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亂
【人主誠明,以言取人,理也,以才取人,理也,以行取人,理也;人主不明,以言取人,亂也,以才取人,亂也,以行取人,亂也】語出《亢倉子·君道》。君主如果確實賢明,就是根據(jù)言論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根據(jù)才能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根據(jù)德行用人,國家也能治理好;君主如果不賢明,根據(jù)言論用人,國家也會混亂,根據(jù)才能用人,國家也會混亂,根據(jù)德行用人,國家也會混亂。說明領(lǐng)導(dǎo)者個人素質(zhì)的好壞是國家治亂的直接的決定因素。
【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語出《荀子·大略》。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勝過對財利的追求,便是治平之世;對財利的追求勝過對正義的追求,便是衰亂之世。義:正義。利:財利。克:勝過。
【凡欲為治者,無不欲其吏之清也】語出晉代傅玄《傅子·重爵祿》。凡是想使國家安定的,沒有不想使官吏清廉的。說明官吏清廉是實現(xiàn)國家安定的一個重要條件。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語出宋代呂祖謙《東萊博議·葵邱之會》。天下的形勢如果不強盛就必定會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發(fā)展就必定要倒退。說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勢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會長盛不衰,長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語出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國家的安定或者混亂,不在于一姓的興亡,而在于天下人民是痛苦還是福樂。意謂國家興亡取決于人民。治亂:安定和混亂。一姓:指最高統(tǒng)治者。憂樂:痛苦和歡樂。
【天下治,則人上行;天下亂,則人上文】語出《朱子語類·論取士》。天下安定,人們就注重品行;天下混亂,人們就注重文辭。說明人們的行為取向為政治形勢和社會風(fēng)氣所左右;也說明從人們的行為取向上即可見出社會政治狀況的好壞。治:安定。上行:注重品行。上,崇尚,注重。上文:注重文辭。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語出《宋史·岳飛傳》。文官們不貪取錢財,武將們不畏懼死亡,這樣的話,天下就太平了。意謂文臣武將如果都能奉公無私,國家就會安寧無事?!吨熳诱Z類·論官》:“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dāng)太平。”惜死:怕死。惜,吝惜,舍不得。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語出《老子》七十五章。老百姓之所以鋌而走險,是因為統(tǒng)治者過分地保養(yǎng)自己的生命,所以逼得老百姓鋌而走險。說明老百姓“輕死”,是由于統(tǒng)治者剝削太重、不顧人民的死活造成的。輕:不重視。厚:重,多。
【圣人之治,獨治者也;圣法之治,則無不治矣】語出《尹文子·大道下》。依靠圣明之人治理天下,只能使天下安定于一世;依靠至善至美的方法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安定。說明治國應(yīng)當(dāng)靠“圣法”而不能僅僅依賴“圣人”。獨治:一人治理;此指使當(dāng)世安定。圣法:最完美的方法。
【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語出《管子·霸言》。堯舜時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百姓;桀紂時的百姓,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百姓。所以,治與亂的根本原因是在上面。堯舜:唐堯和虞舜,古時相傳為圣明之君。桀紂:夏桀和商紂,古時暴君。
【至理之代官得人,不理之代人得官】語出《亢倉子·臣道》。天下大治的時代官署能得到適宜的人才來主持,天下混亂的時代人們能得到理想的官職來快意。意謂治世官得其才,亂世人得其官。至理之代:天下大治的時代。不理之代:天下治理得不好的時代。
【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語出《荀子·成相》?;仡欉^去的事情,自己引以為戒,治亂、是非也就可以認識了。戒:警惕。識:認識。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眾而禁不變者削】語出《韓非子·心度》。時代變化了,但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國家就會混亂;耍聰明的人多了,則禁令不改變的國家就會削弱。移:改變。能:才能,這里指耍聰明、玩弄智巧的人。
【亂極則治,暗極則光】語出清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xùn)》?;靵y到了頂點,就會變?yōu)榘捕?;黑暗到了極點,就會轉(zhuǎn)向光明。二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前途的堅定信念。治:安定。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治】語出《六韜·文韜·盈虛》。君主不賢明,那么國家就危險,人民就混亂;君主很賢明,那么國家就安定,人民就守法。說明領(lǐng)導(dǎo)者的品質(zhì)好壞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安危治亂。賢圣:賢良圣明。治:安定,此為守法之意。
【君使民慢,亂將作矣】語出《左傳·莊公八年》。國君使百姓放縱,容易發(fā)生禍亂。慢:放縱。作:發(fā)生。
【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語出《管子·治國》。社會安定的國家往往就富裕,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往往就貧窮。說明國家的貧富與國家的社會政治狀況有著非常直接的關(guān)系。常:經(jīng)常,總是。
【怨之所聚,亂之本也】語出《左傳·成公十六年》。怨恨聚集多了,是禍亂的根源。本:根本,根源。(來源:中國名言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