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與國防基本情況
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國家,全稱為以色列國。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死海和約旦河之間,領土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首都耶路撒冷。以色列武裝力量由國防軍現役部隊(陸、海、空三軍)、預備役部隊、民防部隊、邊境警備部隊組成。陸、海、空三軍現役部隊是以軍的骨干力量,總兵力為16.8萬人,其中陸軍12.7萬人,空軍3.2萬人,海軍約0.9萬人。預備役部隊35.8萬人,民防部隊約15萬人,邊境警備部隊0.8萬人。 二、國防教育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開始,以巴圍繞巴勒斯坦問題敵對至今,發(fā)生大戰(zhàn)5次,小戰(zhàn)不計其數。然而以色列卻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甚至敢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叫板。以色列越戰(zhàn)越強的原因,固然離不開美國等一些軍事大國的支持,但以色列軍民強烈的國防意識和高度的戰(zhàn)備觀念無疑也起著關鍵性作用。 一是國防政策和軍事戰(zhàn)略思維是以色列國防教育的理論指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以色列對鄰國的攻擊一直是咄咄逼人的。這主要是因為,具有各種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觀念的以色列人,對所處國際環(huán)境的看法比較悲觀,這種看法的結果必然使他們把國家安全放在中心位置上。因此,以色列的軍事學說一直是集中于以“強大的遏制力量和第一次攻擊能力來對付阿拉伯鄰國的即刻威脅”。簡言之,就是用短期的戰(zhàn)略進攻來維持其長期的戰(zhàn)略防御。也許,從長遠來說,以色列的戰(zhàn)略是防御性的,但是為了確保其防御成功就必須進行戰(zhàn)略進攻。幾十年來,世界上恐怕只有以色列的國防軍真正稱得上“身經百戰(zhàn)”。以色列的國防教育正是在這一戰(zhàn)略思維的影響下開展的。 二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以色列國防教育的文化根源。以色列對戰(zhàn)爭的認識是,“精神之于物質,其比重是三比一”;并且強調,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關鍵是人,而人的精神因素又是關鍵中的關鍵。正如前空軍司令本杰明佩萊德少將在總結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的主要經驗教訓時所說:“無論多么先進的武器,其性能能否充分發(fā)揮,主要取決于人的精神因素,其次才是熟練的操作技術。”因此,以色列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作為其國防教育的不竭財富,將軍隊的教育和國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對公民進行“時時處處都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意識”的精神教育。這是以軍在戰(zhàn)爭背景下展現出的猶太民族特有的意氣、才識、力量、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代代相傳的義無反顧、萬死不辭的精神,才是以軍屢戰(zhàn)屢勝的內在動力。 三是以人為本是以色列國防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色列相對于阿拉伯世界來說人口要少得多,戰(zhàn)爭中所需的兵力補充來源有限。以色列采取的做法是,在國防教育中極力灌輸“以人為本”、“節(jié)約生命,不要節(jié)約彈藥”等重視軍人價值的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成為以色列國防教育中經常強調的教育準則,并在軍隊中形成了一種觀念:“決不放棄一個人”。這一思想信念的形成與貫徹落實,有力地增強了以色列國民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 三、國防教育體制 以色列一貫采用“全民皆兵”的國防體制,并通過這種體制進行普遍的國防教育。政府、學校、企業(yè)和各種社會團體,都承擔有國防教育的職責和義務。其國防教育體系大體由全民、軍隊與學校三部分組成。全民國防教育由政府有關部門協(xié)商國防部和軍隊進行,軍隊和學校的國防教育主要由國防軍總參謀部下轄的教育與青年部隊承擔。該部隊下轄30多個教育單位,負責全軍新兵基礎訓練、技術專業(yè)培訓、各級軍官晉升考核等基礎軍事訓練,國防教育始終貫穿其中。該部隊另有一個單位,負責全國高中學生的軍訓與國防教育,在各地區(qū)設分部、分支機構,由不同級別的軍官負責,在每所高中派駐一名軍士,具體實施國防教育。 四、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崇尚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以色列國防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猶太復國主義認為,全世界的猶太人都屬于單一的猶太民族,具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因而具有重建一個共同國家的共同未來,要求以色列社會的所有軍人和平民,都要向民族和國家負責。以色列把因游離之苦帶來的愛國之情作為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予以突出,并與以色列的“國土”緊密聯系起來,把它滲透到公民意識中去,讓公民意識到“戰(zhàn)敗即亡國”的道理,旨在增強國民對國家及其政治活動的責任感,強化公民與國土之間的有機聯系,并產生對國家的忠誠,堅定為國家安全不惜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從而自愿為國家安全與利益盡義務。 (二)熱愛軍隊的傳統(tǒng)教育 以色列軍隊有著輝煌的中東戰(zhàn)爭史,在訓練與作戰(zhàn)中形成了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以色列中東戰(zhàn)爭史也成為每一個以色列人的驕傲。因而,以色列在進行國防教育中,把戰(zhàn)史的學習與熱愛軍隊的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并把傳統(tǒng)的內容規(guī)范化,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延續(xù)下來。教育內容突出歷次作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宣傳,如摩西·魏茨曼、阿里爾·沙龍等,把他們當作公民心目中的英雄,激發(fā)其熱愛國家和軍隊的意識和尚武精神。 (三)集體主義教育 以色列國家強調的是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利益。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集體精神和團結合作精神的民族之一。以色列的個人權利與少數民族權利一樣,從屬于集體所關心的頭等問題。從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開始到1948年建國,以色列一直強調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目的是實現猶太民族的自新。這個運動以及它建立起來的國家,看重的是集體而不是個人。讀一讀以色列的獨立宣言,根本找不到提及個人的地方。在以色列,人們很早就從生活中認識到集體是不可替代的。對于一個以色列人來說,別人的最高敬意就是把他稱作“真正的伙伴”,這句話的意思是:某人不但是集體的忠實成員,而且把集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以色列復國時,國外猶太人的捐款也再一次表明了猶太人的這種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以色列進行國防教育時更是大力宣揚集體合作精神,采取各種方法培養(yǎng)全體公民在國家遇到安全威脅時的集體主義觀念。 五、國防教育形式 以色列采取種種方式進行國防教育,為公民奠定了“全民皆兵”的思想基礎。以色列公民對于民族使命和國家前途,已養(yǎng)成一種近乎“直覺”的基本認識,他們都知道國家所面臨的危險是什么,敵人是誰,每個人應如何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拿起武器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這些認識已成為公民的第一意識。 (一)公民服兵役是接受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 服現役和預備役是以色列每個公民接受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這兩部分成員包含了以色列60%以上的人口。以色列的青年一般在中學畢業(yè)時入伍,中學畢業(yè)生中只有攻讀醫(yī)藥、護理、工程、師范等不適于軍方需要的專業(yè)者,才可延緩應征,直接報考大學。但入學前必須經過軍訓,畢業(yè)后還要到軍隊服役3~5年。以色列還是全世界惟一一個規(guī)定女性必須服役的國家,其兵役法明確規(guī)定,凡年滿18周歲的女青年均應服義務兵役。對少數因體檢不合格、懷孕、基于宗教信仰不愿服兵役和在服役前已經結婚且有子女者,可視情況免除兵役。但已婚無子女者,在免服現役的同時需服預備役。此外,以色列的“全民武裝”體制還包括一些類似“民團”的準軍事組織,其成員包括老人和婦女等。政府每年撥出??畈嵭猩鐣Y,修建國防教育的基地、場所,更新設施,優(yōu)化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手段,還以此作為衡量國防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標志。另外,以色列國防軍還在全球設兵站,便于戰(zhàn)時迅速組織預備役猶太人回國參戰(zhàn)。首批9個兵站設在紐約、洛杉磯、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曼谷、孟買、約翰內斯堡等地的猶太社區(qū)中心或學校,還專門派遣軍官前往駐外使館,核查當地預備役人數。 (二)定期開展形象化教育 在國防教育過程中,以色列特別重視使教育形象化。每逢“獨立日”、“陣亡將士日”、“死難猶太人紀念日”等重要紀念日,以色列都要進行各種活動,宣揚民族英雄業(yè)績。同時,還利用“哭墻”、“納粹大屠殺紀念館”等教育基地,教育公民不要忘記歷史。以色列有一個著名的馬薩達古城堡,位于死海之濱的馬薩達山頂上,現仍保留著兩千多年前的原貌。公元前73年,近千名猶太人拒絕向羅馬征服者投降,在這里堅守3年后,全部集體自殺?,F在這里被作為猶太民族“為自由而戰(zhàn)”的象征。以色列新入伍的戰(zhàn)士都要到這里宣誓:“馬薩達不會再陷落”。飛行學員畢業(yè)時,都要去位于耶路撒冷城外的“飛行員山”(一座記載著1100多名為國家獻出生命的空軍將士姓名的高大紀念碑)宣讀誓言,表示對國家的忠誠。 (三)開展經常性的行軍教育 行軍教育是以色列進行國防教育的特色之一。以軍經常組織部隊游覽國土,參觀博物館、經濟發(fā)展地區(qū)和工業(yè)中心等,讓官兵熟悉本國各地情況。以色列公民從小學開始,學校就組織“用腳去認識以色列”的活動,從約旦河邊到地中海岸,從海法到埃特拉,學生們走遍以色列的東西南北,從而加深對本國國土的認識。也正是這種融合歷史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把猶太人緊緊凝聚在一起,使以軍能夠在戰(zhàn)場上“視死如歸”,展現猶太民族特有的意氣、才識、力量和代代相傳的義無反顧、萬死不辭精神。 (四)積極舉辦國防系列教育課 “系列教育課”是以色列落實國防教育的又一特色。上課地點設在軍營外、大城市附近的專門學校里。學員分類很多,有來自不同建制單位、不同級別的軍人,也有社會公民、學生等。“系列教育課”的時間通常為1周左右,軍官學員則為3周。教育常常是以正課或觀看電影的形式進行。正課集中教育,針對義務兵、志愿兵、軍官及文職人員、軍人家屬、學生等不同教育對象,分別確定教育內容及時間。主要有“戰(zhàn)斗傳統(tǒng)”課,內容有軍史、部隊歷史、著名戰(zhàn)斗的報告和英雄人物事跡;“人際關系”課,包括集體力量、領導方法和組織;“公民意識”課,包括猶太人和以色列的歷史、猶太人的文化和傳統(tǒng)。 六、國防教育的主要特點 (一)政府重視國防教育 以色列國防教育的最高領導機構是以總理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日常的具體工作由國防部長負責。由于猶太民族在歷史上長期遭受排斥、驅逐和殺戮,因此國防教育在以色列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對“國防”的認同早已不僅僅局限于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而是為了“生存”。以色列國防委員會是國防教育的最高領導機構,總理親自掛帥,委托國防部長負責日常具體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民族歷史、猶太復國歷史等。政府還把官方、民間、傳統(tǒng)和宗教節(jié)日與國防教育結合起來,每逢節(jié)日,都組織紀念活動,還舉行軍事表演等。 (二)依托軍隊開展國防教育 以色列軍隊在國防教育實施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特點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軍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機構和正規(guī)的教育計劃。以軍總參謀部有專門的青年教育部,它在各地下轄30多個教育單位,不僅負責全軍新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級軍官的考核晉升、部隊領導的深造,還對新來移民進行基礎的軍訓,并積極配合各級政府在全民中進行國防教育普及活動。每個營級單位都配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教育軍官,負責組織部隊和駐地公民的國防知識教育,軍隊和地方教育內容互相滲透。比如,在總參謀部的青年教育部,就有一名上校專門負責高中學生的軍訓和國防教育,各地區(qū)設分支機構,由不同軍官負責。每所高中學校都派駐一名軍士,統(tǒng)一部署國防教育課程,對每名高中學生實施每年一周的國防教育。二是每年都有一些受過軍隊師資訓練的女軍人被指派去參加民間青年工作,擔任青年輔導員和組長,組織青年志愿者參加各種活動,如夏令營、社會集會、旅行以及諸如造林、考古發(fā)掘、向邊疆居民點或城市貧民區(qū)提供幫助之類的各種助民活動等,有時這些活動擴大到中學生以外的社會青年中去,如輟學的青年和少年罪犯管教機構中的青少年罪犯,甚至包括來自國外的猶太青年。三是以軍每年要為14~17歲的中學生組織強制性的軍訓。軍訓工作人員都是軍人,由職業(yè)軍官帶隊,軍訓內容主要學習猶太復國史、以軍戰(zhàn)史、國家安全環(huán)境、軍隊使命、軍隊紀律、各軍兵種常識、基礎軍士訓練以及體驗軍營生活等。教育方式除授課外,還有高級將領作動員報告、講演,參觀博物館、戰(zhàn)史館、烈士紀念碑及部隊陳列室,觀摩軍兵種部隊演習、表演,同部隊一起過兩天軍營生活,等等。其中有些項目學生家長也被邀請參加。每逢寒暑假,另行組織軍事訓練,為期一周。訓練內容有40多種,每次都由各駐校軍士同校領導商量,每個學校從中挑選課目,有隊列、步槍射擊、投彈、行軍及軍事體操、徒手格斗等。軍訓結束時進行考核,請家長出席觀看并講評。以色列學生接受軍訓情況較好,效果比較理想。四是利用軍隊媒體向社會宣揚尚武精神。如以軍的“軍中廣播電臺”,不僅面向軍人,而且面向整個社會。當官兵有突出貢獻時,常采用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宣傳軍人、軍隊,擴大軍隊和軍人的社會影響。 (三)注重全民教育,從小培養(yǎng)國防意識 以色列兵役法規(guī)定,凡18~29歲的男性公民、18~26歲的女性公民,無特殊情況都要應征服現役。在服完規(guī)定的現役后,除少數自愿服職業(yè)兵役外,其他被認為仍適應服兵役的人員即轉入預備役。同時,以色列政府規(guī)定,l8~70歲的公民,不分性別,都要接受法定的國防教育,即使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婦女也要在家中接受函授國防知識教育。男孩到13歲舉行成人儀式時,父母都要送其一支槍,表示他們已經到了保衛(wèi)祖國的年齡。 (四)重視猶太復國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猶太民族歷史上長期遭受排斥、驅逐和殺戮,國防在這個國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特殊地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對“國防”的認識都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為了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而是為了“生存”。政府為了調動人們從事全民武裝活動的積極性,利用多種形式,向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灌輸猶太復國主義和愛國主義,通過展示2000年來猶太人流散各地遭受的苦難經歷,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在這種宣傳和影響下,以色列軍人的社會地位備受推崇,民眾都把當兵服役作為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在以色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從軍服役的態(tài)度和經歷。因此,人們入伍和參加軍事訓練的熱情都非常高。耶路撒冷的一名軍醫(yī)說:“世界上恐怕只有我們這些軍醫(yī)在竭力尋找冒充健康人的病兵,而不是揭穿冒充病人的健康士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