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辯證唯物論部分 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主觀的,能動的。 3.氣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語怪、力、亂、神: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離不開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 5.心外無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違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 6.按圖索驥:違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主觀主義觀點,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 7.畫餅充饑: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沒有認識到意識不能代替物質。 8.掩耳盜鈴: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違背了物質的客觀性。 9.智子疑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受主觀因素制約。人們必須以站在正確立場觀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事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11.不依規(guī)矩,不成方圓:事物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 12.審時度勢: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 13.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違背客觀規(guī)律必將受到懲罰。 14.目無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觀規(guī)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把革命精神同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堅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統(tǒng)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 1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人們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評論也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 18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 19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從哲學上看,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先有意識,后有物質,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屬唯心主義。 20恩格斯說:“一切觀念都來自經(jīng)驗,都是現(xiàn)實的反映——正確的或歪曲的反映?!边@句話告訴我們不管是正確的思想意識還是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 21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這句話告訴我們宗教觀念仍然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 2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币馑际钦f,宇宙萬物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承認世界是物質的,而不是意識的,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3“有信路路暢通,無信步步難行”體現(xiàn)了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4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崩顣r珍說:“人的記憶皆在于腦?!边@些論斷的共同點在于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作基礎。 25“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6“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評論也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 27“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體現(xiàn)的哲學觀點是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主觀符合客觀,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第二部分 唯物辯證法部分 ◆《淮南子》中說:“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這表明了事物內部各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边@段話說明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tǒng)率著部分,要求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的體現(xiàn),要求我們要從整體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 ◆“無風不起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體現(xiàn)的哲理是:因果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共同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對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兩句話都強調了任何事物都處在因果聯(lián)系之中,要求我們自覺樹立因果觀念,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亞里士多德說:“在任何狀態(tài)中或在某一狀態(tài)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著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理是: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體現(xiàn)了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lián)系;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 ◆“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 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守株待兔”錯誤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聯(lián)系當作必然聯(lián)系。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這句話肯定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聯(lián)系,但沒有看到因果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tǒng)率著部分,要求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是變化發(fā)展的。 ◆“世異同事異,事異則備變?!斌w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我國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至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白居易在《楊柳枝》中寫道:“古歌舊曲請君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禹錫在《楊柳枝詞》寫道:“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边@兩句詩體現(xiàn)的哲理是: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要開拓創(chuàng)新而不可因循守舊。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幾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萬事萬物都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之中。 ◆“刻舟求劍”的錯誤在于只承認物質而否認運動,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冬節(jié)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边@首詩體現(xiàn)了生物的運動變化是有某種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運動變化都是有規(guī)律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guī)律的。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tǒng)治力量就在于能夠認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guī)律?!边@段話表明的哲學道理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統(tǒng)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長,苗枯田荒?!苯o我們的啟示是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集中表現(xiàn)在它具有不可違抗性,要求我們必須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唐朝詩人杜茍鶴在《小松》中寫道:“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边@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新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要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边@句話告訴我們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边@種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否認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否認了物質決定意識,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不是風動,不是嶓動,仁者心動”這兩句話都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運動的,卻否認了是物質在運動,是一種典型的離開客觀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俗話說“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是否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效果。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睂@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制約。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泵珴蓶|說:“多思出智慧”。這說明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格爾說:“在純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這體現(xiàn)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從哲學上啟示我們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會向自己相反方向轉化。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一段話體現(xiàn)哲理是矛盾雙方依據(jù)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边@段話說明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互為存在條件。 ◆孔子曰:“愛人者則人愛人,惡人者則人惡人。”這一思想體現(xiàn)的哲理有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是客觀的;矛盾的雙方是不可分的;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理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 ◆“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體現(xiàn)了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有規(guī)律的。 ◆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首詩這樣寫道:“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歸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這首詩主要蘊涵的哲學道理是事物運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給人的哲學思考是:認識自然界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guī)律首先要掌握規(guī)律。 ◆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也輟廣”。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敝饕w現(xiàn)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規(guī)律辦事,先要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 ◆《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韓信據(jù)此背水一戰(zhàn),大敗趙軍;馬謖據(jù)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據(jù)《兵法》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這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孫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取勝者,謂之神?!睆恼軐W觀點看,這段話表明事物發(fā)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統(tǒng)一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边@主要說明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边@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兵來將擋,火來水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體現(xiàn)的哲理是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shù)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學使人善辨?!边@表明矛盾的特殊性規(guī)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質。 ◆“張冠李戴”、“良莠不分”、 “不分皂白”的錯誤在于抹殺了事物的特點,沒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世外桃源該多好。無奈風波添煩惱,只緣護盾米撾并、它是庸人愛自擾?!贝嗽姷腻e誤在于幻想沒有予盾,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諱疾忌醫(yī)”的錯誤在于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告誡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問題,是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告訴我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認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蓋矛盾。 ◆毛澤東說過:“將來有將來的兩點,現(xiàn)在有現(xiàn)在的兩點,各人有各人的兩點。總之,是兩點而不是一點。說只有一點,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告訴我們事物千差萬別的原因,就在于它們各有其特殊矛盾,這種特殊矛盾規(guī)定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宋代詩人盧梅坡在《雪梅》中寫道:“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边@首詩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寧說:“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边@句話體現(xiàn)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等要求我們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 ◆“吹毛求疵”的錯誤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問題抓不住主流。 ◆《孫子兵法》曰:“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斌w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沒有兩只相同的蒼蠅,沒有兩雙相同的手掌,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边@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對癥下藥”、“一娘生九子,連娘十個樣”共同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人先擒王”,杜甫這首詩所包含的哲學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牽牛要牽牛鼻子”、“好鋼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點子上” 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荷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體現(xiàn)的哲理是:雖然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會產(chǎn)生影響作用,要求我們要學會統(tǒng)籌兼顧,恰當?shù)靥幚砗么我堋?o:p> ◆蘇軾說“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人之?!睆恼軐W上看,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理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練》;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也?!辈牧现欣e的人和事說明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要重視內因的作用。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yè)上的成就所產(chǎn)生的影響具有辯證性;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意志品質影響著其奮斗方向和最終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和方法論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逼渲邪恼芾碛腥魏问挛锏淖兓l(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句話說明一切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fā)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句話說明一切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fā)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桔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斌w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事物的聯(lián)系是客觀的、具體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玉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這段話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起著加速作用,不能忽視外因。 ◆“名師出高徒” 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 ◆“欲速則不達”,“少時偷針,長大偷金?!?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一切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fā)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 ◆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shù)礁石和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睆恼軐W上講,這段話包含的唯物辯證法哲理是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言今日難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難于今日乎?”對這句話理解是:它揭示了新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它不懂得新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它看不到新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從來凱歌出艱難”體現(xiàn)的哲理是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體現(xiàn)的哲學原理及方法論:一切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fā)生,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漸”。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說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 ◆“過猶不及”說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边@句話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最終必定要戰(zhàn)勝舊事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边@句話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要認識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發(fā)展。 1.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聯(lián)系的觀點。 2.瑞雪兆豐年;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唇亡齒寒: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 3.花在樹則生,離枝則死;鳥在林則樂,離群則悲:事物的部分離不開整體。 4.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關鍵部分對事物的整體起決定作用。 5.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斷章取義:割裂了整體部分之間的關系,孤立地看問題。 6.舍卒保車:整體處于統(tǒng)帥和決定地位,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 7.未雨綢繆:把握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提高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8.坐井觀天:把部分當作整體的錯誤觀點。 9.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10.樹欲靜而風不止:物質具有客觀性,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12.少小離家老人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13.涸澤而漁: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堅持用發(fā)展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14.始則終,終則始,若環(huán)之無端也:沒有看到事物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15.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和向前發(fā)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16.刻舟求劍;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17.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性。 18.嚴師出高徒;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1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20.順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1.田忌賽馬: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fā)生變化,也能夠引起質變、當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結合時,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堤潰蟻穴,氣泄針芒;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3.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矛盾雙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4.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要不失時機地促成事物的質變,推動事物的發(fā)展。 25.好事多磨:事物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26.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為二的。 27.不見高山,不顯平川;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行,前后相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 28.不是魚死,就是網(wǎng)破:矛盾雙方是對立的。 29.和諧,就是美和善;萬事如意: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 3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堅持全面、一分為二的觀點盾問題。 31.物極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愛人者則人愛人,惡人者則人惡人;居安思危;蟬口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2.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因果聯(lián)系的普遍性客觀性。 3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果聯(lián)系的普遍性客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4.失敗乃成功之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35.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6.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量體裁衣;對癥下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7.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違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38.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39.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40.和而不同: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統(tǒng)一的。 41.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牽牛要牽牛鼻子;好鋼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42.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荷花好看也要綠葉扶持:次要矛盾對主要矛盾的解決產(chǎn)生重大影響。 43.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學會“彈鋼琴”;把握重點、統(tǒng)籌兼順:抓主要矛盾,不忽視次要矛盾。 44.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想問題辦事情應有所側重,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第三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這段話的哲學寓意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钡墓适?,實際上是對人的精神和能力的歌頌,主觀能動性是人區(qū)別于物的特點,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要求我們要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審時度勢”、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的是客觀規(guī)律、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但人在客觀規(guī)律、客觀條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客觀規(guī)律為指導,利用有利條件,改變不利條件,創(chuàng)造新的有利條件,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說明了想象的形式是主觀的。 ◆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边@句話蘊含的哲學道理是: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認識事物的本質。 ◆“隔行如隔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只看現(xiàn)象不看本質的體現(xiàn),要求我們必須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币笪覀儽仨毻高^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 ◆《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近。......此兵法之勝,不可先傳也?!边@說明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實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釣多識魚性,樵多知樹名”這幾句話共同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培根說:“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guī)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边@段話要求我們必須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边@句話揭示的哲理是認識來源于實踐;科學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意味著認識事物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恩格斯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边@句話說明由于實踐條件的限制,人們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孟子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边@一觀點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求我們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參加社會實踐,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他的觀點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边@段話體現(xiàn)哲理有認識是變化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應當相結合,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边@一句話表明:⑴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艱苦奮斗精神;⑵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⑶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jīng)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jīng)觀念地存在著”這段話表明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淺嘗輒止、固步自封: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觀點,違背了認識應當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第四部分 人生價值觀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安石說:“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訴我們享樂主義具有危害性,應該反對。 ◆德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理想的確立和形成,僅是理想通往現(xiàn)實之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要靠實實在在的實踐。 ◆馬克思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边@句話說明理想轉化為現(xiàn)實,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恩格斯說:“有理想的人,生活總是火熱的?!边@告訴我們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句話正確闡述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統(tǒng)一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范仲庵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泵珴蓶|評價劉胡蘭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兩句話共同體現(xiàn)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統(tǒng)一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樹立集體主義的人生價值觀。 ◆“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說明了貢獻和索取是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边@句話主要蘊涵的哲學道理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愛因斯坦說過:“成功等于艱苦奮斗+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睆睦硐虢嵌瓤催@說明要實現(xiàn)理想,必須經(jīng)過艱苦奮斗。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边@表明理想產(chǎn)生于現(xiàn)實的需要。 ◆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逼渲邪芾硎侨藨斶x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立志是事業(yè)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寶的旅程?!逼浜x是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實現(xiàn)要靠奮斗;“立志”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