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六爻預測機理 陰陽五行、天干地支、起卦裝卦等是六爻預測術的最基本知識,幾乎每一部六爻著作都有講述,但大多流于表面,讀者對此也往往熟視無睹。我在此鄭重提醒讀者:凡是吾師饒宜獻先生在《六爻新大陸》中已經(jīng)闡明的,本書較少去重復,我所作的強調和補充,必然有其用意,希望讀者認真對待。越高深的往往越基礎,越基礎的往往越容易被忽視。一般預測者只知道預測的方法,對易理僅有膚淺的認識。任何一門學術,若不追根究底,便難窺其真奧。科學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先教原理,再授技法,只有這樣,才符合邏輯。 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六爻預測模型,由起卦年月日時加上所起之卦組成,這個模型稱為卦的原象。下面將對原象的兩大組成部分從易理角度摸清其來龍去脈,探究六爻預測機理等關節(jié)性問題。 第一節(jié)起卦年月日時的本質 受稱謂的影響,我們容易把起卦年月日時片面地理解成起卦時間。時間是什么?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反映了事物運動的連續(xù)性。試問:如果起卦年月日時表示的僅僅是時間,為何不直接標示為公歷或者農歷,而非得換算成干支?也許有人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因為六爻卦納的是地支,所以起卦時間要換算成干支。這樣子回答就象問你1+1為什么等于2?你答:因為1+1就是等于2一樣膚淺。 隨著認識的加深,我們逐漸意識到,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時間反映事物運動的連續(xù)性,空間則反映事物運動的延展性。隨著廣義相對論的確立和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我們又了解:事物運動的特性決定著時間和空間的特性,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原來是個自轉的橢圓行星,在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銀河系又在總星系中運動--地球竟是如此渺??!我們注意到了某個時間總是與特定的天文大空間相對應,人類生存在運行著的天體當中,無時無刻不受其影響,而以公歷或農歷形式標示的年月日時,只能體現(xiàn)出事物運動的連續(xù)性,并不能反映出其空間位置,一經(jīng)換算成干支歷法,則豈不兩全其美?于是,我們又自然而然地把起卦年月日時理解成了時空,且不禁為自己的科學知識比古人豐富而竊喜。 殊不知,這樣的認識仍不能切中干支歷法的本質。我們對天體運行的觀測角度在隨科學發(fā)展而擴大到整個地球乃至置身于太空來旁觀的同時,卻越來越遠地背離了干支歷法的創(chuàng)制背景及依據(jù),在不自覺中將一些外延性的東西強加給了它,從而掩蓋了它原始而樸素的本質。又問:如果時間和空間足以囊括起卦年月日時,那么直接標示為公歷或農歷之后,再將地球衛(wèi)星觀測到的有關數(shù)據(jù)羅列出來不更到位嗎?回答這個問題,同樣不能問非所答甚至強辭奪理。我們應該明白,正如四柱測人生、梅花易數(shù)推兆應、六爻測萬事一樣,任何理論都有其適用范圍,一旦超出了適用范圍,真理也就變成了謬論。眾所周知,現(xiàn)行的干支歷法,只能在北半球適用,它如何能反映整個地球在天體中的空間位置變化呢?要想直指干支歷法本質,就要返回易理源頭,從其創(chuàng)制歷史背景入手。 干支歷法是中國古人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根據(jù)太陽在恒星之間運行的黃道十二宮上的位置變化,結合所在地理位置的氣象規(guī)律與物侯特征制定的。古人認為人居天地之間,必然有其中心,他們在創(chuàng)制干支歷法的時代并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而是根據(jù)最直接的體驗概括為天圓地方,大地東西、南北縱橫三萬里,天有膽而地有心,天之膽為太陽,大地中心在河南嵩山周公測影臺八尺高表矗立之所,“中原”、“中國”、“中華”之稱謂甚至河南口語“中不中”均由是而來。大地在下固定不動,太陽、月亮、北斗等星宿圍繞其運行,所謂“斗轉星移”是也。也就是說,古人創(chuàng)制干支歷法時,是以大地為中心,嚴格來講是以觀測者所在位置為中心進行的,所注重的是以人為本,面南背北,所以干支歷法標示的實質上是某一時間星體運行狀態(tài)對觀測者所在位置的地域環(huán)境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不妨把它稱作“時位”--不說“時空”而稱“時位”,是為了彌綸干支歷法創(chuàng)制的歷史背景及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本質。換句話說,干支標示的年月日時,表面看來僅是表示地球以外的天體對地球的作用力,其實已經(jīng)是表示地球以外的天體對地球上某一點的影響結果了。明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預測為何要以地方太陽時為準的道理了。 值得提請注意的是,古人有某些認識,在今天看來顯得非常幼稚甚至是錯誤的,卻因其針對的是觀測者所在地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是別個區(qū)域更不是外星上的情形,因而得到的體驗卻最為直接、最為真實,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時因地制宜,此正是大道為何至簡的根本所在。所以,切勿因古人對于宇宙觀測的立場不同而以愚昧譏之,在我們自詡高明的同時,卻犯下了原則性的錯誤。 我順便想到,如今有書提到:年柱表示太陽(有的稱為地球繞日公轉一周);月柱表示月亮(有的稱為月亮繞地球一周);日柱表示地球(有的稱為地球自轉一周);時柱代表太陽光線與地球上某一點的經(jīng)度夾角變化。從干支歷法的角度去理解,只有關于時柱的理解是基本正確的。為何只是“基本正確”呢?因為從地球上某一點來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不是平面,而是螺旋型的,所以一天之內不僅太陽光線與該點經(jīng)度的夾角在變化,與緯度的夾角也在發(fā)生細微的變化。要不然就不會有季節(jié)的變化了。如今有的學者認為新的一天應該由24∶00開始。這種認識為什么是錯誤的呢?我們知道,一天當中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大值時為正午時即12∶00,而一個時辰共計2小時,一個完整的午時為11∶00--13∶00前。與之對應的正子時為24∶00,則午時的開始11∶00與子時的開始23∶00相對,而一天是由完整的子時開始到亥時結束,所以新一天的開始時間是23∶00。如果24∶00為新一天的開始,將意味著把子時拆開,前半部分留在了昨天。還有,反映寒冷暑熱的節(jié)氣,是以地日運行規(guī)律來確定的,而與月亮的運行沒有關系,所以節(jié)氣實際上屬于陽歷范疇。然而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節(jié)氣是陰歷。其實你只要注意一下節(jié)氣在陽歷和陰歷的日期,就不難看出:各個節(jié)氣在陰歷里的日期變動很大,而在陽歷中差不多都有固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會超過一、二天。所以,現(xiàn)今預測當中,有些習慣性的表述并不合理,比如應期在酉月,習慣上表述為陰歷八月,而最確切應該用節(jié)令,但通常情況下,求測者對節(jié)令缺乏認識,故在實際表述中用大體對應于節(jié)令的陽歷要比陰歷來得貼切、更符合易理。 星體運行對大地某一區(qū)域造成的影響效果(即時位)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祖先能用干支六十甲子的有序排列來對其進行刻畫,必是通過長期觀察找到了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比如:為什么甲子年就定在了那一年而不是其它年份?我們都熟悉的年上起月、日上起時法,甲己之年為什么是丙寅月開始而不是其它月份?甲己日為什么又是甲子時開始而不是丙子時?……這一系列看似隨意規(guī)定、我們又習慣到了不會去問為什么的問題,其實有其客觀的對應關系,有著深刻的易理內核。 第二節(jié) 陰陽 本節(jié)任務:一是為溝貫陰陽、五行、干支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服務;二是為后面第九節(jié)吉兇判定標準打下伏筆。閱讀本書,要注意緊跟思路、融會貫通。 我們所說的宇宙,照淮南子解釋:“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相傳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是一片混沌。老子將之形容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宇宙之所以行健不息,永恒的一顆種子成為造化萬物之原始能,一切精神、物質、能力,它都可以產(chǎn)生而起作用。 盤古開天辟地,將混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由此有了陰陽的概念。后來古人根據(jù)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對自然現(xiàn)象長期觀察,又把這兩種屬性更具體、形象地稱為二種氣,即“陰氣、陽氣”,并認為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是天地萬物的源泉。氣化天地、道分陰陽,剛柔相推、遂生變化。自然界萬物萬象,其內部都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對立”。陰陽兩種對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然而陰陽雖是兩種對立的矛盾,但又是互相統(tǒng)一的,惟有這種統(tǒng)一,然后方能產(chǎn)生變化,生成萬物。故陰陽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 陰陽不但統(tǒng)攝了萬物萬象對立的兩個方面,而且是有兩種相反的不同屬性。然而事物和現(xiàn)象中對立著的雙方所具有的陰陽屬性,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顛倒,而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歸類的。陰陽之間有著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陰陽就是在這種互相依存,互相轉化、此消彼長的變化中,推動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 陰陽互根,是指事物或現(xiàn)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聯(lián)系。陰與陽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即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端貑?#183;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因此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 陰陽消長,是指事物和觀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由于陰陽兩個對立的矛盾始終處在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tài)平衡之中,才能保證事物的正常發(fā)展變化。“日往夜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所謂往來就是陰陽消長,白天變黑夜,黑夜變白天,天氣由熱變冷,由冷變熱,用日月、寒暑的變化規(guī)律,反映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果這種變化出現(xiàn)了反常,也就是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 陰陽轉化,就是陰陽互變,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與陽兩種不同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系辭》說:“陰陽合德,則剛柔有體”。陰與陽是對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只有陰陽統(tǒng)一起來,才能推動事物的變化與發(fā)展,這樣陰陽才能長期共存。 第三節(jié) 五行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人獨創(chuàng)的。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萬物萬象的發(fā)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物質不斷運動、相互作用的結果。 木具有生發(fā)、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yǎng)、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xiàn)象樸素地分為五類,將具有相似屬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即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金木水火土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xiàn)象、特征、形態(tài)、功能、表現(xiàn)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把它歸納于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tǒng)歸納,將各種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理出五行規(guī)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lián)系及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促進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相助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生克助就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關系和發(fā)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生,含有滋生、生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抑制的意思;助,含有促進、助長的意思。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被生者對主生者則為泄。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被克者對主克者則為耗。 五行相助:木助木,火助火,土助土,金助金,水助水。作用和反作用均為助。 五行間相生相克相助推動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 那么,五行與陰陽有什么聯(lián)系呢?陰陽是對自然界萬物萬象的抽象概括,陰陽互根、消長、轉化推動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五行是對自然界萬物萬象的形象概括,五行相生、相克、相助推動著世間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前面說過“理本一源,質無二致”,故五行源于陰陽,五行作用規(guī)律源于陰陽作用規(guī)律。 五行與陰陽的淵源,更可從天地生成數(shù)說起,從中亦可明了宇宙分陰陽后,為什么陰陽分出的是五行而不是四行或者六行…… 古人認為,分陰陽、成奇偶、測盈虛、探消息、察順逆、知進退,僅以一到十這十個個位數(shù)便足夠運用(零為天地未分、陰陽未判的混沌數(shù),故不用),至于百千萬億兆等等都只是其衍數(shù)而已,故稱這十個數(shù)為天地之體數(shù)。我們平時口頭語“十全十美”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系辭》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為陽故包奇數(shù),地為陰故羅偶數(shù)。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就如左右手各有五指,相得而合成為萬能的雙手。相得而合的法則是生數(shù)一二三四五與成數(shù)六七八九十自然相配、陰陽相合而顯生成之作用,于是便產(chǎn)生了五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位居北方、主冬;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位居南方、主夏;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位居東方、主春;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位居西方、主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位居中央、分旺于四季月。 五行水火木金土,行不但指行列、各有其性能,同時也指運化。如下圖橫線為一六、三八、五十、七二、九四、五個排列,亦是河圖所言一六水、三八木、五十土、二七火、四九金之五行數(shù),極其自然,正如《系辭》所言:“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同‘紋’),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明乎此,方可以學易,才可以論卜。” 水 一 ---- 六 木 三 ---- 八 土 五 ---- 十 火 七 ---- 二 金 九 ---- 四 第四節(jié) 干支 十干十二支取名含義、十二支配月建、時辰、人體等基礎知識,大家均已熟知,我不打算多講。此節(jié)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干支與五行、陰陽的本質聯(lián)系是什么?參透此理,便徹底明白沿著怎樣的思路去總結干支作用規(guī)律才是正道(亦即回答第一節(jié)未尾的問題)。二、天干十個,地支緣何比天干多出兩個?參透此理,便徹底明白六爻術為何重在用支。 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五行“分陰分陽,迭用柔剛”而出干支。干即古“乾”(讀gān)字,支即古“枝”字,表示“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而非獨指樹干、樹枝。即就樹木而言,南邊向暖、北邊向寒,于是也有陰陽之定位。 由此可見,干支源于五行。五行既源于陰陽,則干支亦源于陰陽。理本一源,質無二致,陰陽、五行、干支一脈相承,陰陽相對抽象,五行比較形象,而干支更加具體。是故干支作用規(guī)律源于五行,作用規(guī)律,反映陰陽作用規(guī)律。 然一直以來,研易者由于對爻之作用關系等易理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不全面甚至錯誤的思想指導下運用不嚴謹規(guī)范的運算機制進行實踐,遇到了許多僅從干支基本作用規(guī)律中找不到解釋的問題,便依靠自身的實踐體會對干支作用規(guī)律、尤其是地支作用規(guī)律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這種情形之下,不少發(fā)明創(chuàng)造便偏離了五行、陰陽的規(guī)律。更有些特殊的作用關系在預測之前已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如相刑、相害、相穿等等。 天干地支各憑自身的陰陽五行屬性,按照五行生克助以及泄耗助的規(guī)律,同性作用力大,異性作用力小的陰陽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由于六爻預測重在用支(待后說明原因),在此對天干作用形式不多作闡述(然理本一源,質無二致,研習四柱預測的讀者可自行體會),對于大家比較熟悉的地支作用形式也不再重復,僅就辰戌丑未的特性及作用機理進行剖析。 天道有寒暖、地道有燥濕。是以天干戊己只有陰陽之分并無燥濕之別,而地支辰戌丑未則既有陰陽之分,又有燥濕之別,辰丑為濕土、未戌為燥土。 辰丑土具有松軟性和濕潤性。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辰丑的主要成份是普通土;二、辰丑的次要成份是水。 所以本質上:辰丑對申酉金的作用機理是,辰丑中普通土生申酉金,辰丑中水泄申酉金,由于辰丑主要成份是普通土,水只是次要成份,故相比之下,辰丑總體表現(xiàn)為生申酉金; 辰丑對亥子水的作用機理是,辰丑中普通土克亥子水,辰丑中水助亥子水,由于辰丑主要成份是普通土,水只是次要成份,故相比之下,辰丑總體表現(xiàn)為克亥子水; 辰丑對寅卯木的作用機理是,辰丑中普通土耗寅卯木,辰丑中水生寅卯木,由于辰丑主要成份是普通土,水只是次要成份,故相比之下,辰丑總體表現(xiàn)為耗寅卯木; 辰丑對巳午火的作用機理是,辰丑中普通土化泄巳午火,辰丑中水克巳午火,故辰丑總體表現(xiàn)為晦巳午火; 辰丑對辰丑的作用機理是互助。 當辰丑被強水稀釋后: 辰丑生金之力大減,泄金之力大增;克水之力大減,助水之力大增;耗木之力大減,生木之力大增;克火之力大增;辰丑對辰丑的作用機理是互助而緩解被稀釋的態(tài)勢。 當辰丑被強火生烤后: 辰丑生金之力大增,泄金之力大減;克水之力大增,助水之力大減;耗木之力大增,生木之力大減;化泄火之力大增,克火之力大減;辰丑對辰丑的作用機理是增加普通土的成份。 未戌土具有干脆性和燥烈性。這句話也有兩層含義:一、未戌的主要成份是變質土;二、未戌的次要成份是火。前面對辰丑的分析較細致,目的之一就是想讓讀者自行旁通對未戌的理解。為方便讀者自悟,我再提醒一下:未戌在沒有受潮的情況下,其中的變質土雖為主要成份,但既不化泄火、也不生金,這使得雖為次要成份的火在未戌對申酉金、巳午火的作用中脫穎而出,表現(xiàn)為未戌脆申酉金、助巳午火。于是我們也順便明白了未戌雖助火,但不能把未戌完全等同于火,別忘了其中還有既不化泄火、也不助火的成份,所以遇到哪怕起卦年月日時俱未戌的情況,卦宮五行離火、卦爻巳午火也不可論強極,此易理將在后面的實例分析中派上用場。 最后講講辰丑和未戌之間的作用機理。 首先,根據(jù)陰陽規(guī)律,肯定是同性作用力大,異性作用力小。其次,根據(jù)五行作用規(guī)律,土對土肯定主要是互助。在此基礎上,結合各自成份進一步剖析即知:辰丑對未戌的作用機理是,辰丑中普通土化泄未戌中火性,辰丑中水性克未戌中火性,淋濕未戌中變質土使其恢復為普通土與辰丑中普通土融為一體。只不過辰戌、丑未同性作用力大,而辰未、丑戌異性作用力小罷了。明乎此,相信讀者已能旁通未戌對辰丑的作用機理。 順便重申一點:亦是第一節(jié)最后自然段提到的:六爻卦中地支作用規(guī)律(非指爻之作用關系)與起卦年月日時的地支作用規(guī)律密不分但又有所區(qū)別指的就是卦中辰戌丑未對其它五行的作用機理隨著起卦年月日時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情況。此發(fā)現(xiàn)決不違背五行、陰陽作用規(guī)律,而是有著深刻的易理內核,后面仍有進一步的分解。 現(xiàn)在來解決第二個問題。 照河圖方位來配合,本來亥子配北方一六水主冬;寅卯配東方三八木主春;巳午配南方二七火主夏;申酉配西方四九金主秋,唯土居中央旺于四季,而欲使時位物候交會配合,流行為十二個月方為功成。土既旺于四季,就該將土分配下去,兩個不夠,便將辰戌丑未之四土配于每季暮月,能聚能散,可分可合。蓋土生萬物,一年四季使萬物都有生成化育之功。故地支十二比天干多兩,是依地理自然分之,絕非橫空出世、任意妄為。 五行之中既各有陰陽,是本“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而來,合之為十天干,甲丙戊庚壬本天數(shù)奇為陽,乙丁己辛癸本地數(shù)偶為陰,分五道成五色,是以成天之緯度,以示天道之用。 天之經(jīng)度便是將十二辰對地道之影響,作為十二地支運行于四時,以大圓形三百六十度劃分為十二,則每辰亦即一地支,可占三十度,用以溝通天地之道,以示人道之用。是故天地之氣得人而通,萬物之用,得人而彰,所謂變理陰陽是矣。人與萬物皆出于地而行于地,故與地道最為接近與密切。 由此不難看出,代表時位的干支歷法能同時體現(xiàn)出天文、地理、物候等三方面的特征,干主輕陽之天文、支表濁重之地理物候,天地交而萬物通。干又主主觀思想模式,支又主客觀行為方式,思想指導行為,由行為逆知思想,而六爻測人事的實質就是體察客觀行為發(fā)生、發(fā)展、結果的過程。所以六爻預測重在用支。 有些人不明就理,加上對爻之作用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地支作用規(guī)律不注重從陰陽、五行方向去把握,以致于在實踐中四處碰壁。偏偏這些人不承認自己學藝未精,對最基礎的易理缺乏洞悉,于是故作高深地找個借口說六爻預測準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視天干的應用。 關于起卦年月日時(時位)與所起之卦的有機聯(lián)結將在第六節(jié)講完卦宮的位置之后循著思路順勢鋪開。 第五節(jié) 八卦 八卦緣何能預測人事呢? 上古時期,河出圖、洛出書,神農則之,演為《連山》。黃帝演《連山》而作《歸藏》。文王將《連山》、《歸藏》兩易加以改進而作《周易》。 《周易·系辭》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也就是說,八卦是在對自然規(guī)律總結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而八卦能“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系辭》又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成大業(yè)。”說的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處于一種沒有對恃的混沌太極狀態(tài)。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四象,有此四象才能生出八卦,始開萬物組合之先聲。具體說來,陽儀生太陽、少陰,陰儀生太陰、少陽,太陽生乾兌兩卦,少陰生離震兩卦,少陽生巽坎兩卦,太陰生艮坤兩卦,八卦由此而形成。我們看到,從兩儀到八卦,完全順其自然,絲毫沒有牽強附會。這說明八卦的生成之道體現(xiàn)了自然演化規(guī)律,故八卦能具備預測功能。 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八方。乾為天,故乾在上,坤為地,故坤在下。以數(shù)之順逆而言,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從上往下,數(shù)皆順者,此四卦為陽儀之所化,陽順,故一二三四數(shù)而順也。坤八艮七坎六巽五從下往上,數(shù)皆逆者,此四卦為陰儀之所化,陰逆,故八七六五數(shù)而逆也。八卦自乾而下,自坤而上,此逆布者,乃依天道而左旋,是故“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此伏羲先天八卦對恃之理也。 《系辭》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于是坤母率三女(兌為少女、離為中女、巽為長女)于西南,乾父率三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震為長男)于東北,各從其類,至于分工合作。文王后天八卦而斯而立。 伏羲仰承天道而畫先天八卦,文王俯察地道而畫后天八卦。而一切人事皆發(fā)生在大地上,故八卦預測使用的乃后天卦。明了“類聚群分”之理,我們也豁然明白其實坤艮土只有陰陽之分,并無燥濕之別。 《系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也就是說,單卦以象論,復卦以爻言,這便是梅花易數(shù)與六爻預測術的區(qū)別所在。六爻術起卦原理,《系辭》述為:“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五十”為沒有對恃的太極數(shù)。“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表示太極生兩儀。“掛一以象三”,“三”即天地人三才。“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即四象。所以,起卦的過程嚴格遵循八卦生成之道,完全符合自然演化規(guī)律。 最初的起卦方式是通過揲蓍三演十八變完成的?,F(xiàn)時之搖卦乃以錢代蓍,然理本一源,質無二致,銅錢外圓內方,代表天圓地方,三枚銅錢搖擲六次,還是天地人三才三六一十八變。 畫卦都是由下往上畫,而不存在什么橫排,圓排等等之類的方式,其中道理,觀太極兩儀四象生八卦圖便一目了然。照數(shù)的原理,一是點、二是線(二點一線)、三成角、四成方,五為心、六為體(單憑此看,六爻已呈現(xiàn)立體的預測模型,絕非有些書所貶的平面模型)。故易六畫而成卦,兼三才而兩之,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F(xiàn)時之六爻術乃沿用《歸藏易》之八卦分宮卦象次序以定世、應,而不是沿用《易經(jīng)》卦序,原因是易經(jīng)卦序以生化為旨,八宮卦序以爻之如何遁進與演變?yōu)橹鳌?/strong> 那么三才中的“人”具體以怎樣的方式融入起卦過程從而實現(xiàn)天地人合而為一呢? “天道不可見,見之于陰陽;地道不可察,察之于柔剛;陰陽迭運,剛柔相推,遂生變化;天地之心不可見,見在人心。”人為萬物之靈,時位屢遷不止,人心之限量隨之亦無窮無盡。當人心平靜、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象征混沌的太極狀態(tài)。孟子曰:“定于一”。寂然不動,表示靜態(tài)時便有動念發(fā)生。靜而后能慮、慮即有意念,意念一動,感而遂通,思潮起伏,往復回環(huán),由思慮而產(chǎn)生意識,由意識而產(chǎn)生形態(tài),藉氣之鼓蕩而生變化,等到意識形態(tài)與外界時位事物發(fā)生接觸時,吉兇成敗才得以確立,并藉此作為往來進退之依據(jù)。所以管子說:“心生規(guī)、規(guī)生矩”,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規(guī)與矩,皆生于心,天地萬物之情亦逃不出、跳不過此規(guī)矩方圓之外,因此,易足以“范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道理在此,卜簽尚其占者亦在此。 所以說,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在起卦過程中即表現(xiàn)為人之意念。明乎此,方知“任意起一卦便是終身卦”之謬;明乎此,更知道六爻預測術為何慎用報數(shù)起卦的道理。(其實,六爻術慎用報數(shù)起卦的原因有五:一、即前述梅花易數(shù)與六爻預測術的區(qū)別;二、鑒于《系辭》所述的起卦原理;三、報數(shù)過程往往容易忽視輸入具體意念的過程;四、如有緣領略饒老師“變易”在六爻中的運用,更能一針見血地說明問題;五、若堅持用報數(shù)方法,那么在確保有具體意念輸入的前提下,要是遠距離電話求測,務必使用求測者所在的地方太陽時,個中原由在前面有關“時位”的論述中已經(jīng)闡明。) 關于搖卦時注意事項,在恩師《六爻新大陸》中已有細致的講解。在此,我只想補充一點:因為心存疑難急欲知道后果而來問卜的人,大都心神不定,容易激動或沖動。人有血氣,血含鐵質,氣若不和,促使血液循環(huán)驟升驟降,所產(chǎn)生磁場感應便不穩(wěn)定,同理,在喧囂嘈雜的環(huán)境或遇到電閃雷鳴的天氣時亦不宜搖卦。 第六節(jié)卦宮的位置 某一時位,某人為測某事所起之六爻卦,便是以該人為中心(太極),所有相關的人、事、物均從其角度去感應而進行客觀定位。卦中父、孫、官、財、兄乃從該人之角度,按照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助“我”(“我”助)的關系來確認,而代表該人的“我”即是卦宮。研易者整天把“生‘我’者為父母……”掛在嘴邊,卻對真正代表“我”的卦宮視而不見。吾師饒宜獻先生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它,并且開拓性地提出了六爻預測必須有卦宮五行參與運算方能使之合理、規(guī)范。此點在讀者看過《六爻新大陸》之后,相信已有共鳴。古人也許知道卦宮的重要性而有意隱晦它,但并非只字未提,只是很多人不解其意,望文生義罷了。古書云:世為我。“世”字即卦宮的統(tǒng)稱,所謂持世(臨世)之爻其實是指貼近、臨近“世”(卦宮)的那個爻。世與持世(臨世)之爻完全是兩碼事,正如貼近“我”的那個人跟“我”是兩個人一樣。所以,各六親在卦中尚且有自己的位置,在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我”,于卦中怎會尋不到蹤影、找不著太極點呢? 明了“世”字就是卦宮“我”,即如我自測年運甲申年丙寅月甲寅日辛未時(子丑空)搖得《履》之《乾》卦,便可記為: 天澤履 乾為天 兄戌 、 、 玄 財子孫申 、 艮 、 虎 父午 、 、 蛇 兄丑 X 、 辰兄 勾 官卯 、 應 、 雀 父巳 、 、 龍 只知六親依卦宮“我”而定,卻看不到“世”字即指卦宮,很容易受“八卦分布于八方”的影響而把卦宮“我”虛化成伏卦甚至包圍著六親的“東西”,造成卦宮“我”是卦爻(即其他人事物)所存在的環(huán)境的錯覺而體現(xiàn)“地”的作用,所有六親都得由“我”來統(tǒng)帥,都得聽“我”的。 其實: 1、既然想到了“八卦分布于八方”,怎么沒接著想到下一句“太極則屹立于中央”呢?上句指經(jīng)卦表四時方位而言,亦即“單卦以象論”。六爻卦乃復卦,“復卦以爻言”。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2、卦宮就是代表搖卦人“我”,別無其它外延。卦宮“我”什么時候又變成了“地”的作用呢? 3、通過前面的闡述可知,時位才真正體現(xiàn)了“地”的作用。 4、卦中所有六親(包括卦宮本人)在時位面前、在現(xiàn)實中都有一定的平等性,難不成父母甚至長官等人都得由“我”來統(tǒng)帥、都得聽“我”的? 我們也順便明白了,六親雖依卦宮“我”而定,但六親的基礎強弱絕不會是來源于卦宮“我”(搖卦人),否則的話,每一卦兄弟、子孫一律為強(哪怕卦宮“我”弱甚至弱極),這顯然不合邏輯。 既然卦中所有六親(包括卦宮本人)在時位面前、在現(xiàn)實中都有一定的平等性,那么他們的強弱來源和判定標準也應該是一樣的。 --由此便引出起卦時位與所起之卦的關系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