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譯文】 【注釋】 【牛童說《論語》】: 一、君子務(wù)本與圣人處無為之事 《論語》這一段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說,人要講孝悌,講孝悌的人一般不犯上作亂;二是講為政的/或準備為政的君子要抓好根本;三是說,孝悌是做人本分。其中“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是整個《論語》的核心,或者說是《論語》賴以建立的基本根據(jù)。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對理解整個《論語》是有好處的。 君子務(wù)本,什么是君子之本?第一,我們知道,思想指導(dǎo)行動,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法。君子個人的思想觀念、道德修養(yǎng)是君子之本。所以君子務(wù)本,首先就是要務(wù)好道德修養(yǎng)——孔子稱之為有學(xué)——這個根本。第二,君子是為官的/或者是準備為官的,官與民相對,民為本始。因此君子為官時,要把握好‘為民、愛民’這個本。第三,按伏羲之‘畫’,任何事情都有本始?!独献?#183;01章》說,‘無’——伏羲符號‘- -’的稱謂——是天地之本始,‘有’——伏羲符號‘—’的稱謂——是萬物之殖母。因此君子務(wù)本就是要在做任何事情都要握本提要,不能本末倒置。比較《論語》的‘本’和《老子》的‘無’,就能看出,‘君子務(wù)本’是從‘圣人處無為之事’句導(dǎo)出來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是萬物總稱,始即本。故《論語》把‘圣人處無為之事’改寫為‘君子務(wù)本’。 本立則道生,這里的道,不是指《老子》中的專有名字,而是指處事的方法?!饵S帝四經(jīng)·道法》說,“認識事物的方法,在于抽象出它所包含‘無’‘有’兩個方面。只要抽象出事物所包含的‘有’‘無’兩個方面,事物無論如何細小,都可認識它特有的形態(tài)和規(guī)律(名)。確定了事物的形態(tài)和規(guī)律,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處置的原則也就明確了。”這段話對‘本生而道立’作了恰當?shù)淖⒔狻?#8216;本生而道立’如果作為一條定理,它也可以從《老子·40章》的“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這一定律推演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與老子在立論的起點和基石是相同的,只是表述不同罷了。 君子務(wù)本之根本有上述三個方面,但本中之本在于‘立德’——《老子》稱之為積德。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把得看得很重。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在進入私有社會后,原來的伏羲之大道行不通了,就指望德?!独献?#183;19章》說:“棄智而行絕好之圣治,民利百倍;棄義而行絕好之仁治,民復(fù)孝慈;棄利而行絕好之巧治,盜賊無有。但是僅有圣、仁、巧這三者是不足的,故必須還要有道德修養(yǎng)來統(tǒng)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只有具備絕好的道德修養(yǎng)(學(xué))才會沒有憂患。”這也說明老子對孔子之‘學(xué)’是肯定的。 至于德的內(nèi)容在黃帝的年代就是‘精公無私’。到老子的年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那么到了孔子那個變革的年代呢,孔子似乎比老子要現(xiàn)實些,他就把德的內(nèi)容定在孝慈上??鬃诱f‘孝慈則忠’,有子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我看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大凡一個變革的時代,需要作兩件事:一件事就突破原有的條條框框,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表現(xiàn)為‘禮崩了懷’,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在為之惋惜,其實他是新時代的助產(chǎn)婆,有如當今改革開放之‘轉(zhuǎn)變觀念’。第二件事,就是把人們的欲望發(fā)揮到極致,欲望的力量可以沖垮一切羈絆,直到變革之完成??鬃忧宄?,在這種時候提什么無私,那是毫無用處的。但作為思想家的孔子決沒有像現(xiàn)在一些人一樣,拿香港“笑貧不笑娼”去歌頌?zāi)欠N泛濫的欲望,而是力圖制定一種規(guī)范來約束這種欲望。我相信,欲望的烈馬,終究會停下來,到那時也許是厭倦了,也許是良知發(fā)現(xiàn),也許是物極必反,又會回到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 有若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者的寶座。使人從小養(yǎng)成對父兄的孝悌,而后發(fā)展為對統(tǒng)治者的忠心,這注定是達不到目的。據(jù)說姬昌是很孝敬父母的,但他的父親被商朝殺了后,他一生都在為父報仇作準備,臨終前完成滅商的準備,奪得商朝2/3的天下。孝悌成了他犯上的動力,這種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 二、歷史地評價孝悌思想 孝悌是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它有著很深的民族哲理。按照伏羲符號來看:首先,父是家族的本始,子是家族的殖母,孝就是守持家族之本。從情感上說,子女繼承父母幸苦攢下的家業(yè),當然要孝敬父母。第二,為什么弟弟要善待哥哥呢,特別是長子呢?要保持家族的發(fā)展,是集中家族財產(chǎn)有利還是分散有利?從伏羲哲理上說:“分散是本始,集中是殖母”或者說“分散之為用,集中之為利”。故家庭財產(chǎn)是集中比分散有利。交給誰來集中呢?一般來說交給長子來經(jīng)營有利,因為他跟隨父母時間長,對父母的經(jīng)營之道理解和掌握深。所以直到解放前,我們國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眾兄弟則少許財產(chǎn)以維持基本生活。為使這種思想得以貫徹,就要提倡悌。那時一個氏族就是一個小國家,所以孝悌就成了保證家族、乃至氏族發(fā)展的基本的倫理道德。在實際處理上,又是靈活的。據(jù)說姬昌一生下來,就獲得爺爺亶父的喜愛。他的兩個伯父看在眼里,為不使父親為難,商量后不辭而別,去到現(xiàn)今浙江一帶去了,給姬昌的父親季父讓位,因而姬昌就順利成章就接了位了。人們將此傳為前周以孝悌治國的佳話??梢娢覀冏嫦忍岢裁炊忌詈芾?,現(xiàn)今人們把這種思想當做“封建思想”全盤否認是對歷史的否定。 周武王在滅商的時候,聯(lián)合了西北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多個小國,與商糾會戰(zhàn)于牧野。為什么能聯(lián)合他們,難道真的是為了反對商糾的荒淫嗎?我想至少不完全是。為使姬昌在‘復(fù)卦’訂立的原則得以施現(xiàn),聯(lián)合一切反商糾的力量,姜子牙提出了‘許以國’的辦法,他認為許以祿,人就會為你賣命,許以家,人就會為你保衛(wèi)國家,如果許以國,他們就會為你打天下。所以他能聯(lián)合眾多小國,還使一些小國中立,把商糾徹底孤立起來。既然事前許了愿,事后就得兌現(xiàn),這就是周實行分封制的由來,一下子分封了71個諸侯國,大部分是姬姓自家兄弟,也有異姓諸侯。為適應(yīng)新形勢的要求,周公旦(他是姬昌的老三,他比老二得到姬昌更多的真?zhèn)鳎┌亚爸艿淖诜ㄖ贫群蜕坛械姆址庵贫鹊慕?jīng)驗綜合起來,形成了人稱‘周禮’的新的法典,從此禮制擴展到天下。國從家來,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弄得當時的天下國不國、家不家的也在所難免。 國與家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同出而異名”,國之以為利,家之以為用。家是人類的本始,展現(xiàn)人類社會的妙本,國展現(xiàn)人類的探求。它們是不可分離,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當國與家存在同一時,也許‘孝慈則忠’。西方一些發(fā)達,在這個同一性上就處理得較好。雖然不講孝悌的,連工人運動都搞不起來,整個國家非常穩(wěn)定。當國混同于家時,用治家的辦法來治國,只能是越治越亂。在黃帝開始封姓時,姓爭的問題就已經(jīng)暴露出來。在漢朝,盛行“以孝治天下”,實際上是外戚專權(quán)的利器,朝亂的根源。當國與家的同一性不在時,你殺了他的爹娘、沒收了他的家產(chǎn),要他們忠于你確實很難,所以他們跑到適當?shù)牡胤饺ト氯?。但必須適可而止,不管任何理由,不管是國內(nèi)國外,勾結(jié)和出賣都不會得到國人的諒解,這為歷史所證明了的。因為這與那些對貪官不滿而殺戮幼兒沒有兩樣,同樣不齒于國人。 那么孝悌是否可以是仁之本呢?不是?!兑捉?jīng)》‘同人’就說搞好家庭‘和同’是吉利的,但如果把‘和同’局限于宗族,那是一種貪婪的表現(xiàn)?!独献印氛J為,道生德,德生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所以,仁德之本是道,而不是孝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