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趙
簡介:十六國之一,前趙(304-329),亦稱漢趙。這是西晉滅亡后建立的第一個政權,由匈奴貴族劉淵所建。 國號初期為“漢”(匈奴漢國),后改為“趙”,建都平陽,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歷三主,立國凡二十六年。 西晉永興元年(304年)劉淵自稱漢王,改年號為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為王后。署置百官,以從祖父劉宣為丞相,經(jīng)師崔游為御史大夫,宗室劉宏為太尉,建立漢國。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國號“漢”。310年劉淵病卒,其子劉聰即位,316年滅西晉。318年七月,漢主劉聰(漢烈宗昭武皇帝)死,子劉粲繼立,為匈奴貴族靳準所殺。鎮(zhèn)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聞變,發(fā)兵攻靳準。318年十月,劉曜自立為皇帝。與此同時,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攻破漢都平陽,于是,自平陽、洛陽以東之地盡入石勒之手。319年,劉曜徙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此后劉曜、石勒常相攻伐。328年,兩軍大戰(zhàn)于洛陽城西,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前趙主力被消滅。石勒軍乘勝西進,曜太子劉熙棄長安,逃奔上都(今甘肅天水)。329年九月,勒軍攻占上都,殺劉熙,前趙亡。 劉曜繼承了劉淵政權胡、漢分治的政策。一方面以子劉胤為大司馬、大單于,置單于臺于渭城(今陜西咸陽),自左、右賢王以下皆用少數(shù)族豪酋充當。另方面又大體沿用魏晉九品官人法(見九品中正制),設立學校,肯定士族特權,與漢族的豪門望族相勾結,以維護其統(tǒng)治。此外,還仿效劉淵、劉聰徙民都城地區(qū)的辦法,將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長安一帶,以便直接控制。前趙全盛時,擁兵二十八萬余人,據(jù)地有今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當時,關隴氐、羌,莫不降附。前涼張茂,亦遣使貢獻。
疆域:在劉淵、劉聰時期,其范圍控有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一帶,然而實際控制范圍不大,劉聰時期只局限在山西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劉琨手中)和由劉曜坐鎮(zhèn)的關中一部分地區(qū)。河北一帶由石勒所有,王彌的部將曹嶷控有青州、兗州、徐州一帶,鮮卑的勢力更是向南推進,布滿燕、代一帶。
劉曜時期,史稱“東不逾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隴坻,北不出汾、晉”,疆域范圍包括陜西的渭水流域以及山西、河南、甘肅黃河以東一帶。 政治:基本上,漢趙的政治制度承襲漢魏以來的制度而又雜以舊俗。漢國的官制,自304年劉淵稱漢王建立政權后,即采取漢朝的官制,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及六卿等中樞之官。軍事之官有大司馬、太尉、大將軍等高級將軍以及雜號將軍。而地方之官則沿習魏晉以來的州郡制,采用胡漢分治的政策來進行統(tǒng)治。大單于的權力極大,僅次于皇帝。到劉聰嘉平四年(314年),達到了較為完善的階段。而劉曜的前趙,繼承漢國之制度,小有改革。劉曜繼承劉漢政權胡、漢分治的政策。以子劉胤為大司馬、大單于,置單于臺于渭城(今陜西咸陽),自左、右賢王以下皆用少數(shù)族豪酋充當。另方面又大體沿用魏晉九品官人法(見九品中正制),設立學校,肯定士族特權,與漢族的豪門望族相勾結以護其統(tǒng)治。 劉淵時,設單于臺,最高長官為大單于,統(tǒng)率六夷部落,單于臺的設置,是沿匈奴舊制而來。劉聰時,在統(tǒng)治區(qū)內(nèi)設置左、右司隸,各領戶20多萬,每1萬戶設置一名內(nèi)史,內(nèi)史共有43人。在大單于下設置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十萬落,萬落叟置一名都尉。 經(jīng)濟社會:漢趙的社會經(jīng)濟主要是農(nóng)業(yè),其次是畜牧業(yè),其生產(chǎn)方式沿襲漢魏以來的生產(chǎn)方式。在漢趙社會中,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牧業(yè)生產(chǎn)的還有奴隸。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zhàn)俘,其次是犯罪的官吏。國內(nèi)還有大量從事游牧及畜牧業(yè)的“六夷”部落,因歸降及征服的部落日益增多,故設單于臺進行管理。漢趙在劉聰時,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四百萬人以上。 軍事:在劉曜全盛時期,有兵力二十八萬五千人,在他出兵時,史稱“臨河列陣,百余里中,鐘鼓之聲沸河動地,自古軍旅之盛未有斯比”(《晉書·劉曜載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