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頭痛是最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沙霈F(xiàn)于多種急、慢性疾患之中。中醫(yī)學認為,頭為“清陽之府”、“諸陽之會”。五臟六腑的氣血皆上會于頭部。不論外感、內傷,經(jīng)絡臟腑發(fā)生病變,都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頭部而發(fā)生頭痛。故頭痛牽涉的疾病比較廣泛。一般說來,外感頭痛多由感受外邪所引起。所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所以頭痛以風邪所致者最為多見。在臨床上,有風挾寒邪,阻遏經(jīng)脈者;有風挾熱邪,侵擾清空者;有風挾濕邪,蒙蔽清陽者,等等,都可致使脈絡氣血不暢而發(fā)生頭痛。內傷頭痛,多因肝、腎、脾三臟病變以及氣血失調所引起。其中又有虛實之別。虛證多為陰血專職虛;實證多因痰濁、瘀血所致。凡情志不和,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犯頭部;或素體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皆可發(fā)生頭痛。如久病、產(chǎn)后致失血過多者,因營血專職虛,不能上榮于腦,也會頭痛頭暈;又如素體肥胖或脾失健運,痰濁內生,阻遏清陽,亦可發(fā)生頭痛。另外,亦有因跌仆損傷,以致瘀血停滯,絡道不通,而頭痛部位固定不移,反復發(fā)作者??傊?,引起頭痛者原因甚多,臨證時應詳加辯別。
[辯證施治] 診治頭痛,除探求病因外,并應結合頭痛的久暫、部位和程度,分別外感、內傷和證候虛實,進行辯證施治。一般說來,發(fā)病時間短,痛勢較劇而無休止的,多屬實證,治療應以祛邪為主;發(fā)病時間長,痛勢較緩而時作時止者,多屬虛證,治以補虛為主,或滋陰潛陽,或補益氣血。若因痰濁或瘀血引起者,則為虛中挾實,標實本虛,治療要注意標本緩急。 頭為諸陽之會。三陽經(jīng)均循頭面。厥陰經(jīng)亦上會于巔頂。因此,辨別頭痛,除按上述之外,若能根據(jù)經(jīng)脈循行,加以判斷,對提高臨床療效,均有所幫助。大抵太陽經(jīng)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經(jīng)頭痛,多在頭之兩側,并連及耳部;厥陰經(jīng)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于目系。
(一) 風寒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時作,多發(fā)于吹風受寒之后。痛連項背,惡風寒,常喜裹頭,伴鼻塞,時流清涕,不渴,苔薄白,脈浮或緊。 [證候分析] 頭為諸陽之會,外邪侵襲,循經(jīng)上犯巔頂,阻遏清陽之氣,其痛乃作。太陽之脈上行巔頂,循頸別下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寒屬陰邪,得溫則痛減,故喜裹頭以緩其痛;風寒束表,故伴鼻塞,時流清涕;營衛(wèi)不和,則惡風寒;無熱則口不渴;苔薄白,脈浮或緊,乃風寒在表之征。 [治療法則] 疏風散寒。取督脈、太陽經(jīng)穴為主。中刺激。 [針灸處方] 百會 天柱 風池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頭為諸陽之會。百會位于頭頂中央。故取百會以宣陽和陰,調和營衛(wèi),通達清陽之氣;取天柱疏利太陽經(jīng)氣,起以表散風寒之力;風池疏散風邪。太陽經(jīng)氣宣暢,風寒之邪疏解。其痛自除。 [臨床加減] 大椎、外關、合谷、太陽可參酌配用。 (二)風熱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如裂,面紅目赤,口渴欲飲,發(fā)熱或惡風,便秘溲赤,苔黃,脈浮數(shù)。 [證候分析] 熱為陽邪,其性屬火。風熱中于陽絡,挾風上擾清竅,故其痛如裂;面紅目赤,亦為熱邪上亢之征;口渴欲飲,為里熱消灼津液;發(fā)熱或惡風,為風熱之邪犯衛(wèi);便秘溲赤,均屬腑熱;脈浮主表,數(shù)主熱,共患難黃亦屬熱象。 [治療法則] 清泄風熱。取督脈、足少陽經(jīng)穴為主。中強刺激。 [針灸處方] 風池 大椎 百會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風熱入襲,上擾清竅,是以頭痛而作。大椎乃諸陽之會穴,位于督脈,有清泄陽經(jīng)邪熱之效用;風池、百會,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三穴合用,共奏清泄風陽、醒腦利竅之功。熱邪清,經(jīng)脈調,氣血和,而痛自止。 [臨床加減] 曲池、合谷、太陽可參酌配用。 (三) 風濕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如裹,肢體倦重,納呆胸悶,小溲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 風濕外感,上犯巔頂,清竅為邪所阻遏,故見頭痛如裹;脾司運化而主四肢,濕濁中阻,脾陽為濕所困,故見四肢倦重,納食呆滯;胸為清曠之區(qū),全賴陽氣以舒展。今為濕遏,陽氣失宣,故胸部窒悶;邪濕內蘊,不能分清泌濁,故小溲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為風濕交阻之象。 [治療法則] 祛風勝濕。取陽明、少陽經(jīng)穴為主。中刺激。 [針灸處方] 風池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中脘、足三里二穴合用,激發(fā)太陽、陽明經(jīng)氣,使脾胃通調,健運有權,水濕之邪不致內停而為患;內關寬胸利隔,振奮胸中之陽;風池疏解風邪,以通經(jīng)氣。諸穴相配,共奏祛風除濕止痛之效。 [臨床加減] 百會、頭維、三陰交、陰陵泉可參酌配用。 (四) 肝陽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暈脹痛,心煩易怒,兩額角有抽掣感,常因情緒不佳而誘發(fā),睡眠不寧,或兼口苦脅痛,面赤升火,咽干口燥,苔薄黃,舌紅少苔,脈弦有力。 [證候分析] 肝陽上亢則頭昏頭痛,兩額角有掣感,常因情緒不佳而誘發(fā);肝陽化火,擾亂心神,故心煩失眠;肝膽之火偏亢,故常見易怒;肝膽郁火內盛則口苦;陰虛陽亢,則見面紅升火,咽干口燥;脈弦,舌苔薄黃,舌質紅少苔,均乃肝郁化火、陰虛陽亢之征。 [治療法則] 平肝潛陽。取足厥陰、少陽經(jīng)穴為主。中刺激。 [針灸處方] 風池 太沖 頭維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足厥陰經(jīng)脈會于巔。足少陽經(jīng)脈布于頭之兩側。肝膽火旺,熱邪隨經(jīng)上擾,清竅被蒙,乃發(fā)頭痛。故取風池、太沖2穴,以清瀉肝膽之郁熱,使亢逆之風陽平熄;頭維疏通病所氣血,通則不痛。 [臨床加減] 太溪、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可參酌配用。 (五) 腎虛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腦空痛,搖晃痛甚,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腰膝無力,遺精帶下,舌紅,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 腦為髓海,其主在腎。腎虛則髓不上榮,故頭腦空痛,搖晃痛甚,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腰為腎府,腎虛不能主骨,故腰膝無力;腎虛則精關不固而遺精;女子則帶脈不束而帶下;舌紅,脈沉細無力,均屬陰虛之候。 [治療法則] 養(yǎng)陰補腎。取足少陰經(jīng)穴為主。中刺激。 [針灸處方] 風池 百會 絕骨 腎俞 太溪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腎水不足,腦海空虛。清陽之府失養(yǎng),是以痛作。故取腎之原穴太溪和背部俞穴腎俞,以滋補腎陰;加之髓會絕骨以補精填髓;風池、百會通調頭部氣血。腎陰充旺,髓海不虛,其病自愈。 [臨床加減] 神門、三陰交可參酌配用。 (六) 氣血虛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頭暈,纏綿不愈,勞累則劇,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少華,心悸氣短,或有畏寒、舌質淡、脈細無力或細澀。 [證候分析] 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血不養(yǎng)肝,肝陽上亢,故時時頭昏頭痛;勞倦傷心,所以勞累則頭痛加??;氣虛則見神疲氣短;陽氣不布則有畏寒;血虛不能養(yǎng)心則心悸;舌淡、脈細無力,均乃氣血虛弱之象。 [治療法則] 益氣補血。取足陽明經(jīng)穴和背部俞穴為主。中刺激。針灸并用。 [針灸處方] 百會 氣海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故取脾胃之背俞穴,以調理脾胃之氣,取氣海以調補元氣;取百會以升清陽;取足三里以調陽明之經(jīng)氣。諸穴相用,氣血充旺,腦有所養(yǎng)是舍標從本的治療方法。 [臨床加減] 腎俞、關元、三陰交可參酌配用。 (七) 瘀血頭痛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時時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固定不移,舌質有紫氣或有瘀斑,脈澀。 [證候分析] 瘀血內停,經(jīng)氣不通,是以頭痛日久不愈。氣血瘀滯,痛有定處,故頭痛固定不移;舌有瘀斑,脈搏澀 ,都是瘀血征象。 [治療法則] 活血化瘀。取督脈、陽明、少陽經(jīng)穴。中、強刺激。 [針灸處方] 百會 頭維 率谷 合谷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瘀血阻滯,經(jīng)氣不通,其痛乃作。取率谷、頭維,以宣通少陽、陽明之經(jīng)氣;百會刺出血,以行血祛瘀;配合谷用以行氣導滯。氣血暢行,經(jīng)氣宣達,是以痛止。 [臨床加減] 風池、太陽、前頂可參酌配用。
(八) 痰濁上擾 [臨床表現(xiàn)] 頭痛脹重,或兼目眩,胸悶脘脹, 嘔吐痰涎、納差,倦怠思臥,痰多,苔白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 脾失健運,故痰多。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展,故頭痛脹重或兼目眩。痰阻胸膈胃脘,故胸脘悶脹、嘔吐痰涎,納差,倦怠思臥。苔白膩、脈弦滑,均為痰濁內停之象。 [治療法則] 化痰降濁,通絡止痛。以足陽明胃經(jīng)和局部穴為主。針用平補平瀉法。 [針灸處方] 中脘 豐隆 百會 印堂 阿是穴 [操作方法] [方義解釋] 中脘與豐隆健運脾胃而降濁化痰,以治其本。百會配印堂、阿是穴,善于宣發(fā)清陽,通絡止痛,以治其標。 [臨床加減] 嘔吐者加內關。便溏者加天樞。 (九)按部位分經(jīng)頭痛 頭痛的辯證,除以臟腑、氣血辨別之外,還可以從經(jīng)絡來辨別。三陽經(jīng)和厥陰經(jīng)都到達頭面部。因此,根據(jù)頭痛的部位,屬于何經(jīng),而選用相應經(jīng)脈之俞穴以治之。 太陽經(jīng)頭痛:多在后腦,下連于項。選取后項、天柱、昆侖。 陽明經(jīng)頭痛:多在前額或眉棱。選取上星、頭維、合谷。 少陽經(jīng)頭痛:多在頭之兩側,連及耳部。選取率谷、太陽、俠溪。 厥陰經(jīng)頭痛:多在巔項,或連于目。選取百會、通天、行間。 上述按部位分經(jīng)取穴,采取病所與經(jīng)脈遠道相配合的取穴方法,借以疏通經(jīng)絡之氣,而達治療頭痛之目的。 [按語] 頭痛一癥,采用針刺治療,尤對腦震蕩后遺性頭痛,頭項肌肉收縮性頭痛,情緒緊張性頭痛,高血壓頭痛,偏頭痛等等,有較好的效果。如取穴得當,刺激適量,往往收效較其他方法為優(yōu)。但因頭痛原因復雜,臨床治療還應標本兼顧。一般常取百會、太陽、頭維、上星、阿是穴,調和經(jīng)氣以止痛;合谷為鎮(zhèn)痛要穴,臨床常用。如因于風者,可配風池、風府以散風;挾寒者,配肺俞、后溪解表散寒;風熱者,用大椎、曲池、天柱疏風散熱;挾濕者,配足三里健脾化濕;痰濁阻滯、清陽不升者,配脾俞、足三里、陽陵泉、內關健脾和胃、舒肝升陽,豐隆化痰降濁;氣血虛者,配氣海、三足里健脾益氣;脾俞、肝俞、三陰交健脾養(yǎng)血;腎虛者,配腎俞、太溪滋陰補腎;瘀血者,配血?;龊脱H玑槾毯箢^痛繼續(xù)加重者,要考慮炎癥及腫瘤等病灶的可能。應中西醫(yī)結合,及時處理原發(fā)病,以提高療效。 [針灸治療頭痛的作用機制] 頭痛的發(fā)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涉及內、外、五官、神經(jīng)科等病患。針灸對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有較明顯的效果?,F(xiàn)代研究表明,其治療作用是針刺調節(jié)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針刺信號與痛覺信號在各種經(jīng)傳遞過程中的整合,減弱了疼痛信號的傳遞,并激活了體內內源性鎮(zhèn)痛調制系統(tǒng)(如腦內的類阿片樣物質增多等)起到了鎮(zhèn)痛作用。針刺調節(jié)了腦血管的緊張程度,對血管性頭痛產(chǎn)生了治療效果,針刺可使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提高,血液中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多,兒茶酚氨含量減少,使血管擴張,從而降低了血壓,緩解了因血壓偏高而誘發(fā)的頭痛。 |
|
來自: 尊寶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