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原創(chuàng)]傀儡大汗失蹤之謎?——明成祖二次北征簡析

 昵稱2410997 2010-07-28

[原創(chuàng)]傀儡大汗失蹤之謎 ——明成祖二次北征簡析

(2007-01-21 23:06:57)
 
  一.戰(zhàn)前形勢


  明成祖首次北征之后,蒙古草原的最大的四個封建統(tǒng)治者,即韃靼的阿魯臺、瓦剌的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已經(jīng)盡向他稱臣稱貢,但是,他并沒有放松對蒙古諸部的戒備,除了下令邊將要注意修治壕垣之外,自己有時也會親自離京北上巡邏邊境。

  隨著時間的流逝,羽翼漸豐的瓦剌的最高掌權者馬哈木、太平、禿孛羅盡管表面上仍然和明朝保持著藩屬關系,但反跡已經(jīng)一日比一日明顯——政治上,他們偷偷地選了一位名叫“答里巴”的傀儡為汗;軍事上,他們出兵入侵韃靼的地盤,暴露出吞并韃靼的野心。他們甚至擅自扣留明朝使者、企圖侵略明境。

  韃靼阿魯臺把瓦剌三王擅立大汗的事告訴了明廷,請求明軍發(fā)兵討伐瓦剌,并表示愿意做先鋒,他的政治姿態(tài)獲得了明成祖的豐厚回報,永樂十一年(1416)七月,明成祖正式敕封他為“和寧王”。[1]元代“和寧路”始名“和林”。[2]因此,所謂的“和寧王”其實就是和林王。和林地區(qū)曾經(jīng)一度是蒙古帝國首都的所在地。自從蒙元被逐出中原之后,和林地區(qū)又成了蒙古的一個復興基地,這個地區(qū)原來屬于韃靼,然而早已經(jīng)被瓦剌用武力侵占。此刻明成祖封阿魯臺為和寧王,表示明朝不承認瓦剌占據(jù)和林地區(qū)的合法性,作為宗主國,明朝認為這個地方應該是韃靼的。不久,明成祖授予阿魯臺部下二千多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zhèn)撫之職。而阿魯臺為了加強與明朝的聯(lián)系,派遣他的兒子也先孛羅等人前來朝貢,明成祖再次給這些人授官賜賞。這時,兀良哈三衛(wèi)納馬三千贖罪,明成祖宣布赦其過去擾邊之罪。
 
  永樂十一年(1416)十一月,明成祖令諸將巡視寧夏、大同、山西等邊境之地,挑選精兵,調(diào)潼關、莊浪、鞏昌、西寧、平?jīng)鲋T衛(wèi)兵駐防宣府,還從遼東等都司調(diào)遣兵馬增強宣府、大同的防御力量,隨后又令武平、歸德、睢陽、淮安諸衛(wèi)兵會合于北京。
 

  永樂十二年(1417)春,明成祖經(jīng)過準備,率軍親征瓦剌,鑒于明朝與瓦刺雙方存在的隸屬關系,所以,這次北征從封建名教的角度來看算是一次平叛之戰(zhàn)。
 
 
 
  二.戰(zhàn)區(qū)地理環(huán)境


  明成祖二次北征的進軍路線基本上與首次北征時追擊韃靼大汗本雅失里的路線相同。

  巧合的是,明成祖二次北征的主戰(zhàn)場所在地忽蘭忽失溫在克魯倫河及鄂嫩河之間,與首次北征的主戰(zhàn)場所在地斡難河畔亦相距不遠,同在和林地區(qū)之東。

  具體地理環(huán)境可參考拙作《明成祖首次北征簡析》,茲不贅述。
 
 
 
  三.雙方動用兵力


  明成祖這次北征率領的明軍仍然號稱五十萬,[3]作戰(zhàn)部署如下:

  大營:安遠侯柳升  都督馬旺(副)都督陳翼(副)都督程寬(副)都督全玉(副)

  中軍:武安侯鄭亨  興安伯徐亨(副)都督馬瑛(副)都督章安(副)

  左哨:寧陽侯陳懋  襄城伯李隆(副)都督朱崇(副)

  右哨:豐城侯李彬  遂安伯陳瑛(副)都督費獻(副)都督胡原(副)

  左掖:成山侯王通  保定侯孟瑛(副)都督曹得(副)

  右掖:都督譚青新寧伯譚忠都督馬聚(副)

  前鋒: 都督劉江 都督朱榮

  瓦剌方面應戰(zhàn)的軍隊為三萬余人,[4]其統(tǒng)帥為傀儡大汗答里巴以及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等人。
 
 
 
  四.作戰(zhàn)經(jīng)過

  永樂十二年(1417)正月二十五日,明成祖命北京、山東、山西、河南、中都、直隸、徐州等衛(wèi)所選出軍人,分別由都指揮、指揮、千戶及百戶率領隨軍運糧。二十六日,動員山東、山西、河南、鳳陽、淮安、徐、邳等地的民丁十五萬,運糧到宣府,為北征做準備。

  二月六日,和寧王阿魯臺派使者來朝,聲稱瓦剌派遣的部分騎兵已經(jīng)到達興和一帶偵察。明成祖當即令前鋒都督劉江到興和百里之外偵察,其后又加派右掖都督譚青率兵往興和增強戒備。

  三月二十七日,明成祖親率大軍由北京安定門出發(fā)開始了對瓦剌的征伐。這次北征,他特地帶了皇太孫同行,目的是讓皇太孫親歷戰(zhàn)陣,經(jīng)受考驗,而且也沒有隱瞞北征的企圖,在途經(jīng)沙城時還舉行了大閱兵。

  北征大軍通常利用早晨至中午這一段時間行軍(有時亦利用中午至傍晚這一段時間行軍),其余時間休息,因此進軍速度不算快。從三月二十七日于北京出發(fā),到六月初七在蒙古高原腹地忽蘭忽失溫與瓦剌主力作戰(zhàn),歷時三個多月。在這三個多月的行軍時間里,明軍只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二及初三這三天是全日行軍的,他們在行軍時每隔十多天便休息二至四天,其中在興和及沙城一帶還休息了十天。與上次北征一樣,他們每進軍一段路程便駐扎在預先筑好的城寨里。顯然,明成祖這次北征仍然是采取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的進軍方式,他先令成安侯郭亮督運糧草到萬全,之后,又令忻城伯趙彝、建平伯高福、尚書吳中、郭資、都御史李慶、通政馬麟督運糧草,都指揮王煥等以騎兵護送。
 
  四月二十二日,明軍到達馬塔兒海子時,韃靼都指揮曩加歹來朝見,明成祖令其回報和寧王阿魯臺,要立即收拾人馬前往臚朐河與明軍會合,共同討伐瓦剌(阿魯臺最后卻失約了)。[5]

  四月二十四日,當明軍進至屯云谷一帶,瓦刺孛羅不花等人來降。
 
  五月初三日,北征軍隊到達禽胡山。不久,忻城伯趙彝、尚書吳中運來糧草,明成祖令筑城貯糧,讓趙彝等人率軍駐守,并遣還運送糧草的民丁。
 
  五月十九日,各軍到達小甘泉時,因為那一帶全是沙磧之地,不方便再以宏大的陣容行軍,明成祖遂下令隨征五軍分別按次序通過。

  五月二十三日,明軍到達通泉泊。前鋒都督朱榮向明成祖報告,稱有數(shù)千可疑的人正在由西往東行走,明成祖命朱榮繼續(xù)偵察。二十七日,前鋒將領劉江回報,稱已經(jīng)偵察到這批可疑人物的行走路線。明成祖命劉江率兵急起直追,與前方的朱榮會合,相機行事。六月初四,在雙泉海,哨馬發(fā)現(xiàn)有數(shù)百名瓦剌兵在前面出現(xiàn),這些人與明軍稍戰(zhàn)即退,劉江率兵追至康哈里孩一帶,擊斃了其中的數(shù)十人。六月初五,明軍前哨再次遇到并擊退了一股瓦剌兵。

  六月初七日中午,明軍來到了忽蘭忽失溫,這時,瓦剌首領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人已經(jīng)駐軍于高山之上,占了地利。這表明,忽蘭忽失溫是瓦剌首領們主動選擇的戰(zhàn)場,看來他們早已經(jīng)決定在此地與明軍決戰(zhàn),并提前派一些士兵將明軍引誘到這個預定的戰(zhàn)場來。

  瓦剌軍大約有三萬多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集結地離明軍約十里。明成祖親自披上鎧甲,帶領一部分精銳士兵首先前進,各路人馬緊隨其后,相繼登上了一座山岡,他經(jīng)過觀察,判斷出前面的瓦剌已經(jīng)兵分三路,便下令幾名重騎兵往前直沖過去,向瓦剌挑戰(zhàn)。
 
  瓦剌軍居高臨下,沖下山來迎戰(zhàn)。安遠侯柳升率領大營早有準備,特別是隸屬于大營的神機營,負責打頭陣。當敵人進入明軍的神機槍炮的射程之內(nèi)時,遭到了明軍一輪齊射,當場被擊斃了數(shù)百人。瓦剌軍開始驚惶失措,棄馬而走。明成祖親自率領重騎兵乘機發(fā)起攻擊,鼓噪而進。瓦剌軍且戰(zhàn)且退,率領中軍的武安侯鄭亨在追擊時不慎中箭,只好暫時退下,然而,過了不久,鄭亨又親臨前線指揮作戰(zhàn)。

  瓦剌軍在進攻明軍的陣營受挫之后,不得不重新集結布陣,防御明軍的反擊??磥泶丝掏哓莸氖最I們,已經(jīng)不再奢望能夠主動進攻擊敗明軍,他們轉而采取防御的策略,希望能夠保持一個不勝不敗的平局。不過,對明軍而言,平局就意味著失敗,因為明軍號稱五十萬人,而瓦剌軍僅有三萬人,雙方在戰(zhàn)場對峙下去,明軍后勤的壓力會比瓦剌軍大得多,況且,明軍很難在對峙的狀態(tài)下安全撤離戰(zhàn)場,這是因為古代通訊設備落后等諸多原因,任何的陣前撤退都很難是有秩序的撤退,極有可能導致軍心動搖,而最終演變成一場各人爭先恐后逃跑的大潰敗(歷史上因陣前撤退而潰敗的例子,前有淝水之戰(zhàn),后有土木之戰(zhàn))。因此,明軍唯一的選擇是,只有戰(zhàn)勝敵人,才能平安撤離蒙古草原。

  雙方經(jīng)過幾個回合之后,明軍逐漸獲得主動,開始兵分兩路發(fā)起進攻了,左哨的寧陽侯陳懋,協(xié)同左掖的成山侯王通強攻瓦剌陣營的右邊,瓦剌拼命抵擋,穩(wěn)住了陣腳。左哨的都督朱崇(陳懋的副手)、指揮呂興帶領將士手持火器逼近瓦剌陣營,一輪接一輪地射擊,敵人傷亡慘重,其陣腳已經(jīng)被打亂了,但仍然頑抗到底。然而,明軍的火器不利于貼身肉搏,而最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還是要靠刺刀見紅的近戰(zhàn)。

  右哨的豐城侯李彬協(xié)同右掖的都督譚青及其副手都督馬聚,強攻瓦刺陣營的左邊。雙方將士混戰(zhàn)在一起,戰(zhàn)斗已經(jīng)白熱化。明軍將領馬聚受傷,都指揮滿都力戰(zhàn)死,明成祖在遠處望見戰(zhàn)局一時陷入膠著狀態(tài),便親自率領重騎兵再次發(fā)起進攻,加入戰(zhàn)團,前鋒將領劉江干脆下馬手持短兵器步戰(zhàn),突入陣中,親手殺死了很多敵人。[6]

  在明軍的全線攻擊之下,瓦剌軍抵擋不住,終于崩潰了,余眾四散而走。明軍乘機追擊。
 
  當追擊的明軍越過兩座山岡之后,與重新集結起來的一部分瓦剌軍發(fā)生了遭遇戰(zhàn)。瓦剌軍頂不住明軍的重重壓迫而再次潰散。明軍右哨的豐城侯李彬等人一直追到土剌河,在那里生擒了數(shù)十名敵人,[7]另外,中軍副將孫亨嗣也俘獲了戰(zhàn)馬三千匹。[8]不過,瓦剌首領馬哈木、太平等人則成功逃跑了。當明成祖收兵回營時,已經(jīng)是深夜了。

  在白天的戰(zhàn)斗中,還發(fā)生了一段插曲,內(nèi)侍李謙擅自引導皇太孫到九龍口觀戰(zhàn),明成祖知道后大驚,急忙派人將皇太孫追回大營,后來,李謙因此而畏罪自殺。

  第二天,諸將要求繼續(xù)對瓦剌展開追擊。明成祖聽從了皇太孫的意見,認為窮寇勿追。

  其實,明軍完全有能力對瓦剌軍展開大規(guī)模、長時間、遠距離的追擊。雖說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之后,明軍與瓦剌軍都有傷亡,但明軍號稱五十萬,承受傷亡的能力比瓦剌軍大得多。然而,明成祖卻選擇了撤退,原因是明軍與瓦剌軍作戰(zhàn)時,后路始終在阿魯臺部的潛在威脅之下。當時阿魯臺的根據(jù)地可能在呼倫貝爾一帶,距離明軍僅有幾天的路程,明成祖原計劃與之一起討伐瓦剌,可是阿魯臺最后卻失約了,因此,明成祖對這些歸附者仍有疑慮。例如明成祖在進軍時就要求將士加強戒備,他指出,如果有蒙古人往東走,可能是瓦剌派往韃靼的使者,如果有蒙古人往西走,可能是韃靼派往瓦剌的使者,明軍一旦發(fā)現(xiàn)這些人,應當予以拘留。

  明成祖把戰(zhàn)場命名為“殺胡鎮(zhèn)”,率軍在戰(zhàn)區(qū)逗留了二三日打掃戰(zhàn)場,并于六月九日要求各路明軍遵守戰(zhàn)場紀律,在廝殺時不許與敵人說話。這是因為明軍中有大量歸附的蒙古兵,明成祖害怕這些人與瓦剌暗通消息。[9]
 
  六月十日,各路軍隊開始沿著進軍的路線回師。當天中午回到回流甸的時候,明成祖遣使阿魯臺,通報擊敗瓦剌的戰(zhàn)況。
 
  六月十一日,北征大軍回到三峽口,峽口山上盤據(jù)著一批瓦剌士兵,還有數(shù)百人在雙海子出沒。明軍用火器的射擊雙海子,逼使敵人撤離了該地。峽口山上的敵人見勢不妙,也撤離了。
 
  六月十二日,明成祖提醒大營及五軍將士,要防止敵人乘夜來劫營。[10]

  明成祖在回師途中,下令凡是受傷或患病的將士,一律配給馬匹,其中若有糧食不足者,則按日補發(fā)糧食,另外,他分別于六月十七、十九、二十五日在飲馬河等地方接見了阿魯臺的使者,[永樂十二年六月己已條]從使者中得知阿魯臺患病不能親自來朝見的消息。明成祖不動聲色,賜給朝見的韃靼都督鎖住一百石米,驢羊各百只,另賜阿魯臺部屬五千石米,當回到清水源時,他還令都督金玉、指揮張達等率領部份軍隊先還北京,而這批人將多余的行糧貯存在興和。

  八月初一日,明成祖率軍由安定門進入北京。明軍回師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進軍則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見回師的速度比進軍的速度要快得多。
 
 
 
  五.雙方的傷亡


  史載,明軍與瓦剌軍作戰(zhàn)時,“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11]。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與戰(zhàn)傷的比例通常為一比三。我個人判斷瓦剌在作戰(zhàn)中可能有過萬人死亡或者受傷。而明軍的傷亡,據(jù)說與瓦剌差不多。[12]
 
 
 
  六.傀儡大汗失蹤之謎


  歷史總是不斷重復著的。明永樂年間,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等三王秘密擁立傀儡大汗答里巴反明,此事和后來清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確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清康熙年間,由于滿清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及靖南王耿精忠等人造反。吳三桂在檄文中聲稱自己三十年來秘密收藏了一位前明太子,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他真的秘密收藏了什么前明太子,認為他此舉只不過是為了收買前明遺民的人心而已。清康熙年間“三藩之亂”與明永樂年間的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之亂一樣,都以失敗告終。

  現(xiàn)在探討一下瓦剌傀儡大汗答里巴的下落。首先回顧一下《明太宗實錄》的有關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的記載:“是日,虜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學孛率眾逆我?guī)?見行陣整列,遂頓兵山巔不發(fā)。上駐高阜望寇已分三路,令鐵騎數(shù)人挑之,虜奮來戰(zhàn)。上麾安遠侯柳升等發(fā)神機銃炮,斃敵數(shù)百人。親率鐵騎擊之,虜敗而卻, 武安侯鄭亨等追擊虜,亨中流矢,退。寧陽侯陳懋、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虜之右,虜不為動。都督朱崇、指揮呂興等直前薄虜,連發(fā)神機銃炮,寇死者無算。豐城侯李彬、都督譚青、馬聚攻其左,虜盡死斗,聚被創(chuàng),都指揮滿都力戰(zhàn)死。上遙見之,率鐵騎馳擊,虜大敗,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余眾散走。大軍乘勝追之,度兩高山,虜勒眾復戰(zhàn),又敗之。追至土刺河,生擒數(shù)十人。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會日暮,末收兵?;侍珜O遣騎兵,四出覘視,知虜已敗走,上始還帳中。”[13]上述引文的記載:“是日,虜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學孛率眾逆我?guī)?.....”這是答里巴最后一次在《明實錄》中露面。《明太宗實錄》記載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時,稱:“馬哈木、太平等脫身遠遁”,逃跑的名單中完全沒有提到答里巴,從此,此人便失了蹤,幾乎在所有的漢文史籍中絕跡。
 
  那么,答里巴是否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中死亡了呢?帶著這個疑問,檢索《明太宗實錄》。發(fā)現(xiàn)《明太宗實錄》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擊斃答里巴,但是在記錄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的內(nèi)容有:“虜大敗,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余眾散走”之句。據(jù)此估計這個被擊斃的王子很可能就是答里巴。這是因為明代的書籍有把蒙古大汗稱為“王子”的習慣。例如在明成祖死后,韃靼與瓦剌混戰(zhàn)時,據(jù)《明宣宗實錄》中的記載:“瓦剌‘脫脫不花王子’率眾至哈海兀良之地,襲殺阿魯臺妻子部屬,及掠其孳畜。阿魯臺與失捏干,止余人馬三千,徒居母納山,察罕惱刺等處。七月,脫歡復率兵,襲殺阿魯臺、失捏干,其部屬潰散。阿魯臺所立‘阿臺王子’止百余人,遁往阿察禿之地......”[14]這里所說的“脫脫不花王子”就是瓦剌所立的傀儡大汗。而“阿臺王子”就是韃靼所立的傀儡大汗。還有后來著名的蒙古達延汗亦稱“小王子”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之后發(fā)的班師詔書中稱:“殺其名王以下數(shù)千人”,[15]而在宣德元年編纂的《明太宗實錄》卻說:“殺其王子十余人,斬虜首數(shù)千級”,[16]已經(jīng)把班師詔書中的“名王”改成了“王子”,這似乎暗示明軍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擊斃了答里巴這個瓦剌傀儡大汗。
 
  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結束之后的次年(永樂十三年,即1417年),瓦剌向明朝遣使謝罪,《明太宗實錄》記載:“瓦剌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禿孛羅遣使觀音奴塔不哈等貢馬謝罪言:‘數(shù)年以來,仰皇上大恩,如天罔極。前者不能約束部屬,致犯邊境,且拘留使臣舍黑撒答兒等,實非本心,皆為左右所誤,致負大恩。天兵遠臨,死罪萬萬。今慚懼無地,庸自追悔,伏望天地,大德曲賜赦除,俾得自新,仍朝貢如初。謹遣使護送舍黑撒答兒等來歸,并獻良馬五十匹。’上覽奏日:‘黠虜尚敢巧言文過!’群臣以為夷狄禽獸不足與較,惟天德廣大,無物不包,請姑容之。上然其言,遂受獻命館其使。”[17]《明實錄》的這一段記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點,一是瓦剌遣使謝罪的三王當中不包括答里巴;二是明朝君臣在討論對策時竟也沒有提到答里巴??傊?,答里巴仿佛已經(jīng)人間蒸發(fā)。
 
  一般人會認為如果明軍真的在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擊斃了答里巴,應該大肆宣揚才合情理,怎么會語焉不詳呢?這可能是連當時的明軍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否擊斃了答里巴,只是戰(zhàn)后發(fā)覺此人失蹤,從而推測他已經(jīng)死亡。
 
  成書于明末清初的《黃金史綱》、《蒙古源流》等蒙古史書提到了一個名叫“德勒伯克”(或譯“答勒巴克”)的蒙古大汗,有學者認為此人就是漢籍中的答里巴大汗。據(jù)這些蒙古史書記載這位大汗死于永樂十三年(1417),[18]死因不明,換言之,答里巴大汗并非死于忽蘭忽失溫之役。但我認為這些蒙古史書的記載不可靠,因為這些書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對蒙古大汗世系的記載互相矛盾,非?;靵y。這些蒙古史書的記載還與《明實錄》的記載產(chǎn)生矛盾,如果說答里巴真的是死于永樂十三年,那么為何在這一年的正月,瓦剌向明朝謝罪的使者沒有提到答里巴呢?

  況且,并不是所有的蒙古史書都認為“德勒伯克”的蒙古大汗死于永樂十三年(1417)的。例如羅密的《蒙古家譜》記載,從必力克圖汗(即明籍中的“愛猷識里達臘汗”)到他爾巴克汗(即“德勒伯克汗”或“答里巴汗”)共歷時五十五年。[19]而《蒙古源流》記載從阿裕錫哩達刺汗(即明籍中的“愛猷識里達臘汗”)到德勒伯克汗(答里巴汗)亦歷時五十五年(雖然其間有兩位大汗的在位時間互有出入,但總年數(shù)相等)[20]。不過,《蒙古家譜》記載元順帝出塞之后一年死去。而《蒙古源流》記載元順帝出塞之后兩年死去。由此類推,《蒙古家譜》記載的他爾巴克汗的死亡時間應該比《蒙古源流》記載的德勒伯克汗的死亡時間早一年,即死于永樂十二年(1416)。因此,他爾巴克汗完全可能死于忽蘭忽失溫之役。

  佚名的《北虜始末》曾經(jīng)記載答里巴被阿魯臺殺死,但這屬于孤證,而且此書晚出,可信度亦成為疑問。昔日蒙古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在兵敗逃亡時,瓦剌馬哈木等殺死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后,立即向明朝通報。由此及彼,韃靼太師阿魯臺如果真的殺死瓦剌擅立的答里巴,肯定也會向明朝通報(此前的永樂十一年,阿魯臺曾經(jīng)向明朝通報瓦剌擅立答里巴,[21])??墒?,明代官方典籍沒有任何有關這方面的記載。
 
  最后指出的是,本文雖然認為答里巴極有可能死于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但尚未有直接而且可靠的文字記載來證明,同時,本文也認為并沒有充分證據(jù)證實他并非死于這一戰(zhàn)。換言之,忽蘭忽失溫之戰(zhàn)之后,這位傀儡大汗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謎。
 
 
  [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一年秋七月戊寅朔條
  [2]《元史.地理一》
  [3][4]《后北征錄》金幼孜(明)
  [5][9][10]《弇山堂別集》卷八八《北征軍情事宜》
  [6]《明史.劉榮傳》
  [7]《明史.李彬傳》
  [8]《明史.孫亨嗣傳》
  [1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戊申條
  [12]《明史紀事本末》之《親征漠北》
  [13][16]《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戌申條
  [14]《明宣宗實錄》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條
  [15]《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二年六月己巳條
  [17]《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三年春正月丁未條
  [18]《漢譯蒙古黃金史綱》朱風、賈敬頦著,第53頁、《蒙古源流研究》烏蘭著,第268頁
  [19]《蒙古家譜》羅密(清)
  [20]《蒙古源流研究》烏蘭著,第265至268頁
  [2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一年五月庚子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