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屬祖國醫(yī)學“脅痛”、“積聚”、“痞證”范疇。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國家標準定名為“肝癖”。本病成因,外因多為進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無度,生濕釀痰;內(nèi)因則由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失氣化,水濕不能化為精微,聚而為濕為痰,瘀阻肝絡,滯留于肝而形成本病。根據(jù)多年肝病治療臨床實踐及體會,將脂肪肝的中醫(yī)辨證治療簡述如下。
1.1 痰濕內(nèi)侵 肝絡受阻 多因患者嗜酒無度或嗜食肥甘厚味致濕熱內(nèi)蘊、聚濕生痰,血液粘稠,血脂過高,痰濕瘀滯而致脂肪肝。臨床常見泛惡厭食或嘔吐痰涎,口苦口干,脘脅脹痛,乏力肢倦,或眩暈惡心,有時伴有黃疸等,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治用清痰利濕法。方用茵陳蒿湯、二陳湯加虎杖、蒲公英、澤瀉、萊菔子、郁金、膽南星等。
1.2 肝氣郁結 疏泄失調(diào)多因肝病日久,或性情抑郁,或生性暴怒,或壓抑不舒等,而致情志抑郁,肝氣失于疏泄,氣機滯阻不暢,致肝對各種代謝發(fā)生紊亂,特別肝對脂肪吸收、轉化、合成、代謝等發(fā)生障礙,形成脂肪肝。臨床常見胸悶不舒,脘脅脹痛,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膩,脈弦。治用疏肝理氣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加減化裁,臨床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及癥狀加郁金、青皮、姜黃、女貞子、旱蓮草、決明子等。
1.3 脾氣虛弱 運化失司多因患者素體虛弱,脾虛氣弱,運化失司,則水谷不能化為精微,升降失宜。臨床常見患者形體豐盛,而肥人多痰、多濕、多氣虛。食少腹脹,肢倦乏力,大便稀溏,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苔薄白或膩,脈弦細。此型多見于肥胖人脂肪肝。治用補氣健脾法。方用香砂六君湯加減化裁臨癥常加蒼術、葛根、黃芪、荷葉、瓜蔞、橘紅等。
1.4 肝腎陰虛 肝陰失養(yǎng)多因患者為陰虛之體,或久病陰虛。丹溪云:“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體陰而用陽,賴腎水以滋養(yǎng),或高齡腎精虧耗,水不滋木,肝腎陰虛致成此疾。臨床常見肝區(qū)灼痛,五心煩熱,煩躁易怒,口干便秘,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弦。本型多見于糖尿病性脂肪肝,治宜養(yǎng)陰柔肝法。方用一貫煎化裁臨癥應加何首烏、白芍、決明子、冬青子、旱蓮草、丹參等。
1.5 肝血不足 血虛滯行 多因患者平素攝入食物及營養(yǎng)不足或消耗過多等原因,營血虧損,臟腑百脈失養(yǎng),日久出現(xiàn)血虛致瘀諸證。臨床常見面白無華,頭昏乏力,心悸多夢,肝區(qū)隱痛,舌淡白邊有瘀點,脈細或細澀。此型多見于營養(yǎng)不良性脂肪肝,治宜養(yǎng)血通絡。方用歸脾湯加減化裁。臨床可加枸杞、三七、川芎、丹參、雞血藤、何首烏等。
1.6 脾腎陽虛 肝失溫煦 高齡患者腎氣虧虛,加之病久“窮必及腎”,下元虧損,腎陽虛衰則不能溫煦。臨床常見形寒肢冷,夜尿頻繁,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舌淡、脈細弱。此型多見于高齡及病久體虛的脂肪肝患者。治宜溫陽益腎法。方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加減化裁。臨床可酌加仙靈脾、仙茅、肉蓯蓉、巴戟天、莬絲子等。
1.7 氣滯血瘀 肝絡瘀阻《證治準繩》云:“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瘀滯不行,故百病皆由瘀血者多。”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其病邪主要為“瘀濁”。臨床可見面色黧黑,肝區(qū)剌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或澀或弦。治療可通過化瘀通絡以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有利脂質疏泄轉運,除瘀濁以利氣血暢行。此型可見于各種證型的脂肪肝患者。治宜化瘀通絡法。方用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化裁。臨床可加丹參、水蛭、三七、姜黃、生山楂、生蒲黃等。
關于脂肪肝的治療,應在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治療,降低肝脂含量是脂肪肝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在降低肝脂含量過程中,由于絕大多數(shù)降血脂西藥對脂肪肝患者有危害,因此應慎用。臨床觀察顯示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能顯著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修復肝損傷,減輕肝纖維化等,從而達到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之目的,充分顯示了中醫(yī)藥在治療脂肪肝中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探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6b0050100dbxe.html?t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