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傀儡大汗失蹤之謎
歷史總是不斷重復著的。明永樂年間,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等三王秘密擁立傀儡大汗答里巴反明,此事和后來清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確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清康熙年間,由于滿清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及靖南王耿精忠等人造反。吳三桂在檄文中聲稱自己三十年來秘密收藏了一位前明太子,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他真的秘密收藏了什么前明太子,認為他此舉只不過是為了收買前明遺民的人心而已。清康熙年間“三藩之亂”與明永樂年間的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之亂一樣,都以失敗告終。
現(xiàn)在探討一下瓦剌傀儡大汗答里巴的下落。首先回顧一下《明太宗實錄》的有關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的記載:“是日,虜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學孛率眾逆我?guī)?見行陣整列,遂頓兵山巔不發(fā)。上駐高阜望寇已分三路,令鐵騎數(shù)人挑之,虜奮來戰(zhàn)。上麾安遠侯柳升等發(fā)神機銃炮,斃敵數(shù)百人。親率鐵騎擊之,虜敗而卻, 武安侯鄭亨等追擊虜,亨中流矢,退。寧陽侯陳懋、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虜之右,虜不為動。都督朱崇、指揮呂興等直前薄虜,連發(fā)神機銃炮,寇死者無算。豐城侯李彬、都督譚青、馬聚攻其左,虜盡死斗,聚被創(chuàng),都指揮滿都力戰(zhàn)死。上遙見之,率鐵騎馳擊,虜大敗,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余眾散走。大軍乘勝追之,度兩高山,虜勒眾復戰(zhàn),又敗之。追至土刺河,生擒數(shù)十人。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會日暮,末收兵?;侍珜O遣騎兵,四出覘視,知虜已敗走,上始還帳中。”[13]上述引文的記載:“是日,虜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學孛率眾逆我?guī)?.....”這是答里巴最后一次在《明實錄》中露面。《明太宗實錄》記載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時,稱:“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逃跑的名單中完全沒有提到答里巴,從此,此人便失了蹤,幾乎在所有的漢文史籍中絕跡。
那么,答里巴是否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中死亡了呢?帶著這個疑問,檢索《明太宗實錄》。發(fā)現(xiàn)《明太宗實錄》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擊斃答里巴,但是在記錄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的內(nèi)容有:“虜大敗,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余眾散走”之句。據(jù)此估計這個被擊斃的王子很可能就是答里巴。這是因為明代的書籍有把蒙古大汗稱為“王子”的習慣。例如在明成祖死后,韃靼與瓦剌混戰(zhàn)時,據(jù)《明宣宗實錄》中的記載:“瓦剌‘脫脫不花王子’率眾至哈海兀良之地,襲殺阿魯臺妻子部屬,及掠其孳畜。阿魯臺與失捏干,止余人馬三千,徒居母納山,察罕惱刺等處。七月,脫歡復率兵,襲殺阿魯臺、失捏干,其部屬潰散。阿魯臺所立‘阿臺王子’止百余人,遁往阿察禿之地......”[14]這里所說的“脫脫不花王子”就是瓦剌所立的傀儡大汗。而“阿臺王子”就是韃靼所立的傀儡大汗。還有后來著名的蒙古達延汗亦稱“小王子”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之后發(fā)的班師詔書中稱:“殺其名王以下數(shù)千人”,[15]而在宣德元年編纂的《明太宗實錄》卻說:“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16]已經(jīng)把班師詔書中的“名王”改成了“王子”,這似乎暗示明軍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擊斃了答里巴這個瓦剌傀儡大汗。
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之后的次年(永樂十三年,即1417年),瓦剌向明朝遣使謝罪,《明太宗實錄》記載:“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遣使觀音奴塔不哈等貢馬謝罪言:‘數(shù)年以來,仰皇上大恩,如天罔極。前者不能約束部屬,致犯邊境,且拘留使臣舍黑撒答兒等,實非本心,皆為左右所誤,致負大恩。天兵遠臨,死罪萬萬。今慚懼無地,庸自追悔,伏望天地,大德曲賜赦除,俾得自新,仍朝貢如初。謹遣使護送舍黑撒答兒等來歸,并獻良馬五十匹。’上覽奏日:‘黠虜尚敢巧言文過!’群臣以為夷狄禽獸不足與較,惟天德廣大,無物不包,請姑容之。上然其言,遂受獻命館其使。”[17]《明實錄》的這一段記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點,一是瓦剌遣使謝罪的三王當中不包括答里巴;二是明朝君臣在討論對策時竟也沒有提到答里巴??傊?,答里巴仿佛已經(jīng)人間蒸發(fā)。
一般人會認為如果明軍真的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擊斃了答里巴,應該大肆宣揚才合情理,怎么會語焉不詳呢?這可能是連當時的明軍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否擊斃了答里巴,只是戰(zhàn)后發(fā)覺此人失蹤,從而推測他已經(jīng)死亡。
成書于明末清初的《黃金史綱》、《蒙古源流》等蒙古史書提到了一個名叫“德勒伯克”(或譯“答勒巴克”)的蒙古大汗,有學者認為此人就是漢籍中的答里巴大汗。據(jù)這些蒙古史書記載這位大汗死于永樂十三年(1417),[18]死因不明,換言之,答里巴大汗并非死于忽蘭忽失溫之役。但我認為這些蒙古史書的記載不可靠,因為這些書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對蒙古大汗世系的記載互相矛盾,非?;靵y。這些蒙古史書的記載還與《明實錄》的記載產(chǎn)生矛盾,如果說答里巴真的是死于永樂十三年,那么為何在這一年的正月,瓦剌向明朝謝罪的使者沒有提到答里巴呢?
況且,并不是所有的蒙古史書都認為“德勒伯克”的蒙古大汗死于永樂十三年(1417)的。例如羅密的《蒙古家譜》記載,從必力克圖汗(即明籍中的“愛猷識里達臘汗”)到他爾巴克汗(即“德勒伯克汗”或“答里巴汗”)共歷時五十五年。[19]而《蒙古源流》記載從阿裕錫哩達刺汗(即明籍中的“愛猷識里達臘汗”)到德勒伯克汗(答里巴汗)亦歷時五十五年(雖然其間有兩位大汗的在位時間互有出入,但總年數(shù)相等)[20]。不過,《蒙古家譜》記載元順帝出塞之后一年死去。而《蒙古源流》記載元順帝出塞之后兩年死去。由此類推,《蒙古家譜》記載的他爾巴克汗的死亡時間應該比《蒙古源流》記載的德勒伯克汗的死亡時間早一年,即死于永樂十二年(1416)。因此,他爾巴克汗完全可能死于忽蘭忽失溫之役。
佚名的《北虜始末》曾經(jīng)記載答里巴被阿魯臺殺死,但這屬于孤證,而且此書晚出,可信度亦成為疑問。昔日蒙古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在兵敗逃亡時,瓦剌馬哈木等殺死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后,立即向明朝通報。由此及彼,韃靼太師阿魯臺如果真的殺死瓦剌擅立的答里巴,肯定也會向明朝通報(此前的永樂十一年,阿魯臺曾經(jīng)向明朝通報瓦剌擅立答里巴,[21])??墒?,明代官方典籍沒有任何有關這方面的記載。
最后指出的是,本文雖然認為答里巴極有可能死于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但尚未有直接而且可靠的文字記載來證明,同時,本文也認為并沒有充分證據(jù)證實他并非死于這一戰(zhàn)。換言之,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之后,這位傀儡大汗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謎。
[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朔條
[2]《元史.地理一》
[3][4]《后北征錄》金幼孜(明)
[5][9][10]《弇山堂別集》卷八八《北征軍情事宜》
[6]《明史.劉榮傳》
[7]《明史.李彬傳》
[8]《明史.孫亨嗣傳》
[1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戊申條
[12]《明史紀事本末》之《親征漠北》
[13][16]《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戌申條
[14]《明宣宗實錄》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條
[15]《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己巳條
[17]《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三年春正月丁未條
[18]《漢譯蒙古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頦著,第53頁、《蒙古源流研究》烏蘭著,第268頁
[19]《蒙古家譜》羅密(清)
[20]《蒙古源流研究》烏蘭著,第265至268頁
[2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一年五月庚子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