲,基部狹縮,具脈紋,粉紅色、淡紅色或淡紫色,果時宿存;雄蕊略短于花瓣,花絲1/2或2/3部分合生;子房圓錐形,長4-6毫米,柱頭頭狀。蒴果狹圓錐形,長8-10毫米。種子狹長圓形或狹倒卵形,長1-1.5毫米,頂端芒柱一半以上被白色長柔毛?;ㄆ?/span>6-7月,果期8-9月。 生境與分布 生于河谷沙礫質(zhì)河灘,湖邊沙地以及山前沖積扇沙礫質(zhì)戈壁上,海拔1100-3300米。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內(nèi)蒙、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春、夏、秋均可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溫。升陽發(fā)散,解毒透疹。 主治用法 麻疹不透高熱,風濕性關節(jié)炎,皮膚瘙癢,血熱酒毒。用量3-10克。煎水外洗治風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