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益氣斂陰,補腎寧絡(luò)。
主治:陰斑(血小板減少癥)。
方藥:炙黃芪25g、白及片20g、人參12g、甘枸杞25g、沙蒺藜12g、凈連翹15g、生槐米15g、仙鶴草20g、甘草6g、黛蛤散20g、大棗4枚。
歌訣:小板減少屬陰斑,白及參芪枸杞甘;
槐米蒺翹鶴甘草,黛蛤大棗同煎餐。
按:本方以黃芪、白及;人參3味為君,益氣養(yǎng)陰,扶正復(fù)元;甘枸杞、沙蒺藜補腎填髓,養(yǎng)血和營位居臣藥;連翹、生槐米、仙鶴草3味,有涼血止血,潤膚斂表之功,為佐藥;甘草、大棗調(diào)和藥性,聯(lián)合效能為使,同奏益氣斂陰、補腎寧絡(luò)之效。血小板減少癥屬“陰斑”之類,然則氣陰兩傷,熱擾血動是常見病機。謹守病機,確立治法,擬用補氣以復(fù)元,生精以養(yǎng)血,涼血以寧絡(luò),是為大法。按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觀點,本方可以算是該病免疫調(diào)節(jié)綜合療法的代表方之一。連翹與槐米,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P(蘆丁),具有增強毛組血管韌性的特殊作用,是一組相須為用、效能專一的精妙藥對。本方用于各類血小板減少癥,隨證加減,療效明顯,除個別病例外大都在遞減停用“激素”過程中,未見反跳。
健中止血湯
功效:溫中健脾,收攝止血。
主治:嘔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
方藥:黃芪30g、炒白術(shù)15g、海蛸20g、白及片20g、炒地榆30g、生大黃5g、赤石脂15g、甘草8g。用灶心土1捧,炮姜10g(拍碎)煮水,取水煎藥。
歌訣:溫中攝血求姜芪,蛸及榆黃草脂宜;
再入灶心土一把,澀腸固下是良機。
按:大凡嘔血便血之證,多因脾胃氣虛,中元不攝,而致血潰于內(nèi),甚則血脫而厥(失血性休克)。治之急需健脾益氣,助攝固脫,方中黃芪、白術(shù)專任此功;加烏及散和地榆配生大黃兩組藥對,為消化道出血的速效收澀止血藥對,借助益氣固攝之力,止血之效更捷;赤石脂配灶心土(無灶心土,可加大赤石脂劑量),相須為用,加強澀腸、固下、溫中止血之效。炮姜為佐,旨在辛化防滯,芪、術(shù)得此效力倍增。本方治上消化道出血,往往3劑而止(特殊重癥例外)。
塞流止崩湯
功效:益氣固攝,塞流止崩。
主治:血崩(子宮功能性出血等)。
方藥:炙黃芪30g、炒白術(shù)15g、升麻8g、煅龍骨20g(先煎)、鹿角霜20g(先煎)、烏賊骨20g(先煎)、炒地榆30g、茜草根15g、紅蒼術(shù)12g、炒蒲黃12g。
歌訣:益氣療崩塞斷流,芪麻二術(shù)鹿龍優(yōu);
茜榆烏賊蒲黃炒,止血功能應(yīng)不愁。
按:脾能統(tǒng)血攝血,而使血循常道,不致崩潰。舉凡失血脫血之危候,急以補脾益氣,恢復(fù)和加強其統(tǒng)攝之功,每能獲效。大振脾元,益氣舉陷法,塞流澄源,標本同治,不僅能起到“立止血”的作用,而且還有“利血生”的功效。趙氏《醫(yī)貫》:“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dāng)急固,無形生有形也”,這便是芪、術(shù)相伍的立意所在?;诖朔ǎ偌{諸多固攝止血之品,有如虎生翼之效。“血滑脫宜峻滴以收之”(《類證治裁》),方中3味骨甲類藥物聯(lián)合應(yīng)用,可謂氣力精全,性味雄健,固澀力宏的方組。紅蒼術(shù)為蓼科拳參,我省著名中醫(yī)婦科專家徐志華先生治崩血常用之品,現(xiàn)在本品已制成“止血凈”1號(《中藥志》第三版),也是他的經(jīng)驗用藥,加入本方,有速效止血之功。對于氣散血脫,危急重癥者并佐以獨參湯“過口”(喝藥后徐徐服之)收效更捷。
涼血止衄湯
功效:清熱涼血,潤燥止衄。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復(fù)不止,長年不愈且已排除其他血液病等患者)。
方藥:水牛角片20~30g(先煎)、生地黃20~30g、黑梔子15g(打碎)、知母20g、生大黃8g、懷牛膝10g。水煎服。小兒酌減。
歌訣:治療鼻衄地用生,知母山梔牛角軍;
牛膝同入效果好,禁食椒酒燥辣辛。
按:一般鼻衄,是為小恙,稍治而愈。臨證每見幾歲、十幾歲兒童或成人的患者一觸即衄,一病即衄(俗稱“沙鼻子”),甚則造成貧血。五官科多次檢查(-),反復(fù)不已,達幾年或十幾年不愈者,最后皆就診于中醫(yī),本病亦是中醫(yī)治療的強項。此證除陰虛血燥外,一般無證可辨,治之均以涼血止衄之劑,并結(jié)合紅黑散(見外治方劑篇)外吹,應(yīng)急。待血止后,再服用斷根獨圣散,如能征得醫(yī)患密切配合,禁食椒、酒、辛、辣、炕、炸,動血之品(尤其是蔥和韭菜),避免曝曬,據(jù)臨床觀察,不少患兒,果能根治。經(jīng)治愈。的不少患兒至今已成人就業(yè),又帶其他鼻衄患兒來診。即使不能根治者,亦有減輕出血量和減少復(fù)發(fā)次數(shù)的遠期療效。
獨 圣 散
功效:涼血止衄,生肌斂瘍。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復(fù)不止,長年不愈之根治方)。
方藥:白及(凈)研極細粉,每服5g,小兒酌減,加鮮旱蓮汁20ml,沸水沖服,1日2~3次。
按:考之醫(yī)籍,用一味藥研粉沖服,名獨圣散者,如荊芥穗(《本事方》原名愈風(fēng)散)、山楂肉(《達生篇》)、馬糞(《溫病條辨》)等。我鄉(xiāng)老醫(yī)林子書先生,得走方醫(yī)之傳,用白及1味,研極細粉,加童便沸水沖服,名“鼻衄斷根獨圣散”,授予余。臨證幾十年來,每遇是證,先服涼血止衄湯,待血止之后繼服本方,用之多驗。然童便、糞清、人中黃、海底石之類,已漸不用。本人以鮮旱蓮汁代之,其效更佳。
潰 瘍 散
功效:和中斂瘍,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嘈雜吞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等)。
方藥:烏賊骨80g(去殼微炒)、雞蛋殼80g(洗凈微炒)、浙貝母50g、白及片80g、甘草40g、枯礬10g,研極細粉,過100目籮,捻之如撲面之粉。每服3~5g,1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用沸水沖服。
歌訣:胃脘嘈雜酸水出,烏芨甘貝蛋殼入;
枯礬小量同研粉,生肌療瘍胃泰和。
按:本方又名復(fù)方烏貝散,其功效可以概括為:制酸和中,生肌斂瘍,開結(jié)散郁,降泄止痛。且能止血而效速。以上藥理眾所周知,毋庸多述,惟枯礬1味,用量雖輕,而愈合潰瘍之力最強,早有報道,不可忽視?,F(xiàn)代科研發(fā)現(xiàn)鋁對人體有害,待癥狀緩解后,枯礬可酌情去之。本方參考諸多驗方組合而成,含植物纖維較少-,是一劑療效顯著,副作用少(僅便秘),便于服用的抗?jié)凃灧?。但要求選材精良,碾制細膩,堅持服用,方能保持療效。
椒附建中湯
功效:逐寒行滯,溫中舒脾。
主治:陰寒胃痛(虛寒型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之重癥)。
方藥:大紅參10~20g、炒蒼術(shù)15g、炒白術(shù)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10~20g、川椒5~8g。
加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加海螵蛸20g(先煎)、白及20g(先煎);萎縮性胃炎加烏梅15g、制黃精20g;痛甚者加白芍25g、香附15g;脹甚者加木香8g、砂仁5g;嘔吐涎沫者加炒吳茱萸5~8g、姜半夏12g;便溏泄者加益智仁12g、赤石脂15g。
歌訣:附子理中加川椒。
按:本方為附子理中湯加蜀椒,6味藥組成。概括了參附湯、術(shù)附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四逆湯、甘草干姜湯七個方子,其功效可謂心、脾、腎三陽同溫,寒、濕、積三邪并逐,盡一法而得多方之妙。專為陰寒內(nèi)盛,脾陽衰微,畏寒肢厥,腹痛腸鳴的脾胃自病之危候而設(shè),能達到逐寒行滯、溫中救逆之效。本方的主脈:沉細微或數(shù)或緩;主舌:舌淡藍或大,苔灰潤,或白滑,或白膩如積粉。多見于潰瘍病、慢性萎縮性胃炎之后期、胄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是一則拯危救逆的方劑。此方雖為重陰固寒、凝聚作痛而立,然則椒、附、姜均為辛溫燥烈之品,劑量宜由輕到重斟酌增減為妥,待寒去陽復(fù)之際,再根據(jù)舌苔變化,更用他法。
苓桂升陷湯
功能:溫化逐飲,健脾升陷。
主治:胃下垂停飲者(伴胃液潴留)。
方藥:茯苓30g、桂枝10~15g、炒白術(shù)15~20g、炙甘草6g、升麻8g、柴胡8g。
歌訣:苓桂術(shù)甘加升柴。
按:胃下垂患者,令其站立,做收腹、吸氣活動,可聽到腹中水聲汩汩,行動時自覺脘腹如水囊,蕩漾有聲者,水飲不去,清氣難升。先服此方,待水飲消除后再服補中益氣類,方有升提舉陷之效。虛寒甚者加干姜10g、附片10~20g;濕濁甚者加藿香葉12g、白蔻仁5g。
枳術(shù)升陷湯
功效:健脾行滯,理氣舉陷。
主治:胃下垂氣滯者(伴胃腸脹氣)。
方藥:枳殼15~20g、炒白術(shù)12~15g、升麻8g、柴胡8g。
歌訣:枳術(shù)湯加升麻、柴胡。
按:胃下垂患者,脘腹作脹,飯后更脹,叩之如鼓,頻頻噯氣,痞滯不除,清氣難升,先服此方,待氣行脹平后,再服補中益氣類,方有舉陷升提之效。脹甚者加萊菔子15~20g、砂仁5g;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元明粉10~15g(沖)。
茵藿平胃散
功效:燥濕泄?jié)?,芳化退黃。
主治:黃疸濕重于熱者(各型肝炎、膽囊炎等)。
方藥:茵陳蒿30g、藿香葉12~15g(后下)、炒蒼術(shù)12~15g、陳皮12g、姜厚樸12g、甘草5g。黃疸深重、皮膚瘙癢者加廣郁金15~20g、過路黃30g、刺蒺藜12g。
歌訣:平胃散加茵陳、藿香葉。
按:雷少逸創(chuàng)茵陳平胃散治濕郁發(fā)黃有著效(《時病論》)。余加藿香葉(當(dāng)年產(chǎn)者為佳),名茵藿平胃散。較之療效提高了一步。黃疸濕重于熱者,按傳統(tǒng)治法,用茵陳五苓散,所謂“治黃不利水,非其治也”。使?jié)駶岵⌒皬男”惴掷?,達到退黃目的。本人以為:濕性粘膩重著,非燥不動,非化不起,非宣不散,非利不除。加藿香葉增強辛散、芳化、泄?jié)嶙饔?,使?jié)駶嵋叨局靶谥薪?,再分利于下焦,療效更佳。本方對肝炎之初,只黃疸明顯,其他無證可辨者用之;對于慢性乙肝,酒食之家,肥腴之體,濕濁內(nèi)盛,舌大苔白,肝功能持續(xù)損害,遷延逾年者亦用之,隨證應(yīng)變,均有較好的降酶、退黃作用。
茵陳三黃湯
功效:清熱敗毒,活血退黃。
主治:黃疸熱重于濕者(各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等)。
方藥:茵陳蒿30g、過路黃30g、田基黃20g、生大黃12~15g(后下)、虎杖15~20g、蒲公英25g、板藍根20g、藿香葉(當(dāng)年產(chǎn)者效佳)15g(后下)。黃疸深重,皮膚瘙癢者加赤芍20g、廣姜黃12g、刺蒺藜12g。
歌訣:濕熱黃疸分重輕,三黃藿杖板蒲陣;
黃深瘙癢加赤芍,蒺藜姜黃效更神。
按:此方為茵陳蒿湯之變法,以虎杖易梔子,是為至妙。其活血通腑,清熱敗毒之功為梔子所不及,可謂一藥多效的肝病良藥。茵陳蒿得田基黃、過路黃之佐,相以為用,利濕消疸之效更加專峻;蒲公英、板藍根清熱敗毒;藿香葉芳化宣行,以防上述諸品寒凝留滯之弊,所以說藿香是茵陳三黃湯的增效劑。諸藥相合,使疫毒瘀熱之邪,分解于中焦;借大黃通腑泄熱之力,排逐于下焦。有形之邪出于谷道,無形之濕利于水道,取其前后分消之意,而退黃降“酶”作用較快。
平麥逍遙散
功效:疏肝健脾,扶正復(fù)元。
主治:為各類肝炎恢復(fù)期的鞏固劑。
方藥:柴胡80g、當(dāng)歸80g、炒白術(shù)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甘草30g、生麥芽100g、平地木100g。打粗末,每次25g,水煎1次,1日2次分服(不服第二煎)。
歌訣:逍遙散去薄荷加生麥芽、平地木。
按:逍遙散治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日本漢方醫(yī)殊為嘗用,且早有報道。本方以生麥芽易薄荷加平地木,2味相伍,功能疏達和中,活血柔肝,以增強其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之功效。因此,生麥芽和平地木作為治肝病確是逍遙散的增效劑。本人常以此方與朱氏復(fù)肝散交替服用,治療早期肝硬化,或用作肝硬化(失代償期)門脈高壓,腹水消退后的維持劑,或單獨服用,尤其作各類肝炎恢復(fù)期的鞏固康復(fù)劑,效果甚好,故樂于薦用。
開絡(luò)滌飲煎
功效:苦辛開絡(luò),健脾滌飲。
主治:懸飲(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難消者)。
方藥:生香附15g、旋覆花12~15g、廣陳皮12g、生半夏15g、云茯苓30g、生薏米30g、葶藶子15~20g、白芥子12g、生黃芩15g、紫丹參20S、生姜3片、大棗4枚。注:倒取藥汁時,必須用紗布過濾。
歌訣:胸液難消胸膜炎,半夏薏香生藥先;
陳旋苓芥葶藶子,姜棗丹參芩共煎。
按:結(jié)核性胸膜炎、胸腔積液屬“懸飲”之類。主方為十棗湯,因藥力猛峻,副作用大,長期以來醫(yī)家不敢輕用,病家亦難接受,是為弊端。本人仿《溫病條辨》“苦辛淡合,芳香開絡(luò)法”,取香附旋覆花湯加減之,擬訂開絡(luò)滌飲煎。重癥可配服香戟膠囊(見專用膠囊篇),同樣具有破癖逐飲、消堅行水的作用,服藥全過程很少出現(xiàn)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使病人的水飲不知不覺地消于無形之中,且能控制滲出。
方中香附生用是保全其辛燥化濕,行氣開結(jié)的固有療效,用以加大推動旋覆花消痰、下氣、通絡(luò)、行水的力度。旋覆花、葶藶子、香戟膠囊等均為性猛耗氣,味惡傷正之品,遵循“衰其半而止……”的準則,當(dāng)胸腔積液顯著消退后,酌情減量,或用旋覆花的全草──金沸草,加大劑量,比較穩(wěn)妥。臨證接診此病,一般已是用大量抗結(jié)核(抗癆)藥或胸穿的經(jīng)治病例。其一,胸腔積液不多,但難以消除者;其二,胸腔積液泛濫每抽每滲者;其三,少量胸腔積液或包裹性積液久久不能吸收者。一般服10~20劑,每見奇功。不過包裹性積液,非常頑固,必須配服水蛭膠囊,方見消水散結(jié)之功。
八味苓桂術(shù)甘湯
功效:溫陽化飲,利水強心。
主治:支飲(肺源性心臟病伴心衰及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藥:茯苓30g、桂枝12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6g、制附片10~15g、北五加皮8~10~12g(另包)、葶藶子15~25g、丹參15~20g。
歌訣:支飲射肺又凌心,溫陽利水病方平;
桂苓術(shù)甘參附葶,北五加皮方效靈。
按:慢性支氣管炎按三焦辨證,其發(fā)展趨勢是由肺(慢性支氣管炎)及脾(肺氣腫)傳腎(肺心病)。病在上焦(肺)治之較易,傳及中焦(脾)治之較難,罹入下焦(腎)治之更難。由于腎陽虛不能溫化,脾氣虛旋運無權(quán),以致水飲上逆,凌心犯肺,氣、水、瘀三邪互結(jié),形成“水在心”的“支飲”之證。按照《金匱要略》的治法是“心下有水飲,胸肋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边@一名方為“溫藥和之”治療痰飲病之大法而設(shè)。然則單以“和之”除對于“氣短有微飲”的部分輕型病例外,其他留飲,未必勝任。魏荔彤說:“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義于溫藥之中,方謂之和之”(《金匱要略本義》)。此確為經(jīng)驗之談。
本人以苓桂術(shù)甘湯為基本方,加入活血逐水、滌痰降氣等“行消之品”即為此義。附片配北五加皮,大溫心腎之陽,陽能化氣,氣能行水,水飲一除,陽光自現(xiàn);丹參配葶藶子,活血逐飲能消除肺淤血和肺水腫,有力地減輕和改善心臟的負荷,很快緩解由缺氧而引起“目?!钡姆涡哪X病癥狀。經(jīng)方加味,功力相濟,心衰能很快得到控制。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屬五加科,色黃白,有類似人參的“適應(yīng)原樣”作用;北五加皮屬蘿藦科,色枯黃,有毒毛旋花子甙樣的強心作用,因氣味惡香,故通稱為香加皮。據(jù)調(diào)查當(dāng)前藥房,均為此物,有毒,服后有胃腸反應(yīng)的副作用,但確有強心之效。應(yīng)用時,當(dāng)精審劑量,把握分寸,配方應(yīng)另包,便于病家識別。偶有反應(yīng),可以減量或撿去。
膏淋分清飲
功效:分清去濁,滑利通淋。
主治:膏淋(乳糜尿)
方藥:射干15~20g、澤瀉30g、萆薢15g、車前子15g、石打穿20g、半邊蓮25g、半枝蓮20g、石韋30g、冬葵子12g、臺烏藥10g、川牛膝10g。
歌訣:膏淋分清用二蓮,射烏萆澤伴車前;
二石牛膝通溺道,分清別濁此方先。
按:射干又名烏扇,功能降火、解毒、散結(jié)、消痰,是上焦藥。用于治療乳糜尿,據(jù)報道為一醫(yī)家在治療扁桃體炎的過程中偶爾發(fā)現(xiàn),重復(fù)之,果驗。其功效:“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本草經(jīng)疏》)。大鱉甲煎丸用之,取其“消痰、破癥結(jié)”的作用。本病為濕濁滯留下焦,以致尿如膏脂,清濁不分,然宣泄散結(jié),消痰破瘕可作先導(dǎo),故用之為君;再合大陣淡滲滌濁之品的澤瀉、車前子、萆薢、石韋等導(dǎo)其敗精濁腐,濁去溺自清;半枝蓮、半邊蓮、石打穿為民間治療斯癥的驗方,功能:活血行滯,通絡(luò)滌濁;冬葵子、臺烏藥滑利水道,行氣開閉,借川牛膝之導(dǎo)藥下行,推濁生新,合奏分清去濁,滑利通淋之效。我治乳糜尿,把握通、固、澀三步。主張“通”而通得干脆利索,除虛實夾雜,特殊情況外,很少通、澀兼用,待濁邪清除,尿液轉(zhuǎn)清,乳糜尿測定為弱陽性或陰性時,再“固”,以健脾益氣,兼攝腎納之劑(益智仁、懷山藥等),最后擬用益氣斂精,收攝下元之劑(芡實、石蓮子、山萸肉等)鞏固之。夾凝塊、尿滯者加益母草20~30g、蝎蜈膠囊2粒,1日3次;乳糜血尿者加生茜草15g、紅蒼術(shù)12g;證見氣虛不攝者去半邊蓮、半枝蓮加黃芪25g、炒白術(shù)12g;濕熱下注者加苦參15~20g、炒蒼術(shù)12g。服藥期間,限食葷腥油膩之品,一般服用8~16劑可能獲效。本人曾收治1例:吳姓老媼,年62歲,患乳糜尿25年,手術(shù)治療已2年,依然無效,處方8劑,僅服4劑獲效。
化 石 散
功效:消堅化石,活血通淋。
主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
方藥:海金沙100g、生雞內(nèi)金100g、真琥珀100g、海浮石50g、木香30g、硼砂10g。研極細粉,每服3~5g,每日3次。用連錢草50g,煮水送下。
歌訣:松庭秘笈授張君,琥珀浮石合二金;
硼砂木香同研粉,連錢煮水化石淋。
按:此方為六安(滬籍)名醫(yī)史松庭先生家藏之方,以前均自制備藥,秘而不宣,謝世前授予余。方中海金砂、海浮石為常用之溶石劑;生雞內(nèi)金,張錫純謂:“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nèi)金均能消之”,甚則“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已為當(dāng)代臨床醫(yī)家治療肝脾大、內(nèi)臟結(jié)石常用之品;琥珀功能活血散瘀,利水通淋,導(dǎo)藥力直達尿系;硼砂雖有小毒(《四川中藥志》),但用量很輕,功能調(diào)節(jié)尿液之酸堿度,使之成為堿性,以利于溶石;木香則行氣助溶。本方具有溶堅排石、利尿通淋的綜合作用。本人擬用連錢草煮湯送下,以加強推排之力。腎與輸尿管結(jié)石(不大于1cm者),往往用總攻強排未見排石者,運用此方緩溶徐導(dǎo)而見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