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飲
(一)脾陽虛弱
1.主癥:
·胸脅支滿,心下痞悶,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溫畏冷,背寒,嘔吐清水痰涎。
·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食少、口渴不欲飲,大便溏,形體漸消瘦。
·舌苔白滑,脈弦細(xì)而滑
2.治法:溫脾化飲。
3.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合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桂枝10 甘草6 白術(shù)15 茯苓15 半夏10 生姜10
加減: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澤瀉、豬苓;若脘部冷痛、吐涎沫,酌配干姜、吳茱萸、川椒目、肉桂;若心下脹滿加枳實。
(二)飲留胃腸
1.主癥:
·心下墮滿或痛,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
·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腹?jié)M、便秘、口舌干燥。
·舌苔膩、色白或黃,脈沉弦或伏。
2.治法:攻下逐飲。
3.方藥:甘遂半夏湯(《金匱要略》)或己椒茁黃丸(《金匱要略》)。
甘遂6 半夏10 白芍15 蜂蜜10 大黃6 葶藶10 防己10 椒目10
加減:飲邪上逆,胸滿者加枳實、厚樸。
二、懸飲
(一)邪犯胸肺
1.主癥:
·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咳嗽,少痰,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zhuǎn)側(cè)疼痛加重。
·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
·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shù)。
2.治法:和解宣利。
3.方藥:柴枳半夏湯(《醫(yī)學(xué)入門》)加減。
柴胡10 黃芩10 瓜萎10 半夏10 枳殼10 桔梗6 赤芍10
加減:咳逆氣急,脅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嘔加黃連;熱盛有汗,咳嗽氣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湯。
(二)飲停胸脅
1.主癥:
·咳唾引痛,胸脅痛勢較初期減輕,呼吸困難加重,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臥。
·病側(cè)肋間脹滿,甚則可見偏側(cè)胸廓隆起。
·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滑。
2.治法:逐水祛飲。
3.方藥:十棗湯(《傷寒論》)或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棗煎湯送下,空腹頓服?;蚴畻棞?/a>去芫花加白芥子為丸,劑量均宜小量遞增,連服3~5日,必要時停二、三日再服。
加減:如嘔吐、腹痛、腹瀉過劇,應(yīng)減量或停服,同時服用椒目瓜萎湯;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舌苔濁膩加薤白、杏仁;如水飲久停難去,胸脅支滿,體弱,食少者,加桂枝、白術(shù)、甘草。若見絡(luò)氣不和之候,可同時配合理氣和絡(luò)之劑,以冀氣行水行。
(三)絡(luò)氣不和
1.主癥:
·胸脅疼痛,胸悶不舒,胸痛如灼,或刺痛,呼吸不暢。
·悶咳,甚則遷延經(jīng)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
·舌苔薄、質(zhì)黯,脈弦。
2.治法:理氣和絡(luò)。
3.方藥:香附旋復(fù)花湯(《溫病條辨》)。
旋復(fù)花10 蘇子10 杏仁6 半夏10 苡仁15 茯苓15 香附10 陳皮6
加減:痰氣郁阻,胸悶苔膩加瓜蔞、枳殼;久痛入絡(luò),痛勢如刺,加當(dāng)歸須、赤芍、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水飲不凈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
(四)陰虛內(nèi)熱
1.主癥:
·咳嗆時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心煩,手足心熱,盜汗。
·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fù),形體消瘦。
·舌質(zhì)偏紅,少苔,脈小數(shù)。
2.治法:滋陰清熱。
3.方藥: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沙參15 麥冬15 玉竹10 天花粉15 桑白皮15 地骨皮10 甘草6
加減:潮熱加鱉甲、功勞葉;咳嗽配百部、川貝母;胸脅悶痛,酌加瓜蔞皮、枳殼、廣郁金、絲瓜絡(luò);積液未盡,加牡蠣、澤瀉;兼有氣虛、神疲、氣短、易汗、面色白者,酌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
三、溢飲
1.主癥:
·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惡寒、無汗。
·喘咳,痰多白沫,胸悶,干嘔,口不渴。
·舌苔白,脈弦緊。
2.治法:發(fā)表化飲。
3.方藥:小青龍湯(《傷寒論》)加減。
麻黃10 桂枝10 干姜6 細(xì)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減:肢體浮腫明顯,尿少,可配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祛飲;伴有發(fā)熱、煩躁、苔白兼黃,可加石膏;寒象不著者,去干姜、細(xì)辛,處方可改用大青龍湯。
四、支飲
(一)寒飲伏肺
1.主癥:
·咳逆喘滿不得臥,痰白量多,天冷受寒加重,甚至面浮腫。
·平素伏而不作,每值遇寒即發(fā),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身體振振動。
·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
2.治法:溫肺化飲。
3.方藥:小青龍湯(《傷寒論》)加減。
麻黃10 桂枝10 干姜6 細(xì)辛6 半夏10 甘草6 五味子6 白芍15
加減:體虛表證不著者,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若飲多寒少,外無表證,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痰多粘膩,胸滿氣逆,苔濁,配白芥子、萊菔子;飲邪壅實,咳逆喘急,胸痛,煩悶,可用十棗湯。
(二)脾腎陽虛
1.主癥:
·喘促動則甚,氣短,胸悶,痰多,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臍下悸動。
·小便不利,足跗浮腫,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
2.治法:溫補脾腎,以化水飲。
3.方藥:金匱腎氣丸、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加減。
附子10 桂枝10 山藥15 白術(shù)15 炙甘草10 茯苓15 澤瀉10 熟地15 山萸肉10
加減:食少,痰多配半夏、陳皮;如臍下悸,吐涎沫,頭目昏眩,是飲邪上逆,虛中夾實,可先用五苓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