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地名的由來—華北篇

 昵稱88761 2010-06-08
 
  北京市

 位于東經(jīng)116.4°,北緯39.9°,在華北平原北端。為我國首都。古稱薊。春秋戰(zhàn)國時為燕地。秦為上谷郡地。漢為廣陽郡,隋唐為幽州治所。遼置南京,也稱燕京。宋為燕山府。金為中都。元為大都。明改北平府。北京一名,始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據(jù)《明史地理志》:“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順天府,稱為行在?!表樚旄略疲骸坝罉吩晟秊楸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十九年遷都于此,改北京為京師,但習慣仍稱北京。1928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復(fù)改北京市。據(jù)《爾雅》:“絕高為京?!睋?jù)《公羊傳》:“京者何?大也?!庇捎谒?span id="opkdopnojk" class="t_tag" oncg="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d0%b9%fa">中國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領(lǐng)導(dǎo)層所在地,故稱京,又因地處北方,與南京相對而北京。

  天津市

  天津市

  位于東經(jīng)117.2°,北緯39.1°,在華北平原東北,北屏燕山,東臨渤海。明永樂年間,鎮(zhèn)守北京的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爭奪皇位,在海津渡過大運河南下。后來朱棣作了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入靖內(nèi)難”.就把海津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河北省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河北省

  簡稱冀。在黃河下游以北,東臨渤海。春秋時屬燕、晉等國,唐為河北道,轄境包括黃河口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qū),河北始為大行政區(qū)名。元屬中書省。明建北平行省。清置直隸省,1928年改河北省。因在黃河以北,故名。

  山西省

  山西省

  簡稱晉。位于華北平原西部。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唐為河?xùn)|道,元屬中書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以在太行山西得名。因省境春秋時為晉國地,故簡稱晉。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簡稱內(nèi)蒙古。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蒙古原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清代習慣上有內(nèi)、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后,始用內(nèi)蒙古一詞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魯特的所有盟旗牧場。1947年成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

  位于東經(jīng)108.7°,北緯38.8°,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南鄰甘肅。1961年設(shè)旗。旗因山得名,系“賀蘭山”一名異譯。系蒙古語金黃色的馬之意。一說意為“肘”。蒙古語稱東為左。
  阿拉善右旗
  位于東經(jīng)101.7°,北緯39.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北鄰蒙古共和國。1961年設(shè)旗.含義參見阿拉善左旗。蒙古語稱西為右。

  額濟納旗

  位于東經(jīng)101.0°,北緯41.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北鄰蒙古。1950年設(shè)旗。得自元代路名。額濟納,似為蒙古語“主人”之意。據(jù)《寧夏紀要》:“‘額濟納’蒙古語為‘幽隱與沙漠’之意,其語源一說為‘亦集乃’之音轉(zhuǎn),以該旗境內(nèi)有大海,漢人稱為居延海或居延澤;故元代以前,史冊均稱居延海或居延澤;所置縣郡,亦以‘居延’名之?!?br>
  包頭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包頭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9.8°,北緯40.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黃河北岸。1926年設(shè)包頭縣,1938年改市。包頭,一說系蒙古語,意為有鹿。相傳古時,此地有鹿群棲息。一說得名于附近的小河名——博托河。一說系源自漢語的“泊頭”。1817年包頭是當時緊靠黃河的水運碼頭,故名。

  土默特右旗

  位于東經(jīng)11.5°北緯40.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黃河北岸。1965年由原土默特旗西部地區(qū)置土默特右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數(shù)萬。蒙古語稱酉為右。

  固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41.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19年設(shè)固陽設(shè)治局,1926年改縣。今縣系取漢代稒陽縣為名。

  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41.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呼和浩特市北。1952年達爾罕和茂明安二旗合并,置今旗。達爾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

  保定市

  保定市

  位于東經(jīng)115.4°,北緯38.8°,在河北省中部。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始于今保定市區(qū)設(shè)置保塞軍,因此時地處宋遼交界之地,置保塞軍和保州,故取保衛(wèi)邊塞之意為名。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元代于此置順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改名為保定路,直接取永保安定之意為名。1948年設(shè)保定市。

  滿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38.9°,在河北省中部。漢置北平縣,東魏改為永樂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所載“天寶元年改為蒲城縣,以縣北故蒲城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載:“唐天寶元年改為滿城縣。”不提曾改為蒲城。據(jù)清代趙一清作《水經(jīng)注解》時,以《元和郡縣志》、《舊唐書》為據(jù),認為“滿”系“蒲”之訛。另據(jù)《弘治保定郡志》:“高帝以張蒼為常山守,從軍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孫滿邑,因以為名。

  清苑縣
  位于東經(jīng)115.4°,北緯38.7°,在河北省中部。唐河流經(jīng)縣境。據(jù)《太平寰宇記》載;“因縣界清苑河為名?!北蔽悍Q清苑縣。1961年復(fù)置。

  涿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39.5°,在河北省中部,鄰北京。秦代置涿縣,西漢設(shè)涿郡,后又稱涿州。均以境內(nèi)有涿水流經(jīng)而得名。1986年設(shè)市。

  定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8.5°,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定縣古稱盧奴、安喜、今縣名蓋沿襲古定州之名。北魏始皇二年(397年)于盧奴置定州,天興三年改名定州,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安定天下為名也?!?986年定縣改為定州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安國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漢高帝時(公元前200-公元前195年)封王陵于此為侯邑,取安國寧邦之意,命名為安國,至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國縣,沿用古邑名。1991年改設(shè)安國市。

  高碑店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39.3°,在河北省中部,拒馬河流域。唐大和六年(832年)析范陽縣(自涿縣)地置新城縣,縣治在今新城縣之新城(原為縣治,現(xiàn)為自然鎮(zhèn))。因系新置之縣,且治所又為新建之城,故取名新城縣。后因縣駐地高碑店鎮(zhèn)而改為高碑店市。

  淶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9.4°,在河北省中北部,拒馬河流域,北鄰北京。隋開皇十年置永陽縣,因與永州之永陽縣重名,于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淶水縣。以境內(nèi)有淶水(今拒馬河)流經(jīng)而得名。

  阜平縣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38.8°,在河北省西部,與山西省接壤。金置北鎮(zhèn),明昌四年以北鎮(zhèn)并曲陽縣西北境置阜平縣。據(jù)《河北省縣名考原》云:“境內(nèi)多山,治所適當平坦,縣或以此名”,此地宋代曾設(shè)寨,金又置鎮(zhèn),向為軍事要地,阜為“興旺昌盛”之意。

  徐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15.6°,北緯39.0°,在河北省中部。西漢置縣,先后有北新城、新昌、遂城、安肅等名稱。1914年因安肅縣與甘肅省安肅縣重名,遵改名徐水縣,以境內(nèi)有徐水流經(jīng)而得名。

  定興縣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9.2°,在河北省中部。秦代設(shè)范陽縣,隋代稱?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置定興縣。定興之名,系以金代年號大定之“定”字加“興”字組成,為大定興盛之義。

  唐縣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8.7°,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南。西漢始置唐縣,因古為唐侯國,又有唐邑,故名唐縣。又據(jù)《漢書·地理志》注:“應(yīng)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于此?!笨h以唐堯取名。

  高陽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8.6°,在河北省中部,潴龍河流域。戰(zhàn)國時為燕之高陽邑,至漢始于此置縣,以邑名縣,故稱高陽.據(jù)應(yīng)劭注《漢書》云:“在高河之陽”,即水之北為陽。

  容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39.0°,在河北省中部,拒馬河流域。西漢置容城縣??h以城名。據(jù)《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縣西北十五里城子村?!?br>
  淶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39.3°,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北部,鄰山西省。漢稱廣昌縣,隋改飛狐縣,明初復(fù)名廣昌縣,因與江西省之縣重名,1914年改淶源縣。以境內(nèi)為淶水之發(fā)源地而得名(淶水,即今拒馬河,源于淶源縣城西南)。

  安新縣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38.9°,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沿岸。金天會七年(1129年)置安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設(shè)新安縣。1913年安州降為安縣,1914年改名安新縣。系以安縣與新縣合并之義,取兩縣首字合稱而得名。

  易縣

  位于東經(jīng)115.4°,北緯39.3°,在河北省中部,保定以北。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隋開皇元年(581年),自今遂城(今徐水縣)所理英雄城移南營州居燕之侯臺,乃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為名?!遍_皇十六年(596年)又置易縣,仍沿用州名為縣名。

  望都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1°,北緯38.7°,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戰(zhàn)國為慶都邑,至西漢始置望都縣。據(jù)張晏《漢書》注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逼浜笾了挝锤模饛?fù)名慶都,清代又改名望都。

  蠡縣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38.4°,在河北省中部,潴龍河流經(jīng)縣境。蠡縣系沿用蠡州之名。唐初始置蠡州,蓋取古蠡吾縣之首字為名,因古時這里地近瀛海,為沼甸卑濕之地,污下多蟲,故稱之為蠡。然而古蠡吾縣不在今蠡縣。今縣地前漢為陸成縣,后漢為博陵縣,北魏置博野縣,明降蠡州為縣。

  曲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8.6°,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據(jù)《水經(jīng)注》釋為:“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贝松街腹糯痹篮闵?,可見,曲陽因古時建城于恒山彎曲之陽而得名。漢代因鉅鹿郡有下曲陽,故此稱為上曲陽,至北齊時下曲陽廢,故此復(fù)名曲陽,隋初又改為恒陽,“以在恒山之南,因以為名”,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穆宗李恒名諱,復(fù)名曲陽,沿用至今。

  博野縣

  位于東經(jīng)115.4°,北緯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南部。東漢為博陵,魏稱博陸,北魏改名博野縣。據(jù)《太干寰宇記》載:“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钡挪┮翱h不在今博野地,而在今蠡縣地,北齊時并入博野縣,明代博野縣治徙治于今地。

  雄縣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38.9°,在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中游,白洋淀北。據(jù)《讀史方輿紀要》:“契丹入寇瓦橋關(guān),遣將屯戍。周顯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橋關(guān),契丹守將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币孕壑轂槊?,系取威烈之義,以彰武功,震懾北遼。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為雄縣。

  順平縣

  位于東經(jīng)115.1°,北緯38.8°,在河北省西部。曾稱曲逆、蒲陰、北平、徇忠、永平。金貞枯二年(1214年)永平縣升為完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完州為縣,沿襲舊州之名,故名完縣。又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完縣“以山川完固而名?!?993年改名順平縣。取順利安平之意。

  滄州市

  滄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38.3°,在河北省東部,京杭運河畔。舊稱浮陽,北魏置滄州。據(jù)《北史·魏遼西公意烈傳》載,玄孫洪超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zhèn)遏海曲?!背h從之,后遂立滄州。當時滄州轄域較廣,北含今天津之大半,東南遠及山東利津縣,東面則瀕鄰渤海,故取“滄海之義”為名。1913年降滄州為滄縣。1958年和1961年兩次設(shè)市,仍以淪州為市名。

  泊頭市

  位于東經(jīng)116.5°,北緯38.0°,在河北省中南部,南運河和滏陽河間。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稱:“泊頭鎮(zhèn),縣東五十里,衛(wèi)河(即今南運河)西岸,商賈湊集,筑城于此?!⒅眯聵蝮A,俗名泊頭驛?!辈搭^,即停船的碼頭。以濱運河,故有泊頭鎮(zhèn)之名。金置交河縣,1983年置泊頭市。市以鎮(zhèn)名。

  任丘市  位于東經(jīng)116.0°,北緯38.7°,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東南,據(jù)《北周地理志》載,漢元始二年(2年),有巡海使中郎將任丘在此筑城,以防???,遂以其姓名為城名。到北齊時,在任丘古城置縣,即以城為縣名。1986年設(shè)市。

  黃驊市

  位于東經(jīng)117.3°,北緯38.3°,在河北省東緣,天津市南,鄰渤海灣處。黃驊縣,原名新??h,后一度改稱新青縣。1943年6月30日,我山東省冀魯邊區(qū)軍區(qū)副司令員黃驊同志,為抗擊日寇不幸在境內(nèi)大趙村壯烈犧牲。為寄托哀思,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于1945年將新青縣改名黃驊縣。1989年設(shè)市。

  河間市

  位于東經(jīng)116.0°,北緯38.4°,在河北省中部。漢高帝時置河間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武垣縣改置河間縣。郡、縣均以河間為名,蓋因其境處于兩河之間而得。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稱:“郡在滹沱,高河之間,故曰河間?!?990年設(shè)市。

  青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6.8°,北緯38.5°,在河北省東部,南運河畔。據(jù)《河北省縣名考原》載:“宋乾寧軍在今青縣地,大觀二年升為清州。宣和遺事載,大觀二年,黃河清。詔曰:國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應(yīng)?!泵骱槲浒四辏?375年),降清州為縣,因城南決口,為永避水患,并取四季常青之意,改“清”為“青”。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東光縣

  位于東經(jīng)116.5°,北緯37.8°,在河北省東南邊緣,與山東省相鄰。據(jù)《東光縣志》,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東光縣。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遂取“東陽”之義,名為東光;又據(jù)《河北省縣名考源》載;“漢陳留郡有東昏(縣),東昏、東光,相對為名。”

  海興縣

  位于東經(jīng)117.50,北緯38.1’,在河北省東部,鄰山東省,瀕渤海。由于鹽山縣轄域增大,東北境遠闊,不便管理,于1965年析出其東北境置海興縣。因海興縣地處渤海之濱,即取靠海而興,繁榮發(fā)達之義為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鹽山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7.2°,北緯38.0°,在河北省東部,宣惠河畔,鄰山東處。漢置高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鹽山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以縣東南八十里處之鹽山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肅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38.4°,在河北省中南部,滄州西北。金置肅寧縣。據(jù)《河北省縣名考源》載:“宋雍熙中,于河間縣西境置平虜砦。當時河間縣域過廣,治理為難,故置砦以守之。景德二年改為肅寧城,命名蓋取寧靖地方之義。金置為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南皮縣

  位于東經(jīng)116.7°,北緯38.0°,在河北省東部,南運河畔。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齊桓公遂北伐山戎,至今南皮縣,因繕修皮革而筑城。其時,章武有北皮亭,故稱此城為南皮。據(jù)《河北通志稿》稱:“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br>
  吳橋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6.3°,北緯37.6°,在河北省東南部,南運河?xùn)|岸北宋置吳橋鎮(zhèn)。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吳橋鎮(zhèn)置縣,以治所得名吳橋縣。據(jù)《吳橋縣志》載;“吳橋名鎮(zhèn),在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舊有橋,傳為吳橋”。一說“燕吳王慕容垂嘗引兵經(jīng)過橋,故名吳橋?!?br>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獻縣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38.1°,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陽、滹沱河畔.漢為樂城縣,隋改樂壽縣。據(jù)《嘉靖河間府志》載:“以其河間獻王封國,獻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獻?!泵骱槲浒四辏?375年)獻州降為獻縣,即以州名為縣名。

  孟村回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7.1°,北緯38.0°,在河北省東南部。據(jù)《明史》載,燕王奪取皇位并遷都北京后,即多次強令山西及南部各地遷民河北諸郡。明永樂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應(yīng)詔遷此(盂村)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1955年成立盂村回族自治縣。

  昌平縣

  昌平縣

  位于東經(jīng)116.2°,北緯40.2°,在北京市西北。漢置昌平縣。治所屢徙。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縣治。據(jù)《清一統(tǒng)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縣以水得名?!?br>
  密云縣

  位于東經(jīng)116.8°,北緯40.3°,在北京市東北部。后魏時置密云郡,并置密云縣,因縣南有密云山而得名。據(jù)《名勝志》:“山藏云霧,縣取名?!奔瓷讲卦旗F中,得名密云山,縣以山為名。也有人認為此說不確。

  通縣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39.8°,在北京市東部。西漢置路縣,東漢改潞縣。金設(shè)通州。據(jù)《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命名。俗稱北通州,以別于江蘇省之南通。1914年改為通縣。

  延慶縣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40.4°,在北京市西北部。元置龍慶州,《明一統(tǒng)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為龍慶州。”永樂三年(1405年)改置隆慶衛(wèi)。明永樂十一年改隆慶州,明隆慶年因避隆慶年號,改延慶州。1913年改延慶縣。因州得名。

  順義縣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40。1°,在北京市東北部。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春秋屬燕,漢分屬狐奴、安樂二縣地。南北朝齊始置歸德郡。隋改為順州,唐初為燕州,天寶初改為歸德郡,乾元初復(fù)為順州。宋置順興軍。遼初為歸寧軍,后改歸化軍。金復(fù)為歸州。明改為順義縣。據(jù)《新唐書》:“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置順州”,取“歸順”之意命名。

  大興縣

  位于東經(jīng)116.3°,北緯39.7°,在北京市南。金貞元年(1153年)改析津府為永安府,定都于此,次年改為大興府,改縣名為大興縣。取R20;大金興旺’之意命名。

  懷柔縣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40.3°,在北京市北部。唐置懷柔縣,因安置契丹部落于此而得名。懷,意為來,柔,意為安。取籠絡(luò)契丹,使之歸附之意。故治在今順義縣城。明洪武年間析昌平、密云二縣置懷柔縣。據(jù)《日下舊聞考》:“雖取古名,實非舊地。”

  平谷縣

  位于東經(jīng)117.1°,北緯40.1°,在北京市東北。秦置平峪縣。西漢改平谷縣。北魏廢。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于大王鎮(zhèn)置平谷縣,即今平谷縣治。平谷縣設(shè)在四山高聳、中間寬平的谷地中,因而就叫平谷。

  長治市、縣

  長治市、縣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6.2°,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與太岳兩山之間,有上黨之稱。嘉慶七年(1528年)設(shè)長治縣,1945年設(shè)長治市。長治縣取義長治久安。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長子縣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6.1°,在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西側(cè)。堯封長子丹朱于此,故名“長子”。西漢置長子縣。

  平順縣

  位于東經(jīng)113.4°,北緯36.2°,在山西省東南部。明置平順縣。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明鎮(zhèn)壓潞城、壺關(guān)間青羊山農(nóng)民暴動后就地置縣,取太平順化。

  襄垣縣

  位于東經(jīng)113.0°,北緯36.5°,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側(cè)。古代屬趙國,趙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漢置襄垣縣。

  沁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12.3°,北緯36.5°,在山西省東南部,漢置古遠縣,后魏改稱沁源縣,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屯留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6,3°,在山西省東南部,長治盆地西側(cè)。春秋時赤狄邑,謂之留吁。魯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為晉所滅,稱為純留。戰(zhàn)國時稱屯留。屯或為純之訛。西漢置屯留縣。

  黎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36.5°,在山西省東南部,晉東南地區(qū)東北部。商時為黎國,隋開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縣。故治在今縣治北十里古縣村。因古黎國故城,故名黎城縣。

  潞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36.3°,在山西省東南部,長治盆地東北部。漢置潞縣,因古潞(一作潞子)國為名。據(jù)《水經(jīng)注》:“(潞)縣故赤翟潞子國也?!彼彘_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縣,因故治在今潞城東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設(shè)市。

  沁縣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36.7°,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山西、太岳山東側(cè)。西漢置銅鞮縣,屬上黨郡,隋代改屬沁州,后改,五代又屬沁州。金、元為沁州治。明洪武初銅鞮縣廢入沁州。清稱沁州。1911年改為沁縣??h因州名。

  壺關(guān)縣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36.1°,在山西省東南部,東以太行山與河南省為鄰。漢置壺關(guān)縣。晉末廢縣。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腸坂羊頭山之扼置壺關(guān)縣。因地形而得名。據(jù)《水經(jīng)注》:“漳水又東北逕壺關(guān)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h有壺口關(guān),故曰壺關(guān)矣?!?br>
  武鄉(xiāng)縣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6.8°,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太岳兩山脈之間。據(jù)《水經(jīng)注》,武鄉(xiāng)縣,以城瀕武鄉(xiāng)水得名。晉置武鄉(xiāng)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承德市、縣

  承德市、縣

  位于東經(jīng)117.9°,北緯40.9°,在河北省東北部,灤河之北。古有灤陽之稱,又有蒙古語曰“哈倫告魯”,漢譯“熱河”。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shè)熱河廳,十一年(1733年)康熙皇帝八十誕辰之際,雍正帝將熱河廳改為承德州,寓繼承康熙帝的德政之意。1913年置承德縣。1945年設(shè)承德市。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7.7°,北緯41.9°,在河北省北端,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接壤。清康熙年音曾設(shè)為清帝“行圍狩措”的木蘭圍場。光緒二年(1876年)設(shè)圍場廳,1913年始建圍場縣,廳、縣均因木蘭圍場得名。1989年改為自治縣。

  興隆縣

  位于東經(jīng)117.5°,北緯40.4°,在河北省東北部,西鄰北京市明長城北側(cè)。清順治二年(1645年)劃興隆方圓800平方公里為馬蘭東陵后龍風水禁地,封禁270余年。1915年開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爭相來此開設(shè)林木采植局及店鋪,一時商賈云集,買賣興隆,形成集鎮(zhèn)。又因四周環(huán)山,故被時人稱為興隆山。1925年設(shè)興隆縣,因山為名。據(jù)《熱河省縣旗事情》:興隆山在興隆街后山,恰如屏風,為清皇陵后龍地。以興隆為名,取“龍依此而興”之意。

  平泉縣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41.0°,在河北省東北隅,瀑河流域,鄰遼寧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清雍正年間設(shè)八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設(shè)平泉州;1913年改平泉州為平泉縣。平泉城內(nèi)有平地涌泉,名曰平泉,終年不凍,縣因以為名。

  灤平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7.3°,北緯40.9°,在河北省北部,灤河上游,西南鄰北京。乾隆七年(1742年)設(shè)喀喇河屯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相傳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取“灤河無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寬城滿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8.4°,北緯40.6°,在河北省東北部,瀑河下游,鄰遼寧省。寬城原名寬河城,因位于寬河(今名瀑河)南岸而得名。寬河城后演變?yōu)閷挸恰?963年設(shè)寬城縣。1989年改為自治縣。

  隆化縣

  位于東經(jīng)117.7°,北緯41.3°,在河北省北部,遜河畔,東鄰遼寧省,原名博洛和屯。乾隆元年(1736年)設(shè)博洛和屯巡檢,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以博洛和屯、郭家屯、張三營巡檢地設(shè)隆化縣。據(jù)傳,隆化是承蒙皇恩盛德的感化,使這里日益繁榮昌盛起來的意思。

  豐寧滿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41.2°,在河北省北部,潮河上游,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鄰北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豐寧縣。據(jù)《滿洲地名考》:豐寧縣取“豐阜康寧”之義。1986年改為自治縣。

  赤峰市

  赤峰市

  位于東經(jīng)118.9°,北緯42.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南鄰河北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設(shè)赤峰縣,得名于市東北的褐色孤峰,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赤峰”。1958年設(shè)市。

  寧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9.3°,北緯41,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南鄰河北省。元置大寧路。明設(shè)大寧衛(wèi)。1947年設(shè)縣??h城西有大明城,有遼中京遺址,故曰寧城。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林西縣

  位于東經(jīng)118.0°,北緯43.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北部。清設(shè)縣。因在巴林西部,故名。

  喀喇沁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41.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保衛(wèi)”、“看守”。清設(shè)喀喇沁左、中、右、翼三旗。1950年由喀喇沁右翼旗改今名。

  巴林左旗

  位于東經(jīng)119.3°,北緯44.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北。清置巴林左旗。巴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陣地。蒙古語稱東為左。

  敖漢旗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9.9°,北緯42.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東。1948年新惠縣改設(shè)敖漢旗。敖漢,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為老大。

  阿魯科爾沁旗

  位于東經(jīng)120.0°,北緯43.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東北。清順治年間設(shè)旗??茽柷撸瑸槊鞔晒抛宀柯涿?。阿魯,意為山陰,因該部曾駐牧杭愛山之北,故名。

  翁牛特旗

  位于東經(jīng)119.0°,北緯42.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北。清初置翁牛特左、右二旗,1956年改今名。翁牛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克什克騰旗

  位于東經(jīng)117.5°,北緯43.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西北。清初設(shè)旗??耸部耍得鞔晒抛宀柯涿?。據(jù)張穆《蒙古游牧記》卷三:“克什克騰,華言半個也。山甚陡峻,遠望如坡,故名?!?br>
  巴林右旗

  位于東經(jīng)118.7°,北緯43.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北。清初設(shè)巴林右旗。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為陣地、軍寨。蒙古語稱西為右。

  大同市、縣

  大同市、縣

  位于東經(jīng)113.6°,北緯40.0°,在山西省北部,京包鐵路線上。遼置大同縣,據(jù)《寰宇通志》: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據(jù)《大同縣志》,因五大唐大同軍,軍取義大同川。大同川當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唐末沙陀人內(nèi)徙,大同之名遂僑徙今治。1949年設(shè)市。

  天鎮(zhèn)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0°,北緯40.4°,在山西省東北部,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接壤,東與河北省為鄰。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縣,隋置玉泉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衛(wèi)兼鎮(zhèn)虜衛(wèi),取二衛(wèi)首字,因名天鎮(zhèn)衛(wèi),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天鎮(zhèn)縣,因衛(wèi)得名。

  靈丘縣

  位于東經(jīng)114.2°,北緯39.4°,在山西省雁北地區(qū)東南端,京原鐵路線上,與河北省相鄰。西漢置靈邱縣,以趙武靈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簡寫為丘。

  陽高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40.3°,在山西省東北部,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為鄰。古稱白登縣,清雍正三年改稱陽高縣。清初并陽和,高山二衛(wèi)置陽高衛(wèi),后改縣。各取首字命名。

  左云縣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40.0°,在山西省北部,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鄰。明并大同左衛(wèi),云川右衛(wèi),置左云川衛(wèi)。清置左云縣??h因衛(wèi)得名。“左云”為左云川衛(wèi)的省稱,由大同左衛(wèi)與云川衛(wèi)合并取名。

  廣靈縣

  位于東經(jīng)114.2°,北緯39.7°,在山西省東北邊緣,與河北省接壤。漢置平舒縣,五代后唐設(shè)廣陵縣,金代易廣陵為廣靈。

  渾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39.6°,在山西省東北部。唐代設(shè)渾源縣。據(jù)《渾源州志》載,以當?shù)販喸创ㄖ吹妹?br>
  東勝市

  東勝市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39.8°,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包頭市南。1912年設(shè)縣,1983年改市。取遼代東勝州為名。五代梁貞明二年,契丹阿保機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xùn)|,固置東勝州于河?xùn)|。(即今鄂爾多斯,天津四注)

  準格爾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9.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南鄰陜西省。清順治年間設(shè)準格爾旗。因蒙古族部落為名。其意為左臂、左翼。以地處鄂爾多斯東部,蒙古族稱東為左。準格爾,意為左。一說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時,把從新疆帶來的部分準格爾部落人安置于此而得名。

  烏審旗

  位于東經(jīng)108.9°,北緯38.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東鄰陜西。清順治年間設(shè)旗。因蒙古族部落為名。其含義一說由蒙古語烏格西(捕捉禽獸的網(wǎng)套)一詞而來。一說為烏孫后裔形成的部落。

  伊金霍洛旗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39.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包頭市西南。1958年設(shè)旗。伊金霍洛,系蒙古語,意為圣主陵園,以境內(nèi)成吉思汗陵園命名。

  鄂托克旗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0°,北緯39.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西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清順治年間置旗。鄂托克,系蒙古語,意為營、部,是元明兩代蒙古“萬戶”下設(shè)的行政建制名稱,即千戶。

  鄂托克前旗

  位于東經(jīng)107.5°,北緯38.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西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980年析置。以地處鄂托克旗前部而得名。

  杭錦旗

  位于東經(jīng)108.7°,北緯39.8°,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包頭市西南。清順治年間設(shè)旗。杭錦,系由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變而來,意即車子。它原是突厥族內(nèi)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后為部落名。杭錦旗以部落為名。

  達拉特旗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40.4°,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包頭市南。清順治年間設(shè)旗,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一說意為七十之部。另一說意為肩胛骨之部。因該部有祭祀胛骨的習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二連浩特市

  二連浩特市

  位于東經(jīng)112.0°,北緯43.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北部,錫林浩特市西部,北鄰蒙古。1966年設(shè)市。市名得自境內(nèi)額仁淖爾鹽地,“二連”系“額仁”的不同譯音,意為有花紋的,“浩特”,意為城市。

  錫林浩特市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44.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1983年改阿巴哈納爾旗為今名。錫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山丘”或“草原”。錫林浩特意為“草原之意”或’山城”。

  多倫縣

  位于東經(jīng)116.5°,北緯42.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南鄰河北省??h名源于多倫諾爾,意為七個湖.因曾有七水泊(現(xiàn)已干涸)而得名。

  阿巴嘎旗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44.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北鄰蒙古。1959年設(shè)旗。因部落名而命名,系蒙古語“叔叔”之意。

  西烏珠穆沁旗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7.6°,北緯44.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1950年設(shè)東西烏珠穆沁東浩濟特聯(lián)合旗,1956年分為東西兩旗。烏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東烏珠穆沁旗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45.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北鄰蒙古。1956年由東部聯(lián)合旗改設(shè)今旗。烏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蘇尼特左旗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43.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北部,北鄰蒙古。清初設(shè)旗。蘇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語稱東為左。

  蘇尼特右旗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42.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集寧市北。清初設(shè)旗。蘇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語稱西為右。

  太仆寺旗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41.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南鄰河北。清置大仆寺左、右兩旗,1956年改今名。太仆寺系蒙古族古代養(yǎng)馬官名。

  正鑲白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42.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錫林浩特市西南。1950年右翼鑲白旗和左翼正白旗合并改設(shè)正鑲白聯(lián)合旗,1956年改今名。系由滿族八旗名稱演變而來。

  正藍旗

  位于東經(jīng)116.0°,北緯42.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南鄰河北,1950年由察哈爾左翼正藍旗改名。正藍系滿族八旗名之一。

  鑲黃旗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42.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集寧市東北。1960年設(shè)旗。系滿族八旗名之一。

  海拉爾市

  海拉爾市

  位于東經(jīng)119.7°,北緯49.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呼倫湖東部。1940年設(shè)市,因海拉爾河得名。海拉爾,似為蒙古語,意為“流下的水”,一說為“野韭菜”之意。

 牙克石市k

  位于東經(jīng)120.7°,北緯49.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海拉爾市東。1950年設(shè)喜桂圖旗,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牙克石,似系滿語,意為“要塞”、“城堡”。一說意為“河灘”。一說系蒙古語,意為森林,因地處大興安嶺林區(qū)而得名。

  滿州里市

  位于東經(jīng)117.4°,北緯49.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鄰接俄羅斯。1908設(shè)臚濱縣,1943年改滿洲里市。以滿洲民族故里而得名。
.
  扎蘭屯市

  位于東經(jīng)122.9°,北緯48.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黑龍江省。1983年改布特哈旗為扎蘭屯市?!霸m”系滿語,意為“參領(lǐng)”,為清代官職名。

  陳巴爾虎旗

  位于東經(jīng)119.4°,北緯49.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西鄰俄羅斯。清置旗。巴爾虎,系蒙古族喀爾喀部落之一部名。由于巴爾虎蒙古人遷至呼倫貝爾的時間不同,故稱先來為陳巴爾虎,后來者為新巴爾虎。

  額爾古納市

  位于東經(jīng)120.2°,北緯50.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西鄰俄羅斯。1934年設(shè)旗。因額爾古納河而得名。額爾古納,系蒙古語,意為呈遞、奉獻。蒙古語稱西為右。1993年設(shè)市。

  根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21.5°,北緯50.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北鄰黑龍江省。1934年設(shè)旗,因額爾古納河而得名。額爾古納系蒙古語,意為呈遞、奉獻。蒙古語稱東為左。1994年改為根河市,因境內(nèi)根河得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阿榮旗

  位于東經(jīng)123.5°,北緯48.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大興安嶺東部。1934年設(shè)旗。因境內(nèi)阿倫河而得名。阿倫與阿榮為同詞異譯,系達斡爾語,意為“干凈”、“清潔”,因此河水潔凈,故名。

  新巴爾虎左旗

  位于東經(jīng)118.3°,北緯48.2°,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北鄰俄羅斯。清乾隆年間置旗。巴爾虎,系蒙古族喀爾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該旗的巴爾虎人比陳巴虎旗的巴爾虎人進駐呼倫貝爾的時間遲兩年,故名新巴爾虎。蒙古語稱東為左。

  新巴爾虎右旗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6.8°,北緯48.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北鄰俄羅斯。清乾隆年間置旗。參見新巴爾虎左旗條。

  鄂倫春自治旗

  位于東經(jīng)123.6°,北緯50.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東鄰黑龍江省。1951年設(shè)旗。因民族名得名。鄂倫春,系鄂倫春語,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位于東經(jīng)124.5°,北緯48.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東鄰黑龍江省。1934年設(shè)莫力達瓦旗,莫力達瓦,系達斡爾語,意為“馬形嶺”。

  鄂溫克族自治旗k

  位于東經(jīng)119.7°,北緯49.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海拉爾南部?!?934年設(shè)索倫旗,1956年改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溫克語意為“住在山林中的人”。

  邯鄲市、縣

  邯鄲市、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6.6°,在河北省南部。秦置邯鄲郡,隋置邯鄲縣,1958年并入永年縣,1962年恢復(fù)邯鄲縣。因甘山至此而盡(單,盡之意)得名,后建城廓從邑,故為邯鄲(詳見邯鄲市條)。1952年設(shè)市,1956年與峰峰市合并,仍稱邯鄲市。

  武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36.7°,在河北省南部。武安縣以武安邑為名。據(jù)《史記·秦本紀》載:“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為武安君”,其食邑即此地,邑因封號而名武安。據(jù)《史記·正義》載,秦名將白起“能撫養(yǎng)軍士,戰(zhàn)必克,得百性安集,故號武安”。1988年設(shè)武安市。

 館陶縣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36.5°,在河北省東南緣,與山東為鄰。西漢置館陶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館陶縣“本春秋時晉地冠氏邑,陶邱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邱,趙時置館于其側(cè),因為縣名?!?br>
  大名縣

  位于東經(jīng)115.1°,北緯36.2°,在河北省東南端,與山東、河南接壤。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田悅拒命,自稱魏王,僭改魏州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縣。R20;大名”取之于春秋時的一個典故,即晉獻公賜畢萬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魏,大名也”之預(yù)言(《史記·晉世家》)。R20;大名”一詞以后常被引申為興旺發(fā)達之意,田悅則兼合往事以為,昔日畢萬于魏可興,今日自封為魏王,必亦能興大名也,故以R20;大名”為名。

  邱縣

  位于東經(jīng)115.1°,北緯36.8°,在河北省東南部,邯鄲地區(qū)東北隅。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縣治東有平丘山,乃小丘也,縣因此為名?!鼻逵赫觊g因避孔子名丘之諱,改丘為邱。

  臨漳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6.3°,在河北省最南部,與河南省接壤,在漳河平原上,臨漳縣古稱鄴縣,至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之名諱,而改臨漳,因當時臨縣城北之漳水為名。

  永年縣

  位于東經(jīng)114.4°,北緯36.7°,在河北省南部。秦置廣年縣。據(jù)《元和郡縣志》:隋仁壽元年(601年)因避皇太子楊廣之名諱,改名永年縣。

  魏縣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6.3°,在河北省最南部,與河南接壤。戰(zhàn)國時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40年)始得齊桓公所封之鄴地,故魏城。西漢時置魏縣。縣以戰(zhàn)國時曾為魏國別都而得名。

  涉縣

  位于東經(jīng)113.6度,北緯36.5°,在河北省西南端,鄰山西省。涉縣原稱沙縣,東漢末年改名涉縣。據(jù)《水經(jīng)注》載,漳水在東漢時流入縣境,泛濫橫溢,人民涉水遷徒,故改沙縣為涉縣。又據(jù)《讀史方輿紀要》云:“漳水流經(jīng)縣境,……亦曰涉河,縣以此名?!庇謸?jù)《水經(jīng)注》載:“漳水于此有涉之稱,因地變也”,可見涉縣非因涉水而名,卻是漳水因經(jīng)涉縣,才有涉水之稱。

  廣平縣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6.4°,在河北省南部。一說“以形勢言也”,取地域廣闊平坦之義;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取希望統(tǒng)治者“廣其仁惠,平其政刑”之義。今廣平縣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縣地新設(shè)置的,該名當是遙襲漢至隋古廣平縣之名。

  磁縣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36.3°,在河北省最南部,漳河北岸。隋開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滏陽縣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為名”,“以河?xùn)|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為磁縣,縣名沿用州名。

  曲周縣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6.7°,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漢置曲周縣。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因“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曰曲周”。后縣時置時廢,1962年復(fù)置曲周縣。

  成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6.4°,在河北省南部。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古時成安一帶多為“白壤”,“地多斥鹵”,而人們冀希改造為沃壤,轉(zhuǎn)斥而為沃,這樣才能“治成而民安”。

  雞澤縣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36.9°,在河北省南部,滏陽河西岸。春秋時,這一帶地勢低洼,“井丘聯(lián)比,可以盈澤”,家家畜養(yǎng)雞鴨,故“雞以氏澤,澤曰雞澤”(見《嘉靖廣平府志》),隋代始置雞澤縣,蓋以古雞澤為名。

  肥鄉(xiāng)縣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36.5°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肥鄉(xiāng)原名肥邑。趙惠王時(公元前298-公元前266年),為嘉許相國肥義之烈,曾將今縣地作為其封地,所筑城邑以其姓氏命名為肥邑,其后曾為鄉(xiāng)。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始置肥鄉(xiāng)縣,縣并鄉(xiāng)為名。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志云:肥鄉(xiāng)其土壤沃饒,四野干坦,故名?!?br>
  衡水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衡水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7.7°,在河北省中南部。隋置衡水縣?!昂馑睘槭忻加?947年,1948年撤銷,1981年復(fù)置衡水市。據(jù)《元和郡縣志》載:“衡水縣在長蘆河西,長蘆河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名?!庇謸?jù)《讀史方輿紀要》載:“以地近衡漳水而名?!编嵭屧?;“衡漳者,漳水橫流入河?!?br>
  冀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37.5°,在河北省中南部。古稱冀州,1913年改冀縣?!稜栄拧吩唬骸皟珊娱g曰冀州。”《爾雅》李注:“兩河間,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庇謸?jù)《釋名·釋州國》言:“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蔽鳚h始置冀州刺史部,其后歷代均置有冀州,但其轄境愈后愈狹小,治所也時有遷徙。1993年改市。

  深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38.0°,在河北省中南部。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深州。1913年降深州為深縣,沿用古州之名。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州西故深城為名?!庇謸?jù)明《探州八景記》曰:“隋始置深州,取州西故深池為名,”1994年設(shè)市。

  饒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滹沱河兩岸?!妒酚洝ぺw世家》載:“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封長安君以饒?!薄妒酚浾x》注此饒“即饒陽也?!别埡訛殇镢又?。漢置饒陽縣,應(yīng)劭注云:因“在饒河之陽”故名。

  故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37.3°,在河北省東南緣,與山東接壤。“故城”原為鎮(zhèn)名,元初始置故城縣,沿用舊鎮(zhèn)名?!洞笄逡唤y(tǒng)志》引舊志云:“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廢長河縣置故城縣。”金時于故長河縣置縣因名故城縣。

  阜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37.8°,在河北省東南部。西漢置阜城縣?!稜栄拧罚骸?span id="opkdopnojk" class="t_tag" oncg="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4%f3%c2%bd">大陸曰阜?!薄墩f文》稱:“阜”為“山無石者”。劉熙《釋名》:“土山曰阜。”縣境坡阜較高,河患較輕,取《尚書》“阜成兆民”之義,定名“阜成”。后改為阜城。

  安平縣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戰(zhàn)國時為趙安平邑。漢置安平縣。據(jù)《安平縣志》載:“眾官民安居樂業(yè),且地勢平坦”,故名。據(jù)《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即此。

  景縣

  位于東經(jīng)116.2°,北緯37.6°,在河北省東南部,與山東接壤處。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景州。1913年置景縣,景縣沿用景州之名。據(jù)《河北省縣名考源》云:“漢有景成縣,后漢省,景州李景成為名?!?br>
  武強縣

  位于東經(jīng)115.9°,北緯38.0°,在河北省中部,滏陽河畔。晉置武強縣。據(jù)《太平寰宇記》載;“武疆漢為侯國,西晉于其城置武疆縣,因古城以名之?!薄睹魇贰さ乩碇荆┦几淖魑鋸?。又所據(jù)《畿輔通志》:“武強山一名弓形山,晉名縣取此。”武強山今無考。

  棗強縣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37.5°,在河北省東南部。據(jù)《畿輔通志》,棗強古時盛產(chǎn)紅棗,早在戰(zhàn)國時此地就以蒸煮棗油聞名于世,并有因此得名的煮棗城。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到西漢置縣時,這里更是“棗木強盛”,所以命名為棗強。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棗疆”,直到《明史·地理志》始改作“強”字。

  武邑縣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37.8°,在河北省中南部。漢置武邑縣。據(jù)史藉引世本云:“武,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因武羅國為名。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40.8°,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1911年設(shè)綏遠縣,1912年并為歸化縣,1913年改為歸綏縣,1948年改市。1954年改為今名。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土默特左旗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40.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65年以土默特旗東部置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數(shù)萬。蒙語稱東為左。

  托克托縣k

  位東經(jīng)111.2°,北緯40.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呼和浩特市南。1912年設(shè)縣。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為“保住”,“傳宗接代”。

  清水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9.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南鄰山西省。1912年設(shè)縣。因境內(nèi)清水河而得名.

  武川縣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41.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呼和浩特市北部。1912年設(shè)縣。因武川水為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和林格爾縣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40.4°,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清康熙年間置站,稱二十家子,蒙古語稱和林格爾。即二十家子之意。1912年設(shè)縣。

  集寧市

  集寧市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43.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呼和浩特市東部。1951年因平泉縣與承德平泉縣同名,改為集寧縣。因在元代集寧路故城遺址發(fā)現(xiàn)《集寧文宣王廟學碑》上有“集寧”二字,遂用古名。1956年設(shè)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興和縣

  位于東經(jīng)113.9°,北緯40.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鄰接山西、河北省。1912年設(shè)縣??h因元代路名而得名。

  卓資縣

  位于東經(jīng)112.6°,北緯40.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呼和浩特市東。1952年由東勝縣改名。因卓資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頂平如桌面,故名。

  商都縣

  位于東經(jīng)113.6°,北緯41.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東鄰河北省,1918年設(shè)縣。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為上都牧場,后訛為“商都”。“商都”系滿語,意為旋流。因為從北部流來的“布動河”(意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這里拐彎,然后逶迤向東注入浩瀚的察汗淖爾湖。因河水在拐彎處有旋渦,故名。

  豐鎮(zhèn)市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40.4°,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南鄰山西省。清雍正十二年,置豐川衛(wèi)、鎮(zhèn)寧所,光緒十年改豐鎮(zhèn)廳,以故衛(wèi)所首字為名,1912年置縣。1990年設(shè)市。

  涼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2.5°,北緯40.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南鄰山西省。1912年設(shè)寧遠縣,1914年因與湖南寧遠縣同名而改為涼城縣,取北魏涼城郡名。

  化德縣

  位于東經(jīng)114.0°,北緯41.9°,在內(nèi)蒙古自治中南部,南鄰河北省。1934年置化德設(shè)置局,1949年設(shè)新民縣,1950年改今名。
  察哈爾右翼后旗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41.4°,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集寧市北。1954年設(shè)旗。察哈爾,為蒙古部落名,意為接近長城。

 察哈爾右翼中旗

  于東經(jīng)112.6°,北緯41.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集寧市北部。1950年設(shè)鑲藍鑲紅聯(lián)合旗,1954年改今名。察哈爾,為蒙古族部落名。

  察哈爾右翼前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40.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南部,鄰集寧市。1954年設(shè)旗。察哈爾,系蒙古族部落名。

 四子王旗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41.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呼和浩特市北。清初設(shè)旗。據(jù)《蒙古游牧記》:“元太祖牙哈布圖哈薩爾十世孫諾延泰有四子,分牧而處,后遂名四子王旗。”

  晉城市

  晉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5.5°,在山西省東南部。漢置高都縣。隋稱丹川,唐武德三年(621年)改置晉城縣。因趙韓魏三家分晉地,封晉郡于此,故名。貞觀元年(627年)徙治于今縣城。取晉城為名。1983年改縣為市。

  高平市

  位于東經(jīng)112.9°,北緯35.8°,在山西省東南部,太焦鐵路線上。古稱長平,泫氏縣。北魏改稱高平縣。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設(shè)市。

  陵川縣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35.7°,在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南省為鄰。漢代為泫氏縣地,北魏為高平縣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縣,以縣有陵陽水故名陵川。又據(jù)《讀史方輿紀要》:陵川縣“以縣多陵阜而名”。

  陽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35.5°,在山西省南部。漢置濩澤縣,因濩澤得名。唐置陽城縣。縣治原為濩澤縣陽陵驛,因以名縣。

  沁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5.6°,在山西省南部,中條山與太行山之間。西漢置端氏縣,北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縣,因境內(nèi)沁水得名。

  榆次市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37.6°,在山西省中部。榆次之名始于戰(zhàn)國。據(jù)《漢書·地理志》吳卓信補注說,榆次因與榆社“地次相接”,故名。漢置榆次縣。1954年改為榆次市。

  昔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37.6°,在山西省東部,東與河北省為鄰。據(jù)《元和郡縣志》載,昔陽城一名“夕陽城”。按《爾雅》:“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边@樣看來,昔陽原是因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陽”。東漢置樂平縣,清嘉慶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復(fù)置樂平縣。1914年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改名昔陽縣。以昔陽故城為名。

  靈石縣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6.8°,在山西省中部。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靈石縣,因文帝巡幸,挖河開道獲一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并有R20;大道永吉”四字,故名靈石縣。

  祁縣

  位于東經(jīng)112.3°,北緯37.3°,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鐵路線上。春秋時為晉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為名,后賈辛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澤藪昭余祁,故祁縣別名昭余。西漢置祁縣。縣以邑名。

  左權(quán)縣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37.1°,在山西省東部,太行山主峰西側(cè)。古稱遼州,辛亥革命后改稱遼縣。1942年日寇“五月掃蕩”時,我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quán)將軍,6月2日在掩護遼縣人民轉(zhuǎn)移時。不幸犧牲。為了紀念左權(quán)將軍,將遼縣正式改名為左權(quán)縣。

  壽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7.9°,在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據(jù)《壽陽縣志·序》,壽陽縣,以城南臨壽水得名。因水北曰陽、晉置壽陽縣。

  介休市

  位于東經(jīng)111.9°,北緯37.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鐵路線上。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綿山。春秋時,介子推隱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誼,稱綿山為介山。秦因置介休縣。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對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設(shè)市。

  太谷縣

  位于東經(jīng)112.5°,北緯37.4°,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鐵路線上。建縣于商。秦漢稱陽邑,隋朝改太谷縣,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團柏谷,現(xiàn)屬祁縣)。

  和順縣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37.3°,在山西省中部東側(cè),太行山西側(cè)。北齊置粱榆縣。隋改和順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和順縣,因縣東北有石勒所筑和順城為名。

  平遙縣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古稱“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燾(燾與陶同音)名諱改平陶為平遙縣。

  榆社縣

 位于東經(jīng)112.9°,北緯37.0°,在山西省中部。漢為涅氏縣地,晉置武鄉(xiāng)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縣。據(jù)《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榆次縣吳卓信補注說:“《汲冢周書》: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杜?!币蚩h北榆社故城為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廊坊市

  廊坊市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39.5°,在河北省中部,北鄰北京,東鄰天津。廊坊原系一個自然村。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縣移民于此形成村落,原名瑯琺村,以村中之瑯琺寺得名,后因用字生僻取諧音改為廊坊。1948年置安次縣,1983年改為廊坊市。

  霸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6.4°,北緯39.1°,在河北省中部,東鄰天津楊柳青鎮(zhèn)。漢稱益昌縣,唐稱益津縣,五代至清末稱霸州。以霸為名,乃取威烈之義,以示武功。另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后周始立霸州,“留其將韓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義”。縣名沿襲州名。1990年改設(shè)霸州市。

  三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39.9°,在河北省中北部,西北鄰北京,東鄰天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臨泃縣,以縣城瀕臨泃水得名。開元四年(716年)復(fù)置,改稱三河縣。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載:“以地近泃、洳、鮑邱之水而名?!?993年設(shè)市。

  固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16.3°,北緯39.4°,在河北省中部,北鄰北京市。固安縣漢代為方城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固安縣。據(jù)《河北省縣名考源》載:“漢有故安縣,北魏改為固(古時“故”可通“固”),……隋于方城故地復(fù)置固安縣。蓋用舊縣名而易其地也。”固安一名可釋為“城郭堅固,永得安寧”之意。

  永清縣

  位于東經(jīng)116.4°,北緯39.3°,在河北省中部,永定河流域。隋為通澤縣,唐代又先后稱武隆縣和會昌縣,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永清縣。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載:“取邊境水清之意?!庇謸?jù)《永清縣志》:“因永定河(原稱桑乾河)水流湍急,渾濁多沙,時常為患。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垚上請改會昌為永清,“取沙漠(即河中泥沙)永清之意”。

  香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39.7°,在河北省中北部,西鄰北京,東鄰天津。據(jù)《香河縣志》: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置香河縣,“縣東南濱水,多栽芰(茭)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郁,因名香河”。香河縣以河為名。

  大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38.6°,在河北省中東部,子牙河下游。漢稱東平舒縣。后晉時淪入契丹,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收復(fù),改名大城縣。據(jù)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義,義彰武功,顯示城防堅固。

  文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16.4°,北緯38.8°,在河北省中部,地處大清河下游,東鄰天津靜??h。西漢置文安縣。文安一名,當?shù)貍鳛槿 俺缟形亩Y,治國安邦”之義而得名。又據(jù)《郡縣釋名》:“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里。”

  大廠回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6.9°,北緯39.8°,在河北省中北部,潮白河上游.鄰北京市。據(jù)傳,明嘉靖年間,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滄州遷居此地立村。因當?shù)貫槊鞔^大牧馬場,俗稱大場,遂以此為村名;后大場又演變?yōu)榇髲S。1952年設(shè)大廠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縣。

  離石市

  離石市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7.5°,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戰(zhàn)國為趙離石邑,秦始置離石縣。據(jù)《山西通志》:“離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堅嶺也。山前有離石水。古設(shè)離石郡、離石縣,胥以山名?!?996年設(shè)市。

  文水縣

  位于東經(jīng)112.0°,北緯37.4°,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部。西漢為大陵縣,王莽改名大寧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為文水縣,因縣境有文谷水故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中陽縣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7.3°,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戰(zhàn)國時為趙國中陽邑,漢置中陽縣。金改為寧鄉(xiāng)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重名,復(fù)改中陽縣。據(jù)《孝義縣志》,中陽縣,以“汾水之陽,是邑中處”得名。

  興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8.4°,在山西省西部,呂粱地區(qū)西北部,黃河?xùn)|岸。唐稱合河縣,金置興縣,似取興金朝所置之義。又據(jù)《名勝志》:“興縣以近新興郡而名也。”

  汾陽市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部。西漢置茲氏縣,王莽改名茲同。晉置隰城縣。唐改西河縣。明置汾陽縣。據(jù)《明史·地理志》,汾陽縣,奉宋金元汾陽軍,汾陽軍取義則因地當汾河之陽。1996年設(shè)市。

  臨縣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37.9°,在山西省中部西側(cè),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北周置烏突縣,隋開皇元年(981年)改為太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以縣北之臨泉水故名。又據(jù)光緒《山西通志》,臨縣,以縣城東臨湫水(又名臨川河)為名。

  方山縣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7.8°,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漢為離石縣地,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業(yè)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鎮(zhèn),遂改名方山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方山縣。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孝義市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7.1°,在山西省中部,呂粱地區(qū)東南部。三國魏置中陽縣。北魏置永安縣。唐改孝義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縣名以縣境有孝水和義水得名。一說以邑人鄭興孝行聞名,敕賜縣名曰孝義。1992年設(shè)市。

  柳林縣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7.4°,在山西省西部,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1971年以離石和中陽二縣西部地區(qū)設(shè)柳林縣,縣治駐柳林鎮(zhèn),因名。

  嵐縣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8.2°,在山西省西北部,呂粱地區(qū)東北部。北魏置岢嵐縣,兼置嵐州。隋開皇中年并入靜樂縣,大業(yè)八年(612年)置嵐城縣。明洪武初年改為嵐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嵐城縣,因岢嵐山得名。

  交口縣k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6.9°,在山西省中部西側(cè)。1971年由中陽、靈石兩縣析置交口縣??h以原交口公社為縣治得名。

  交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7.5°,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東側(cè)。漢代為晉陽縣西境,北魏屬受陽縣,北齊置牧官于此,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縣,以縣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處,故名。

  石樓縣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7.0°,在山西省西部,西鄰黃河與陜西相鄰。漢置土軍縣。北魏改名吐京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樓縣。據(jù)《元和郡縣志》,縣因縣東南有石樓山得名。

  臨汾市、縣

  臨汾市、縣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6.1°,在山西省南部,汾河兩岸。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平陽縣為平河縣,開皇三年改名臨汾縣。1971年設(shè)市。1983年臨汾縣并入。因原為臨汾縣城,因名臨汾市,因瀕臨汾河為名。

  侯馬市

  位于東經(jīng)111.3°,北緯35.6°,在山西省臨汾盆地南部,同蒲鐵路線上。西漢置絳縣,東漢為絳邑縣。清設(shè)巡司。1958年設(shè)侯馬市,以原侯馬鎮(zhèn)為名。

  汾西縣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6.6°,在山西省中南部,臨汾地區(qū)北部。西漢置彘縣,東漢為永安縣。北齊置臨汾縣,兼置汾西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汾西縣,取義城當汾水西岸。

  吉縣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36.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縣,五代唐避李國昌諱,改名吉鄉(xiāng)縣。明為吉州。宋置吉鄉(xiāng)軍,元稱吉州。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為吉縣。

  霍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36.5°,在山西省中南部,同蒲鐵路線上。周初為霍國,據(jù)嘉庚《一統(tǒng)志》,以縣東霍山為名。金稱霍州。1912年改為霍縣。1989年設(shè)市。

  安澤縣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36.1°,在山西省南部,臨汾地區(qū)東北部,太岳山東南麓。1914年定名安澤縣。據(jù)民國《重修岳陽縣志》。初治當今古縣治,以地當安吉嶺和澤泉間得名。

  大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6.4°,在山西省西南,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寧縣,取義大吉大寧。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浮山縣

  位于東經(jīng)111?!?°,北緯35.9°,在山西省南部。漢為襄陵縣地,北魏置葛城縣,北齊并入禽昌縣。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縣村置浮山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以縣西浮山為名。

  古縣
  位于東經(jīng)111.9°,北緯36.3°,在山西省西南部。1971年由安澤、浮山兩縣析置古縣。古縣,因原古縣鎮(zhèn)為縣治故名。

  隰縣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36.6°,在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漢置蒲子縣。隋改隰川縣。唐稱隰州。據(jù)《太平寰宇記》載:以縣南有龍泉,地濕,因名隰。1912年改為隰縣。

  襄汾縣

  位于東經(jīng)111.4°,北緯35.8°,在山西省汾河中下游。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縣。襄陵以晉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晉國都,因汾河流經(jīng)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縣首字為名。

  翼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35.7°,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條山與太岳山之間。東漢為絳邑縣之翼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縣。據(jù)《翼城縣志》,城當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

  永和縣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36.7°,在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鄰接陜西省。隋置永和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以縣西北永和關(guān)為名。

  鄉(xiāng)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5.9°,在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側(cè),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為鄰。北魏延興四年(474年)置昌寧縣,唐改鄉(xiāng)寧縣。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后唐避李國昌諱改昌寧為鄉(xiāng)寧。又據(jù)《郡縣釋名》:“鄉(xiāng)寧縣,蓋合呂鄉(xiāng)、昌寧之名為名也。”

  曲沃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1.4°,北緯35.6°,在山西省南部,西與侯馬市相鄰。漢為絳縣地,后魏始置曲沃縣。據(jù)《讀修曲沃縣志》,因古曲沃城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縈回盤旋,是為曲沃命名之由。

  洪洞縣

  位于東經(jīng)111.6°,北緯36.2°,在山西省中南部,臨汾盆地北部,漢置揚縣,東魏初置洪洞鎮(zhèn)。隋置洪洞縣。一說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jù)《山西通志》:“縣北五里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

  蒲縣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6.4°,在山西省西南部。古稱蒲子國,因唐武帝堯時蒲伊子隱居于此,而名。隋代稱蒲縣。一說,似當以盛產(chǎn)蒲草為名。

  臨河市

  臨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07.4°,北緯40.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黃河北岸。1929年設(shè)臨河縣,因臨黃河,故名。1984年設(shè)市。

  五原縣

  位于東經(jīng)108.2°,北緯41.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黃河北岸。1912年設(shè)縣。因漢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龍游原、乞地千原、青領(lǐng)原、可嵐貞原、橫槽原而得名。

  磴口縣k

  位于東經(jīng)107.0°,北緯40.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南鄰寧夏。1929年設(shè)縣,因磴口鎮(zhèn)得名。

 杭錦后旗

  位于東經(jīng)107.1°,北緯40.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臨河市西北。1942年設(shè)米倉縣,1953年改今名,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

  烏拉特中旗
  位于東經(jīng)108.4°,北緯41.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北鄰蒙古共和國。1952年設(shè)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1981年析置。烏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匠人”。

  烏拉特前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6°,北緯40.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黃河北岸。1952年設(shè)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1958年析置。烏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匠人”。

  烏拉特后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7.0°,北緯41.4°,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北鄰蒙古。1952年設(shè)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1970年設(shè)潮格旗,1981年改今名。烏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匠人”。

  秦皇島市

  秦皇島市

  位于東經(jīng)119.5°,北緯39.9°,在河北省東部,鄰渤海灣與遼寧省接壤。清代為臨榆縣地,1949年2月始建秦皇島市。據(jù)《山海關(guān)志·山川》寫道:“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于此?!鼻鼗蕧u由此得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昌黎縣

  位于東經(jīng)119.1°,北緯39.7°,在河北省東緣,東臨渤海。漢稱盤縣,唐名石城,遼為廣寧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啟用久廢的舊郡名“昌黎”為縣名。實際與昌黎舊郡無關(guān)。據(jù)傳,昌黎為黎民百姓昌盛興旺之意。

  盧龍縣

  位于東經(jīng)118.8’,北緯39.8°,在河北省東部,青龍河下游。隋置盧龍縣。盧龍,因其西北部依傍古之灤河(今青龍河)而得名。據(jù)《盧龍縣志》載:“盧者黑也,龍者水也,北人謂黑水為盧龍?!薄耙云涑枪徲谄岷又x也?!庇謸?jù)《明一統(tǒng)志》載;“今府西一百九十里有盧龍鎮(zhèn),土色黑,山似龍形,即古盧龍塞云?!卑创苏f,盧龍又因山而得名。

  撫寧縣

  位于東經(jīng)119.2°,北緯39.8°,在河北省東端,與遼寧接壤,東南臨渤海。唐武德二年(619年)析盧龍縣始置撫寧縣。據(jù)《撫寧縣志》載:撫寧,乃取“撫我黎庶,寧我子婦”之意。

  青龍滿族族自治縣

  位于東經(jīng)118.9°,北緯40.4°,在河北省東北隅,鄰接遼寧省。1930年析撫寧、臨榆、遷安三縣長城以北地區(qū)置都山?jīng)]治局,1933年改為為青龍縣,因境內(nèi)青龍河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石家莊市

  石家莊市

  位于東經(jīng)114.4°,北緯38.0°,在河北省西南部。1902年隨京漢、石德、石太鐵路的建設(shè)在此設(shè)站。1938年成立石門市。此地原為獲鹿縣一小村,名為石家莊,因石姓人家最先在此居住建莊,故名。一說以最先是由十戶人家于此建村,故名十家莊。另一說此地地近山區(qū),早先聚居眾多石匠,故名石匠莊,后來演變?yōu)榻衩?br>
  辛集市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37.9°,在河北省中部。束鹿縣名,原為鹿城。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十五年三月改鹿城縣為束鹿縣,取束縛捆綁安祿山之意(鹿與祿諧音)。1986年設(shè)辛集市,以駐地辛集鎮(zhèn)得名。辛集以姓氏為名。

  藁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28.0°,在河北省中西部。藁城縣,原為藳,下從禾,音縞.亦作稿,禾稈也。另有下從木之字,亦作槁,音考,枯木也。春秋時曾稱宜安、肥子、肥壘等名,西漢置藳城縣。1989年改設(shè)藁城市。

  晉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8.0°,在河北省中部偏西。歷史上曾稱下曲陽、曲陽、昔陽等名,元改晉州,1913年改晉縣,因古晉國得名。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直隸名勝志》:“自晉伐鮮虞圍鼓,其君烏鞮卒歸于晉,乃知茲地屬晉已久,州名蓋取諸此?!?991年改為市。

  新樂市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8.3°,在河北省中西部。新樂原為西樂。據(jù)《元和郡縣志》,漢成帝時中山孝王的母親馮昭儀,隨王就國,建王宮于樂里,在西鄉(xiāng),所以叫西樂城,年長日久,語音不同,呼西樂為新樂城。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以新樂城置新樂縣。1992年設(shè)市。

  鹿泉市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38.0°,在河北省西南部。隋置鹿泉縣,唐天寶初安祿山節(jié)度使駐節(jié)于此。安史之變后,改為獲鹿縣,寓捕獲安祿山之意(鹿為祿之諧音)。1990年設(shè)市。

  井陘縣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38.0°,在河北省西南部。秦置井陘縣。1958年將獲鹿縣并入,1962年復(fù)分。因南有井陘山而得名。據(jù)《元和郡縣志》:其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庇謸?jù)《太平衰宇記》:“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曰井陘?!?br>
  欒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7.8°,在河北省中西部。欒城一名,始自春秋。相傳這里在春秋時為晉大夫欒賓的兒子欒書之封邑,故名欒邑。東漢始置欒城縣,因古欒邑得名。又據(jù)《欒城縣志》卷一:“欒城以欒武子肇封而得名?!?font style="FONT-SIZE: 0px">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正定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8.1°,在河北省中西部。正定,原名真定。西漢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陳豨反,豨將趙利守東垣。十一年,高帝親自率師攻下東垣,于是改東垣為真定,寓戡定之意。清雍正元年(1729年)因避世宗(胤禎)名諱,始改真定為正定。

  平山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38.2°,在河北省西部,鄰山西省。平山縣原名房山縣(以境內(nèi)房山為名)。唐天寶十五年(742年)始改今名。據(jù)《舊唐書·本紀》:“天寶十五載三月,改常山郡為平山郡,房山縣為平山縣,鹿泉縣為獲鹿縣,鹿城縣為束鹿縣?!笨梢娖缴脚c獲鹿,束鹿二縣同時改名,更名原因相同,即干山蓋取平息安祿山之意為名。

  高邑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7.6°,在河北省西南部。春秋時為晉國地,有高阝邑。西漢置房子縣,后改高阝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光武從薊還至高阝,設(shè)壇場于高阝南千秋亭五成陌,即帝位。于是改高阝為高邑。

  深澤縣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38.1°,在河北省中西部。西漢置深澤縣。據(jù)《太平寰宇記》載:“以界內(nèi)水澤深廣名之?!币虼说氐貏莸桶?,每到雨季,三水橫溢,久蓄不涸,幾成水國,故名深澤。

  元氏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7.7°,在河北省西南部。戰(zhàn)國初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后,為趙公于元的封邑,故稱元氏縣。西漢以元氏邑置元氏縣。后改。1962年復(fù)置。

  行唐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8.4°,在河北省中西部。行唐縣名,以方位得之。堯到平陽即帝位,南行,經(jīng)歷此地。因唐縣在北,此邑故稱行唐。漢置南行唐縣,北魏去“南”字稱行唐縣。后稱滋陽、章武、永昌,宋又復(fù)置。

  趙縣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37.7°,在河北省中南部。趙縣,戰(zhàn)國時屬趙國。北魏置趙郡,隋改趙郡為趙州。1913年改趙州為趙縣,郡、州、縣均因趙國得名。

  靈壽縣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38.3°,在河北省西部偏南。戰(zhàn)國有靈壽邑,西漢置靈壽縣,據(jù)《史記·趙世家》索隱引《世本》稱:“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苯窨h以古靈壽為名。1958年并入正定縣,1961年復(fù)置靈壽縣。

  贊皇縣

  位于東經(jīng)114.3度,北緯37.6度,在河北省西南部,與山西省接壤??h因贊皇山得名。山在今縣城西南。山名原為山贊,相傳是周穆王伐大戎戰(zhàn)勝于此,即封此山為贊皇山,為房子國地。隋置贊皇縣。

  無極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9度,北緯38.1度,在河北省中部。無極縣名,原為毋極。據(jù)考夏商時有極國。甲骨文作芍(勺中無點,注)方。據(jù)丁山《商周史料考證》說:“芍方之芍,非羌非狗,本是茍字,音則讀若殛或極?!睙o極縣因極方而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無極山在無極縣西南三十里,縣以此得名。”此說恐誤。唐設(shè)無極縣。又據(jù)《左傳》載:“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大夫毋駭帥兵侵占極邑,極侯出奔燕,燕即封極侯于此地(今無極縣境),遂又稱此地為極邑?!惫?21年,大夫毋駭又帥兵北侵滅極,更名為毋極,取其滅極之意。

  朔州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朔州市

  位于東經(jīng)118.4°,北緯39.3°,在山西省雁北地區(qū)西南部,同蒲鐵中線上。秦置馬邑縣,北齊改朔州。據(jù)《元和郡縣志》,朔州由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僑徙今治。1988年設(shè)朔州市。

  山陰縣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39.5°,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鐵路線上。遼置河陰縣,以在桑干河之陰,水南曰陰,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與鄭州屬縣同名,改為山陰縣。以縣在復(fù)宿山之北故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應(yīng)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9.5°,在山西省北部。古稱應(yīng)州,據(jù)《應(yīng)州續(xù)志》載:以境內(nèi)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yīng),城當其間故名。1912年建縣。

  右玉縣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40.4°,在山西省西北部,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接壤。唐天寶年間置靜邊軍于右玉城。遼、金皆為云中縣地,元為大同縣地。明永樂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衛(wèi),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衛(wèi),稱右玉林衛(wèi)。清初稱右玉衛(wèi),雍正三年置右玉縣??h名為右玉林衛(wèi)的省稱,由大同右衛(wèi)和玉林衛(wèi)而得名。

  懷仁縣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39.8°,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鐵路線上。遼置懷仁縣。據(jù)《懷仁縣志》載,遼時“因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面會東城,取懷想仁人之義,故名”。

  太原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太原市

  位于東經(jīng)112.5°,北緯37.8°,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同蒲和石太鐵路交匯線上。據(jù)《廣稚》:R20;大鹵,太原也?!睋?jù)《谷梁傳》:“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太鹵.”據(jù)《尚書》:“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鼻刂锰?。隋置太原縣。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廢府,存曲陽縣。1927年設(shè)太原市。

  古交市

  在太原市西部山區(qū)。隋開皇二年置交城縣,唐移治今交城縣城,歷代為交城、陽曲二縣地。1958年設(shè)太原市古交工礦區(qū)。1988年設(shè)立古交市。因原為隋代交城縣故治,因名故交,后訛為古交。

  陽曲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6°,北緯38.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鐵路線上。漢置陽曲縣。據(jù)《漢書·地理志》載:“河千里一曲,當其陽?!贝顺窃谀榴R河北邊,故名。此說有誤。清道光《陽曲縣志》曰:“陽曲乃汾曲之陽?!?br>
  清徐縣

  位于東經(jīng)112.3°,北緯37.6°,在山西省中部。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縣,以縣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溝縣。1952年清源縣和徐溝縣合并,稱清徐縣,取二縣首字命名。

  婁煩縣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8.0°,在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北。婁煩古稱樓煩,本部族名。據(jù)《項羽本記》:“漢有善騎射者樓煩?!睗h始置樓煩縣,故治在今山西寧武縣境,與今婁煩無關(guān)。今婁煩縣本唐樓煩監(jiān)地,龍紀元年(889年)置樓煩縣。后廢為鎮(zhèn)。1971年復(fù)設(shè)婁煩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婁煩縣,取義古為北狄婁煩王所居。

  唐山市

  唐山市

  位于東經(jīng)118.1°,北緯39.6°,在河北省東北部。本灤州地,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在此建立喬屯鎮(zhèn)。后因鎮(zhèn)北有唐山,改為唐山鎮(zhèn)。1928年改為唐山市。據(jù)《灤州志》載:“相傳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將軍斬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廟祠之。山以唐名,實由于此?!?976年發(fā)生唐山大地震。

  遷西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8.3°,北緯40.1°,在河北省東部,灤河流域。遷西縣原為遷西縣轄區(qū),1946年因革命斗爭形勢的需要,于遷安縣西部地區(qū)設(shè)遷西縣(縣佐),并于次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于遷安縣之西而得名。

  遷安市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40.0°,在河北省東部。遷安縣原為盧龍縣轄區(qū),遼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戶置安喜縣。金大定七年(1167年)移泊于今城關(guān)鎮(zhèn),改安喜縣為遷安縣。據(jù)傳,縣名取“遷移安喜俘戶入境定居”之意。1996年改市。

  灤南縣

  位于東經(jīng)118.6°,北緯39.4°,在河北省東部,灤河以西。灤南縣原為灤縣轄區(qū),1942年析灤縣南部地區(qū)置縣,因位于灤縣之南,故名灤南縣。

  豐潤縣

  位于東經(jīng)118.1°,北緯39.8°,在河北省東部,南鄰唐山市。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以永濟務(wù)置永濟縣,大安元年(1209年),金衛(wèi)紹王諱永濟,改為豐潤縣。相傳,因此地“負山帶水,涌地成泉,疏流導(dǎo)河,隨取而定”而得名。又有“縣產(chǎn)鹽場,故名豐潤”之說(見《豐潤縣志》)。又據(jù)《今縣釋名》:“按屯政考,夾史家河五十余里,皆可屯之區(qū)。又自水道沽關(guān)黑巖子墩,至諸家營處,東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皆瀕海,平曠可耕,故以豐潤名縣?!?br>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玉田縣

  位于東經(jīng)117.7°,北緯39.8°,在河北省東部,西鄰天津市。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更無終縣為玉田縣。據(jù)《元和郡縣補志》載:“邑內(nèi)有地一頃,名曰玉田,楊伯雍種石產(chǎn)璧之所也。”又《讀史方輿紀要》曰:“種玉山在縣北十里,縣以此名?!?br>
 唐??h

  位于東經(jīng)118.4°,北緯39.2°,在河北省東部,南臨渤海。唐??h是1982年由河北省柏各莊農(nóng)墾區(qū)改建的。因其地處唐山以南,又瀕臨渤海,故稱唐??h。

  遵化市

  位于東經(jīng)117.9°,北緯40.1°,在河北省東部,西鄰天津市薊縣。唐為玉田縣地,天寶元年設(shè)買馬監(jiān),后唐始置遵化縣。據(jù)傳,遵化乃寓意“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又據(jù)《河北省縣名考原》:“五代粱時屬燕,后入后唐置縣。因新附,故以遵化名?!?992年設(shè)市。

 樂亭縣

  位于東經(jīng)118.9°,北緯39.4°,在河北省東部,東臨渤海。北魏為海陽縣地,當時境內(nèi)有樂安亭(縣城東北二里)。金大定末置樂亭縣,因古樂安亭得名。

 灤縣

  位于東經(jīng)118.7°,北緯39.7°,在河北省東部,灤河西岸。據(jù)《遼史·地理志》載:“本古貢洛城。灤河環(huán)繞……”太祖以俘戶置灤州(治今城關(guān)鎮(zhèn))。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

  豐南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8.1°,北緯39.5°,在河北省東部,西鄰天津市。豐南縣原為豐潤縣轄區(qū),1945年析豐潤縣南部地區(qū)置縣,因位于豐潤縣之南,故名豐南縣。1994年設(shè)市。

  通遼市

  通遼市

  位于東經(jīng)122.2°,北緯43.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赤峰市東北。1918年由遼源縣析置通遼縣,取通達遼東之意命名。1951年設(shè)市。

  霍林郭勒市

  位于東經(jīng)120.6°,北緯45.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霍林河上游。清初置扎魯特左、右旗,1949年合并,1985年設(shè)市。因霍林河而得名,郭勒,蒙古語意為河。

  開魯縣

  位于東經(jīng)121.3°,北緯43.6°,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通遼市西。1905年置縣,取開發(fā)三魯之意。清為東、西扎魯特二旗和阿魯科爾沁旗(簡稱三魯)共轄之地。

  科爾沁左翼中旗

  位于東經(jīng)123.7°,北緯44.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吉林省。清初設(shè)旗。科爾沁,為蒙古族部落名,其意為帶弓箭的侍衛(wèi)。蒙古語稱東為左。

  庫倫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21.8°,北緯42.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南鄰遼寧省。清初屬錫埒圖庫倫旗,1933年設(shè)庫倫旗。庫倫,系蒙古語,意為庭院。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科爾沁左翼后旗

  位于東經(jīng)122.3°,北緯42.9°,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鄰接遼寧省。清初設(shè)旗??茽柷?,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為帶弓箭的侍衛(wèi)。蒙古語稱東為左。

  奈曼旗

  位于東經(jīng)120.6°,北緯42.8°,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遼寧省。清初設(shè)旗。奈曼,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奈曼即《元史》所謂乃蠻。據(jù)《欽定金史語解》:奈曼“蒙古語八數(shù)也”。

  扎魯特旗

  位于東經(jīng)120.9°,北緯44.5°,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通遼市西北。清初設(shè)扎魯特左、右兩旗,1949年合并置今旗。扎魯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烏海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烏海市

  位于東經(jīng)106.8°,北緯39.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西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975年合并烏達市和海勃灣市,置烏海市,取二市首字為名。

  烏蘭浩特市

  烏蘭浩特市

  位于東經(jīng)122.0°,北緯46.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南鄰吉林省。1947年設(shè)市,后撤。1980年復(fù)置。烏蘭浩特,系蒙古語,意為紅城。

  突泉縣

  位于東經(jīng)121.5°,北緯45.3°,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吉林省。1910年設(shè)醴泉縣,1914年因與陜西重名改今名,因境內(nèi)突泉得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扎賚特旗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22.9°,北緯46.7°,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黑龍江省。清初設(shè)旗,因蒙古族部落得名。據(jù)《滿洲地名考》:“扎賚”為洼地之意。

  科爾沁右翼前旗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22.0°,北緯46.0°,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西北鄰蒙古共和國。清初設(shè)旗??茽柷撸得晒抛宀柯涿?,意為帶弓箭的侍衛(wèi)。蒙古語稱西為右。

  科爾沁右翼中旗

  位于東經(jīng)121.5°,北緯45.1°,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東鄰吉林省。清初設(shè)旗??茽柷?,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帶弓箭的侍衛(wèi)。蒙古語稱西為右。

  武清縣

  武清縣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39.3°,在天津市西北,北運河畔,西鄰河北省。漢置雍奴縣;唐改武清縣。明初置武清縣,縣名因境內(nèi)清水(河)得名。

  寧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17.3°,北緯39.3°,在天津市東北。清置寧河縣。據(jù)《河北省縣名考原》稱;“薊運河縱貫縣境,時多水患,故縣以寧河名?!?br>
  寶坻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7.2°,北緯39.7°,在天津市北部,潮白河畔。金置寶坻縣,屬中都路。因境內(nèi)產(chǎn)鹽,鹽為國之寶,取“如坻如京”之意,故名。

  靜??h

  位于東經(jīng)116.9°,北緯38.9°,在天津市西南。金置靖??h,以地處海濱故名,明改靜??h。此縣東北濱海,為海道咽喉,有祈望風干浪靜,以利運輸之意。

  薊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7.3°,北緯40.0°,在天津市北部。秦置漁陽郡,隋置漁陽縣,唐置薊州。明、清為薊州。1913年改為薊縣。因薊運河而得名。此河自薊縣以下稱薊運河。薊運河舊稱漕運河。因此河自北塘上達薊縣,故名。薊,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該地多產(chǎn)薊草而得名。一說因古薊國而得名。另一說“取古薊門關(guān)以名”。

  忻州市

  忻州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同蒲鐵路線上。隋置忻州?!肚逡唤y(tǒng)志》引《魏土地記》稱:“漢高祖出于城之圍,還軍至此,六軍忻然(按,忻、欣同義),故名?!庇謸?jù)《元和郡縣志》,忻縣,以要塞忻口為名。境內(nèi)有忻口山。1912年置忻縣。1983年改縣為忻州市。

  代縣

  位于東經(jīng)112.9°,北緯39.0°,在山西省北部,京原鐵路線上。西漢置廣武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諱改廣武縣為雁門縣。唐置代州。代,本古國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為代縣??h因州名。

  神池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39.0°,在山西省西北部。漢為樓煩縣,北周置神武縣,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shè)神池縣。據(jù)明《文昌祠記》:“寧武北距黃花嶺,皆祟嶺疊嶂,烏道虬盤。踰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不生.名曰神池?!贝松癯厮瑢崬榈叵氯?,故冬夏不涸。

  五寨縣
  位于東經(jīng)111.8°,北緯38.9°,在山西省西部。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縣。

  五臺縣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38.7°,在山西省東北部,東與河南省相鄰。漢設(shè)慮□縣,北魏改驢夷縣,隋改五臺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五臺縣,以境東北五臺山得名。

  原平市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38.7°,在山西省中部,京原、同蒲鐵路線上。西漢置原平縣,北魏置石城縣,隋稱平寇縣,又改名崞縣。1960年縣治遷于原平鎮(zhèn),改為原平縣??h因地形為原得名。1993年設(shè)市。

  偏關(guān)縣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9.4°,在山西省西北端,北依長城,西臨黃河。古稱林湖,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guān),清改稱偏關(guān)縣。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偏頭關(guān)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睋?jù)《偏關(guān)縣志》,城臨偏頭關(guān),以關(guān)名縣。

  靜樂縣

  位于東經(jīng)111.9°,北緯38.3°,在山西省中部偏北,汾河上游。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岢嵐縣,后改汾源縣。隋大業(yè)四年(608年)改為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

  繁峙縣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39.2°,在山西省東部偏北,京原鐵路線上。北魏僑置繁峙縣于石城縣境,繁峙縣故治在原平縣南板寺村。據(jù)《崞縣志》稱,故治在縣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訛。據(jù)《遷城記》:“繁峙,雁門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環(huán)而拱之,故曰繁峙?!?br>
  寧武縣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39.0°,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鐵路線上。唐末置寧武軍,取北魏廣寧、神武二郡尾字為名。清置寧武府,后改寧武縣。

  保德縣

  位于東經(jīng)111.0°,北緯39.0°,在山西省西部偏北,西與陜西省相鄰。唐為嵐州地,金置保德州。據(jù)《保德州志》,保德,城瀕黃河,扼山陜往還要沖,取義“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定襄縣

  位于東經(jīng)112.9°,北緯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縣地區(qū)東南部。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縣,在今呼和浩特東南。據(jù)《史記正義》,按古代謚法,“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爾一帶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qū)安定了。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后漢末由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和涼城間僑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縣。

  河曲縣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39.3°,在山西省西北部,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接壤,西與陜西毗連。金置河曲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之彎曲處,因名河曲。

  岢嵐縣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8.7°,在山西省西北部。寧岢鐵路終點。隋大業(yè)年間置岢嵐鎮(zhèn)。據(jù)《太平寰宇記》,岢嵐縣,因境東北岢嵐山得名。

  邢臺市、縣

  邢臺市、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7.0°,在河北省南部,西鄰山西省。秦置信都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周公四子姬苴為邢侯,置邢侯國。公元前661年,強狄犯邢,邢遷都于夷儀(今邢臺縣西漿水村附近),邢侯在此建行臺一座?!妒酚洝ぺw世家》載:“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彼涡投辏?120年),即以此地原為邢國轄境且筑有檀臺(行臺),遂將龍岡縣改名為邢臺縣。1945年設(shè)市。

  南宮市

  位于東經(jīng)115.3°,北緯37.3°,在河北省南部,清涼江西岸。漢置南宮縣。據(jù)《南宮縣志》載,相傳春秋時期有八士,其一名南宮適(音k),曾居于此。后人即以其姓(復(fù)姓南宮)為縣名。1986年改為南宮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沙河市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6.8°,在河北省南部,據(jù)《沙河縣志》載,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龍岡縣南境置沙河縣,以境內(nèi)有沙河橫流而得名。據(jù)《元和郡縣志》稱“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1987年改縣為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柏鄉(xiāng)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7.5°,在河北省南部。柏鄉(xiāng)一名始見于《漢書·地理志》,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xiāng)之名”(《趙州志》)。唐《元和郡縣志》載:“隋開皇十六年于漢高阝城南十八里改置柏鄉(xiāng)縣,遙取古柏鄉(xiāng)縣以為名?!贝苏f似不確,漢及隋無柏鄉(xiāng)縣,應(yīng)為侯國。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遙取漢柏鄉(xiāng)之名。”

  任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7.1°,在河北省南部。任縣,春秋時為晉地,晉于此筑有任邑。西漢時于故任邑置任縣,因邑為名。

  清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15.6°,北緯37.0°,在河北省東南緣,與山東接壤。漢代置清河郡,據(jù)《元和郡縣志》:“漢代又分巨鹿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河水,故號清河?!彼逯们搴涌h。

  寧晉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37.6°,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陽河中游。寧晉縣歷史上曾稱楊氏縣,廮(音)陶縣、廮遙縣、大陸縣等名稱。據(jù)《河北省縣名考源》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為古晉地并取安寧之義為名。

  威縣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36.9°,在河北省東南部。金代天會七年(1129年)置威州。此時威州在今威縣西北之百余里的井陘縣威州村。威縣當時稱洺水縣。元定宗二年(1247年)以洺水遙屬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威州始從井陘徙治于洺水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為威縣。《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蓖h因以為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隆堯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37.3°,在河北省南部,滏陽河中游。1947年隆堯縣因由隆平,堯山兩縣合置,各取首字合稱而得名。

  臨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7.4°,在河北省南部。漢置房子縣,唐天寶元年(742年)始于此置臨城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以縣西南十里有臨城——因改名焉?!?br>
  廣宗縣

  位于東經(jīng)115.1°,北緯37.0°,在河北省南部,東漢時為徑縣地,隋為平鄉(xiāng)縣地,元代始析平鄉(xiāng)縣增置廣宗縣,即沿襲了其東不遠的古廣宗之名?!稘h書·諸侯王表》載,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意為廣宗王,蓋取廣宗“推廣宗子之意”為名(《威縣志》)。其含義有些含混,似為廣宗有擴大宗族勢力之意。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臨西縣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36.8°,在河北省東南緣,衛(wèi)運河西岸。為了便于衛(wèi)運河的管理和利用,1965年將山東省臨清縣衛(wèi)運河西岸地區(qū)(共五個區(qū))劃歸河北省管轄,并在此設(shè)縣。因地處臨清縣西部,故名臨西。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內(nèi)丘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7.2°,在河北省南部。內(nèi)丘縣,漢稱中丘縣。據(jù)《太平寰宇記》載:“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名中丘?!彼彘_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為內(nèi)丘縣(因“中”與“內(nèi)”二字義通)。

  平鄉(xiāng)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漢置平鄉(xiāng)縣。平鄉(xiāng)為鄉(xiāng)名,后以鄉(xiāng)為縣,故名平鄉(xiāng)縣。

  巨鹿縣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37.2°,在河北省南部。巨鹿原作鉅鹿,近代巨、鉅混用,自1980年后只稱巨鹿。隋大亞初置鉅鹿縣。巨鹿大陸澤為名,據(jù)《鉅鹿縣志》載;“許氏說文鉅大也,古者鹿陸通用,則鉅鹿大陸一也。”一說因古代其地多林木為名,據(jù)《漢書·地理志》注:“應(yīng)邵曰‘鹿,林之大者也’。臣瓚曰‘山足曰鹿’。師古曰‘應(yīng)說是’。”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新河縣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37.5°,在河北省中南部。漢稱堂陽縣,以地處堂水之陽(河北為陽)為名,后晉更名為蒲澤縣,以地近漳滏,低濕產(chǎn)蒲而名;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升南宮縣之新河鎮(zhèn)為新河縣,(因漳河幾經(jīng)更迭,俗有“新河”之稱)。新河鎮(zhèn)以瀕臨新河而得名。

  南和縣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漢置南和縣。據(jù)《太平寰宇記》引《水經(jīng)注》云:“北有和成縣,故此云南?!奔吹靥幒统强h之南而得名。

  陽泉市

 陽泉市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37.8°,在山西省中部東側(cè),石太鐵路中樞站。清末這里煤、鐵、硫磺等工業(yè)逐漸興起。相傳古時人民在此鑿石取煤,挖出了五個水勢旺盛的泉眼,稱為“漾泉”,后訛為陽泉。陽泉因此得名。石太鐵路通車后,發(fā)展為一城鎮(zhèn)。1949年設(shè)陽泉市。

  平定縣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6°,北緯37.8°,在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西麓,石太鐵路線上。西漢置上艾縣,北魏置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廣陽縣。宋太子興國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xùn)|時首克此縣,遂改名平定縣,兼為平定軍治。

  盂縣

  位于東經(jīng)113.4°,北緯38.1°,在山西省東部,東以太行山與河北毗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縣,因有原仇山故名。大業(yè)二年(606年)改名盂縣,因縣城附近四周高,中間低,其狀如盂,故名。又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盂丙為盂大夫。”“盂丙”,《漢書·地理志》作“盂丙”。漢盂縣故址在今山西陽曲縣東北大孟鎮(zhèn)。以春秋時為晉大夫盂丙之邑,故以為名。

  運城市

  運城市

  位于東經(jīng)111.0°,北緯35.0°,在山西省西南部。元順帝時稱運城,當?shù)刈怨攀a(chǎn)池鹽,元代鹽運大興,設(shè)運司衙門,運司駐地路村遂稱運城,1958年置運城縣。1983年設(shè)市。

  聞喜縣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5.3°,在山西省南部,同蒲鐵路線上。據(jù)《漢書·地理志》,漢武帝行至此聞南粵大捷喜,因置聞喜縣。

  新絳縣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漢置臨汾縣。明為絳州。1912年改稱新絳縣,以絳縣相對命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垣曲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35.3°,在山西省南端。戰(zhàn)國時為魏國王垣邑,漢置垣縣。宋改為垣曲縣。據(jù)《垣曲縣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黃土高原地形,意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縣當黃河九曲之一,因稱垣曲。

  河津市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5.6°,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為鄰。秦置皮氏縣。北魏為龍門縣。宋置河津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河津縣,地當黃河、汾水匯流處,城當濱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設(shè)市。

  永濟市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34.8°,在山西省西南部。西漢置蒲反縣,東漢改為蒲坂縣。隋置河?xùn)|縣。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濟縣。以西北南三面瀕黃河,為水陸要津,永濟,寓意恒久通渡。1994年設(shè)市。

  芮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4.6°,在山西省西南角,西南與陜西為鄰,南與河南接壤。春秋時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萬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名芮城縣。縣以城名。

  夏縣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35.1°,在山西省南端,中條山西麓。漢置安邑縣。據(jù)《太平寰宇記》,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廢北安邑縣,另于今治置夏縣,以夏禹所都之地為名。

  萬榮縣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35.4°,在山西省西南面,黃河?xùn)|岸,1954年并萬泉、榮河二縣,設(shè)萬榮縣,以二縣首字命名。

  臨猗縣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35.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與陜西為鄰。1954年原臨晉、猗氏兩縣合并,設(shè)臨猗縣。以兩縣首字命名。

  絳縣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35.5°,在山西省南部,中條山南麓。春秋時為晉國古都,漢時為絳侯周勃封邑。據(jù)《元和郡縣志》,西魏置絳縣,以縣境內(nèi)絳山為名。據(jù)清乾隆《絳縣志》:“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稷山縣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汾河下游。北魏置高梁縣。據(jù)《元和郡縣志》,隋改為稷山縣,以縣南稷山為名。

  張家口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張家口市k

  位于東經(jīng)114.8°,北緯40.8°,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北岸。明始筑張家口堡,相傳因其北七里有東太平山與太平山,兩山相距數(shù)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城堡為指揮張文所筑,故名。清置張家口廳。1947年置張家口市。

  宣化縣

  位于東經(jīng)115.0°,北緯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曾稱廣寧縣、文德縣、宣德縣,歸化州、順寧府等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府,并改為宣化縣。宣化乃寓意“宣揚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

  康??h

  位于東經(jīng)114.6°,北緯41.8°,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以北,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22年由張北,商都兩縣析置康保墾設(shè)治局,1925年改康保招墾設(shè)治局為康??h,因縣城南有一淖,蒙古語稱康巴諾爾,康保為康巴之諧音。

  張北縣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41.1°,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明長城北。清代屬張家口理事同知廳;1914年廢廳置縣,因位于張家口以北,故名張北縣。

  陽原縣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40.1°,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畔,鄰山西省。西漢置陽原縣,東漢廢。清朝康熙年間為西寧縣,因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故于1919年改西寧縣為陽原縣,襲用西漢縣名。

  赤城縣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40.9°,在河北省西北部,白河上游。清置赤城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古赤城,相傳蚩尤所居?!薄俺喑巧?、堡(赤城堡)東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背喑强h因山為名。

  沽源縣

  位于東經(jīng)115.6°,北緯41.6°,在河北省西北隅,閃電河上游,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沽源縣清代為獨石口廳轄區(qū),民國初屬獨石口縣,1915年改獨石口縣為沽源縣,因沽水(今名白河)發(fā)源于縣南九龍泉而得名。

  懷安縣

  位于東經(jīng)114.4°,北緯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上游,西鄰山西省。漢名夷輿縣,唐置懷安縣。相傳,懷安乃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

  懷來縣

  位于東經(jīng)115.5°,北緯40.4°,在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曾稱上谷郡、沮陽縣、懷戎縣。后周太祖廣順年間(951-953年)懷戎縣更名懷來縣。

  崇禮縣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40.9°,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東北明長城北側(cè)、1934年由張北縣析置祟禮設(shè)置局,1936年升為崇禮縣。據(jù)傳,崇禮乃取“祟尚禮義”之意。

  尚義縣

  位于東經(jīng)113.9°,北緯41.0°,在河北省西北隅,洋河上游,西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934年由商都縣析置尚義設(shè)治局,1936年改尚義設(shè)治局為尚義縣。據(jù)傳,尚義乃寓意為“提倡禮義廉恥”。

  蔚縣

  位于東經(jīng)114.5°,北緯39.8°,在河北省西北部,壺流河流域,鄰接山西省。戰(zhàn)國為代郡地,周宣帝時(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縣,蔚縣因蔚州為名。據(jù)《郡縣釋名》:“后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蘿。州志曰:二字皆從草,土地易生之意。本草云:茺蔚子又云馬先蒿。《詩》曰:‘匪莪伊蒿,皆易生者。至若蘿字,有松蘿、女蘿之異,皆依附余木而生根,不著電,與菟絲相同.’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脈豐潤,易生草木,猶蔚羅云?!?br>
  涿鹿縣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40.3°,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獨鹿山,涿水生焉,相傳黃帝破蚩尤于此?!笨梢娍h因山得名。

  萬全縣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40.8°,在河北省西北部,長城內(nèi)側(cè)。漢代稱寧縣,唐屬文德縣,金,元屬宣平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萬全左、右衛(wèi)。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萬全右衛(wèi)為萬全縣。據(jù)傳,因這里“地勢險要,屯兵甚多,防備周全,萬無一失”而得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