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也是“文房四寶”之一。
硯是墨的佳偶。早在漢代就出現(xiàn)了磚硯、瓦硯,后來才逐漸有了石硯。到了隋唐,就有了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和山西的“澄泥硯”。端硯名列各硯之首,最享盛名。 端硯產(chǎn)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端州)市郊羚羊峽之柯山端溪一帶。隋朝在肇慶設(shè)置端州府,舊址在七星巖一帶,在那里至今還保留著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書《端州石室記》碑刻。端州所產(chǎn)石硯,故名“端硯”。 端溪產(chǎn)硯,名坑有十:一、老坑,水巖硯石,為端溪硯中之最優(yōu)秀者;二、麻子坑硯石,僅次于老坑;三、宋坑,次于老坑和麻子坑;四、坑仔巖,介乎老坑與麻子坑之間;五、梅花坑,亦名九龍坑,石質(zhì)近宋坑但較粗;六、綠端,一片青綠,較名貴難得;七、宣德坑,質(zhì)近宋坑;八、朝天巖,硯石紫蘭;九、白線巖,石分三層,各有特色;古塔巖,近似老坑。 端硯的石品,名堂繁多,各有特點,別具風(fēng)格,比較著名的有: 魚腦凍: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團(tuán)絮,觸之欲起。 蕩:若水在硯石中蕩漾。 青花:浮水觀之,若有蘋燥浮動其中者。以“微塵”為上,“鵝毛”次之。 蕉葉白:如蕉葉初展,白中青黃。 天青:如秋水乍晴,蔚藍(lán)無際。 翡翠:硯石中有翠綠色的點塊。 火捺:色紫紅微帶黑。 豬肝凍:色深于“火捺”,像似豬肝。 金星點:金色滿布,閃閃發(fā)光。 金銀線:黃紋為金線,白紋為銀線。 冰紋:峭壁瀑布,一瀉千尺。 石眼:石核如眼,色澤各異。 端硯的造型及藝術(shù)加工,更為考究。要點在于造型及藝術(shù)加工要與石品的特色密切協(xié)調(diào),出于自然。有“雕花硯”(精工雕花)、“三邊雕花硯”、“池頭雕花硯”、“雜形雕花硯”、“天然雕花硯”。此外,還有“太史硯”、“蘭亭硯”、“蛋形硯”、“平板硯”、“淌池硯”、“單打硯”、“斗方硯”、“走水硯”等。 端硯的使用和保養(yǎng)值得注意 養(yǎng)護(hù):端硯要配以硬木盒蓋,既雅觀又護(hù)硯。要“清水養(yǎng)石”,以保澤潤。 使用:要注意墨的質(zhì)量,用墨以不傷硯為原則。研墨須用冷清水,由慢而快,由輕而重,“打圈”或“拉鋸”各隨其便。 洗硯:“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洗硯可用皂角清水,用絲瓜瓤或蓮房殼、半夏片揩滌。既能洗的干凈,又不傷硯。 如硯中帶有“墨繡”,即硯池邊上的斑駁墨跡,久浸不浮者,這是古硯的特征,千萬不可洗刷掉或磨去。 端硯的特點,據(jù)《端溪硯史》稱:“體重而輕,質(zhì)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浮津耀墨,無價之奇才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