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還有未來嗎?(2011-01-24 13:51)日前與一位教育界同仁談起新課改的未來走向,不禁為它的未來發(fā)展深深擔憂。 2007年秋季,湖南省全面開展新一輪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當時,各路教育專家在大大小小的研討會上無不高呼:“湖南教育的春天即將來臨”。然而,當2011的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卻發(fā)現這一輪的新課程改革春天還是難覓蹤影。學校還在唱“抓高考要抓出血來”的老歌,老師還在干“嘔心瀝血摧殘學生”的舊活,學生還在重復“不在考試中爆發(fā),就在考試中滅亡”的噩夢。新課改到底迷失在哪里呢? 首先,新課程未沖破應試文化的羈絆。我們不能說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的理念不先進,也不能說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不正確。但是,新課程面臨的一個現實環(huán)境就是:我們是一個有著“學而優(yōu)則仕”“考而優(yōu)則榮”的傳統(tǒng)觀念的人口大國,在人口膨脹、資源萎縮、科技發(fā)達從使生存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這個大國的無數家長對子女的就業(yè)有較高的期待、對應試教育有較高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不會是簡單的幾個文件和幾句口號能摧毀得了的。我們只能尷尬地面對一個現實:一邊素質教育喊得地動山搖,一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就我們湖南來說,盡管新課改中學分制這塊最后的遮羞布還沒有被扯下來,但是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這塊量尺一出現,其實也就等于宣布了學分制已經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所以,新課程美則美矣,但它就像纖腰瘦腿的美女卻不幸生在崇尚豐腴的唐代一樣,只能落個“秋風悲畫扇”的命運了。 其次,新課程標準含混,實施難度大。許多老師對于新課程是“想說愛你不容易”。新課程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過去的重教師“教”為重學生“學”,轉變過去重“結果”為重“過程”。這些說法看上去很美,但是對于舊課程培養(yǎng)出來老師們來說,如果沒有明確具體的指導,確實很難在實踐中實施,所以,大多數老師的新課堂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老師以為“把課堂交給學生”就是把整堂課都交給學生去討論,結果課堂上歡聲笑語,學生上完課后卻毫無所得;有的老師以為變“互動式”、“合作式”教學就是分組學習,結果課堂上小組各忙各的,盡管發(fā)言非常熱烈,但卻沒有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補充、質疑、交流。這樣的新課堂教師與學生開的完全是“無軌電車”,當然找不到學習的“終點站”。所以,沒有具體而微的構架,新課程即使是一把屠龍刀,放在教師手里也只會是一堆沉重的廢鐵。 第三,新課程改革不能獨善其身。許多人都對新課改寄予厚望,新課程改革專家組組長鐘啟泉教授也曾這樣講:“歸根結底。新課程的實施旨在蕩滌‘應試文化’的污泥濁水,徹底變革傳統(tǒng)的非人性的課程。”很顯然,鐘教授過于樂觀了。新課程改革最終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如果沒有教育體制、考試制度、招生政策等的相應變革,那么新課程要么中途夭折,要么就向舊課程“投降變節(jié)”。我們姑且把考試、招生等制度放到一邊不論,單就新課程中一個單項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來看,要真正推動新課改,并不是那么簡單。首先,大部分教師都缺乏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和能力;其次,學生研究活動中的所需的各種設備、費用、資料,大多數學校沒有能力滿足;第三,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發(fā)生在自然界、社區(qū)、家庭與學校多個層面,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但現實中往往是學校孤軍奮戰(zhàn)。所以,我們只能無奈地看到,研究性學習在許多學校變成了表面文章,學生根本沒有開展什么研究,但會填不少要應付檢查的表格。所以說,新課程改革絕對不是單純的課程體系的重建這么簡單,它必須要在教育體制、經費投入、考試制度、招生政策等各要素都醞釀成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步入陽光大道,否則,它只能像一支深入敵陣的孤軍,很可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