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語文的實質是按照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去做,是指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的語文教學。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教學就是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自會讀書的能力。我們語文課的立足點應該是借助教材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能,然后逐步向個體閱讀和自由閱讀過渡。所以,指導學生把一篇文章思路搞清楚,把一篇文章用最優(yōu)化的方式解讀成功,引導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一類文本的閱讀規(guī)律是最重要的。 反觀今天的語文課堂,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文教學的“厚重”,一篇簡單的文章硬是多方面來剖析,面面俱到,致使教學“豐富”了,而學生腦中卻模模糊糊,不知所云、不知其旨。最終的結果是想面面俱到,卻一面不到。怎樣讓語文教學更有效果? 首先,目標設置簡單而有序。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教學目標設置指引了明確而可行的方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共同構成一堂課的三個維度。具體到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是教師理解教材編選意圖,作者寫作意圖,教學意圖,以及學生學習意圖的過程。具體一點說,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過程中,也就是我們需要考慮作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寫”,乃至于編者“為什么編選”,學生需要“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學”,以及教師“如何教”、“怎樣教、”“為什么教”的過程。需要對這諸多方面分解把握而又能容而為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工作是較為繁雜的,思考是較為多緒的,但經(jīng)教師繁雜而縝密的綜合過濾之后呈現(xiàn)的教學目標則應是簡單而有序的。比如: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課,教師需要多方面搜集資料,深刻思考文本內涵及編選意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是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他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情懷、民族意識以及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chǎn)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jīng)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作者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xiàn)。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因此,理解了野百合形象,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了教材編選的目的。再結合作家風格可設置教學目標如下: 1、領悟文章運用擬人手法,正面描寫側面層層襯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寫作方法。 2、反復朗讀課文,品味并積累作品中清新質樸、意味深長的語言,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懷。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aa010100id8u.html) - 讓語文教學簡單而有序_啟良春華_新浪博客其次,課堂教學簡單而有序。第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新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學的最佳手段,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恰當?shù)姆椒ㄈブ鲃诱J識客體,并在認識客體中最終掌握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指導學生,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本身作為認識思考的對象,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和學習進程。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意識,結合學科特點、階段特點明白需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教師在學習程序、學習方法、學習要求上適時指點,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如閱讀教學,一般包括預習、研讀、拓展等常規(guī)程序;預習時一般按讀—查—思—寫四個步驟進行自學;研讀則要求學生圍繞“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三個方面反復閱讀感悟,理解課文的內容、手法、構思等技巧;拓展,則要求從拓展的途徑、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終目的方面指導學生有意識的豐富知識,提高辨析比較能力。再如寫作,則教學生可以按“為什么寫—寫什么 —怎樣寫” 的流程思考立意構思選材,再在語言操作技法上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傳情達意、謀篇布局、結構文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習得的價值遠遠大于知識的習得。第二,課堂教學勿面面俱到。新課標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中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扎實的語言文字的功底,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以及提升智慧,凈化靈魂等等,語文教學承載這么多的任務,而其中任何一項也不是一日之功就可以達成或提升的,它需要閱讀、理解,需要時間、經(jīng)歷,需要一個從質變到量變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切不可急于求成面面俱到,我們必須學會取舍,學會簡化設計。課堂應該成為實實在在地為學生謀求真正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目標簡潔而有深度,教學手段樸實而能深入心靈。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語文能力、興趣、習慣。再如《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課堂教學設計如下:(一)溫故知新——復習本單元《絕唱》一課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及作用,理解本課的寫作手法及作用,理解百合形象。(二)品讀語言,以“我就是那株微小但執(zhí)著的百合,我要高聲呼喊:“‘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身入其境地挖掘百合象征意義。簡單的學習模式,調動的是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發(fā)自肺腑的誦讀,理解的是形象,觸動的是靈魂。 再者,作業(yè)設置簡單而有序。語文的根本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作業(yè)設置就在這聽讀和說寫上下功夫。閱讀是提高學生思維和認知的最好方式。學生書讀得越多,大腦里儲存的知識也越多,就越能理解和掌握知識。而說寫是和聽讀相輔相成的過程,語文課后所謂的作業(yè),筆者認為應始終扣住這兩大方面進行,以綱據(jù)本,拓展閱讀,模仿練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樣是《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教后,推薦林清玄美文三至五篇拓展閱讀,進一步理解一代大家的語言特色和行文風格,進一步感受大家的情懷和境界;同時結合本冊《送東陽馬生序》的學習,安排學生學習《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課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凸顯形象的手法,想象宋濂求學的經(jīng)歷成文,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寫作手法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語文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淀、不斷完善、不斷升華的過程,始終是進行性的,是伴隨著人的一生、永無終結的過程。我們的語文教學決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面面俱到,孔子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應該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