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教學行為策略的研究 開題報告 青銅峽市第五中學課題組 周永福撰寫 一、問題提出 實施新課程以來,基礎教育教學領域又一次開始關注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研究。從近幾年的新課程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中發(fā)現,很多新課程教師在有效備課、有效教學、有效評價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模糊性,對何謂有效教學概念以及意義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認識;二是膚淺性,是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夠深刻,難以在付諸于課堂教學實踐;三是滯后性,對新課程教與學方式轉變,大多體現在思想和觀念上缺乏實際的行動研究,對如何提高單位時間內教學效益等問題感受不深,缺乏現代教育意識;四是矛盾性,相當部分教師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傳統教育觀和接受新課程理念之間存在矛盾,最擔心的是實施新課程以后,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和升學率等。五、片面性,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存在設計缺失,處理失衡,選擇失誤等片面性行為,直接導致教學行為策略的低效無效。上述問題在不同教師教學中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直接影響著新課程教學質量。 為此,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在于給處在迷茫中的新課程教師提供一種有 效課堂教學的行動方案和有效指導,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教學方法,通過研究建構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力促進我校新課程改革進程。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的界定及理論假說 課題的界定:傳統教學的內涵界定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增強體質,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質”。傳統教學是側重從教師的角度看待教學,強調簡單灌輸,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注意或者不會運用幫助學生發(fā)展心理技能的辦法來進行學習,關注如何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個人需求和自主權。傳統教學過分關注教師的講授方法和教學時間,強迫學生重復訓練。使學生學的辛苦,教師教的辛苦,導致“時間+汗水=低效”結果。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教學話語要簡潔明了,能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聽全面;教學手段要先進適合,能讓學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記憶;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需要,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得快。實際上,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這里的“有效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認識論基礎上的概念,最新的詮釋為: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構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全面體現課程目標,注重單位時間學習效益,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發(fā)展過程。開展新課程有效教學研究,我們要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先學后教,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教學理念。具體應關注以下幾點:一是要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二是教師要有為服務學生發(fā)展的“對象”意識,教學不能“唱獨腳戲”,體現教為學服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三是關注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益。教師要有時間意識與效益觀念,在教學中既不能“跟著感覺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學內容多少,而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四是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實施不間斷的測量和評估。把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綜合起來,充分體現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成績。五是關注教學反思。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六是關注教師專業(yè)成長。教師要學會自主學習,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新,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有效教學能力,使教育質量得到持續(xù)發(fā)展。最終我們要追求“時間+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學。 理論假說: 一是研究“有效教學的行動理論”是符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能夠滿足學生和教師發(fā)展的需要。 二是研究“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將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有利于促進自主、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 三是研究“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將有利于教師角色轉換、教學方式轉變和專業(yè)素質發(fā)展,有利于構建煥發(fā)學生生命活力的有效課堂。 三、課題研究目標 (一)通過本課題研究,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新課程有效教學理論體系,在行動策略研究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大面積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逐步縮小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通過本課題研究,教師要學會學習、學會科研,重構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努力使自己朝名師方向發(fā)展,有效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三)通過本課題研究,構建學習型、科研型教師隊伍,有力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縮小差異,全面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四)通過本課題研究,建構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逐步實現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高效性,推動語文高效課堂的生成。 (五)通過本課題研究,重新糾正和定位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方面的角色、方式、手段等策略行為。 (六)通過本課題研究,形成語文教學教與學行為的模式策略,形成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教與學的方案(講學案或研究型學案)。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范圍 本課題以語文常規(guī)教學為主要研究范圍,以語文教學過程:備課—上課—評價為研究具體范圍,以課堂教學的研究為突破口,以教學行為策略為主要研究項目,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研究的具體對象,以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雙向研究為方向,以專題研究為主要方式。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指導的行為策略研究。 (二)語文作文教學中有效教學的行為策略研究。 (三)語文教學中的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研究。 (四)課前預習——自主學習的有效性研究。 (五)語文課堂有效性問題設計研究。 (六)語文教學中拓展延伸的有效性研究。 (七)有效性語文作業(yè)、練習、測試設計研究。 (八)有效性導入新課研究。 (九)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實效的研究。 (十)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十一)語文板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十二)師生教與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十三)生活中語文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利用研究。 (十五)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有效性研究。 (十六)語文講學案(研究型學案)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十七)語文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方式方法 1、理論研究法。通過學習相關有效教學的理論論著,豐富有效教學研究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對有效教學的認識,奠定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2、行為研究法。通過學習相關理論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過程研究與形成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個體研究與綜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學行為進行研究。 3、案例研究法。通過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典型案例的研究,比較、分析、調整、綜合形成有參考價值的比對示范案例,指導教與學的行為。 4、調查分析法。通過問卷等多種方式,在研究的全程中關注分析研究的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的行為,形成相關報告。 5、總結報告。在研究過程中以報告等方式記載研究過程和成果。 六、研究的具體措施要求 1、課題組分工明確,建立自己的研究制度,形成研究方案,嚴格按照研究方案進行研究。 2、本課題組針對課題特點,征求每位課題組成員意見,以小專題方式進行研究,要求教師每學期選擇至少一個小專題進行研究。 3、結合我市課題研究過程和要求,可調整研究進度、方案。 4、積極協同學校教研室進行課題研究過程性評價與考核,帶入教師年終考核與績效考核,作為教師晉職晉級、評優(yōu)評先的依據。 5、學校和課題組積極協調教研室和相關雜志報紙,對教師各類成果進行評獎和刊載推廣。 6、各課題研究教師要積極整理研究過程中的學習材料和研究材料,并及時規(guī)范整理上報學校。 7、課題負責人每一研究年度應當寫好研究總結,上交學校備案。 8、課題研究教師依托學校和課題組、年級組、教研組、教研室等單位部門組織的各類競賽活動或統測,及時分析、對比、驗證研究結果,并上交相關分析報告。 9、利用網絡及時上傳、交流、存檔課題研究的信息、資源,積極努力籌劃好高效課堂研究的相關欄目建設,大力支持馨竹藝苑杏壇人生語文專業(yè)網站的建設。(http://ktyj./) 10、建立課題研究會議制度,做好會議記錄。 七、研究步驟、具體分工及主要成果形式、承擔人
八、課題經費投入 由單位劃撥經費。 青銅峽市第五中學 《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教學行為策略的研究》課題組 二〇一〇年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