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喜好回味。吃過餃子,人們會回味那肉蔥味兒;吃過饅頭,回味那松軟;吃過米飯,回味那噴噴的谷香……回味,是一種詩性情緒。至于讀書,回味似乎更雋永、更厚重。
回味,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細(xì)細(xì)思量里,讀書人款款走進智慧的芳圃,采擷思想的精華,暢然有了不受名韁利鎖束縛的自由。明代于謙 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人一但讀出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還怕品不出書魂、書香、書韻?
回味,像吃豆腐干,咀過來嚼過去,臨了吞下細(xì)細(xì)的香末,還有余味在口中,令讀書人受益無窮,視為至寶。曾在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答道:“三尺”“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這個故事,一直令我久久回味,且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得到應(yīng)驗。“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信夫! 有人提出,讀書最好是進入邊緣狀態(tài),既能深入其中,鉆之彌新;又能找回自己,冷眼旁觀。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說,回味是一種雜糅、磨合、交流的手段的話,那么在各種風(fēng)格與精神資源之間反復(fù)咀嚼,讀書人的思維會更飽滿,精神世界益發(fā)豐富。 張中行先生有一回論及自己的學(xué)習(xí)心得,說自己是雜家,什么都讀,什么都看。當(dāng)然,他的雜,首先是在專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于是便顯得大氣。他自謙“樣樣通,樣樣松”,其實他的作品的魅力,正是來自“雜學(xué)”,自然,亦源于回味,不是嗎回味,當(dāng)品出味來,方能回歸其本源意義。每本書,其中定然有甜酸苦辣之味,香港書畫家克亮先生曾說:“有人說孔孟之書味甘,雄霸之書味辣,窮儒之作味酸,忠良之作味苦。而世上的書多矣,大都性質(zhì)不同,只好說大多數(shù)書是五味雜陳,什么味都有。”回味,就是要尋覓這種種別樣的滋味,然后摻和著品之嘗之。而在“一深入,就具體”的妙曼中,讀書人便可迅速找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如此而已矣。 多一點回味,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分析的人,往往是那些好讀書、多讀書、善讀書之人,也是閱歷豐富、底氣十足之人。難怪林語堂說:“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四十歲學(xué)《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xué)《易》,又是一種味道。”其言本身,也讓人回味無窮,以為妙哉。 回味,常常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jié)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婆娑;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乃回味的一種境界。 行文至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回味,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求每位讀書人通過讀書積極地入世、奮發(fā)、獲得,大部分時間里還需要在寧靜平和的狀態(tài)下反思。不僅需要向前看,還要不斷地向后返觀;不僅要學(xué)會向外看,還要懂得向內(nèi)透視。讀書人一旦學(xué)會了回味,也就學(xué)會了回味人生,完成了生活的積累、勢能的積蓄、思想的積淀,如此,則可參悟天地,投入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