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敢死隊:一張單程機票 連續(xù)兩天,我們完成了一次日本南方之旅,去了日本陸地最南端的鹿兒島市。那里被稱為“離中國最近的日本”,距離中國的上海市只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峽,中國與日本在歷史上最早的通商船舶,就是以九州的長崎為目的地的。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也是在這一地區(qū)登陸的。九州觀光協(xié)會的土井先生帶車專程到機場來接我們,晚上入住在鹿兒島灣最南端一個名叫指宿的地方,是一家著名的日式飯店——白水館飯店。這里直接面對太平洋,站在酒店的房間里,就能飽覽無垠的大海。在離這片海灘不多遠的海面上,就是被中外軍事家們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地方:硫磺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一場十分著名、十分殘酷的戰(zhàn)斗——硫磺島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座海島上。1945年2月,美軍為了占領日本,必須攻克日本的南端的硫磺島,因為它像橋頭堡一樣把守著日本本土。那場打了一個月的血戰(zhàn),雙方損失極為慘重,當時日本守軍二萬六千多人幾乎全部戰(zhàn)死,美軍陣亡六千多人,受傷一萬八千多人,這也是美軍在二戰(zhàn)中傷亡最重的一場戰(zhàn)斗。如今我們離硫黃島咫尺之遙,在海浪的喘息中,仿佛還能聽到士兵的哀號…… “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就位于日本南部的鹿兒島,是我們考察日本多元歷史觀的最后一站。鹿兒島是一個相對偏僻的臨海小城,越過大海再往南,就是沖繩駐日美軍軍事基地。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前一年,戰(zhàn)爭局勢對日本愈加不利,特別是在太平洋海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日軍更是連連受挫節(jié)節(jié)敗退。為了阻止美軍在海上的進攻,當年10月,日本組建了8個神風特攻隊,招募成千上萬的日本青年成為神風特攻隊隊員。9000余架神風特攻飛機,采用直接撞擊美軍飛機、軍艦的自殺式攻擊,用這種瘋狂而絕望的戰(zhàn)斗方式阻擋盟軍的進攻,為日本天皇效忠。當時有數(shù)千名日軍飛行員參與這種恐怖的戰(zhàn)斗,這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都是空前的。明知戰(zhàn)敗已成定局,還要逼迫士兵用這種方式去送死,這恐怕只有武士道國家的日本才做的出來!如今,在鹿兒島建起了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當前日本國內紛繁復雜的二戰(zhàn)史觀,在這里展現(xiàn)出了既不同于靖國神社,也不同于國際和平博物館的另一張面孔。 這是一次百感交集的采訪。我們都知道二戰(zhàn)中日本“神風敢死隊”的故事,卻不知道故事的背后還有更多的故事。當時神風特攻隊的總部就設在知覽這個小鎮(zhèn)上,因為這里是日本本土離美軍太平洋船隊最近的地方。 在館內最顯眼的位置我們看到了一架實物飛機,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真正的神風特攻隊戰(zhàn)斗機,這個飛機的駕駛員兩次前去攻擊都沒有死,這架飛機是日本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唯一一駕。 館內還有一面大櫥窗,里面展出的是1036名神風隊員的遺書、軍刀、以及4000多幅當時的照片,閱讀其中的說明性文字,我們發(fā)現(xiàn)里面更多的是對特攻隊員年輕生命的惋惜和追憶,甚至多少還透露出了一種歌頌與贊揚。 在館內,一張大海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上面幾個飛行員都在開懷大笑,其中一個還抱著一只小狗。館內講解員告訴我們,上面的隊員都是高中生,最小的17歲,最大的也只有19歲。當時的一個新聞記者看到這些少年都在嘻嘻哈哈大笑,還在互相開玩笑,就隨手把這個照片拍下來了,他但是問這幾個隊員:“你們什么時候出發(fā)?”他們說“明天”。 走在和平會館里面,頓時就會覺得心情十分的壓抑。透過這些陣亡者的一件件遺物,有兩種感覺會不斷地沖擊著內心。一是那些年輕軍人的盲從和麻木令人震驚,遺物中大量的內容是效忠天皇、死而無憾的表白,甚至第二天就要去送死還嘻嘻哈哈地合影留念;二是看不到對這種慘無人道戰(zhàn)爭的反思,不說別的,就是這種逼本國人民當炮灰、視生命如草木的獸行,也應該受到起碼的控訴呀!如果說,展示殘酷本身就是一種控訴,這種控訴未免也太曖昧了一點。 和靖國神社一樣,我們也希望采訪這個會館的負責人,但是得到的依然是書面回答,我們特別關注的依然是參觀人數(shù),他說比較穩(wěn)定的是每年參觀人數(shù)在60萬人至70萬人之間。我們進行采訪的這一天,鹿兒島一直下著小雨,但是來參觀的游客依然是川流不息。其中大部分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大多會聚集在神風特攻隊隊員寫給母親或妻子的遺書前唏噓不已。 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講解員說:“這個紀念館是想讓更多的人參觀完后,認識到絕對不能夠再一次發(fā)起這樣殘酷的悲慘戰(zhàn)爭,如果有人到這兒來參觀以后,覺得還想再發(fā)起戰(zhàn)爭,我認為他是神經(jīng)病。” 會館里頭我們還看到一個留言本,在上面我們能看到的類似像“感謝、痛、淚”這樣的字眼兒,當然也有“和平、祈禱”。 我們在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拍攝的這一天,日本當?shù)芈箖簫u讀賣電視臺、鹿兒島放送、南日本放送三家媒體都不約而同的派出記者對我們進行全程跟蹤拍攝。我們拍攝結束后,他們對我們進行了采訪。他們問得最多的就是面對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這樣的紀念館,中國媒體會做出什么樣的判斷。我們說很想知道,日本在面對歷史的時候,都有什么樣的面孔,靖國神社是一張面孔,立命館大學的和平的博物館也是一張面孔,鹿兒島的這個和平會館也是一張面孔,可能把這些面孔都拼接起來的時候,才是一張最真實的日本面孔。他們問我們參觀完后的感想怎么樣?我們說既有一些理解,更多的是一些遺憾,因為在這里看得到情感,但是看不到一種更理性的思考,需要靠參觀者自己去得出一種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還有一個遺憾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年輕人為什么,背后是一種什么樣的原因讓他們成為武器的一部分。最后一個遺憾就是我們注意到這些年輕生命的離去是一種悲劇,但是當他們出發(fā)的時候,也會導致別的生命的離開,而他們背后同樣有父母和家庭。 從靖國神社到立命館大學的國際和平博物館,再到鹿兒島的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以及日本在戰(zhàn)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聽到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也看到了三種不同的面孔。首先,確實有不少人持有靖國史觀,但并不能由此判斷說它代表了日本絕大多數(shù)人的態(tài)度,只不過這些人的聲音比較尖利、刺耳而已。而像立命館大學的國際和平博物館那樣,能夠客觀而公正面對歷史的人,也確實不占多數(shù),并且在當前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如果明確而堅定的亮出自己的觀點,還是需要具有承受一定的壓力。當然,更多的人對于那段歷史的認識還是含混不清的,像神風特攻隊和平會館,他們愿意承認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但是卻有意或無意的回避了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惡。這個采訪讓我們切實感受到,現(xiàn)實日本的二戰(zhàn)史觀是復雜和多元的。 在日本,絕大部分民眾對二戰(zhàn)的反思,大概就停留在這個紀念館的水平上。他們更多是從受害的角度、從本國國民家破人亡的角度,來認識這場戰(zhàn)爭,并由此覺得和平珍貴,祈求不再發(fā)生戰(zhàn)爭。但他們很少去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場戰(zhàn)爭,是誰給日本帶來了這場災難?在日本災難之外還發(fā)生了哪些災難?這一點,神風特攻和平會館同樣沒有告訴我們和觀眾。這種歷史是非觀念的缺失,只有淺層情感的悲嘆,恰恰是日本今天需要反思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