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 中國古代糧食政策及其現代啟示

 釙釙 2010-08-31
中國古代糧食政策及其現代啟示
2009-03-17    劉玉峰 李維才    作者惠寄    點擊: 1835

糧價調控政策

農業(yè)是古代社會決定性的生產部門,市場上糧食供給的多少和糧食價格的高低,對民眾生活、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和國家治亂,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春秋晚期政治家計然的平糶理論,曰:“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意思是說,糧食市場價格低至每石二十錢,就會損害農民利益,高至每石九十錢,就會損害工商業(yè)者利益。工商業(yè)者利益受到損害,那么物資流通就會枯竭;農民利益受到損害,那么農業(yè)就會萎縮。糧食價格每石上不超過八十錢,下不低于三十錢,那么農民及農業(yè)、工商業(yè)者及工商業(yè),都會有利。而做到這一點的辦法是國家實行平糶政策,在糧價過高時拋售糧食,在糧價過低時購買糧食,糧價穩(wěn)定在一個范圍內,各類物價也就會趨于穩(wěn)定,商品流通交易活躍,貨物供應不缺乏。此乃治國之道也。平糶政策主張國家對市場物價尤其是糧食價格進行調控,進而調控整個生產和流通,以鞏固國家政權。

李悝(約前450-約前390年)在擔任魏國魏文侯、武侯宰相期間,提出并推行了平糴政策?!稘h書·食貨志》載李悝平糴論:“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fā)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fā)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fā)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根據年成豐歉情況,豐年糧賤,政府就收購糧食,遇到歉年糧貴,政府就拋售原先收購的糧食來平抑糧價和穩(wěn)定市場??傊烧畬Z食進行糴入和糶出,穩(wěn)定市場糧食價格,使糧價穩(wěn)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兼顧生產糧食的農民和消費糧食的一般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李悝的平糴論,對后世的影響更大。

《管子·國蓄》:“凡五谷者,萬物之主也。谷貴則萬物必賤,谷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勝,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間。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于君也。”也闡明了糧食的重要性,闡明了糧食價格高低對于其它商品價格高低的決定性影響。

以上述認識為指導,管仲明確主張國家要干預市場上糧食的供給和糧價的高低,使糧價波動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以從宏觀上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維護國家政權政治。管仲認為,國家調控糧價,一要打擊利用歲有兇穰,在糧食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以牟取暴利的富商大賈,令“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1];一要運用好“斂散之術”,由政府做好糧食供給的宏觀調控,調控市場糧食價格。《管子·國蓄》:“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而財之櫎可得而平也。”[2]當糧食豐收,糧食供過于求,糧價走低時,政府就購進糧食;當糧食減產,糧食供不應求,糧價走高時,政府就賣出糧食。政府購進糧食并儲存起來,是由于市場糧價太低,賣出糧食并擴散出去,是由于市場糧價太高。政府這樣做,既可以通過獲得賣出與購進之間的價格差而獲利十倍,又可以掌握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宏觀調控權。

管仲的政府調控糧食價格的觀點和主張,為后世王朝國家所繼承并有所發(fā)展,成為歷代調控糧價,并通過調控糧價來調控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一項法寶。

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均輸法”,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資,利用地區(qū)差價,由政府直接經營地區(qū)間的遠程販運貿易,賤收貴賣,既調劑地區(qū)間的物資余缺,調節(jié)各地物價水平,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又使政府賺了錢,獲得可觀的財政收入。桑弘羊又實行“平準法”,也是一種政府商業(yè)運營,通過物資吞吐,調節(jié)城市市場物價,既于吞吐之中獲取部分財政利益,又防止了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控市場,來維護城市秩序和統(tǒng)治秩序。這都顯然是管仲政策的擴展。漢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請在邊郡設立常平倉,“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3],取得顯著成效。后來,建立常平倉成為國家制度,通過糧食的“糴入糶出”,對整個社會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常平倉”的“糴入糶出”,是主要運用經濟手段來調節(jié)糧食供給和糧價高低的行為,顯然具有相當的科學性。

 

糧食賑濟政策

糧食對于國計民生十分重要,但糧食生產從春種、夏耘、秋收到冬藏,有周期長的特點。糧食生產還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和破壞,又有脆弱性特點。這些決定了糧荒和災荒的經常發(fā)生。中國古代王朝國家,出于穩(wěn)固政權統(tǒng)治的根本考慮,對糧荒和災荒大都進行救濟和賑濟,形成所謂的“荒政政策”?;恼叩暮诵氖墙鉀Q糧食問題。對小的糧荒和災荒,政府一般采取減價出賣官倉糧食,或借貸給受災民眾種子口糧等措施;對于大的糧荒和災荒,政府就實行賑濟,無償提供給受災民眾口糧和種子等。

糧食賑濟起源甚早?!蛾套哟呵铩酚涊d了齊景公時,大雨成災,晏子受命賑濟貧民一萬七千家,用粟九十七萬鐘之事跡。有時國家還發(fā)動官員、豪富動用私蓄糧食賑濟災民?!蹲髠鳌份d襄公二十九年,“鄭饑……宋亦饑,請于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管子·五輔》載:“備饑饉,救災害,賑罷露,則國家定”,把賑濟災荒與國家安定聯系在一起。漢武帝元狩四年,山東地區(qū)發(fā)生水災,民多饑乏,遣使虛郡國倉廩而大規(guī)模賑災。在其他王朝時期,也不乏賑災積極有效的事例。為使救荒政策得到貫徹執(zhí)行并行之有效,中國古代王朝國家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通過對災情大小、人口多少的判定來確定賑貸口糧和種子的數量標準、利用官府和民間力量實現“以豐補歉”(以豐年補歉年、以豐地補歉地)、確立先貧后富的賑貸原則、逐漸建立較為完善的賑災機制等。

在古代賑災機制的發(fā)展過程中,隋朝義倉的創(chuàng)立意義重大,它使得賑災活動由一種臨時的救濟措施,發(fā)展為一種經常性的政策機制。義倉或由官府控制,或由民間管理,其基本精神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專糧專用”。不同形式的“義倉”,有效彌補了過去單靠官倉賑濟的不足,提高了行事效率,唐、宋、元、明、清各朝皆有實行。

從歷代王朝實現糧食賑濟的途徑來看,主要有三種:官方行政手段、市場調節(jié)手段和利用民間力量。官方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賑濟、賑貸、賑糶、施粥、移民就粟等?!逗鬂h書·獻帝紀》載:“興平元年七月,三輔大旱……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冊府元龜》105《帝王部·惠民一》載唐高宗咸亨元年,“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詔令任往諸州逐食”。市場調節(jié)手段主要包括平糶、以工代賑、禁止閉糴等?!短茣?#183;閉糴》載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敕:“年歲不稔,有無須通,所在州縣,不得閉糴,各令當處長吏檢校。”利用民間力量主要指動員民間儲糧戶自愿或半強制性地進行賑災,主要有勸分、勸糶等方式。這是指國家于災荒年間勸諭有力之家無償賑濟貧乏,或使富戶減價出糶所積米谷以惠貧者的做法。宋朝時,由于連年征戰(zhàn),倉廩空虛,一旦遭遇災荒,政府無力賑濟,只好通過勸分的方式來利用民間力量賑災。有研究者以乾道五年饒州賑災為例,指出當時朝廷詔命撥義倉米賑濟,結果只撥到義倉米6800余碩,不了一月賑糶之數。又從上供米中撥付10000碩,仍微不足濟,而同時從上戶處勸諭所得即為196000余碩,這無疑是該次賑濟的主要糧食來源。[4]總體而言,中國古代王朝國家的糧食救荒政策,實行得不錯。據統(tǒng)計,兩漢近400年間,用糧食進行賑貸不下50次;唐朝289年間,實行賑貸136,宋、元、明、清諸朝雖各有差,但亦為數不少。據歷代史書所記,大多數賑濟成效顯著,“活民無數”、“民沾實惠”。中國古代王朝國家的糧食賑濟措施取得了一些明顯效果,有助于災民恢復生產和防止大量流民出現,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糧食戰(zhàn)略政策

糧食還是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對國內而言,糧食是維系龐大國家機器的根基。沒有糧食,百官的祿米就沒有保障,就無法豢養(yǎng)龐大的官僚隊伍;沒有糧食,就不能維持強大的軍隊,對內不能維持統(tǒng)治秩序,對外不能抵御強敵入侵。管仲在齊國變法圖強時,大量收購周圍各國的糧食,破壞其糧食生產,實現了削弱并戰(zhàn)勝鄰國的目的?!豆茏?#183;山至數》載:“彼諸侯之谷十。使吾國谷二十,則諸侯谷歸吾國矣。……吾國歲非兇也,以幣藏之,故國谷倍重,故諸侯之谷至也。是藏一分以致諸侯之一分,利不奪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以重藏輕。國常有十,國之策也,故諸侯服而無止,臣橫縱而以忠,此以輕重御天下之道也”。《管子·輕重戊》中講道的“魯梁之謀”、“萊苣之謀”、“白鹿之謀”等,就是指,齊國為了削弱魯國和梁國,故意以高價收買兩國的綈;為削弱萊國和苣國,故意以高價購買兩國的柴;為了削弱代國和楚國,故意以高價購買代國的狐白之皮和楚國的活鹿。這樣,魯、梁、萊、苣、代、楚等君民果然大上其當,紛紛放棄農耕而去織綈、砍柴、獵狐、畋鹿,而齊國卻趁機大力發(fā)展糧食生產、增加國家和百姓的糧食儲量。過了一段時間后,齊國停止購買對方貨物,同時實行閉關,不賣給對方糧食,這樣,各國糧價暴漲,齊國的糧價卻非常低廉,于是,大量民眾投奔到齊國,各國國力大為削弱,最后不得不向齊國表示臣服。

正因為糧食對國家安全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歷代王朝基本上都采取了鼓勵糧食進口、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如唐朝規(guī)定:“若蕃人須糴糧食者,監(jiān)司斟酌須數,與州司相知,聽百姓將物就互市所交易。”[5]意思是,少數民族政權若通過互市從唐朝糴入糧食,須先由當地互市監(jiān)官員斟酌所需數量,并報告地方長官,才允許百姓攜帶糧食到互市地點進行交易。明清兩朝,在對外貿易中,依舊延續(xù)了鼓勵糧食進口、嚴禁出口的政策。有研究者指出,清朝咸豐時期,鼓勵糧食進口、嚴禁出口的基本國策仍十分明顯。為獎勵糧食進口,清政府采取了如下優(yōu)惠措施:1、進口大米,一律免稅。2、對外商運來的大米,實行包運包銷。3、鼓勵民間出國販運大米。為限制糧食出口,清政府作了如下規(guī)定:1、在重要口岸增兵嚴查,防止糧食出境。2、規(guī)定出海商船須到官府登記,限制其隨船攜帶口糧數。3、即使國內交易,須經海道買糧的,也要向官府領取護照。4、對私自運糧出境者,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條例,地方官失察亦相應治罪。[6]總體而言,國家控制糧食出口,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儲蓄、維護社會穩(wěn)定及政權鞏固,皆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抑制敵對勢力、鞏固邊防亦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古代糧食政策的現代啟示

今天,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糧食問題仍是首要問題,13億人的吃飯問題仍是頭等大事。由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而造成耕地減少,再加上農業(yè)資源向非農業(yè)部門的轉移和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等,導致糧食產量下降,糧食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我國古代的糧食政策,對當今仍具有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夯實糧食生產基礎、確保農民利益。

農業(yè)是古代社會決定性的生產部門,在今天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yè),我國古代重視農業(yè)、重視糧食生產的思想和政策,對于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糧食生產和農業(yè)必須得到加強,絕不能遭到削弱,否則,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會不牢,從而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長期以來,我國實行抽農業(yè)補工業(yè)、抽農村補城市的政策,農民和農村的利益受到損害。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已取得重大成就,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近幾年,以稅費改革和取消農業(yè)稅為標志,我國已開始對農業(yè)和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并取得明顯成效,但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補貼的力度還很不夠。當今,對農業(yè)實行補貼,是世界各國扶持和保護本國農業(yè)的一項基本政策。發(fā)達國家對農業(yè)補貼的方式作過多次調整,總的趨勢是減少農產品的價格補貼和進出口補貼,而增加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增加對農業(yè)生產要素、農業(yè)生態(tài)和農業(yè)結構調整的補貼等。補貼方式和結構雖有變化,但補貼數額都在提高,補貼力度都在加大。有資料顯示,美國、歐盟、日本等國農場主收入的40%左右來源于政府對農業(yè)的補貼。20025月,美國布什政府簽署了農業(yè)安全和農村投資法,大幅度提高農業(yè)補貼,決定在2012 年前將補貼提高至67%。就現狀而言,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背景下,糧食價格不但很難提高,反而還會下降。這必然會損害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損害農業(yè)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進而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yè)的補貼扶持力度,切實保護和提高農民的利益,是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推進的。

二、重視糧食儲備、確保糧食安全。

從中國古代的糧食儲備政策,至少可得到兩點借鑒:一要擴大中央糧食儲備的規(guī)模。作為戰(zhàn)略儲備,中央糧儲充足,可應對國際國內突發(fā)事件,保障軍糧供應,安定社會;作為調控儲備,中央糧儲充足,可平衡全國糧食的供求狀況,調節(jié)市場價格,穩(wěn)定經濟形勢等。一要重視引導民間儲糧,增強基層抵御災荒災害的能力。從我國目前糧食儲備結構看,國家儲糧是大頭,農戶儲糧一般。這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有著明顯差距。許多發(fā)達國家,不但大力增加國家倉庫的糧食儲備,而且十分強調民間儲糧。據統(tǒng)計,1983年,美國農場的谷物倉庫設備容量達到4110億升以上,占全國谷物容量的59%。1986年,占全國容量的62%。”[7]對我國來說,要堅定樹立糧食安全意識,既要擴大中央糧食儲備規(guī)模,又要重視民間糧食儲備。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健全法規(guī)制度,加強糧食宏觀調控。

中國古代的常平倉制度,是國家宏觀調控糧食供求,維護正常經濟秩序的重要制度。這一制度,對今天如何處理農民手中的余糧,如何保持糧價穩(wěn)定,如何保障農民利益等,皆有借鑒意義。

有研究認為,中國古代的常平倉思想對美國1938年的農業(yè)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當時,美國出現嚴重經濟危機,政府最初采取削減耕地、減少糧食產量和糧食供應量的做法,試圖達到提高糧價復蘇農業(yè)的目的。然而,這種做法損害了許多糧食加工企業(yè)的利益而遭到反對,最后不得不放棄。美國政府開始著手調整糧食政策,1938,新的農業(yè)立法即美國“常平倉”(the Ever Normal Granary)制度,在國會獲得通過,并成為法律。其基本內容是政府向農場主發(fā)放以糧食為抵押的貸款。當糧食豐收,市場糧價下跌時,農場主可選擇歸還政府糧食,這樣農場主就不虧本;當糧食歉收,市場糧價高于貸款時的價格,農場主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糧食,獲得一定的利潤,然后歸還政府貸款和利息。美國的“常平倉”制度,雖與我國古代常平倉思想有所不同,但精神實質是相同的。[8]

目前,我國實行的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也有著古代常平倉的智慧。政府通過以高于市場糧價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余糧,既可保障農民的利益,又可實現糧食的國家戰(zhàn)略儲備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儲備,是必須進一步大力加強的。與古代一樣,糧價穩(wěn)定對其它商品價格的穩(wěn)定,有著重要影響,國家手中掌握了充足的糧食就能夠很好地實施經濟發(fā)展運行的宏觀調控,很好地發(fā)揮國家的經濟職能。

我國古代糧食管理的經驗也告訴我們,糧食管理實際上需要很高的成本,必須完善制度法規(guī),否則就會出現弄虛作假、貪污挪用等腐敗現象。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發(fā)生了糧食管理人員通過上下串通、內外勾結、虛開發(fā)票、空打入庫單等手段,盜挖國家儲備糧,侵吞國家糧食收購專項資金等違法犯罪案件。這就要進一步完善糧食管理制度、強化糧食管理措施,加大監(jiān)管力度,切實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1] 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卷22《國蓄》。

[2] 黎翔鳳撰《管子校注》卷22《國蓄》。

[3] 《漢書》卷24上《食貨志上》。

[4] 張文《荒政與勸分:民間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為中心的考察》,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

[5] 《唐六典》卷3《尚書戶部·金部郎中》注文。

[6] 馮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225237頁。

[7]  施峰《中國古代倉儲制度的作用與弊端及其對當前糧食儲備管理的啟示》,《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8期。

[8]  李超民《中國古代常平倉思想對美國新政農業(yè)立法的影響》,載《復旦學報》2000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