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4類,你是哪一類?
歪歪 在
11 天 0 時 40 分鐘 分鐘 前 發(fā)表
評論(0)- 收藏(0) 行動主題:內(nèi)省
據(jù)說希臘一座神廟里有一句銘文寫道:人啊,認識你自己。這句話道出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人很難認識一個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們?nèi)匀灰柚诜诸惙ā?/p> 將人分類的方法有很多,舉例如下: 呵呵,耍貧到此止,言歸正傳。要完成一件事,必須思考和行動。以人們在思考、行動的先后為尺度可以把人分成四類:智者、沉默的大多數(shù)、行者和懶人。 第一類:先思考,后行動的人,他們是智者,如唐僧。 《西游記》唐僧似乎是一個無用而且頑固的人。實際上,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歷時17年,行程數(shù)萬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雖沒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批準,決心已定的他毅然“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他西游的目的是針對當時佛教門派眾多的狀況,要取回“真經(jīng)”,以統(tǒng)一佛教。 第二類:先行動,后思考的人,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如沙和尚。 沙和尚對待唐僧的指令,甚至是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安排,都是先執(zhí)行,后發(fā)問。他就代表了一個組織里沒有理解高層的戰(zhàn)略意圖,卻能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任務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當我們處于一個組織的基層時,按照這種法則行動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沒錯的。 幾個人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沙和尚總是遵照其他人的指令去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八戒爭執(zhí),被師父趕走整個過程中沙僧什么都沒有做,聽任事態(tài)發(fā)展。孫悟空走后,豬八戒去化齋,久久未歸時,他也不發(fā)一言。唐僧問豬八戒為什么還不回來時,他就猜測說:估計是要吃飽了再回來。唐僧繼續(xù)提示他說天色已晚。他才想起來要去找豬八戒。卻把唐僧一人留在樹林里,直接導致唐僧黃袍怪抓走了。 還好,黃袍怪的一個夫人把唐僧放了。她是寶象國公主,想讓唐僧捎信回去,找人來解救她。唐僧到了寶象國,在不明白敵我形勢的情況下,就派豬八戒去解決公主。沙僧也沒有表態(tài)。直到豬八戒走后,才說:“師父!那黃袍怪拿住你時,我兩個與他交戰(zhàn),只戰(zhàn)個手平。今二哥獨去,恐戰(zhàn)不過他。”真正打起來了,豬八戒躲在草叢中。沙僧獨戰(zhàn)不敵,被黃袍怪生擒。沙僧真是傻得可愛。 當前流傳很廣的帖子總結(jié)道:沙僧在整部西游記里只說了5句話: 第三類:邊行動,邊思考的人,他們是行者,如孫悟空。 邊行動,邊思考也是孔子所說的“且行且思”。孫悟空的執(zhí)行力很強,是“邊行動,邊思考”的人典型代表。他在花果山稱王后,想起自己終有一天要死去,心中不樂。于是外出尋找神仙學藝,要跳出生死輪回。找到須菩提老祖時,對老祖提出的“道”、“流”、“靜”、“動”字門的法術(shù)均不感興趣,執(zhí)意要學不老之術(shù)。 對于“年輕的”孫悟空來說,“死”是一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他的潛意識里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在這件事上他想到了,馬上行動去做,不但學得了防身的本領。還可以解決生死的問題。他回到水簾洞后不久,閻王就差勾魂使者將其押至地府。此時的孫悟空豈可肯任人宰割?三下五除二,就把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簿上劃掉。 在車遲國與道教一戰(zhàn),更是顯現(xiàn)了孫悟空的這種即時決策的智慧。師徒四人受到道教3法師的威脅時,他完全有能力將其制服。但他卻選擇了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消滅虎力、鹿力和羊力大師。既在世人面前弘揚了佛法,又能解除危險。 如果要找一些詞來描述這類的人話,大概可以用:當即立斷、果敢、敢想敢做、且行且思等。風靡全球的《把信交給加西亞》、《執(zhí)行》里不都是鼓勵人們做一位“行動者”(行者或Doer)嗎? 第四類:不行動,不思考的人,他們是懶人,如豬八戒。 據(jù)說如今的女子都想要一個豬八戒那樣的老公,因為他愛老婆,會享受生活。而那些埋頭苦干,沉湎于工作之中的男人,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并不受歡迎。豬八戒不愿意想復雜的事,不愿意主動干活。只要有人指揮,遇到困難時不斷地給他打氣加油,他還是能堅持下來的。 一路西行,每次遇到美食、美女,豬八戒都會失去判斷力。為什么?懶得想。遇到事,明明有能力做,也看到了,非得等別人催促、提醒去肯干。為什么?懶得做。 不過懶人會因為想偷懶,抱著僥幸心理選擇看似輕松,實際上去很危險的行動方案。 將人分類,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幫助我們認清自己。認清自己在家庭、組織和社會中的位置。趕快行動吧! |
|
來自: yellowgirl22 > 《好文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