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清蒸漢朝(28)-煮酒論史-文化縱橫-搜狐社區(qū)

 寒江雪凝 2010-05-19
落幕
“王道”、“霸道”:究竟是什么道?
商鞅去見秦孝公,大談王道樂土,說得唾沫飛濺,秦孝公卻聽得快睡著了。商鞅跟引見他的宦官說:“看來這位國君的覺悟,也只好談談了!”于是說起強國霸道之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身體前傾,膝蓋碰到席子都不知道。
看來商鞅的頭腦里藏著兩套方案,一條叫王道,一條叫霸道,那么古人常說的“王道”和“霸道”:究竟是什么道呢?

1、秦皇陷阱:如此勤政為何亡國?
《史記》記載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每天處理繁重的公務,任勞任怨,他的勤政,有目共睹。
然而秦始皇的勤政卻頗有些吃力不討好。首先百姓不領情,因為他制訂的政策太霸道,百姓吃不消。其次他的操勞,完全是因為他自己的越權造成的。
事實上,秦朝建立后,確立了所謂三公九卿制的中央體制,在這個體制之下,權力職責的劃分,頗為明確,丞相作為公卿之首長,總理政務,而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手,領監(jiān)察之職,太尉則專管軍事,主帝國之征伐。按理說,有了這樣的分工,秦始皇應該脫離煩瑣的日常政務,專注于國家大政方針的考慮。然而事實卻是,這位人到中年的君主完全從自己的寶座下來,擠占了丞相的法理職位,收受各部門的奏折,處理起日常政務來,結果本來應該是做這些事的丞相,反而成了一個秘書長,每天只是從皇帝那里接受指令,然后督促執(zhí)行而已。
秦始皇這么干,與他畢生信仰的韓非思想有關。韓非講“術”與“勢”,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不能將手中的權柄授予他人。對于著一點,韓非子作了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他說:“權勢就是人君這條魚的深潭。當國君的將權勢讓給了臣下,再想拿回來就困難了。齊簡公的權勢失落到田成子手里,晉國國君的權勢失落到六卿手里,以致于國破身死,所以說魚不能脫離深潭。”
韓非子進一步告訴嬴政,權勢乃是國之利器,握在君王手中,君王就可以駕馭臣下;握在臣下手下,就會威脅君王。
顯然這種理論給秦始皇以深刻映像,因此無論對于朝堂之上的三公九卿,還是宮廷之內(nèi)的后妃、宦官乃至太子,他都緊握手中的權勢,不敢放松片刻。因此終秦始皇一朝,外無權臣,內(nèi)無得勢的宦官,李斯、趙高,在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慎。
但是這里有一個兩難的問題,帝國大權一手在握固然讓帝王安心,然而日理萬機卻是極其勞累的負擔,秦始皇鞠躬盡瘁,他的繼承人二世盡管也想緊握手中的權勢,勿失落于人。但是真的干起工作來,哪里受得了這份艱苦!于是在趙高的啟發(fā)下,還是及時行樂去了。
退一步講,即便二世皇帝也能咬牙堅持,如同秦始皇般凡事親歷親為,但是以一人之智判斷國家那么多事務,又有多少事件能得到妥當處置呢?
這個兩難陷阱,姑且稱之為“秦皇陷阱”,后世一些精力充沛而又志向遠大的君王,往往身陷其中而不自覺,如朱元璋,他甚至廢除了丞相制度,打算一個人就這么干下去了。可是明朝的皇帝們,又有幾個能做到這一點!
我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可以刺穿天下所有的盾牌。我的的盾牌是天下最牢固的盾,可以防御天下所有的矛。秦始皇及后世所有的君王,都陷入了這樣的困境:到底要把帝國大權一手在握還是委托給顯明的臣子來處理?
秦之霸道政治,演變到了秦始皇的時代,就是一人獨裁、萬夫奔命,結果也是八個字,叫做:“身死國滅、遺恨萬古”!
 
第一部之落幕
2、雙面劉邦
西漢建國初年,漢高祖劉邦問了功臣們這樣一個問題。
“諸位不要對朕隱瞞,實話實說,我為什么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么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待人傲慢,還常常侮辱屬下,項羽仁慈,富有同情心。但是陛下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慷慨大方,與天下同利,所以將領們一心投效。項羽卻妒賢嫉能,部下立下大功也不得封賞,甚至遭到懷疑陷害!才智之士都不為他所用,項羽因此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的觀點顯然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得到一致的附和。但是劉邦覺得言不盡意,他搖搖頭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用好了三個人。”
接著,劉邦列舉了三位人杰,第一是張良,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第二是蕭何,他鎮(zhèn)國家、撫百姓、補給軍餉、不絕糧道!第三是韓信,他統(tǒng)率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這一席話,不但打動了在座的群臣,置于千古,也擲地有聲!但是憑劉邦這一些話,就斷定他用人不疑以致于人盡其材,那又大錯了!
劉邦的疑心,并不輸給秦始皇。只不過他在打天下的階段,需要韓信等人為他驅(qū)除敵手,所以隱藏起惡念,做出一番寬容大度的樣子來而已!
在登上帝位之后,劉邦的心思,幾乎與秦始皇如出一轍,對于功臣,他大開殺戒,毫不留情!
當年尉繚評價秦始皇說:“這個人刻薄少恩有虎狼只心,但是卻謙卑地對待我們,他這是有吞噬天下之心。一旦被他得志,天下人都要被他奴役!”;韓信在被劉邦逮捕之時,也發(fā)出了“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嘆息之聲;蕭何僥幸得以不死,在離開監(jiān)獄之后,老淚縱橫,光著腳向劉邦感謝不殺之恩。
楚漢相爭,項羽用的是蠻勇武力,屬于霸道范疇。劉邦則重在收取人心,可以稱為王道。但劉邦稱帝以后,露出兇惡嘴臉,屠戮功臣,這又是霸道了!
劉邦也面臨著和秦始皇相似的權力陷阱,不過他最后還是作出了明智的選擇,他殺害了韓信,抓住了兵權,卻不殺蕭何,把行政權托付給了他。
這一托,托出了一個黃金時代!
3、五、 虛君政體:漢初的丞相負責制
漢文帝時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漢文帝問左丞相陳平,宰相的工作職責是什么?
陳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兩個字概括了丞相的職責所在,這兩個字叫做:“主臣”。陳平進一步解釋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nèi)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依照陳平所述,丞相的管轄范圍幾乎包括了整個帝國政務,包括內(nèi)政、外交、人事,所以說漢初的丞相相當于現(xiàn)代的政府首腦,大致不差!
陳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漢朝初年,帝國實施的是丞相負責制,從蕭何開始,丞相就掌握著整個國家的事務大權。所以,劉邦臨終之前,呂后最關心的是丞相的人選。
“倘若蕭相國去世,叫何人接任為好?”
“曹參!”
“曹參之后呢?”
“王陵可用,不過他太過愚直,讓陳平協(xié)助他好了。但是陳平也不能獨當大任,可以命周勃為太尉,有這三個人,劉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實正如劉邦所料,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這五個人,先后擔任丞相,他們主持下的漢帝國政府,延續(xù)著漢初的黃老政治,給西漢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正因為天下太平,百姓稱頌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宮廷的太后和皇帝。
這種丞相主導、皇帝反而居于幕后的格局,古人稱之為“君弱臣強、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虛君政體”,在這種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統(tǒng)而不治的國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國者。
這種格局的背后隱約是黃老的影子,老子有云:“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漢帝國實行的是君主政體,天子的寶座由劉氏一族世代傳襲,這樣以來,保證了皇位的穩(wěn)定性,卻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即繼承人的賢愚問題。沒有人可以保證劉邦的后代永遠英明神武,一旦出現(xiàn)不稱職乃至瀆職者,朝廷將何以堪?
因此,漢初諸帝秉承道家無為理念,將治理國家的事務權交付給丞相為首的公卿朝廷。丞相對國事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了皇家。即便丞相與皇帝的意見發(fā)生沖突,丞相往往堅持己見,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呂后要封娘家人為王,自己不能做主,只好厚著臉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還不給面子說:“當年先帝與群臣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無功不得為諸侯。”呂后無奈,只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陳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償所愿。對于王陵,呂后雖然不滿意,也不能責怪,于是明升為太傅,實際上剝奪了王陵的相權。
也正因為帝國朝廷之上,發(fā)號施令、治理國家的是丞相(三公),所以一旦政策失敗或發(fā)生天災人禍,丞相(三公)便要引咎辭職。
丞相負責制與皇帝專制獨裁相比,顯然有三大優(yōu)勢: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襲,可以舉賢而任之;二是丞相不是終身制,一旦有重大失誤、不能勝任可以罷免;三是丞相(三公)人數(shù)上比較靈活,可以專任一人,也可以兩、三人甚至更多,實施集體管理。因此,說丞相負責制為中國古代政治中比較科學合理而靈活的部分,并非虛言。
黃老思想的主導之下,天子無為,賢相執(zhí)政,這是漢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漢朝之所以興起的最大根本。
這種丞相負責制從漢初開始實行,一直到漢武帝初年,還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則,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終于不能忍受丞相對他的約束,一場從丞相手里奪權的政治斗爭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終以丞相一方的決定性失敗告終,從而回到了“秦皇陷阱”這個老問題。
4.漢武帝從丞相手里奪權
漢武帝建元六年,皇帝的舅舅田蚡當上了帝國的丞相,他去見皇帝,坐在那里談國事,講要任命這個人做郎官,又講要派那個人做縣令,老半天漢武帝都插不上嘴。終于等到舅舅喝茶的時候,漢武帝得了機會說了句話:
“你說完了嗎?我也要來任命幾個官員!”
從漢惠帝到漢景帝,大漢天子們一直守著國家元首的本分,現(xiàn)在漢武帝卻不干了,他覺得不過癮,像把政府首腦的活也攬過來自己干!
但是漢武帝如何才能把大權從丞相手中奪過來呢?
第一步是縮短丞相的任期,本來蕭何、曹參以來,丞相在位時間都比較長,一般不出重大問題不會輕易換人。因為一個領導一個思路,換人過于頻繁,不利于政策的延續(xù)性和深入開展,更不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但是漢武帝為了奪權,一上來就在六年時間里罷免了衛(wèi)涫、竇嬰、許昌三個丞相,漢初丞相久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此破壞!丞相任期短了、人換得勤了,威信難以樹立,在皇帝面前自然也就少了幾分底氣,此為一。
第二步更絕,你丞相不是百官之首么?朕在這百官之外,另設官員,處理政事,如此一來,很多事情,朕在宮里面就商量定了,到朝堂之上,給你個結果就是了!
于是,一些皇帝身邊的文人和低級官員,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議事機構,即所謂“內(nèi)朝”。他們作為皇帝的智囊與喉舌,在內(nèi)為皇帝出謀劃策,到朝堂上則替皇帝給丞相出難題、與公卿辯論,以達到皇帝的意圖。
這些“皇帝身邊的人”,大多兼了一個官銜曰“侍中”。 這“侍中”是個什么官?其實就是給皇帝提尿壺的,當時有個孔安國,也在內(nèi)廷做“侍中”,別人都提著皇帝的虎子,唯有他負責提唾壺,“朝廷之士”沒有不羨慕他的。
給皇帝提尿壺的“侍中”,后來大多成為一時名臣,如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朱買臣等。一時侍中成為顯貴之職。
第三步是決定性的,儒家學說成為官學之后,漢武帝提拔了一個寒酸大半輩子的老儒公孫弘做了丞相,還封他為侯。從此相權一落千丈,為什么?因為公孫弘一無才學能力,二無戰(zhàn)功,三無顯赫門世,他的富貴完全是漢武帝的一手所賜,所以一登相位,公孫弘便完全匍匐在了皇帝的腳下,朝廷論事,公孫弘凡事必以皇帝意向為瞻,奴才氣象,自此出現(xiàn)。
第四步則完全成了漢武帝的趁勝追擊。丞相沒有權勢也就算了,遇到災異還得充當替罪羊。搞到最后大家都害怕當丞相,漢書記載,武帝命公孫賀為丞相。這位公孫兄也算是久經(jīng)沙場的鐵漢子,遇到這等事也失態(tài)了,他不肯接受丞相印綬,還使勁叩頭、哭泣,說:“臣是邊境上的鄉(xiāng)下人,憑著鞍馬騎射當了官,論臣的資質(zhì)實在擔任不了宰相這樣的重任?。?#8221;
公孫賀哭得太悲傷,連漢武帝都被感動了,可丞相總得有人做,于是命人強行把他拉起來,硬是逼著他做了丞相。公孫賀無奈,出門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主上賢明,臣不足以稱,恐負重責,從是殆矣。”什么意思?就是三個字:“我完了!”
至此,漢武帝終于成功奪權,然而大權獨攬的他,卻并不喜悅,因為丞相靠邊站以后,“秦皇陷阱”的兩難境地,便擺在了他的面前。
5、以臣制臣:漢武帝的“霸道”
如果說秦始皇是以君制臣,那么漢武帝的高明或者說創(chuàng)新之處,是以臣制臣。
杜縣有個人做長安的縣丞,有事出門,讓他的兒子留守看家。結果回來一看,肉讓老鼠給叼走了??h丞大怒,責怪兒子:“為什么不看好肉!”
兒子回答說:“讓我審老鼠,看它把肉叼去了哪里?”
于是兒子挖開鼠穴,把老鼠和剩余的肉全都找出來,然后嚴格按照司法程序,提審犯人(鼠)、嚴刑拷打(虐鼠?)、記錄經(jīng)過,最后給老鼠按律判刑,將犯人和證據(jù)呈堂結案。
縣丞接過兒子的審案文書一看,大吃一驚,只見文書用詞嚴謹、邏輯合理清晰,儼然從事司法工作多年的老獄吏。
縣丞的兒子叫張湯,張湯審鼠的事跡,一時成為美談。他很快被官府錄取為小吏,后來又得到丞相的青睞,征召為屬官。終于獲得天子的賞識,進入了漢帝國的司法最高當局——廷尉。
張湯司法,完全是看皇帝的顏色行事,漢武帝想要從嚴治罪的犯人,張湯就挑選最刻薄毒辣的手下去審理;漢武帝想要寬大處理的犯人,張湯就挑選最仁慈守法的手下去審理。
漢武帝也正是看中了張湯這一點,因此,凡是皇帝不便出面的麻煩事,都叫張湯去解決。漢武帝發(fā)行白鹿幣,農(nóng)林部長(大司農(nóng))顏異提出不同意見,惹怒了皇帝。但皇帝也不能因此就懲罰顏異,于是把害人的任務交給張湯。
顏異是個清官,廉潔正直,沒有什么污點,但還是被張湯抓到了把柄。據(jù)說顏異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朋友批評朝廷的某一項政策,顏異沒回應,只是微微把下嘴唇翻了一下。張湯便判決顏異有罪,理由是:“顏異身為帝國高官,見到政策不合理,不及時報告皇上,卻邪惡地腹誹,當處以死刑!”
張湯如此為皇帝效忠,卻也不過是皇帝“以臣制臣”的一枚棋子,而且是隨時可以舍棄的棋子。御史中丞李文是張湯的政敵,日夜搜集證據(jù)對付張湯,張湯有個心愛的屬下叫魯謁居,幫助張湯扳倒了李文,為張湯除去心頭大患。魯謁居生病,張湯親自為他按摩足部,表示感激。但是不久,這件事被人告發(fā),魯謁居卻已經(jīng)病故,他的弟弟不幸受到牽連,希望張湯搭救。張湯心里打算暗中營救,所以表面上偽裝不理不睬。魯謁居的弟弟誤解其意,以為張湯忘恩負義、見死不救,于是坦白全部內(nèi)情,供出張湯。
張湯自身難保,卻還忙著害人。當時發(fā)生了一起盜取先帝陵墓隨葬品的案件,張湯負責審理,于是借機羅織罪名,將丞相莊青翟也牽連進去。
張湯的好運終于到頭。丞相與他的秘書長朱買臣等三人商量,發(fā)現(xiàn)了張湯的漏洞。他們逮捕了一名姓田的商人,指證張湯說:“張湯把帝國機密決策泄露給田某,田某事先知曉帝國經(jīng)濟政策變化,所以囤積居奇,獲取利潤,與張湯分成。”
漢武帝以這項罪名責問張湯,張湯正在抵賴,魯謁居的弟弟的供詞也在這時報告上來。張湯百口莫辯,只能自殺謝罪。
張湯雖然替天子做打手,陷害了不少人,但為官卻很清廉,死后全部家產(chǎn)不過五百金,子女也不移民外邦,更沒有海外資產(chǎn),張湯的母親,更用最薄的棺材埋葬張湯。漢武帝心里明白,張湯之惡,原因不在別人,在于朕!所以又派人查出丞相莊青翟與朱買臣等三人陷害張湯的真相,于是莊青翟自殺,三個秘書也被處死。
一場官場惡斗,臣子們斗得個個遍體鱗傷,皇帝卻在一邊冷笑,如此一來,朕無須親自處理政事,也可以安心享樂了。
但是,以臣制臣,帶來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官場越來越黑社會化,以致于內(nèi)斗成為官場主題,真正的國家政事,反而無人用心了!
6、外施仁義:漢武帝的“王道”
如果漢武帝只是在秦始皇的“霸道”基礎上更進一步,那不過是將韓非的權術玩得更純熟些罷了,漢武帝的高明之處,更在于他給法家的“霸道”穿上了儒家那件“王道”外衣。
“王道”一詞,最早出自儒家“亞圣”孟子,所謂“行仁政而王”,孟子認為,圣明的君主應該遵循人性的善良,實行仁政,便可以到達“王道”!
齊宣王請教孟子,什么是王政?孟子的回答,歸納起來無非是一句話:“君王要懷著一顆深切憐憫之心,謹慎地使用民力和自然之資源,輕徭薄役、減少刑罰、體恤鰥寡孤獨,那么百姓可以免除饑荒之苦,國家也可以富強了!”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豸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其天,勿奪其田,數(shù)家之口可以無饑矣!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
其實這樣的“王道樂土”,在漢初道家黃老思想主導之下的黃金時代,差不多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漢武帝對真正的“王道”,其實不甚關心,他看中儒家而不是道家,更多的是因為儒家對君主權威地位的百般維護和極力推崇。
漢武帝好色、好殺、好大喜功,這一切看上去都不象是儒家傳說中的堯舜明君。但是漢武帝召集了很多文學之士和儒家學者來作官,他本人也常常把儒家的那一套仁義掛在嘴邊,說什么“我要象堯舜一樣如何如何?”
漢武帝一說仁義,信奉黃老思想的汲黯就笑了。他毫不客氣的揭穿漢武帝的把戲說:“陛下內(nèi)心想著那么多欲望,至于仁義,對外說說罷了,難道陛下還真的想學堯舜嗎?”
于是漢武帝便如泄了氣的氣球般拂袖而去。留下嚇白了臉色的群儒和泰然自若的汲黯。
汲黯說得頗為準確,漢武帝的治國之術,不是純粹的王道,而是霸、王兩道雜用。這一點,為后世統(tǒng)治者深深吸納,作為帝王政治不二法則。
7 大漢天下的苦樂人生_大漢農(nóng)民:社會底層之民生
人的生存、生活,總是人類社會的最大主題。求學、謀職、結婚生子和撫養(yǎng)教育,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從這一點上來說,大漢朝廷治理下的子民們,過得是和今人相似的苦樂人生。
大漢農(nóng)民:社會底層之民生
大多數(shù)人從事的是艱苦的體力勞動,雖然沒有漢朝勞工的直接訴苦,卻有一個古代埃及人的述說,可以作為旁證:
“我親眼見過在爐子口干活的金屬制造工,十個手指就象鱷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卵還難聞。……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硬的石頭,于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晚上睡覺時還酸痛,只好整夜卷縮著身子睡,太陽一出來,又得干活。他的膝蓋和脊柱骨都快碎了。……理發(fā)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除了吃飯,連坐的功夫也沒有。他匆匆地從這家轉(zhuǎn)到那家,兜攬活兒。就象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他累斷了雙臂只是為了填個肚子。……種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得象老鴉叫,十個手指從來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他不生病時,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
晁錯對漢朝農(nóng)民的生活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現(xiàn)在一戶農(nóng)民,老爸、老媽、老婆、孩子加上自己五口之家,一家能干活的不過老爸和自己兩口人,能耕種的田地也就一百畝左右,收成也就一百石左右。春天忙著播種,夏天忙著耕耘,秋天忙著收割,冬天忙著儲藏,還要砍柴、服官家指派的徭役。即使遇到刮風、下雨、高溫、寒凍,也得出去干活,哪里有時間休息!再加上親戚間總要走動走動,送個人情,吃口便飯,開支都得算在里面。這樣的辛苦勤勞啊,一旦遇到水災、旱災以及官府的橫征暴斂、繁重的徭役,奸商的壓價,高利貸的盤剝,就只好出賣田地房屋甚至兒女來抵債了!”
但是漢朝初年,休養(yǎng)生息,農(nóng)民的負擔算是極輕的,秦朝稅收制度是“泰半”, 泰就是太,太半就是一半還多。漢高祖收多少,田賦改為十五稅一,什么意思?農(nóng)業(yè)稅(也就相當于今天的個人所得稅,因為當時的百姓主要收入就是農(nóng)業(yè))是百分之六點六七,加上其他附加稅收,也不到百分之二十。
漢文帝繼續(xù)減稅:農(nóng)業(yè)稅(個人所得稅)再減一半,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也就是是百分之三點三三,算賦(人頭稅)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做個簡單的估算,譬如以一石三十錢來折算,收成一百石,那么可以估算出一家農(nóng)戶的年收入約為3000錢。三十稅一的田賦100錢,四個成年人的人頭稅每人40錢,總計160錢,則這戶人家的稅后年收入,在2400錢左右,這點錢,可以應付其他雜捐攤派等等,大體上可以維持一年之溫飽,或許還有所節(jié)余。
倘若這家里出了個遲遲不結婚的“剩女”,那就得加收人頭稅,女子從15歲到30歲,每3年一級,不結婚的,人頭稅每一級加120錢。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女子到了30歲還不結婚,她要繳納的人頭稅是600錢,相當同齡男子的五倍。
這是在文景之治的黃金時代。到了漢武帝時代,首先是算賦(人頭稅)由每人每年40錢加至每人每年120錢。接著,增加了兒童稅,每人每年23錢。
更可怕的是增加徭役。漢武帝不斷打破常規(guī),征發(fā)百姓服徭役。《鹽鐵論》記錄說:“古代沒有超過一年的徭役,現(xiàn)在我國的勞役,距離比較近的也要數(shù)千里,遠的超過萬里,時間很長。老百姓做父母的思念兒子,妻子思念丈夫,子女思念父親,可謂‘憤懣之恨發(fā)動于心,慕思之積痛于骨髓’。” 可見百姓對無休止的徭役,是何等憤怒!
這樣一來,漢朝百姓的生活質(zhì)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這是農(nóng)民,大漢社會的底層社會,也是最大多數(shù)。
8、一場告緡運動打倒了大漢商人!
秦朝末年,當英雄豪杰們?yōu)闋帄Z金銀珠寶大打出手的時候,陜西有個小官任氏卻一心收集糧食儲藏起來。等到楚漢大戰(zhàn),在滎陽僵持,糧價飚升,一石米賣到一萬錢,于是任氏將囤積起來的糧食出售,獲利豐厚,當初英雄豪杰們打破頭搶來的金銀珠寶幾乎全部歸于任氏。
“人棄我取,高拋低吸。”任氏的致富法則,也是天下商人的共同夢想。
漢朝的國策是重農(nóng)輕商,但是利益所在,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妒酚?#8226;貨殖列傳》有一句妙語,說:“夫用貧求富,農(nóng)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可見商業(yè)氣氛的濃厚,幾乎就是一個市井社會的絕妙寫真。
七國之亂的時候,長安很多列侯封君參軍沒有盤纏,到處尋人借貸,大家擔心戰(zhàn)爭持續(xù)不下,到時候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豈不是打了水漂,于是拒絕。只有無鹽氏以十倍的利息大放高利貸。結果戰(zhàn)亂很快平息,無鹽氏的財富翻了好幾個跟斗,從此富埒關中。
不過商人富可敵國,政治地位卻差強人意,朝廷至少在理論上對商人抱歧視態(tài)度,譬如不許商人穿絲綢衣服和乘車,商人的后代不得仕宦為吏。與三十稅一的農(nóng)業(yè)稅相比,商人最關心的財產(chǎn)稅以一萬錢為起點,稅率達到百分之二十。
最嚴峻的時刻在漢武帝時代到來,因為和匈奴戰(zhàn)爭耗費巨大,朝廷加重了商人的賦稅,要求商人據(jù)實向政府呈報自己的財產(chǎn)數(shù)字,每二緡(2000錢)抽取一算(120錢),一般小手工業(yè)者,則每四緡抽取一算。商人的馬車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也要抽取一算。
當時有個經(jīng)營牧場而致富的商人卜式,這是個愛國的老實人,他看到國家缺錢,主動要求把一半的家產(chǎn)捐給國家,補充軍費開支。漢武帝大喜,當即示意有關部門,發(fā)起了一場“向卜式學習”的募捐運動,召拜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第十級爵),田十頃,布告天下,以示百姓?;实鄣挠靡猓亲屔倘藗兎抡詹肥剑腰S金白銀“自愿”地捐獻出來。
但似乎商人們覺悟不高,積極響應的人不多,導致皇帝龍顏大怒,于是一場空前的告緡運動拉開序幕。朝廷下令鼓勵老百姓舉報隱瞞家產(chǎn)、偷稅漏稅的奸商,一旦舉報情況屬實,朝廷將會把該奸商50%的財產(chǎn)獎勵給舉報人。
詔令一下,人心騷動。據(jù)《漢書》記載,中等收入以上的商人大體上都被告發(fā)而破產(chǎn),被沒收的財產(chǎn)以億為單位計算。自春秋以來逐漸繁榮起來經(jīng)歷秦末亂世后又在“休養(yǎng)生息”中恢復起來的民營經(jīng)濟遭受的幾乎是毀滅性打擊。
為了撈錢,漢武帝還在工商業(yè)掀起一股“國有化”浪潮,包括鹽、鐵、酒、漁等行業(yè)的商業(yè)活動都被禁止,朝廷各地設立國營廠,壟斷了鹽、鐵的收購和銷售,但是國營廠官僚習氣嚴重,制造出來的鐵器鈍得連草都割不動,老百姓不愿意買,官府強行推銷,成為百姓之苦。
漢武帝這一番折騰讓商人階層元氣大傷,當時一度出現(xiàn)了商業(yè)蕭條、物價飛漲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漢武帝濫用國家權力,強行查抄商人的財產(chǎn),給人以“勤勞致富快”不如“當官撈錢快”的印象。一些商人更產(chǎn)生了既然財富朝不保夕,不如吃喝玩樂把錢花光,或者拿錢買個官做,何必擴大生產(chǎn),成為盤中魚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