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筆 法
筆法,簡言之就是用筆寫字的方法,扼要制勝的技巧,力求通過恰當?shù)姆椒ǘ憩F(xiàn)出理想的藝術(shù)效果的方法.初學者往往憑著寫鋼筆宇的經(jīng)驗來寫毛筆字,用筆直來直去,不講究輕重、緩急、藏鋒、露鋒,寫出來的字就像木棒搭起來的,這就是不懂得用筆的結(jié)果??梢姽P法是書法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nèi)容。
第一節(jié)、起筆 行筆 收筆
起筆、行筆收筆是指書寫一種點畫筆鋒運動的全過程,寫任何一種點畫都要經(jīng)過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所謂逆人、澀行、緊收便是這三種用筆方法的要訣。起筆要逆人,即逆鋒起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即使寫露鋒起筆的點畫,也應該凌空取逆勢落筆。像跳遠欲進先退,像拳擊欲伸先縮,這樣用筆格外有力。書法最忌順筆平拖,直來直去。 行筆要澀行。所謂澀行即是書寫者人為地制造一種阻礙筆鋒運行的力量,同時又克服這種力量而前行。古人把這種筆法形象地比喻為屋漏痕。如果鋒浮紙面,信筆而過,則墨不入紙,點畫流滑無力。收筆要緊收,即回鋒緊裹收筆,也就是指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收筆方法。寫豎畫時筆到盡處,將筆鋒向上回縮收筆;寫橫畫時,往右行筆,寫到盡處,應將筆鋒向左回收。這樣筆畫含蓄、渾厚有力。
第二節(jié)、提筆 按筆
提筆與按筆相對而言,指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筆的動作。提筆寫出來的點畫線條比較細勻。提按是筆鋒在垂直方向作上下運動。書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提按變化的過程,筆鋒在紙上運行時,一直是提與按快速度的交遞進行著,用筆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再加上輕重緩急的豐富變化,這樣寫出來的點畫才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產(chǎn)生出活生生的形象,神采與韻味。劉熙載《藝概。書概》說: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這里指出在運筆過程中提按的連續(xù)性和必要性。又說:提按尤當于起筆處,提提尤當于止筆處。這是說,在起筆處其按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止筆處其提尤易辨識。又云:書家于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是對提按表現(xiàn)技巧和輕重表現(xiàn)效果的辯證認識,即太重則滯,太輕則飄、滑、薄、弱,所以才要求做到運筆重處正須飛提,運筆輕處正須實按,亦即按中有提、提中有按的對立而統(tǒng)一的原則,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說: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也是說按中要有提,才能使點畫不至于僵、滯。在具體的書寫實踐中,提與按這兩種技巧相較,其按較易于掌握,難在提上。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又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zhuǎn)一束處處皆有主宰,轉(zhuǎn)、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這里說的正是提按的要領(lǐng),即必須運通身之力于腕部,以強腕運其筆,方能隨心所欲,產(chǎn)生其干變?nèi)f化,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所謂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正是指未能做到提得筆起,以至于為筆所累,這正是不能達到揮灑自如、為所欲為的原因。
第三節(jié)、轉(zhuǎn)筆 折筆
轉(zhuǎn)筆,不是轉(zhuǎn)動筆管,而是指筆鋒作旋轉(zhuǎn)運動。在起筆、行筆、收筆的轉(zhuǎn)折處,筆不停駐,用力均勻,順勢轉(zhuǎn)鋒,寫出沒有方折棱角的點畫。折筆,同轉(zhuǎn)鋒的運動形式差不多,只是在起、行、收的轉(zhuǎn)折處,要頓筆折鋒,寫出方整剛勁,鋒芒棱角的點畫。 轉(zhuǎn)筆、折筆是改變筆鋒運行方向的兩種旋轉(zhuǎn)運動形式。轉(zhuǎn)以成圓,折以成方,轉(zhuǎn)鋒成圓筆,折鋒成方筆。圓筆點畫不露棱角;方筆點畫方正,棱角分明。方筆屬于外拓,其基本要領(lǐng)是豎畫橫下,橫畫豎下,起筆欲陡峻,行筆欲充實,駐筆欲峭拔。且一定要做到逆人平出,回鋒應力足、氣滿,才能使線條渾厚、沉著;圓筆關(guān)鍵在于起筆時,亦即絞鋒人紙著力,行筆中含,收筆宜急不宜緩。方筆與圓筆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方筆宜頓而善翻,圓筆宜提而必絞。在實際操作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因果,互為補充,或起筆方而行筆圓,或外方而內(nèi)圓,或筆方而字圓,或字方而筆圓,或體方而局圓,其實遠不止這些,姜夔《續(xù)書譜》說得好:方者參之以圓,圓者應之以方,斯為妙矣。用筆須有轉(zhuǎn)折之妙。點畫當以方圓兼?zhèn)錇榧选?br> 第四節(jié)、中鋒 側(cè)鋒
中鋒,從來論書者,皆主張筆筆中鋒,究其根本,所謂中鋒,就是在行筆過程中,正如蔡邕《九勢》所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從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以及歷史上各個書家的表現(xiàn)技巧來看,確以運用中鋒為主,特別是篆書全用中鋒。因此,中鋒運筆,可以說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基礎(chǔ)筆法。在具體實踐中,不論提、按、起、倒、轉(zhuǎn)折,令筆鋒常在點畫中行,亦即中鋒運筆,這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其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形、神、意趣、情采,都是靠靈活多變、非常自然的運筆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實際上筆鋒是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地保持在筆畫的正中間軌道上的,書者只是憑感覺有意無意地控制著這支筆,令其基本上保持著中鋒行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常”,筆筆中鋒的真正含義。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機械認識和理解,只有在正確認識的基礎(chǔ)上,才可能有正確的運用。常言:正以立骨,偏以取姿,隨心所欲,千變?nèi)f化,方為正旨。因此,對那種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且筆曲折處亦無偏側(cè)的說法,勸君不必極究。中鋒運筆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點畫或渾凝圓勁,具有立體感,或秀逸含蓄,耐人尋味。古人所謂似錐畫沙即是對些形象的比喻。側(cè)鋒,亦稱偏鋒指行筆時,筆鋒斜出的筆勢,即筆鋒偏在點畫一側(cè),或由側(cè)而歸中,或由中而轉(zhuǎn)側(cè),或一側(cè)到底,寫出來的點畫跌宕多姿,富有變化。行草作品中常見這種筆法。若掌握不好則會出現(xiàn)力薄、氣弱,缺乏含蓄的病態(tài)。中鋒、側(cè)鋒是互相依賴而并存的兩種基本筆法,沒有側(cè)鋒,也就無所謂中鋒。但歷來多強調(diào)中鋒,力避側(cè)鋒,甚至要求筆筆中鋒,并把側(cè)鋒看成敗筆??墒窃趯嶋H用筆過程中,往往難于達到這樣的要求。特別是行筆速度較快的行草書更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再從書寫效果來看,觀歷代書法各家墨跡,其耐人尋味者往住正是于中鋒、側(cè)鋒的對比運用.因而我們覺得過份強調(diào)中鋒面完全排斥側(cè)鋒,未免失于偏頗.商承柞教授也認為強調(diào)中鋒這禁區(qū),應予打破。
第四節(jié)、藏鋒 露鋒
藏鋒,就是寫出的點酉,藏頭護尾,不露鋒芒,筆鋒包藏在點畫之中,即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筆正則鋒藏。藏鋒用鋒須注意筆管要正。藏鋒以包其氣,給人以含蓄、遒勁,精神內(nèi)含的感覺.露鋒.是描寫出的點畫筆鋒外露,如撇、捺、鉤、提的收筆處均屑露鋒.行草中點畫之間的字或行間的起承往往要運用露蜂來顯示.書法創(chuàng)作,尤其在忘情狀態(tài)下的縱橫馳騁,無拘無束的任意揮灑中,為使作品氣韻氣動、自然連貫,作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書家,他的注意力自然地、更多地集中在整個作品的情調(diào)和意境的表現(xiàn)上,不斤斤計較技巧上的中、側(cè)、藏、露、虛,實,因此才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字里行間,承上啟下左呼右應,顧盼有情的自然超逸,優(yōu)雅動人的情采和神韻.姜夔《續(xù)書譜》說: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玉器的楞角).藏則體不精神.說明露鋒、藏鋒要用得得法,該藏則藏,詼露則露,藏得巧妙.露得恰當,這樣寫出來的字就圓轉(zhuǎn)剛勁,飽滿生神.
第五節(jié)、疾筆 遲筆
疾與遲,是形成不同風格和產(chǎn)生節(jié)奏、韻律變化的主要因素。在實際運用中,二者不可偏廢。落筆遲重取其妍美,急速方能流暢、遒勁,所以運筆的遲與速,須作有機配合,方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若一味遲重,則失卻神氣,一味急速,則失卻形勢,王羲之《書論》說: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jié)思成矣.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 筆是將軍,故須遲重.心欲急不宜遲,何也? 心是箭鋒,惰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又說:每書欲十遲五急。清宋曹《書法約言》說:遲則生妍而姿態(tài)毋媚.逮則生骨而筋絡(luò)勿牽.能逮而遒,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 一般來說,學書之韌,運筆宜遲,待熟練后,應逐漸加快運筆,基本功主要用在急與重上,只有這樣才能急不飄,重不輕,以至達到曠心所欲,運用自如的境地。為了更好地理解疾與遲,我們還須引入疾澀淹留,從不同的視角加深對疾與遲的認識。 疾澀:疾不等于急,快速行筆并非疾運從疾風吹勁草我們當可以加探理解.即在起伏行筆當中要做到急而有力亦即以沉勁之力送出。澀指澀勢.是說筆毫行處墨要留得住,又非停滯不前,行筆既急既勁且沉,一個澀字則是核心,一個澀字則是疾的根本。前人用如撐上水船,用盡力氣,仍在逆處來喻比甚覺恰當.劉熙載《藝概。書概》中也有與此大致相同的說法,他說: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逆力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面自澀矣。漢蔡邕《九勢》說的更為具體:疾勢出于啄礴(見永字八法之中)澀勢在于緊駛戰(zhàn)行之法。蔡邕可謂真知疾澀運筆之法者,其永字八種點畫中,其啄叫疾不能峻,其耀叫疾而不能利,其努叫疾運不能峻挺勁健。疾澀,誠運筆之重要法則,非運通身之力于毫端者不可達此.運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正是疾與澀的產(chǎn)兒.疾澀的表現(xiàn)大旨在遒,在重,逆則緊,逆則勁,尤在精穩(wěn)沉著.包世臣《藝舟雙揖》云: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此中尚可參得疾澀之法,施于點畫,則棱側(cè)緊峭,如摧鋒罐石,斬釘截鐵.施之于字書之間,則風格峻媚.行草書尤重此法,其斷續(xù)顧盼,轉(zhuǎn)折分明。淹留:《爾雅,釋沽》云:淹.留久也。淹留,指行筆過程中要留得住,亦即步步為首,宋曹《書法約言》云,能遒不遒是謂淹留,能留不留,方能勁疾,也就是落筆沉勁,行筆含蓄之意.所謂疾勢澀筆,草情隸韻,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含剛勁于婀娜,其澀筆隸韻虛和婀娜,都是留得住筆的結(jié)果,其韻味自佳美.行筆之法,無非是行處留,留處行不滯不執(zhí),欲行不行.當散不散,與物凝礙,不得淹插(唐岱《繪事發(fā)徽》則結(jié)病生,此非淹留之意。欲留不留,則事直無韻,乏含蓄探穩(wěn)之意).周星蓮《臨池管見》云:剩急不留,其病在滑,含蓄蘊藉,則意昧深長,耐人尋味.放縱則住住是一攬無余,無回味和遁尋的余地.所以,書當造乎自然,不可信筆亦不可太矜意.淹留勁疾總當恰意而行,過與不及皆是病.
第六節(jié)、鋪毫 裹鋒
鋪毫:即指在運筆過程中筆毫平鋪紙上,達到萬毫齊力的效果.如此寫出的點畫具有雄豪奮發(fā)的美感.清包世臣《藝舟雙揖》說:吳江吳育山子,其言日:吾子書專用筆尖直下,以墨裹鋒,不假力于副毫,自以為藏鋒內(nèi)轉(zhuǎn),只形薄怯。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篆法,書家真秘密語也。包世臣主張筆毫平鋪紙上是對的,但對裹鋒還缺乏足夠的認識。裹蜂,不假力副毫,自以為藏鋒內(nèi)轉(zhuǎn),只形薄怯。這種認識是有片面性的,實際上,裹鋒是主副毫絞在一起,副毫仍在起作用,其薄怯因為力度不夠造成的,并非是裹鋒運筆所致,即如包世臣所說筆毫平鋪紙上,力度不夠,也同樣會產(chǎn)生只形薄怯的效果.古今大家.都是善于運用裹鋒和鋪毫的能手,二者實不可偏廢。裹鋒:是與鋪毫相對而言的一種運筆技巧,即在起筆時絞鋒入紙(逆人),緊接著提筆運行,在行筆過程中,有的將毫鋪開,此即鋪毫,有的繼續(xù)旋絞運行( 此時筆在手中自然地隨著需要轉(zhuǎn)動),如此寫出的點畫具有沉凝渾勁的感覺.我見古人書,確有此法.清包世臣《藝舟雙揖。與吳熙蓑書》說:河南( 褚遂良) 始于履險之處裹鋒取致,下至徐、蘑益事用逆.用逆而筆駛則裹鋒側(cè)人,姿韻生動.又始聞以肥瘦濃枯,震耀心目.后世能者,多宗二家,東坡尤為上座,坡老書多爛漫,時時斂鋒以凝散緩之氣,裹鋒之尚,自此而盛.實際上,襄鋒正是鋪筆的寫法,起筆時絞鋒人紙,其意在擒,瞬間積聚了巨大的力,方致縱筆運行時不弱不?。蚨鵁o散緩之弊.至于包世臣主張用筆當平鋪紙上,故以裹鋒為救敗之筆,得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北碑多方筆,故尚平鋪,然鋪筆則當用絞鋒起筆,寫行草尤當如此,細審古人名跡自知。
第七節(jié)、擒筆 縱筆
擒得定,縱得出,道得緊,拓得開。擒縱是清代道光年間書法家周星蓮在總結(jié)吸收前人用筆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他在《墨池管見》中說: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jié)通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在他看來,運筆有擒縱,才能做到有效地控制這管筆.寫出富有節(jié)奏變化,通靈超脫.生動美妙的點畫來,從而避免因簡單地干拖直過所造成的點畫僵、滯、呆、板的毛?。唧w地說:擒縱,就是運筆時要收得住,放得開.其的含義,一是指點畫的起筆處,猛力急剎.若兇鷹降兔,迅猛而力重,亦即凌空取勢,傾全力于毫端,一蹴而就。其跡人木三分,無比沉勁,這也就是擒得定的意思。因此,于起筆處,又須做到藏鋒逆人.周星蓮《臨池管見》說:逆則緊,逆則勁。其二,當理解為行筆過程中的擒收,此與內(nèi)抵法相呼應,亦即在行筆過程中斂心緊指,節(jié)節(jié)收剎。其跡如錐畫沙,緊而勁。其含義,一是指行筆過程中的意發(fā)和拓展;二是指全書寫過程中的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縱情揮灑。此通于外拓法的表現(xiàn),其跡如屋漏痕,松活灑脫.此全在良好的運腕.無擒則點面不實,不沉,不疑,不勁,散漫懈??;無縱,則點畫郁結(jié),不能蓬松逸宕.少虛靈之神。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字患乎散,尤莫病乎結(jié),散則貫注不下.結(jié)則擺脫不開,其中所說的散即是不善擒所至,結(jié)即是不善縱所致。擒縱也是書法藝術(shù)表現(xiàn)技巧中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擒與縱,互相對立,又相互包容,無擒不能縱,無縱也不能見出擒.所謂擒得定,縱得出,道得緊,拓得開,正是說明了擒中寓縱,縱中寓擒的辯證關(guān)系. 從起筆來說,擒以蓄其勢蘊其力,為縱作準備,是縱的前提.這里擒中即包含著縱。其擒得定,即蓄積了欲發(fā)而來發(fā)的暴發(fā)力,一旦暴發(fā)力強而勢壯,這就是沉雄奔放的縱的極致.所以說.只有擒得定才能縱得出。這里擒制約著縱.擒得定才能道得緊.這里擒得定是手段,道得緊是效果.沒有擒得定的精湛技巧,就不可能產(chǎn)生道得緊的良好效果。 又擒含收之意,縱含放之意.擒含縮之意,縱含伸之意.然而縮者伸之勢,郁者暢之機,(周星蓮《臨池管見》大抵運筆要行處留,留處行,(朱和羹《臨池心解》)其行處留,正是縱中有擒,其留處行.正是擒中有縱.所以,在實際的行筆過程中,往往是即擒即縱.即縱即擒,所謂磐控縱送之間豐姿跌宕,點畫牽引之際波瀾老成,說的正是微妙地運用擒縱所收到的美妙效果。其磐控縱送亦即擒縱之意。 擒縱之間,自有分寸,過縱則瘟于荒率,過擒則失于拘滯。抽拔是擒縱的最高表現(xiàn),功在以全身心運筆。 此外還有推、拖、捻、拽、導、送等運筆法則,在這里暫不講述了,只是捻拽覺得有必要先提出來談?wù)?。至于捻亦即說在運筆過程中捻動筆桿,這種動作,在縱情揮灑的過程中,尤其寫行草,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微妙地運用,捻管的幅度,常常是很小的,因此在觀看書家寫字時,由于觀賞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效果上,其捻管的微妙動作就被粗忽略了,且尤其是激情下的揮運,手、筆的揮運動作迅速而多變,這揮灑其間的細小的捻管動作是實不易被人注意到的,因此,非親授口傳,是難以發(fā)見此法的具體實用和微妙功用的.懷素《自敘帖》中如折釵股的圓轉(zhuǎn)表現(xiàn),其轉(zhuǎn)筆處不露痕跡,恰是捻管所致,所謂捻轉(zhuǎn)這個技巧和效果的產(chǎn)生.正是在行筆過程中不斷正反向捻轉(zhuǎn)所致,并非只是在起筆處絞鋒逆人.從上述各種用筆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出,用筆實際上是寫字時使筆鋒錐體在紙上作各種運動.如果從運動原理來分析,這種運動同自然界任何物體自由運動一樣,不外乎旋轉(zhuǎn)、平行運動、上下運動等基本形式。然而在實際書寫中.同任何物體的復雜運動一樣,這種孤立的基本運動很少出現(xiàn),一般都是由兩種或三種基本運動組合成的復合運動.正如沈尹默先生說的:線條要有粗細、濃淡、強弱種種不同,以一筆出之。這就給用筆訓練帶來一定的困難,因為初學者在進行練習時,各個用筆動作是孤立的,往往一按筆又忘了轉(zhuǎn)折,一轉(zhuǎn)折又忘了提筆.就像初學游泳,動手便忘了動腳,手足協(xié)調(diào)了,卻又忘記了抬頭換氣.因此 初學用筆,可先孤立地簡單單一的基本動作練習,然后將這些筆法運動結(jié)合起來.使筆法逐漸豐富.正是由于筆法運動的這種復雜性,才使點畫線條姿態(tài)千變?nèi)f化.王羲之《書淪》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蘸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襄,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這里所說遲急、曲直、藏出、起伏,雖則兩兩相對,卻又相輔相成,交相為用.如果能將此筆正用、側(cè)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道得緊,拓得開。就能寫出有力感、動感、情感的點畫.
關(guān)干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股釵、蟲蝕木:書法藝術(shù)實踐中各種技巧的運用,都是為了表現(xiàn)點畫,亦即線條中的美感:其所謂線條中的美感這個概念,誠然是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的,諸如力感的表現(xiàn),以及點畫本身所含蘊的形象、勢態(tài)、情采、神韻、氣息等等,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就是前人從生活和自然中借證出來的幾種形象化說法.沈尹默先生在《書法淪叢》中解釋內(nèi)擫法和外拓法時,曾對錐劃抄、屋漏痕做了清晰的闡述,茲錄如下,以增進大家的認識和理解,他說前人說右軍書,用形象化的說法,就是如錐劃沙,我們曉得右軍是最反對筆毫在畫中直過,直過就是毫無起伏地平拖著過去,因此,我們就應該對于一拓直下之拓字,有深切的理解,知道這個拓法.不是一滑即過.你想在乎平的沙面上,用錐尖去劃一下,若果是輕輕地劃過去,恐怕最后移動的沙子,當錐尖離開時,它就會重回小而淺的槽里,把它填滿,還有什么筆跡可以形成? 當下懂時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須不斷地微微動著劃下去,使一畫兩旁線上的沙粒穩(wěn)定下來,才有線條可以看出.這樣的線條,兩邊是有進出的不平勻的,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這就說明前人所以用如錐劃沙來形容行筆之妙.而大家都認為是恰當?shù)?,非以腕運筆,就不能成此妙用.他接著說;凡欲在紙上立定勁力者,都需經(jīng)過這番苦練功夫.又說:但因過于內(nèi)斂.就比較謹嚴些,也比較含蓄些,于自然物象之奇,顯現(xiàn)得不夠,遂發(fā)展為骨氣探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搪.這都是說,寫字要用盡氣力,寫到沉著剛勁入骨的程度,而骨氣深穩(wěn),筆畫才能和暢,于是不剛不柔,亦剛亦柔,豐富的變化才星現(xiàn)出來,可見舒和是高度的沉勁,蕭散、疏澹是精能之至的結(jié)果. 如折釵股;釵本作叉,金屬制成,古時女人用以插發(fā)譬.金釵彎曲,形容筆畫轉(zhuǎn)折處圓融有力而不露痕跡.朱和羹《臨池心解》說:宇畫輕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如羚羊掛角.然便捷須精熟,轉(zhuǎn)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此中所說的暗過,即指筆畫的轉(zhuǎn)折處,只有提按的變化,不作折頓的處理的圈轉(zhuǎn)直下所產(chǎn)生的圓融效果,這恰是折釵股的含義.如蟲蝕木:也是對線條效果的形象化比喻,即是說:好像蟲子蝕木所形成的那種有著粗細、深淺、曲折、虛實、隱藏的豐富而微妙的變化的點畫效果.在這種自然形態(tài)的啟發(fā)下,書家運用提按、輕重、緩急等表現(xiàn)技巧達到栩栩如生的表像,蟲蝕木實不如百歲枯藤等更為自然、美妙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