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葉×,27歲,未婚。 初診:1992年9月2日。14歲月經初潮,次年起經行量多,2年后又恢復正常。1990年起經轉提前,每3周1行,經量偏多。末次月經8月31日,為先期9天而轉,量少色暗,乳房微脹,大便溏薄。舌質紅,苔薄膩,脈細軟。證屬月經先期脾腎不足,沖任統(tǒng)攝乏力。治宜健脾益腎,調理沖任。 焦潞黨參12g 焦白術9g 炒淮山藥12g 補骨脂9g 椿根皮12g 煨肉果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9g 玉米須2g 焦山楂炭12g 7帖 二診:9月9日。經行9天方凈,經量初少后為中量,伴腹痛隱隱,大便溏薄,日1~2次,納可。脈細軟,舌暗偏紅,苔薄膩。脾腎氣虛,沖任統(tǒng)攝乏力。治宜健脾益腎,統(tǒng)攝沖任。 焦潞黨參15g 焦白術9g 炒淮山藥12g 補骨脂9g 椿根皮12g 赤石脂(包)12g 禹余糧12g 牛角腮12g 煨金櫻子12g 玉米須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9g 7帖 三診:9月16。經后便溏轉實,但時而反復,神疲乏力,舌邊尖紅,苔薄,脈細軟。治宗原法。 焦潞黨參12g 焦白術9g 炒淮山藥12g 補骨脂12g 椿根皮12g 菟絲子12g 煨金櫻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9g 玉米須20g 海螵蛸12g 制狗脊12g 14帖 1個月后復診,經期已準,經量中等,且納可便調,而予健壯補力膏調治,以資鞏固。 按:其經者常候也,每月如期一至,太過不及均為不調。古人均認為“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后時而來”。不盡然,亦有責之脾虛者。本案患者稟賦不足,脾氣素虛,經常便溏,脾氣不足,腎氣亦虛。脾主統(tǒng)血,腎主封藏,故脾腎均虛則封藏失職經水不及期而行,治當健脾益腎,統(tǒng)攝沖任,調治3次,服藥28帖周期已準,后予健壯補力膏常服,以資鞏固。 案2、周××,28歲,已婚。 17歲月經初潮,周期先后無定,20~40天一轉,經量偏多,曾經中藥調治,經量減至正常。26歲結婚,婚后即孕,于42天時因故人流。 初診:1991年6月5日。經行無定期,經量中等,無痛經。經期伴小腹墜脹,腰肢酸軟,經前后易感冒。末次月經5月6日,今臨期未轉。婦科檢查:子宮前位,較正常略小。舌質偏紅,苔膩,脈細弦。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沖任失調,治宜養(yǎng)肝益腎,調補沖任。 當歸身12g 白芍9g 生地、熟地(各)12g 枸杞子12g 菟絲子12g 巴戟天12g 淮山藥12g 山茱萸9g 川續(xù)斷12g 制狗脊12g 黨參、沙參(各)9g 7帖 二診:6月29日。經水落后10天已轉,適逢第4天,經量中等,伴神疲乏力,腰酸肢軟,口干便堅。舌質紅,苔薄膩,脈細。肝腎陰虛,沖任不足。治宜滋養(yǎng)肝腎。 上方加女貞子12g 桑椹子12g 桑寄生12g 柏子仁12g 8帖 三診:6月26日。經水6天已轉,精力較前充沛。舌邊尖紅,苔薄膩,脈細軟。治宗原法。 守原方14帖。 四診:7月120日。經期將近,尚無行經預感。舌質紅,苔薄膩,脈弦細。肝腎素虛,沖任氣滯,經前予養(yǎng)血疏肝,益腎調經。 當歸9g 丹參12g 柴胡、延胡索(各)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紅藤15g 蒲公英15g 川斷12g 狗脊12g 桑寄生12g 10帖 五診:7月24日。經水20日轉,量中將凈。調治后經期趨準,伴小腹脹痛,下肢酸軟,經期又感外邪,鼻塞流涕,納便尚調。舌質紅,苔薄黃膩少津,脈細弦?guī)?shù)。肝腎陰虛,外感風熱,先宜疏解上邪,祛風清熱。 (方藥略) 六診:8月7日。感冒已瘥,已是經期第18天,無疾苦。舌質紅,苔薄,脈細。流產后沖任受損,肝腎耗傷,治宜滋養(yǎng)肝腎。 生地12g 白芍9g 知母12g 茯苓12g 生草6g 淮山藥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菟絲子12g 川斷12g 狗脊12g 生米仁17g 7帖 藥后經水于8月24日轉經量中等,故仍從原意增損調治,周期趨準,經隨訪不久獲孕。 按:本患者初潮遲至,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婚后即孕,但人流沖任受損,精血匱耗,以致血海盈溢失常。來診時經水過期10天未轉。《萬氏婦人科》謂其為虛證,悉從虛證治。先以養(yǎng)肝益腎,調補沖任以充經源,藥后沖任得潤,果然經轉。此后二診均于經前養(yǎng)血疏肝,益腎 ,經凈后則逕用當歸、白芍、生地、杞子、桑椹子滋補陰血,充養(yǎng)沖任;菟絲子、淮山藥、狗脊、桑寄生、續(xù)斷補肝腎。在治療期間未見來提前而漸趨正常,后竟懷孕。 案3、唐××,女,14歲,學生。 初診:1992年7月29日。今年初潮,行經4次,汛潮尚準。此次經轉時值盛夏,經期入水游泳以致月經量如沖,10天未凈,已用衛(wèi)生巾3包,小腹脹痛不適,少許血塊,納可便調,脈細滑帶,舌暗紅,苔薄。證屬血凝瘀滯,沖任不固,急予祛瘀生新。 蒲黃炭(包)12包 五靈脂(包)12g 熟大黃炭6g 炮姜炭6g 焦茜草炭12g 陳棕炭12g 海螵蛸12g 三七粉(吞)2g 4帖 二診:8月4日。經血已減,略有瘀下(不用衛(wèi)生巾),唯感腰酸,神疲,納呆,便結,脈細數(shù)無力,舌偏紅,苔薄,根部白膩。氣血耗損,脾腎兩虛,治擬健脾和胃,補腎攝沖。 潞黨參12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蔻仁3g(后下) 巴戟天肉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仙鶴草15g 女貞子12g 旱蓮草12g 4帖 三診:8月9日。瘀下已止,精力漸充,大便亦暢,食納仍少,脈細軟,舌偏紅,苔薄。經血已凈,繼以健脾益腎攝沖,以善固本。 潞黨參15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陳皮6g 焦谷、1麥芽(各)9g 巴戟天12g 肉蓯蓉12g 續(xù)斷12g 杜仲12g 桑螵蛸12g 二至丸6g 7帖 按:天癸始至,腎氣初盛,經期涉水,瘀血內阻,血不歸經而妄行,澄源塞流,祛瘀止血。取驗方將軍斬關湯出入,通澀并舉寒熱兼施,補而無滯,行中有止。瘀去血止,凈后轉補脾腎以復其本,緣脾腎為先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沖任之根。經前酌加澀沖之品,如芡蓮須、桑海螵蛸等?;颊哂?月22日經候如期,量中經暢,恢復正常。 案4、沈××,34歲,已婚,記者。 患者1984年婚后當年受孕因故人流。1986年8月順產1胎,嬰兒窒息而夭折,自1988年始終經量較少,1989、1990年二度受孕均難免流產而行刮宮術。 初診:1993年2月17日。月經過少4年余,血色暗褐色,每次僅衛(wèi)生巾5~6片,伴頭暈神疲。末次月經1月22日,2天即凈, 便調,舌暗,苔薄,脈沉細弱。證屬肝腎耗損,精血衰少,沖任失調。且滋養(yǎng)肝腎,調補精血。 當歸15g 丹參15g 赤芍12g 生地、熟地(各)12g 制黃精12g 淮山藥12g 山茱萸肉9g 黨參12g 白術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帖 二診:2月26日。末次月經2月19日,時感頭暈神疲,夜寐欠安,舌質紅,苔薄,脈細。肝腎不足,氣陰兩虛。治宜補益肝腎,調補沖任。 當歸12g 生地、熟地(各)12g 菟絲子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淮山藥12g 山萸肉9g 太子參15g 黃芪12g 巴戟天12g 肉蓯蓉12g 7帖 三診:3月5日。適逢月中,身疲腰酸,夜寐欠安,口干引飲。舌質紅,苔薄,脈細。治宗原法,仍以上方出入。 上方去巴戟天、蓯蓉,加杜仲12g 續(xù)斷12g 狗脊12g 14帖 四診:3月19日。經期將近,身疲腰酸,大便溏薄,夜寐欠安。舌質紅,苔薄,脈沉細。肝腎不足,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調補沖任。 當歸12g 熟地12g 川芎6g 白術、白芍(各)9g 黨參15g 黃芪15g 淮山藥12g 菟絲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肉12g 7帖 五診:3月26日。末次月經3月21,量較前增多,約用1包衛(wèi)生巾,血色亦轉紅,4天凈止,伴頭痛,小腹隱痛,大便欠實,夜寐夢擾。舌質淡紅,苔薄,脈細。肝腎不足,胞宮虛寒。治宜健脾益腎,調補沖任。 焦潞黨12g 灸黃芪12g 焦白術9g 當歸12g 熟地12g 枸杞子12g 菟絲子12g 覆盆子12g 炒淮山藥12g 補骨脂12g 炒續(xù)斷12g 制狗脊12g 7帖 六診:4月7日。癥如前述,脈舌詳前,仍從原意調治。 上方去焦白術、覆盆子、續(xù)斷、狗脊,加淮小麥30 炙甘草6g 巴戟12g 仙靈脾12g 7帖 七診:4月16日。經行量少,調治好轉,便時溏,已臨經前。舌質紅,苔薄,腎氣不足,肝血耗損,脈絡失和。擬健脾益腎,養(yǎng)血和絡。 黨參9g 白術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淮小麥30g 淮山藥12g 當歸12g 熟地12g 制狗脊12g 炒續(xù)斷12g 7帖 八診:4月23日。經水4月18日轉,量增多已近正常,3天凈止。經后夜寐欠安,精神疲倦。舌質,苔薄,脈細。經凈后仍宜益氣養(yǎng)血。 黨參12g 白術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當歸12g 熟地12g 砂仁3g(后下) 巴戟12g 仙靈脾12g 谷芽、麥芽(各)9g 淮小麥30g 14帖 九診至十一診,基本如前法增損調治,末次月經5月16日,經量亦為正常,大便已實,諸證亦平。 按:經血源于水谷精氣,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藏受于肝,離泄于腎,臟腑安和,血海滿盈,經水自調,今患者婚后受妊即行人流術,肝腎耗傷。而后順產一胎,嬰兒夭折,情志受郁,肝脾不和,氣血難以復原。繼之又兩度墜胎,精血日益衰,經源匱乏,以致經行量少、色淡,伴神疲腰酸,大便溏薄,脈沉細弱。經健脾益腎,滋養(yǎng)肝血,調治2月,臟腑安和,氣血漸充,經量已見增加,血色轉紅,而告痊愈。 案5、顧××,32歲,已婚,接線員。 初診:1975年7月24日。素有痛經,周期準,結婚10年未孕,婚后漸有經前乳脹,伴頭痛,精神抑郁,心煩心悸,便堅,咽痛,面色萎黃。脈弦細而數(shù),舌紅。苔黃膩,婦檢:子宮偏小。1967年盆腔碘油造影示:左側輸卵管通,右側通而不暢。現(xiàn)周期將近,預兆明顯。證屬腎陰不足,肝郁火旺。治擬清熱養(yǎng)陰,疏肝潤腸。 生地、熟地(各)9g 丹皮6g 赤芍9g 川楝子9g 桑椹子12g 枸杞12g 沙參9g 麥冬6g 全瓜蔞12g 柏子仁12g 枳殼6g 5帖 二診:7月31日。藥后經水準期而轉,乳脹即瘥,經量中等,腹痛已緩,大便通潤,神疲胸悶納呆,脈細數(shù),舌紅,苔黃膩。濕蘊中焦,脾運失司。治宜清化。 制川樸2.4g 姜黃連3g 白術9g 米仁12g 全瓜蔞12g 柏子仁2g 枳殼6g 二至丸12g(包煎) 5帖 三診:8月5日。濕熱減輕,諸恙均瘥,納可便潤。肝腎陰虛,再予滋養(yǎng)。 生地、熟地(各)9g 枸杞子9g 桑椹子12g 沙參9g 麥冬6g 白術6g 全瓜蔞12g 柏子仁9g 絲瓜絡12g 路路通12g 枳殼6g 7帖 以清熱養(yǎng)陰法投治之,熱漸減,8月24日及9月21日兩次行經,經前乳脹若失,腹痛亦瘥。 按:經前乳脹可伴頭痛,性情郁怒,每于經前3~7天,甚或期中即開始有預感,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故本癥病在肝經,一般認為由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所致,治療亦以疏肝理氣為主。但該患者經量偏多,腎陰不足,肝經火旺,如于經前服疏理肝氣藥,恐使經來提前,經量過多,則陰血愈虧而火更盛,今以增液湯加減,養(yǎng)陰柔肝,并予疏肝清腸之品,腑行通潤,郁火自降。 案6、張××,22歲,未婚,學生。 初診:1965年,時發(fā)隱疹,經前較甚,今臨床未轉,腹脹,隱疹劇發(fā),呈片狀,瘙癢難忍,得熱臥床則減,頭痛目赤,口糜便堅。舌暗,脈弦。肝氣阻滯,風熱相搏,治宜祛風活血,疏化導滯。 稀薟草12g 赤芍9g 紅花6g 當歸9g 桃仁9g 月月紅3g 全瓜蔞12g 枳殼4.5g 大黃庶蟲丸12g(包煎) 2帖 服藥后便泄經轉,隱疹即瘥。 按:隱疹欲稱風疹塊,無論因寒因熱,均與風有關,與風相搏終為熱也?;颊吲R經便堅頭痛,目赤口糜,肝熱甚盛,與風相搏,肌膚發(fā)疹瘙癢難忍。治以桃紅四物加月月紅、全瓜蔞、枳殼、大黃庶蟲丸疏化導滯;稀薟草祛風通絡,活血止癢。服藥后便暢經通,風火內熱得以疏泄,隱疹遂不復作,隨訪數(shù)月均未復起。 案7、忻××,30歲。 初診:1975年12月9日。正產一胎,人工流產二次,末次人流于1974年9月。手術后經水每至量多,腰酸腹痛,頭暈神疲,面色晦暗,腑行不暢。三個月前偶因努責大便而致泌乳,乃經轉落后量少,并于經前乳房作脹,乳液自出。癥屬肝腎虧損,肝失條達,且疏肝養(yǎng)血調經。 當歸9g 赤芍9g 柴胡6g 延胡索6g 青皮6g 蒲公英12g 紅藤12g 全瓜蔞12g 枳殼4.5g 皂角刺9g 川牛膝9g 澤蘭葉9g 6帖 二診:1976年1月12日。上月15日經轉,經量增多,乳汁分泌減少,今周期將近,已感乳脹,治宗前法。原方6帖。 復診:1977年3月10日。主訴去年服藥后經行正常,乳脹溢乳等癥狀均好轉,即懷孕, 作第三次人工流產。術后溢乳復發(fā),治以調補肝腎,佐以疏達。 生牡蠣(打,先煎)30g 白芍9g 鉤藤(后下)15g 白蒺藜6g 柴胡6g 廣郁金9g 合歡皮12g 川楝子9g 續(xù)斷12g 川牛膝9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7帖 宗上治則,2個月后經調,乳不外溢,囑其落實避孕措施。 按:古今向有“婦女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之說,經乳的調節(jié)與沖任有密切關系,經曰“經脈為病,氣逆而里急”,溢乳是“氣逆”,里急則經閉,故凡肝氣郁結,皆可使沖脈氣機失于調暢而致“里急”,里急則沖氣無由下,血亦無下達之路徑而上逆為乳,本癥除肝郁外,尚有以往失血過多而致氣血不足之象,故治以疏達肝氣養(yǎng)血調經,溢乳減少則不外溢。 案8、殷××,40歲,已婚。 初診:1984年3月17日。17歲 7/28量中,無痛經。28歲結婚后順產一胎,產后用避孕針及口服避孕藥,以致月經量漸減,甚至閉經,已有5年,每需用黃體酮方轉??滔麻]經10月,乳胸小腹作脹,腰疼肢軟,神疲乏力。舌質暗,苔薄膩,脈細。辨為肝腎不足,治宜清養(yǎng)肝腎。 生地12g 白術、白芍(各)9g 益母草6g 淮山藥12g 菟絲子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續(xù)斷12g 狗脊12g 四制香附丸(包)12g 7帖 二診:6月27日。上藥服用1月于4月27日經轉1次,現(xiàn)又2月未轉,無不適。舌質紅,苔薄,脈細弦。仍屬肝腎陰虛,治清熱養(yǎng)陰,活血調經。 當歸12g 赤芍12g 川芎9g 生地、熟地(各)9g 續(xù)斷12g 川牛膝12g 澤蘭葉9g 益母草15g 馬鞭草15g 雞血藤15g 5帖 三診:7月18日。上藥服后7月9日行經,量中3天凈。經后頭不暈神疲,胃納欠佳。脈虛細,舌暗,苔膩少津。證屬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 太子參12g 赤白芍(各)9g 生地、熟地(各)9g 當歸12g 丹參12g 云茯苓9g 炙甘草4.5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雞血藤15g 7帖 按:本例是用避孕藥所引起的經少乃至經閉,初診時已閉經10月。曾用活血之帖未效。據(jù)臨證探討西醫(yī)避孕藥是影響了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抑制卵泡成熟導致閉經。中醫(yī)臟腑學說有“腎”主生殖及腎上通于腦、下連沖任而系胞宮的論述,腎的陰陽失調則影響腦-腎-沖任-胞宮軸的生理功能而閉經,所以單用活血化瘀通滯之品攻逐無效,急予圖功或能竭獗一行,但血海涸。臨證用大生地、白芍、當歸養(yǎng)血;白術、云茯苓、炙甘草、淮山藥健脾益氣;菟絲子、枸杞子滋腎陰;桑寄生、續(xù)斷、狗脊益腎調沖;四制香附丸則理氣調經。香附一味李時珍稱之為“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臨證常在虛性閉經中與補養(yǎng)藥同用,以調氣行滯,侯血海稍充后使血液流通。經1月調治經轉,二診周期又近,予前法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寓通于補,使經知轉。三診正值經后,再調補肝腎,益氣養(yǎng)血,經水自行。 案9、莫×,女,33歲,紹興人,1985年6月26日診。 產后因胎盤滯留造成大出血,閉經八個月余,全身毛發(fā)脫落,伴見多尿、多飲、神倦乏力、性欲淡漠等癥,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軟。證屬氣血兩虛,血枯經閉。治宜益氣養(yǎng)血,調理沖任。 西黨參12g 炙黃芪5g 云茯苓12g 當歸身9g 白術、白芍(各)9g 枸杞子12g 淮山藥12g 覆盆子12g 生地、熟地(各)12g 巴戟天、鹿角片(各)9g 桂枝6g 雞血藤12g 炙甘草6g 7帖。 復診:7月3日藥后尚適,精神好轉,納寐亦佳,再守原方 去覆盆子加仙靈脾12g,攜14帖返里繼服。數(shù)月后,配偶來滬訴,服前方40帖后,經水來潮,唯較少,性欲亦有所恢復。 按:此案頗類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度漢氏綜合征。惜有關檢查因來滬匆匆而未能進行。此類病人屬血枯經閉范疇,責之為精血不足,氣血兩虧。用藥以圣愈湯合四君子湯雙培氣血,佐以巴戟天、鹿角片、枸杞子、覆盆子填補奇經,桂枝、雞血藤相伍能溫通胞絡,補血行血,調理沖任。對這類閉經施治,須投王道之品,決不可“竭澤而漁”。 案10、楊××,16歲,學生。 14歲月經初潮,因患支氣管哮喘服羊膽后致經水閉阻年余。 初診:1973年10月30日。經閉1年未轉,大便溏薄,形瘦肢冷,納呆腹痛。因服寒藥時久,脾胃無火,運化失司,生血乏源,精血不能下達胞宮,無以行經。舌苔薄膩,尖有絳刺,脈微細。治宜健脾和胃,調理沖任。 陳皮4.5g 白術9g 砂仁2.4g(后下) 干姜4.5g 炮姜45.g 山楂、六曲(各)9g 煨木香4.5g 補骨脂12g 淮山藥12g 4帖 二診:11月6日。藥后便轉實,日行1次,納呆,食入腹脹,昨日停藥,大便增多1次,脈舌詳前。脾胃不和,陰液不生,無以化精,經閉不行。 宜健脾和胃,調理沖任。 炮姜4.5g 焦白術6g 煨木香4.5g 淮山藥12g 補骨脂12g 焦山楂、焦六曲(各)9g 陳皮6g 遠志6g 茯苓9g 7帖 三診:11月17日。經閉不行,白帶甚多,大便已實。略有腹痛,咽喉干燥。脈細,苔薄膩。治守前意加減。 黨參9g 焦白術9g 茯苓皮9g 芡實9g 蓮子須9g 熟米仁12g 炒扁豆12g 炒淮山藥12g 陳皮6g 補骨脂9g 四物益母丸9g(包煎) 4帖 四診:12月22日。調治后大便正常,納可,哮喘宿疾未發(fā),痰亦減少,經水未轉,惡寒肢冷麻木,尿頻。脈微細,兩尺沉絕,舌質微紫,苔薄膩少津。仍屬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胞宮虛寒,脈絡失和。治宜溫補脾腎,活血調經。 黨參9g 黃芪9g 白術9g 當歸12g 赤芍6g 雞血藤12g 桂枝9g 補骨脂12g 熟地12g 陳艾葉6g 香附丸12g(包煎) 8帖 五診:5月9日。經閉1年半,昨日經轉,色淡。脈微細,舌苔薄。仍屬氣血不足,沖任失充,治宜調補。 熟地12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淮山藥12g 續(xù)斷9g 菟絲子9g 狗脊12g 覆盆子9g 雞血藤12g 孩兒參12g 黃芪9g 7帖 按:病員患哮喘服羊膽,羊膽味苦、性寒,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出現(xiàn)腹痛、便溏、納呆,漸至腎氣亦衰,胞宮空虛,經閉不行。若專事攻伐,恐經不通而反涸之。治法應先健脾溫腎,方以參苓白術散合香砂六君,待納呆便溏癥狀改善后,改用溫腎暖宮,養(yǎng)血調經,使腎精充足,月經來潮,方用圣愈湯、暖宮丸加減。1974年5月經轉,6月11日至7月9日經期基本正常經量由少逐漸增加,乳房發(fā)育亦趨正常。 案11、李××,24歲,未婚。 初診:1983年3月18日。月經初潮12歲7/30天,量中,有痛經。近3年經量偏多,腹痛較甚,伴有膜樣塊物排出。末次月經3月5日,經后神疲畏寒,腰脊酸楚。舌淡,苔薄膩,脈沉細。辨為沖任不足,瘀阻氣滯。治宜活血理氣,養(yǎng)血調沖。 當歸12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焦山楂9g 雞內金9g 青皮、陳皮(各)4.5g 廣木香、紫石英(各)15g 失笑散(包煎)12g 血竭粉(吞)12g 7帖 二診:3月25日。癥如上述,舌淡偏暗,苔膩少津,脈細遲。再宗原法進治。 初診方去雞內金、廣木香、陳皮、紫石英,加入三棱9g 莪術9g 參三七粉(包吞)2g 7帖 三診:4月1日。月經周期將近,脈舌同上,防經來腹劇痛、量多,再宗前法化瘀散膜,止血止痛。 當歸9g 赤芍、白芍(各)9g 焦山楂9g 炮姜炭4.5g 熟大黃炭4.5g 仙鶴草15g 益母草12g 失笑散(包)12g 血竭粉(吞)2g 三七粉(吞)2g 7帖 四診:4月8日。周期已至未轉,尚無腹痛預感,舌脈同上,再宗法增進。 上方去當歸、赤白芍,加入青皮6g 凈乳香、沒藥(各)3g 7帖 五診:4月29日。月經4月16日,落后11天,經量較原減少,排出物呈碎塊,6天凈。舌暗,苔薄膩,脈弦細。病程歷時已久,肝腎陰虛,經后宜扶土養(yǎng)肝益腎。 白術、白芍(各)9g 生地、熟地(各)9g 當歸9g 川芎4.5g 枸杞子12g 菟絲子12g 續(xù)斷12g 狗脊12g 桑寄生12g 太子參12g 7帖 按上法調治3月痛經痊愈,膜塊消失,月經正常。 按:膜性痛經的病因病機不外氣滯瘀阻,以每轉腹痛,有大小不等瘀塊及膜狀塊物隨經血排出,塊下則痛減或消失為主癥。本例未及二七經轉,腎氣未充。沖任不足,經血偏多3年,陰血耗損,經后氣血兩虛之象較明顯,為虛實夾雜證。在治療上經前應活血化瘀散膜為主,經期祛瘀止血,通澀并用,旨在化瘀散膜止痛,而不使陰血過于耗損,經后則以益氣養(yǎng)血,調補肝腎為法。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益母草活血化瘀,配仙鶴草養(yǎng)血止血,血竭粉化瘀行血止痛,配參三七粉化瘀血,均為通澀并用對藥;失笑散、炮姜炭、熟大黃炭亦為化瘀止血要藥,青皮、山楂肉、雞內金則疏肝和胃消積。 案12、郭××,14歲,未婚。 初診:1983年2月2日。12歲月經初潮,周期尚準,量中無痛。13歲經劇烈運動,飲冷乃經量減少,此后每轉腹痛。末次月經1月1日,近日腹脹隱痛。舌淡紅,苔薄膩,脈沉細。辨為沖任不足,寒凝氣滯。治宜溫經散寒,理氣止痛。 當歸12g 赤芍12g 川芎4.5g 桃仁、紅花(各)9g 枳殼6g 陳艾葉6g 制香附9g 玄參6g 小茴香3g 4帖 二診:2月9日。經水2月2日轉,腹痛減輕,量中色暗紅,夾有小血塊,已將凈止,現(xiàn)感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膩,脈細。腎氣不足,寒凝氣滯,經后宜益腎養(yǎng)血調經。 黨參12g 黃芪12g 肉蓯蓉12g 當歸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菟絲子12g 川芎4.5g 生地、熟地(各)9g 白術、白芍(各)9g 甘草4.5g 7帖 三診:7月13日。隨訪近5個月痛經已痊愈。 按:患者腎氣初盛未充,沖任不足,寒邪凝滯,氣機不暢。初診經期將近,氣滯癥狀明顯,宗先賢“寒則溫之”,“通則不通”之旨,予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之法調治,以艾附暖宮丸加減投治。方中四物養(yǎng)血止血,桃仁、紅花活血通絡,小茴香、艾葉溫宮暖胞;香附、枳殼、玄參理氣止痛。二診經水已轉未凈,腹痛輕減,因青春期少女經后還應固本為法,故予益腎養(yǎng)血,調理沖任。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健脾益氣,四物湯養(yǎng)血,桑寄生、蓯蓉、枸杞子、菟絲子益腎調沖。三診時訴痛經已平5個月,隨訪經事亦正常。 案13、張××,31歲,已婚,職員。 初診:1981年12月24日。月經14歲初潮5/28天,量中有痛經史。1981年3月25日人流術后,經轉腹痛增劇,經后則腰痛頭暈,婦檢右側附件增厚壓痛,診斷為附件炎。末次月經12月2日,適值月中,小腹隱痛,口唇干裂,大便秘結。舌邊尖紅,苔薄膩,脈沉細弦。辨為人流后沖任受傷,熱瘀交阻。先宜清經益腎。 生地12g 丹參12g 丹皮9g 紅藤15g 川楝9g 延胡索6g 蒲公英15 續(xù)斷12g 澤瀉12g 桑寄生12g 桑椹子12g 7帖 二診:1月7日。月經周期已近,腹痛帶下已增,腰痛便結。舌紅,苔薄膩,脈弦細帶數(shù)。證屬濕熱蘊阻,肝腎陰虛,且清熱利濕,益腎調經。 生地12g 丹皮9g 赤芍9g 紅藤15g 蒲公英15g 敗醬草15g 生米仁12g 帶皮茯苓12g 制香附12g 女貞子12g 劉寄奴12g 7帖 三診:3月4日。2月16日經轉,腹痛明顯減輕,5天凈。經后腰痛乏力,口干尿頻。舌紅,苔薄黃膩,脈沉細經。證屬沖任有熱,肝腎陰虛,治宜清熱養(yǎng)陰。 生地12g 青蒿9g 蒲公英12g 紅藤12g 銀花12g 生甘草4.5g 知母、黃柏(各)9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7帖 按上法共調治十診。 十一診:8月25日。調治后痛經已愈八九,濕熱亦減,唯陰血耗損頗甚,末次月經8月6日,經后頭暈乏力,腰酸。舌偏紅,苔薄膩有齒印,脈沉細弦。治宜清養(yǎng)肝腎。 生地、熟地(各)12g 女貞子12g 桑椹子12g 丹皮9g 赤芍、白芍(各)9g 制黃精12g 肉蓯蓉12g 瓜蔞仁9g 柏子仁12g 續(xù)斷12g 狗脊12g 7帖 隨訪至9月份已受孕。 按:本例人流后血室正開,胞宮空虛之時,濕熱之邪內侵,以致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病機以濕熱瘀阻為主,故立清熱化瘀利濕為法。方中紅藤、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米仁、帶皮茯苓利濕,丹皮、丹參、生地活血涼血,川楝子、玄胡、劉寄奴理氣化瘀,疏絡止痛,重則加青蒿、知母、黃柏、銀花、生甘草,佐以續(xù)斷、桑寄生等益腎調經。經上法調治十診,痛經基本治愈,此類病人一般病程較長,邪熱雖去,正氣亦傷,陰血耗損較甚,故十診經后予清養(yǎng)肝腎之品,略加理氣活血之帖,標本兼顧,痛經愈而旋即受孕。 案14、高××,44歲,工人。 初診:1997年2月26日。有痛經史5年,近3年每于月中排卵期也出現(xiàn)腹痛, 伴腰酸、下腹墜脹,外院檢查(B超):子宮肌腺癥,月經史:14歲 6~7/28~31 量多,色紅,帶有血塊。生育史:1-0-2-1,性情較煩躁,大便偏干,口干喜飲, 舌質紅而干,苔薄,脈弦。末次月經2月18日。證屬肝旺瘀阻氣滯,治宜平肝化瘀調沖。 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蓮草15g 女貞子12g 鉤藤15g(后下) 茜草15g 桑螵蛸12g 海螵蛸12g 生地15g 白芍9g 生山楂12g 小青皮6g 10帖。 二診:1997年3月12日。 藥后本次月中無腹痛,治宜原法。原方加劉寄奴15g 7帖。 三診:1997年3月19日。經期將近,頭弦腰酸,原法增進。原方加杜仲12g 天麻12g 12帖。 四診:1997年4月3日。3/26經轉,量多有瘀塊,腹痛大減,脈細舌紅苔薄,將近月中,治宗原意。 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蓮草15g 女貞子12g 生地15g 桑白皮9g 桔梗6g 生甘草6g 茜草15g 劉寄奴15g 小青皮6g 生山楂12g 7帖。 再經原法調治二月余,痛經及月中腹痛明顯減輕,6月20日經轉, 已基本不痛。 按:患者性情素來急躁易怒,乃屬肝旺之體。肝旺者,肝之氣血陰陽失調。肝主氣之疏泄,肝陰肝陽失調,則疏泄失司而氣滯。 氣滯日久,血滯瘀阻,故見痛經,及排卵期腹痛多年,B超顯示:子宮肌腺癥。治用紫草、蛇舌草、配生牡蠣、夏枯草、旱蓮草平肝軟堅。生山楂、小青皮消積祛瘀止痛,使多年的通經、月中腹痛癥狀基本消除。 案15、洪××,39歲,已婚,營業(yè)員。 初診:1992年4月9日。經期白崩近1年。從1991年5月起每至經期帶下如崩,所下之帶質稀如水無臭味,且與經血不混雜,甚時1日須換2~3次內褲,經量中等,6天經凈則白崩亦同時而止。經后則覺頭暈心慌,肢軟乏力,工作以站立為主。生育1胎,8年前人流1次并放置宮內節(jié)育環(huán),平素無帶多之象。曾在婦產科醫(yī)院檢查,診斷性刮宮及病理報告均未見異常,予取出節(jié)育環(huán),取環(huán)后2月白崩自止,第3個月又癥起如故。末次月經4月1日,適值經后,脈沉細小,舌質暗,苔薄少津。脾腎氣虛,帶脈失司。治宜健脾益腎,托固帶脈。 黨參15g 炙黃芪15g 煅龍骨、煅牡蠣(各)20g 熟附子9g 補骨脂9g 鹿角片9g 煨肉果12g 覆盆子12g 煨金櫻子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12g 7帖 二診:4月30日。經期帶下如崩,經上方調治后,4月27日經轉,白崩大減,僅在經水將凈時見少量帶下,經量中等且暢,伴小腹隱痛,神疲嗜睡,藥后覺口干。脈細小軟,舌質暗,苔薄。仍屬腎弱,肝統(tǒng)失司,帶脈固攝乏力。再宜補腎健脾,托固帶脈。 黨參12g 炙黃芪12g 淮山藥12g 補骨脂12g 煨肉果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12g 菟絲子12g 覆盆子12g 金櫻子12g 煅龍牡(各)30g 白果(打)7只 12帖 半年后隨訪,白崩基本見止,至93年初因勞累經行時癥情反復,但量較為少,仍予前法投治,后未再反復。 按:白崩為臨床并非常見之癥,而于經期伴隨而下者更少見。古醫(yī)籍中對此癥記載亦不多,《諸病源候論》云:“白崩者,是勞傷胞絡,而氣極所為。”本證為帶下病之甚者。患者帶下如崩,質清稀如水無臭味,經后頭暈心慌、肢軟乏力,脈象沉細少,是脾腎不足,陽氣虛衰,致帶脈不固。蓋脾氣主升,腎主閉藏,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濕,致使水濕內留,腎氣虛則封藏失司,不能固氣攝精而下泄,是以治予溫脾益腎,補氣固托,一投即中,獲效甚捷。 案16、張××,51歲,已婚。 初診:1993年3月3日。正產2胎,人流1次,形體健碩。七七之年絕經,于停經前一度經亂,曾因經淋不止診刮、取環(huán),術后休息1周,事后病理報告提示為妊娠。停經2年來帶下綿綿不絕,色白質稀如水,伴小腹作脹及酸楚,口干唇紅,神疲乏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沉細。證屬肝熱素盛。腎氣虛弱,帶脈失司,治宜清肝益腎,約束帶脈。 生地12g 側柏葉12g 地榆12g 椿根皮12g 淮山藥12g 白頭翁12g 芡實須、蓮子須(各)9g 玉米須20g 金櫻子12g 鉤藤12g(后入) 夏枯草12g 7帖 二診:3月10日。藥后帶下遂止,大便干結,鼻中干燥,口苦且渴。舌質紅,苔薄少津,脈沉細。證屬肝腎陰虛,帶脈失司。治宜清肝益腎固帶。 生地15g 白芍9g 淡黃芩6g 知母12g 川柏9g 地榆12g 側柏12g 白頭翁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太子參15g 12帖 三診:3月24日。帶下之癥已瘥,諸證亦平,仍如前法調治以資鞏固。 按:任脈損傷,帶脈始病?;颊唧w質素健,七七之年,腎氣漸衰出現(xiàn)經亂,漏下日久不止,經診刮方知為胎漏所致,術后未得適當將養(yǎng),肝腎耗損,濕熱之邪入侵,客于胞宮胞絡,帶脈不固,故帶下綿綿不絕,伴小腹酸脹??诟纱郊t、舌質紅、苔薄黃少津示肝熱偏盛。立清肝益腎,約束帶脈法調治,用生地、淮山藥、地榆、側柏、鉤藤、夏枯草清肝熱,滋腎水;椿根皮、芡實須蓮子須、金櫻子、白頭翁固澀帶脈,7帖癥平,再12帖鞏固,以滋養(yǎng)肝腎調治善后。 案17、王××,女,32歲,工人。 初診:1990年月16日。孕2月余,嘔吐劇烈,飲水亦吐,甚則嘔吐物中帶血,頭昏乏力,右上腹抽掣,夜寐欠安,大便干結,5、6日一行,口干乏液,脈細滑數(shù),舌紅,苔薄中剝。證屬肝旺氣逆,胃失和降,治宜平肝降逆,和胃寬中。 生地12g 黃芩6g 白芍9g 鉤藤15g(后下)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生甘草6g 代代花2.4g 左金丸4.5g(包) 7帖 二診:3月23日。上藥服后,嘔吐較前減輕,仍訴口干乏液,大便干結,脈細滑數(shù),舌質紅,苔薄略剝,仍繼上方出入。 生地12g 黃芩6g 白芍9g 鉤藤15g(后下)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生甘草6g 代代花2.4g 姜竹茹9g 玄參9g 五味子6g 左金丸4.5g(包) 5帖 三診:3月29日。嘔吐漸平,口平亦瘥,大便日行1次,脈滑帶數(shù),舌偏紅,苔薄少津,繼以養(yǎng)陰和胃,益腎安胎。 太子參15g 黃芩6g 白芍9g 生地12g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玄參12g 麥冬9g 五味子4.5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生甘草6g 5帖 案18、蔣××,女39歲,醫(yī)務工作者。 初診:1974年12月15日。29歲結婚,35歲時流產1次,平時經行量多,現(xiàn)已懷孕3個月,前因上吐下瀉作急診處理住院,尿醋酮(++),補液后尿醋酮(+),但劇吐不止,神疲嗜睡,夜寐不安,脈細滑數(shù),舌紅,苔薄膩,乏液。證系肝氣上逆犯胃。治宜平肝降逆,和胃安胎。 生地12g 白芍9g 茯苓9g 鉤藤12g(后下) 首烏藤12g 合歡皮12g 姜黃連3g 淡吳茱萸2.4g 烏梅1只 6帖 二診:12月22日。尿醋酮(-),吐已減輕,腹痛腰酸口干唇燥,大便干結,脈細滑數(shù),舌絳,苔薄少津。腎水虧乏,陰虛火旺,治宜養(yǎng)陰清熱,益腎安胎。 生地12g 白芍9g 淡黃芩4.5g 黃連3g 鉤藤12g(后下) 首烏藤12g 茯苓9g 續(xù)斷9g 桑寄生12g 苧麻根12g 生甘草3g 5帖 按:婦女因經、帶、胎、產數(shù)耗于血,在生理上常表現(xiàn)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尤當婦女受孕后,陰血養(yǎng)胎,肝血易虛,肝氣易亢易逆,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發(fā)妊吐。前例孕后嘔吐劇烈,食入即吐,嘔吐物中帶血并伴有夜寐夢擾,大便干結,后例孕前每次經行量多,漸至陰血不足。二例辨證均屬肝旺血熱,脾胃不和,治療平肝清熱,降逆和胃,理氣寬中,方用生地、淡黃芩、白芍、鉤藤清熱平肝,首烏藤,合歡皮鎮(zhèn)驚安神。婦女初孕時,妊娠惡阻、漏紅、腹痛、腰疼,往往會精神不安,神不安則胎不安,神寧則胎安,故在處方中喜用首烏藤,合歡皮等安神藥,方中左金丸辛開苦降,降逆止嘔,對于嘔吐劇烈者,囑病人先飲姜汁數(shù)滴,或生姜加薄粥滾飲后服藥,少量頻服,以不拒藥為度。另外對嘔吐劇烈者,還有香菜蒸氣止嘔法,取香菜(即鮮芫荽)1把, 蘇葉、藿香各3g,陳皮、砂仁各6g,蒸沸后傾入大壺,將壺口對準患者鼻孔,令吸其氣,能寬胸定逆,悅脾醒胃,思食不嘔,屢試屢驗。 案19、林×,女,26歲,工人。 初診:1983年6月15日。孕5個月,在孕46天時,陰道出血,淋漓不斷,迄今月余,尿妊娠試驗(+),近日來陰道見紅,量多有塊,按腹宮底近臍,如5月大小,煩熱口渴,納呆神疲,脈滑數(shù),舌暗偏紅,舌苔薄黃,證屬肝腎陰虛,血熱動胎,治宜滋水涼血,清熱安胎。 鮮生地24g 淡黃芩6g 黃柏6g 于術炭4.5g 地榆炭12g 血余炭4.5g 制首烏9g 肥玉竹6g 續(xù)斷9g 藕節(jié)炭9g 黃連阿膠丸6g(包) 3帖 二診:6月18日。服藥后下血仍多,腰疼腹脹,心煩口渴,內熱未清,治宜清熱固攝。 生地12g 黃芩6g 黃柏6g 黃連3g 黃芪9g 白術6g 歸身炭6g 升麻炭0.8g 陳皮6g 黨參4.5g 2帖 三診:6月20日。血下已少,稍有血塊,頭暈腰疼,小便頻數(shù),孕中失血,胎雖不墜,究屬氣血受損,宜清熱培補并重。 黃芪9g 黨參4.5g 生地9g 阿膠珠9g 白術6g 黃芩6g 黃柏9g 地榆炭12g 十灰丸9g(包) 苧麻根9g 藕節(jié)炭9g 2帖 四診:6月22日。胎漏漸止,胸悶腹脹,脈細,舌苔薄黃,癥已好轉,治宜補養(yǎng)安胎。 黃芪9g 當歸身炭4.5g 阿膠珠9g 白術6g 生地9g 黃芩6g 升麻炭0.8g 南瓜蒂3枚 藕節(jié)9g 黃連3g 2帖 上藥共服8帖,漏紅之癥痊愈。 按:胎漏是指妊娠時陰道出血,時下時止,而無腰疼腹痛;胎動不安是指妊娠期腰疼腹痛或小腹墜脹,可伴有陰道少量出血。此種情況為墮胎、滑胎、小產之先兆。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先兆流產。胎動不安的主要病機是氣血不足,沖任不固,影響胎元,并認為腹痛與漏紅程度與預后關系相當密切,腹痛甚,流血多而持續(xù),一般難保,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胚胎缺陷較重,屬自然淘汰范疇。腹痛輕,流血量少,安胎較易。宋·陳素閹《陳素閹婦科補解》曰:“妊娠胎動不安,大抵沖任二經血虛,胎門子戶受胎不實也?!薄奥┨ヅc下血不同,或因久病氣血兩虧漸積而至,或因男女多欲所致,但妊娠全賴諸經血以養(yǎng)胎,漏而不已,胎必受損,母亦致病,……”?!秼D科經綸》曰:“凡胎前病,總以養(yǎng)血、健脾、清熱、疏氣為主?!卑敢蛔C屬氣血虧虛,治療以益氣養(yǎng)血,補腎安胎而取效。案二為陰虛內熱之典型病例,治療應以清熱攝血,養(yǎng)陰補氣為主,如其流血已停而身體衰弱者,又宜培養(yǎng)固本,以善其后。 案20、黃××,女,28歲,工人。 初診:1976年11月30日。第1胎孕8月余,孕早期惡阻頗劇,尿醋酮陽性,無出血史,本月15日起發(fā)現(xiàn)足腫,當時血壓正常。25日起全身浮腫++++,咳嗽,胸脅疼痛,納呆泛惡,便溏,頭痛鼻血,皮膚瘙癢,血壓24.0/16.0kPa,尿檢:蛋白++,有管型顆粒。 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88單位。肺部聽診:有濕羅音。體溫37.2℃。脈象弦細帶數(shù),舌質暗,苔膩,唇上及兩頰有色素沉著。肝旺腎虛,虛陽上逆,脾運失司,水濕泛濫。治宜清熱平肝降逆,健脾利濕消腫。 赤小豆12g 綠豆12g 黑豆12g 銀花9g 生甘草4.5g 鉤藤15g(后下) 土茯苓20g 澤瀉12g 天仙藤12g 冬葵子9g 桑白皮12g 5帖 按:易發(fā)生妊娠腫毒癥之患者,多肝腎陰虛,脾氣不足。懷孕后血聚養(yǎng)胎,陰血愈虧,肝失濡養(yǎng),則陰虛陽亢。本例病人脾腎兩虛,運化失司,體內水濕壅滯,全身腫滿,并出現(xiàn)尿蛋白及管型顆粒,陰血素虛,肝陽浮越,血壓高達24.0/16.0kPa,病情復雜,已呈先兆子癇危候,如肝風內動,則將發(fā)生子癇。就診時患者神志清晰,主訴癥狀繁多。外院醫(yī)師均主張立即手術取胎,但患者及家屬堅持要求服中藥避免手術,乃采取中西醫(yī)兩法并進。方擬清熱平肝降逆,健脾利濕消腫,三豆飲加減,全方淡滲滑利,疏泄肝氣。10天后根據(jù)家屬來信云:服藥后消腫,血壓亦下降,隔數(shù)日即順產一女。 案21、葉××,39歲,工人。 患者14歲月經初潮,經事向調,7/30量中,無痛經,34歲完婚后3度受孕均墜。第一次于1989年3月孕65天,第二次于1990年7月孕45天,2次均為自流未刮宮,第三次則在1991年10月份孕至45天而流刮。術后經事稍前,5/24量中,平素常覺頭暈乏力,脫發(fā)較甚,曾經中藥調治癥減。在外院作染色體及免疫方面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B超檢查正常,測基礎體溫呈低于水平雙相,黃體期短于12天 。 初診:1993年1月8日。3度胎墜,肝腎耗損,氣血兩虛,經事稍提前,經量中等。適逢經行第2天,腹痛,腰脊酸痛,前后眼眶疼痛,面黃不澤。脈細,舌暗淡,苔薄。治宜益氣養(yǎng)血調經。 當歸12g 熟地12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6g 黨參15g 黃芪12g 廣木香6g 炒淮山藥12g 炒枳殼9g 制香附12g 川楝子9g 上方出入,共服21帖。 二診:2月12日。末次月經2月3日。量中6天凈,伴小腹及腰骶部脹痛,經后未平,且覺頭暈乏力,神疲肢軟,大便溏薄日行1次。舌質暗紅,苔薄,脈細。經后仍宜益氣養(yǎng),調補沖任。 黨參15g 黃芪12g 當歸12g 赤芍、白芍(各)9g 熟地12g 川芎6g 淮山藥12g 山萸肉9g 補骨脂12g 廣木香6g 制香附12g 7帖 三診:2月19日。經期第16天,基礎體溫未升,腰脊酸楚,小腹作脹,納平便調。舌淡,苔薄,脈細。仍屬腎氣虛弱,精血衰少。 治宜補腎益氣,以助孕。 炒黨參12g 炙黃芪12g 焦白術9g 炒淮山藥12g 菟絲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12g 仙靈脾12g 補骨脂12g 石楠葉9g 蛇床子9g 7帖 四診:2月26日。藥后基礎體溫上升4天,腰脊酸楚,神疲乏力,小腹微脹,納平便調。舌淡暗苔薄,脈細。脾腎氣虛,沖任不足,治宜健脾益腎,調補沖任。 黨參12g 白術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淮山藥12g 山茱萸肉9g 巴戟12g 仙靈脾12g 制狗脊12g 炒續(xù)斷12g 菟絲子12g 海螵蛸12g 12帖 五診:3月10日?;A體溫已持續(xù)上升16天,尚無行經預感,納可便調。舌暗苔薄,脈細滑軟。脾腎素虛沖任不足,防有孕,治宜健脾益腎補沖。 太子參12g 白術9g 白芍9g 淮山藥12g 椿根皮12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菟絲子12g 制狗脊12g 南瓜蒂4只 焦谷芽9g 7帖 如上法調治至孕4個月,經B超探查,胚胎發(fā)育良好。 按:患者三度墜胎,肝腎耗損,氣血兩虛,再孕必致重蹈復轍。故欲使受胎完實,在未孕之前,預為調攝,參芪四物益氣養(yǎng)血,調補沖任,受孕奠基,調治1個月,氣血漸充,四診恰值氤氳期,予益氣補腎,填精助孕,經后果然有孕。得胎之后,即服扶胎之藥以防漏墜。胎元系于腎,氣血充實胎自安,故投太子參、黃芪、當歸、白術白芍、淮山藥、續(xù)斷、狗脊、杜仲、菟絲子、桑寄生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腎安胎,調治至妊娠,月經B超探查“胚胎發(fā)育良好”而告保胎成功,只待及期而產。 案22、嚴××,34歲,工人。 初診:1973年6月17日。婚后正產3胎,第四胎于今春服中藥抗早孕方而墜,隔3個月又懷孕,遂去醫(yī)院人流,術后惡露綿延2月未凈。近日量多色紫,腹痛拒按,略有低熱,形疲面黃,據(jù)產院囑其再次刮宮,本人不愿而來中醫(yī)門診。切脈弦細而數(shù),舌紫,苔黃??痔ケP組織物殘留,淋漓日久,陰血耗損,已有化熱之象。防崩,治宜清熱化瘀。 生地12g 丹皮9g 蒲黃(包)15g 炒五靈脂(包)12g 劉寄奴12g 炮姜4.5g 焦山楂炭9g 益母草12g 仙鶴草12g 4帖 服藥3帖后殘物隨瘀而下,淋漓遂止。排出物送病理,證實為胎盤組織殘留物。 按:上方以失笑散、劉寄奴、炮姜、焦山楂化瘀;生地、丹皮、赤芍清熱活血;益母草養(yǎng)血活血,合仙鶴草清熱止血防崩,通澀并用,使宮內殘物隨瘀而下。又因患者半年內2次人流,沖任損傷,精血耗損,瘀去后以繼一貫煎、二至丸、地黃丸等調補沖任以固基本。 案23、于××,27歲,已婚,干部。 1993年1月27日頭胎足月順產,產時出血不多,產后惡露30天干凈,滿月即由丹東坐火車(2天2夜)回到上海,遂感周身疼痛。腰冷痛尤甚,肩、腿時有抽筋,臥床1月未見好轉。 初診:1993年3月26日。產后2個月,周身酸痛,轉側不利,腰背冷痛,自感冷風翕翕,甚則肩腿抽筋,精神疲憊,肢軟無力,食納尚可,二便通暢。滿月斷乳,經汛未轉。脈沉細,舌淡紅,苔薄。證屬產虛未復,長途勞累,督脈受損,脈絡失養(yǎng),治宜益氣養(yǎng)血,補腎強脊。 潞黨參15g 炙黃芪12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當歸12g 丹參12g 熟地12g 續(xù)斷12g 桑枝、桑寄生(各)12g 杜仲12g 制狗脊12g 7帖 二診:4月10日。上方自續(xù)7帖,藥后周身酸痛明顯好轉,肩腿抽筋未作,精力漸充,仍感腰背冷痛,經汛未轉,脈舌如前。治宗前法,益氣養(yǎng)血,補腎通絡。 潞黨參15g 炙黃芪15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當歸12g 丹參15g 續(xù)斷6g 熟地12g 雞血藤30g 桑枝、桑寄生(各)12g 杜仲12g 狗脊12g 12帖 三診:4月25日。前日經水已轉,量中經暢,腰背冷痛亦瘥,唯感肢軟,夜寐欠安,脈細,舌質偏紅,苔薄膩。氣血漸復,仍擬扶正,補腎強脊,養(yǎng)血安神。 潞黨參15g 白術9g 茯苓12g 當歸12g 熟地12g 砂仁3g(后下) 淮小麥30g 炙甘草6g 續(xù)斷12g 桑枝、桑寄生(各)12g 制狗脊12g 桑螵蛸12g 7帖 按:產后身痛多緣產后血虛,筋脈失養(yǎng),或外邪乘襲,痹阻脈絡所致。本案產后雖已滿月,但氣血尚未恢復,加之旅途勞頓,“久坐傷骨”,腎氣受損。腎乃督脈之本,督脈“統(tǒng)諸陽行背,為陽脈之都綱”,督脈失煦,“脊強而厥”,發(fā)為本病。以八珍加減補益氣血,加續(xù)斷、桑寄生、杜仲、狗脊補腎強脊,桑枝通絡,丹參養(yǎng)血和血,出入一月,身痛漸止。經水復轉,夜寐欠安,酌加淮小麥合炙甘草,養(yǎng)心寧神;防經水量多綿延不止,入桑螵蛸一味益腎澀沖。 案24、錢××,31歲,已婚。 初診:1985年1月9日。17歲經水初潮,量中期準無痛。28歲結婚,至今3載不避孕而無孕?;楹蠼涋D超前7天,平素腰酸頭暈,測基礎體溫呈不典型雙相。婦檢(-),宮腔鏡檢(-),男方精檢正常。末次月經1月8日。舌偏紅,苔薄膩少津,右脈弦浮帶數(shù),左脈沉細帶數(shù)。辨為肝腎耗損,水虧火旺,治宜滋養(yǎng)肝腎。 當歸9g 生地、熟地(各)9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黨參、沙參(各)9g 制黃精15g 首烏藤12g 合歡皮12g 狗脊12g 續(xù)斷12g 7帖 二診:1月16日。經行方凈,內熱口燥,口腔潰瘍灼痛。舌邊尖紅,苔薄有齒印,脈細弦。再宗前法增進。 生地12g 淡黃芩6g 知母、黃柏(各)9g 沙參12g 麥冬12g 赤芍、白芍(各)9g 銀花9g 生甘草6g 淮山藥12g 山茱萸肉9g 7帖 三診:1月23日。藥后諸癥均減,適逢月中,陰道分泌甚少,神疲腰酸。舌紅,苔薄少津,脈弦。仍屬肝腎陰虛,治宜滋養(yǎng)肝腎。 生地12g 知母、黃柏(各)9g 沙參12g 麥冬12g 茯苓9g 生甘草6g 淮山藥12g 山萸肉6g 坎汔1條 丹參15g 7帖 四診:2月27日。末次月經2月4日,周期將近,乳脹咽痛。舌暗紅,苔干膩,脈沉細弦。證屬心肝火旺,沖任氣滯,治宜清熱養(yǎng)陰,理氣調經。 當歸12g 生地12g 知母、黃柏(各)9g 南沙參、北沙參(各)9g 玄參9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青皮6g 蒲公英15g 劉寄奴12g 7帖 五診:3月6日。經水逾期未轉,略見腰酸,納呆腹脹。舌紅苔薄,脈滑數(shù),防有孕,治宜養(yǎng)肝益腎,待觀察。 生地12g 淡黃芩6g 白芍9g 生甘草6g 珠兒參12g 沙參12g 麥冬9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苧麻根12g 7帖 六診:4月10日。孕已2月余,一般情況正常。 按:患者婚后3載未孕,月經提前,平時頭暈腰酸,為肝腎耗損之體,精血虧少,久必水虧火旺,故以清養(yǎng)肝腎精血為治療大法,初診值經期,滋養(yǎng)肝腎,兼舒肝調絡,用四物湯、制黃精養(yǎng)血;黨沙參益氣養(yǎng)陰;首烏藤、合歡皮舒肝調絡;桑寄生、狗脊、續(xù)斷益腎調沖。二診經后,陰虛火旺之象較著,故予知柏滋陰降火;生地、白芍、沙參、麥冬養(yǎng)陰;淡黃芩、赤芍、銀花、生甘草清熱涼血;淮山藥配山萸肉滋補腎精。三診在上方中去涼血之品,加入坎汔血肉有情之品,意在陰中求陽,以期陰陽平調;丹參則活血養(yǎng)血。四診又值經前,加入疏肝理氣之品,調理沖任,如此周期性治療,使營血漸充,虛火自熄,沖任得滋,自能攝精成孕。 案25、于××,30歲,已婚。 初診:1982年4月24日。月經初潮15歲4~5/30天,量中,無痛經。27歲結婚,至今3年未避孕亦未受孕,婦檢診斷為慢性附件炎(輕度),今年2月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示雙側輸卵管通暢。末次月經4月15日,現(xiàn)值期中,腰酸乏力,腹脹乳脹。舌質暗,苔薄膩,脈細。證屬濕熱內蘊,沖任氣滯,治宜益腎調肝,理氣疏化。 當歸9g 柴胡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續(xù)斷12g 桑枝、桑寄生(各)9g 菟絲子12g 制狗脊12g 石楠葉9g 仙靈脾12g 7帖 二診:5月5日。經后20天,基礎體溫仍未上升,近日尿頻痛,尿常規(guī)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證屬濕熱下注,膀胱失司,治宜清化濕熱。 生地12g 知母、黃柏(各)9g 澤瀉12g 車前子(包)12g 米仁12g 蒲公英15g 紅藤12g 桑枝、桑寄生(各)9g 絲瓜絡12g 雞蘇散(包)12g 7帖 三診:5月17日。經水過期未轉,腹隱痛,尿頻淋澀不暢,頭脹口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膩少津,脈細數(shù)。仍屬溫熱下注,肝腎陰虛,再宜清熱化濕,益腎調沖。 生地12g 淡黃芩6g 白芍9g 生甘草6g 銀花9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薄荷(后下)4.5g 梗通草6g 6帖 四診:5月29日。5月23日行經,量中4天凈,基礎體溫有雙相,經后諸癥好轉,脈舌同上,再守原法增進,宜清熱養(yǎng)陰,理氣疏絡。 生地12g 白芍9g 枸杞子9g 桑椹子12g 菟絲子12g 肉蓯蓉12g 川楝子9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紅藤12g 蘇嚕子12g 7帖 五診:7月14日。經檢已孕7周。 按:患者結婚3年無孕,婦檢有附件炎,經前乳腹作脹明顯,并有尿路感染,為邪傷沖任,濕熱內蘊,沖任氣滯。初診將近月中,以調肝益腎為主,予當歸、柴胡養(yǎng)血柔肝,制香附、川楝子疏絡;續(xù)斷、桑寄生、桑枝、狗脊益腎調絡;菟絲子、仙靈脾、石楠葉益腎助孕。一診濕熱之證較著,著重清化濕熱,知柏、生地滋陰降火;澤瀉、車前子益腎利水;蒲公英、紅藤清熱解毒疏化;米仁、雞蘇散清熱利濕;桑枝桑寄生、絲瓜絡益腎疏絡。三診在上方基礎上加減,加重清熱利濕之品。四診經后宜清養(yǎng)為主,兼理氣疏絡。如此使肝氣條達,氣血調暢,沖任相資而成孕。 案26、周××,31歲,已婚。 初診:1984年4月11日。月經14歲初潮7/28天,量中無痛經。28歲結婚,婚后3年未孕。1983年盆腔碘油造影示“左側輸卵管不通”。今年1月腹腔鏡及宮腔鏡檢查示“左側輸卵管不通,右側輸卵管通而不暢”。末次月經4月19日,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膩少津,脈沉細,辨為肝腎陰虛,脈絡受阻,治宜養(yǎng)血通絡。 丹參15g 丹皮9g 赤芍9g 石打穿20g 川楝子9g 蘇嚕子12g 留行子12g 路路通12g 月季花6g 桃仁9g 紅花9g 7帖 二診:4月18日。將近月中,無不適,舌質紅,苔薄,脈細。仍屬久婚不孕,沖任氣機不暢。再宜養(yǎng)血理氣疏絡。 當歸12g 生地12g 赤芍12g 丹皮9g 川楝子9g 蘇嚕子12g 留行子12g 廣地龍12g 路路通12g 枳殼6g 7帖 按上法調治六診。 七診:6月6日。5月30日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示“兩側輸卵管通而欠暢”。癥情好轉?;A體溫已上升7天,經前無不適,舌質暗紅,苔干膩,脈弦細。再宗原法進治。 生地12g 丹皮9g 丹參9g 赤芍9g 黃柏9g 赤茯苓9g 澤瀉9g 米仁12g 川楝子9g 紅藤12g 逍遙丸(包煎)12g 7帖 八診:6月22日。6月13日經轉,5天凈。近月中,脈舌同上,治宜清熱養(yǎng)陰,理氣疏絡。 當歸9g 生地12g 枸杞子12g 黃精12g 肉蓯蓉12g 川楝子9g 柴胡6g 制香附9g 蘇嚕子12g 枳殼6g 7帖 按上法再調治三診。 十二診:9月20日。已孕2月。 按:患者1982年造影診斷為左側輸卵管不通,1984年宮腔鏡確診如上,故在臨床上治療難度較大,其無結核病史及臨床依據(jù),故考慮炎癥所致。辨為婚后肝腎耗損,體虛受邪,脈絡受阻,故第一階段予清熱疏化,理氣養(yǎng)血,疏通絡脈,以期輸卵管復通。以丹參、丹皮、赤芍、生地涼血活血;石打穿、川楝子、蘇嚕子、留行子、路路通、廣地龍清熱理氣疏絡;月季花、瓜蔞仁桃仁活血通瘀利水通便。七診復查兩側輸卵管通而欠暢,病有轉機,進入第二階段以滋養(yǎng)肝腎為主,兼以理氣疏絡,以期輸卵通而受孕,故以四物養(yǎng)血活血,枸杞子、黃精、肉蓯蓉養(yǎng)肝益腎助孕,再加入了疏絡之品.致經十二診時已告受孕。 案27、徐××,35歲,已婚。 初診:1983年6月19日。月經向調,量中,有痛經史。29歲結婚,至今6年未孕。經外院腹腔鏡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左卵巢兩粒黃豆大小結節(jié))。平時腰酸乏力,泛惡口干,便結,末次月經5月27日。舌質暗,苔黃膩少津,脈細數(shù)。辨為瘀阻氣滯,肝脾不和,治宜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生蒲黃(包)15g 赤芍15g 青皮6g 山楂肉9g 三棱12g 莪術12g 劉寄奴12g 瓜蔞仁、桃仁(各)9g 血竭粉(包吞)2g 7帖 二診:6月26日。行經后20天,肛門下墜感。交媾疼痛,腰酸肢軟。舌質暗,苔干膩,脈細弦。仍屬瘕聚胞脈,氣機不暢,治宗前法。 上方加入炙乳香、沒藥(各)3g 7帖 按上法調治四診。 七診:8月12日。7月15日行經,腹痛較前大減,交媾痛已除2個月,唯感經后乏力。舌質暗,苔薄膩少津,脈沉細弦。證屬瘀阻氣滯,肝腎不足,治宜調補肝腎,化瘀疏絡。 當歸9g 生地、熟地(各)9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枸杞子12g 菟絲子12g 瓜蔞仁12g 柏子仁12g 川楝子9g 7帖 八診:8月29日。經水過期未轉,經隨訪已妊娠。 按:患者原發(fā)不孕6年,經腹腔鏡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結合癥狀,辨為瘀阻氣滯,肝脾不和,故以活血化瘀為大法,治病為先,以期病愈則自能受孕,以加味沒竭湯加減投治,調治后腹痛明顯減輕,交媾痛消失,致月中加入枸杞子、菟絲子滋腎助孕,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而收全功。本例貫穿藥猛力專、先治病的指導思想,待病有轉機之時,方不失時機地予以滋腎養(yǎng)血,前后調治第八診業(yè)已受孕。 案28、陳××,35歲,工人。 初診:1991年2月12日。月初婦科普查,B超示:子宮漿膜下肌瘤5.6×6.4×5.4立方厘米。平素體格碩健,婚后順產1胎,經汛如常,因懼手術,求中藥治療。末次月經1月20日,診其本證屬實無虛,專予活血化瘀,軟堅消瘤。 生蒲黃15g 丹參12g 赤芍12g 三棱12g 莪術12g 生山楂12g 劉寄奴12g 鐵刺苓15g 石見穿15g 鬼箭羽15g 炒枳殼9g 小青皮6g 7帖。 復診:2月19日。服藥后尚無不適,今日經轉,經量如前,納可,寐安,大便稍稀,脈沉緩,舌偏紅,苔薄。繼宗前法,上方加白術12g。 按: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療8個月,1991年10月23日B超檢查,肌瘤已縮至2.5×4.0×2.4立方厘米?!?a title="中醫(yī)書籍:婦科心法要訣" target="_blank">婦科心法要訣》曰:“治諸征積,宜先審身形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而論之,如人虛則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若形證俱實,當先攻病也。”本案實證實體,尚無出血崩漏之癥,故單攻不補,方中生蒲黃可用至24g,藥后大便稀溏,配白術健固脾氣。用白術配莪術(處方“莪白術”)消散征瘕積聚,一攻一補,頗有枳術丸之意。 案29、湯××,54歲,醫(yī)師。 初診:1991年5月4日。絕經3年,曾順產一胎。近10天低熱(37.8~38.C),畏寒,疑似感冒,自服解表退熱藥,汗生熱退,隔日又低熱,伴音啞,稍有胸悶,心煩少寐,食納尚可,平素大便稀溏,曾數(shù)次胸透(-),血常規(guī)(-)。脈細遲,舌暗,苔薄膩。此非外感。時屆更年,脾胃方損,氣陰兩虛,治從脾胃,益脾為主,寧心安神,以候其效。 黨參、沙參(各)9g 黃芪9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炒懷山藥12g 淮小麥30g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5帖 復診:5月11日。訴上方服完3帖時發(fā)熱,畏寒果瘥,大便成形,仍感頭暈,咽干,音啞。脈舌如前,治宗前法,繼上方加麥冬9g 女貞子12g。 7帖 按:此案發(fā)熱畏寒狀似外感,但汗后諸癥未解,觀其雖發(fā)熱,但脈細遲,大便稀溏。時屆更年,臟氣已衰,陰陽失衡,不勝寒熱,陰氣不足則低熱,陽氣不足則畏寒。脾腎兩臟,皆為人之根本,而老人尤以脾胃為主。故前人謂“諸虛不足,先健其中”,中者,脾胃也。方中以四君子而健脾以固中州,如黃芪益氣固表,炒懷山益脾胃,沙參補臟之陰,白芍斂陰和里,淮小麥健脾養(yǎng)心除煩寧神,首烏藤、合歡皮配伍可解郁怡情,催眠安神,脾胃氣健精血既旺,氣暢神寧,陰陽得和,寒熱自解。 案30、羅××,27歲,農民。 初診:1975年11月15日。第二胎產后1個半月,惡露已凈。據(jù)述產后7天傷食引起納呆口糜,肌膚搔癢,外陰有潰瘍疼痛,脈細數(shù),舌紅,苔干膩??谇粰z查:口腔內兩側粘膜和舌、唇均有散在潰瘍面約5~6處。外陰檢查:外陰近小陰唇內側有潰瘍3處,每處約0.3厘米大,周圍紅腫,觸痛明顯。證屬熱毒夾濕內蘊,治宜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丹參9g 赤芍9g 丹皮9g 生地12g 黃柏9g 黃連3g 大黃9g 白術6g 帶皮茯苓12g 米仁12g 雞蘇散12g(包煎) 外用錫類散2支涂患。并囑皮膚潰瘍處保持清潔。 二診:11月20日。治法如前。 三診:11月26日。自服11月15日藥后,潰瘍5天后逐漸愈合消失,脈細數(shù),舌質偏紅而干,苔少,納呆頭暈。熱清漸消,體虛未復。再擬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益氣養(yǎng)陰。 丹參9g 赤芍9g 丹皮6g 生地12g 黃柏4.5g 黃連4.5g 淡黃芩4.5g 生米仁15g 白術9g 黨參9g 沙參9g 陳皮6g 5帖 四診:12月20日。一周前曾發(fā)熱達40℃,服祛風熱藥數(shù)帖熱,余熱內留,口內潰瘍復起,便堅,口干苦,舌紅,苔黃膩。治宜清熱養(yǎng)陰,扶正達邪。 生地12g 丹皮9g 赤芍9g 知母12g 黃柏9g 黃連3g 生米仁12g 沙參9g 麥冬9g 石斛9g 二至丸9g 6帖 按:口、眼、生殖器三聯(lián)綜合征,又稱“白塞氏綜合征”,與《金匱》“狐惑病”癥狀相似,臨床多見于第一胎產后,外陰受傷,邪毒入侵,或產距過密,陰虛火旺患者。本例系第二胎產后,素體陰虛,脾運不健,傷食引起食濕交阻,蘊而化熱,上蒸口眼,下蝕陰部,延久陰傷,肌膚失養(yǎng),見干燥搔癢,口干乏液。邪盛正虛,急則治標,先祛邪毒。方擬三黃四物湯加減,五帖后癥情減輕。方中三黃蕩滌三焦結熱,術、帶皮苓、米仁、雞蘇散健脾化濕,祛風疏熱,丹參、赤芍、生地活血養(yǎng)陰清熱。產后休虛未復,感邪發(fā)熱,熱降本癥復發(fā),仍宗原方加減,治之再效。本病曠延日久,反復發(fā)作,根治較難,故需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案31、王××,女,42歲,工人。 初診:1992年10月14日。18歲初潮,經汛慣常,31歲結婚,32歲順產一胎。1991年始經期延長,1992年6月12日因“宮頸粘膜腺癌”在本市某婦嬰保健院先行全子宮加附件切除術,術后在市腫瘤醫(yī)院放療2次,放療后便感咽喉干燥,2月前又覺左側頸部連及耳根部淋巴結腫痛,神疲乏力,易汗出,腰膝酸楚,夜寐夢擾,納平便調,面色不華。脈弦細無力,舌暗偏紅,邊有齒印,苔薄。證屬放療后陰血耗損,虛火旺盛,治宜清熱養(yǎng)陰,滋補肝腎。 太子參15g 玄參9g 南沙參、北沙參(各)6g 白花蛇舌草5g 半枝蓮12g 茯苓、茯神(各)12g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蓮子心6g 7帖 二診:10月21日。藥后夜寐稍安,余癥同前,納谷不馨,二便尚調,脈舌如前。治宜健脾養(yǎng)血,寧心安神。 太子參15g 玄參9g 南沙參、北沙參(各)6g 白術、白芍(各)9g 茯苓、茯神(各)12g 生米仁12g 淮小麥30g 蓮子心9g 首烏藤15g 合歡皮12g 陳皮6g 谷芽、麥芽(各)9g 7帖 三診:11月5日。左頸、耳根部淋巴結隱痛,吞咽時明顯,神疲乏力,食納稍增,夜寐已安,近日大便稀溏,日行3次。脈沉細數(shù),舌暗偏紅,邊有齒印,苔薄。證屬陰血不足,虛火旺盛,脾失健運,治擬清熱養(yǎng)陰,健脾止瀉。 黃連3g 黃柏9g 蓮子心6g 南沙參、北沙參(各)12g 白頭翁15g 秦皮12g 椿根皮12g 炒懷山12g 生、熟米仁(各)12g 白術9g 7帖 四診:11月17日。大便已實,精力亦增,頸部及耳根部淋巴結疼痛明顯減輕,口干渴,食納尚可,稍有腰酸,脈細,舌暗,苔薄。證屬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 太子參15g 南沙參、北沙參(各)6g 玄參12g 麥冬12g 白術、白芍(各)9g 生米仁12g 茯苓12g 蓮子心9g 石斛12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14帖 五診:12月2日。唯感口干渴,不耐煩勞,寐安納可,頸部及耳后淋巴結腫痛已消,脈沉細,舌暗紅,苔薄。證同前述,治以益氣養(yǎng)陰,佐以解毒之品。 太子參15g 南、北沙參(各)6g 玄參12g 白術、白芍(各)9g 生米仁15g 茯苓12g 續(xù)斷12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半枝蓮15g 白花蛇舌草30g 生甘草6g 15帖 按:宮頸癌術后加放射治療,療效顯著,但放療對人體耗傷頗大,臨床多呈氣陰兩虛之證,且熱毒蘊結體內,常引起直腸、膀胱反應。本案咽痛,頸部及耳后淋巴結腫痛,為陰虧液乏,虛熱熏蒸所致,治療總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為法。治療過程中,見納呆、便稀脾失健運之證,需首重健脾助運。用太子參、南北沙參、玄參三參配伍,益氣養(yǎng)陰,清解虛熱,實有西洋參之功效,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抗癌消瘤;首烏藤、合歡皮解郁怡情,寧神催眠,配淮小麥、蓮子心效更佳;茯苓、茯神健脾安神;續(xù)斷、杜仲、桑寄生、狗脊入肝腎,強脊壯腰。熱移腸道,多用白頭翁湯、香連丸;熱移膀胱,多加車前草、金錢草、知母、黃柏等。癌癥術后放療的副反應治療療程較長,需醫(yī)患配合,堅定信心,依癥立法,循序漸進。 案32、陸××,65歲,已婚。 初診:1993年6月19日。生育3胎,均經保胎。人流一次。29歲第一胎產后,因勞頓后曾有陰中有物下墜感,休息后則癥減。47歲時因宮頸炎,刮片檢查為間變,而行激光治療,日理家務,操勞過甚,今年以來自覺陰中有物落出,下身墜脹,腰尻部酸楚,頭暈耳鳴,夜寐欠安,心煩易怒,納可便溏。舌暗偏,苔薄,邊有齒印,脈弦細。證屬肝火旺盛,下迫沖任,年高氣虛下陷。治宜清肝益腎托固。 知母、黃柏(各)9g 地榆12g 椿根皮12g 淮山藥12g 金櫻子12g 柴胡6g 桔梗6g 炙升麻6g 太子參15g 炙甘草6g 枳殼6g 7帖 露蜂房100g,分3次煎湯熏洗。 二診:6月25日。經內服及外洗后,陰中有物落出、下墜感見減,腰脊酸楚,大便已實,夜寐見安,煩躁易怒,胃納平平。脈舌詳前,治宗原意出入 。 地榆12g 椿根皮12g 白頭翁12g 淮山藥12g 金櫻子12g 柴胡6 桔梗6g 炙升麻6g 炙甘草6g 枳殼9g 生黃芪20g 太子參15 7帖 外治法同上。 三診:7月3日。調治后陰部下墜輕減,唯勞累后及負重后陰挺于陰道口,坐下即回縮,腰尻部酸楚,夜寐已安,心煩見平,納可便調。舌質暗偏紅,苔薄膩,邊有齒印,脈弦細帶數(shù)。癥情好轉,仍宗原意。 四診:7月17日。陰挺較前續(xù)減,站立時已不落出陰道口外,腰酸已瘥,時感心煩,勞累后腹中隱痛,夜寐欠安,納可便溏,皮下見紫斑。一周前去龍華醫(yī)院婦檢,用力下迸亦未見陰挺出陰道口外。舌質暗偏紅,苔薄膩,邊有齒印,脈弦細數(shù)。仍屬年高氣虛,脾腎不足,肝火旺盛,再宜清肝扶脾,益腎托固。 地榆12g 側柏葉12g 椿根皮12g 淮山藥12g 金櫻子12g 柴胡6g 桔梗6g 黃芪20g 炙升麻6g 枳殼6g 炙甘草6g 14帖 按:腎系胞宮,腎氣不足,氣虛下陷,胞脈無力以系胞宮,以致陰挺?;颊吣I氣素虧,初次產后過早操勞,腎氣不得復原反致傷耗下陷,經后連續(xù)生產并人流,均未加休息,稍事勞累即覺陰中有物墜感。年逾花甲,臟氣俱虛,協(xié)肝熱下迫沖任,胞宮失于維系,陰挺頻發(fā)。故立清肝益腎、托固胞脈為法。用知柏、地榆、側柏、白頭翁解肝經火熱;椿根皮、金櫻子、淮山藥健脾益腎,固澀收斂;太子參、黃芪、桔梗、升麻、柴胡益氣升提,舉陷固托;同時又以露蜂房外洗,驅風攻毒,殺蟲消腫,有提舉作用,而使下脫之胞宮上升,不復脫出陰戶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