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
王晉堂 北京市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特邀委員
嚴寅賢 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
袁本濤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人們對師者的道德期待。但是,頻頻見諸媒體的各種師德不端事件正在影響著人們對教師的判斷:師德是否在沉淪?師者,又如何才能成為學生的楷模,提升教育品質(zhì)?
一位老師,當學生犯錯時,輕松地、得體地“給他一巴掌”,“罵”一聲“小兔崽”,學生會心甘情愿地接受這種“懲罰”而后改。一個老師,能做到這個份兒上,那是教師的藝術與境界!
記者:不斷出現(xiàn)的師德失范的現(xiàn)象讓我們對教師群體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就一些學生而言,與老師之間,他們已失去了那種會心的親切感,而這種疏離感正逐漸使教育失去溫暖的力度。
嚴寅賢:我的一位朋友給我講述他孩子在一所學校上初二時的遭遇:物理課上,孩子和老師頂了幾句嘴,老師脫口而出:“一看你,就知道你爹什么德性!”孩子回去轉述,大人怎能不惱火?
不體罰、不諷刺挖苦學生,是教師的職業(yè)底線,任何一位為人師者都應當堅守。當然,這個問題又要辯證地看。一位師德高尚、學養(yǎng)深厚、誨人不倦的老師,當學生犯錯時,輕松地、得體地“給他一巴掌”,“罵”一聲“小兔崽”,學生會由衷地覺得這是“打是親罵是愛”,他會心甘情愿地接受這種“懲罰”而后改。但是,這種“懲罰”的背后,是以堅實的厚重的師德為支撐的。一個老師,能做到這個份兒上,那是教師的藝術與境界!
袁本濤:種種師德失范現(xiàn)象之所以出現(xiàn),制度的缺陷也不可小覷。比如我們對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方式過分注重升學率的高低和考試分數(shù)的多少,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放松自己通過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對學生的感染進而放松對自己道德上的要求。
一些制度甚至法律形同擺設,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有多少教師了解?《教師法》、《教育法》又有多少教師曾經(jīng)認真閱讀過?各省區(qū)市頒布的《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又有多少教師曾經(jīng)閱讀甚至知曉?
社會不良習氣在教育領域的蔓延帶來的不良影響也不容忽視。社會上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泛濫,迷信金錢和權力,道德意識普遍淡化,直接導致了師德的衰微。孫維剛老師在給新教師講話時說:“千萬不要學一些治學生的‘招’!那些招數(shù)也許一時奏效,可那是我們教師不可取的。”
記者:今天對師德的呼喚,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缺失、忽略甚至遺忘。但是在那些感動過我們的師者中間,我們又發(fā)現(xiàn),正是細微處德性的閃亮,映照了教育的光芒,師者的崇高。
嚴寅賢:師者,貴在對學生要有一顆寬容之心,不可動輒就和學生“過不去”。我時常給年輕老師說這樣的一句話:“對學生,不要真生氣,不要生長氣,不要常生氣。”
我們何不設身處地為學生想一想:他們在學校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的學業(yè)負擔,晚上回家還有一大堆“家庭作業(yè)”,在學校說不準還得挨點批評,在家里說不定還得忍受父母的嘮叨,可身邊卻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傾訴或發(fā)泄,剩下的,只有一顆“孤獨的心”。這時,他犯點錯,上課睡點覺,偶爾遲到一兩次,晚交或不交作業(yè),甚至和老師來點兒口頭“對抗”,我們老師怎不能寬容一點?
王晉堂:在師德這個題目下,使我想起很多老師的言行。
我想起孫維剛老師在給新教師講話時說:“千萬不要學一些老教師教你怎么一招一招的治學生!那些招數(shù)也許一時奏效,可那是我們教師不可取的。”
老師中確實有一些損招。像罰站、轟出教室、錯一個字罰寫十遍、二十遍!近日有一位老師用熨斗燙傷了幼兒園小孩子的臉,一連氣兒燙了七個。心理傷害是無形的,卻更狠、更傷人,也就更“缺德”。
我想起霍懋征老師呼吁:“哪有那么多‘多動癥’呀?別把孩子整壞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這是霍老師的信條。
我想起孔夫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教育普惠理念,陶行知“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我們?yōu)槿藥熣哂肋h學習的榜樣。
知識的傳承,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在知識上,學生超過老師是必然的。然而在師德上,老師給我們后學者的深刻影響至我們一生,是永恒的,這個薪火是不滅的。古人說“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求,“人無德不立”。知識和道德是成就教師職業(yè)的兩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將無法踐行教師職業(yè)。
記者:在公眾看來,“一個知識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一個道德有缺陷的人無法用知識來彌補,教師師德的缺失對學生的影響遠遠勝過知識缺陷的影響。”然而,“德”性的提升,又是難的。
袁本濤:人們尊敬教師,是因為教師的“學”和“德”,是因為教師總是用知識啟迪人們的心靈,用智慧武裝人們的頭腦,用人格感染人們的精神,用道德匡正人們的行為。
古人說“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人無德不立”。知識和道德是成就教師職業(yè)的兩根支柱,弱化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將無法踐行教師職業(yè)。尊師重教的環(huán)境是師德建設的基礎,要真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使教師感到從業(yè)的尊嚴、驕傲和自豪;完善的制度是師德建設的保障,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紀律要求、考核標準、獎懲條例、升遷規(guī)定等都應該完善并嚴格執(zhí)行,這樣才能使師德建設有法可依;同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yǎng)是關鍵,師德建設的主體在教師個人,任何規(guī)范、準則如果不能內(nèi)化為教師的自覺追求,他就不可能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即使這位老師有很高的業(yè)務水準,也難以發(fā)揮他應有的社會作用。
嚴寅賢:一味強調(diào)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楷模,坦率講,在今天這個社會很難。但是,就一線教師而言,我們至少要讓學生覺得你是一位好老師,一位德才兼?zhèn)涞暮美蠋煛?/p>
我曾寫過這樣一段話:“甘為人師,善為人師,啟智鑄魂是教師的境界;專業(yè)自我發(fā)展、師德自我完善,是教師的追求;走進教室就興奮,走進家門就溫馨,走進書房就安靜,是教師的幸福;遠離社會奢華,舒張生命氣度,是教師的崇高。”多少年來,我們許多優(yōu)秀的一線教師都是這樣踐行的。
要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我覺得這是師德最崇高最生動的體現(xiàn),是師德的。這種關注應當是教師的一種職業(yè)自覺和自主行為,應當是教師的內(nèi)驅力使然,這種狀態(tài)下的關注才是真誠的、有效的,這種關注將影響一代人的精神成長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