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學習中,常會遇到關于封建帝王的各種稱謂,如漢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稱漢武帝是稱其謚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即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以此類推。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即位,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兑葜軙?#183;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王(安)、趙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廟號: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端问?span lang=EN-US>·禮志九》:“天資七廟,親廟五,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祧廟,逐室各題廟號。”《后漢書·明帝紀》:“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組、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以后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