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1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關(guān)于善人的道理。孔子說:“不踩踏出痕跡,亦不進入某一個房間。” 【說明】什么叫善人?古往今來都沒有說清楚,而且,也沒有一個是非曲直標準。我拿錢幫助一個人,在我看來是行善,但另外有人就會認為我是在幫兇。所以,善惡是沒有標準的,它是根據(jù)每個人的思想、觀念、立場和人生態(tài)度以及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不同而呈不同的意義。那么,到底有沒有善惡是非的區(qū)別呢?當然有!這就是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都有各自約定俗成的以及統(tǒng)治者為治理社會所制定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且,每一個階層都有各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甚至于一個家族、家庭也有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及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如果各自獨特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都遵守自己所在的社會、民族、階層的既定的、共同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就是善;而違反、背棄這些便是惡。而這些社會行為規(guī)范中,除了法律條文外,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見諸文字的約定俗成的社會道德概念、觀念。因此,沒有一個人能完全遵守并做到這些社會行為規(guī)范。所以,如果為著表現(xiàn)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踐跡”,也就是落下痕跡了,也就是“過猶不及”了。而“不入于室”,這個“室”字是一個比喻,意謂“窠穴”,也就是說,做善事,作善人,不要落入窠穴,不要為了作一個善人而刻意地去做善事,那樣也許就會違背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也是“過猶不及”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思,要作善人,或行善事,就要不露痕跡地去做,做了就做了,不要刻意地去讓別人知道或刻意地讓別人不知道,既不揚揚得意,也不因為別人不知道而灰心喪氣。既不要求得到回報,更不能怨恨別人不回報。心態(tài)平平的,如此而已。而我們現(xiàn)在的人,做了一點善事便到處張揚,生怕別人不知道,總希望別人感恩圖報,涌泉相報;張揚過分了,便會使接受善行的人,受到幫助的人心存反感,乃至于怨恨,從而使善行變成了惡行,亦使好事變成了壞事。所以,深刻體會孔子的話,凡事不過分,不過頭,好心總會有好報的。 —————————————————— 【注釋】1.踐:《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禮記·曲禮上》:“大夫、士入君門不踐閾。”《孟子·盡心上》:“君子不可虛拘。”《書·大傳》:“踐之者,籍之也。”《說文》:“踐,履也。”這里用為踩踏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