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茍、操、丑”等怪姓的“改姓”問題 譚汝為 2010年3月21日,應(yīng)山東齊魯電視臺編導李吉慶先生之邀,以嘉賓身份出席 “開講天下”專欄熱點談話直播節(jié)目——關(guān)于“茍、操、丑”等怪姓要不要改?。電視臺把三怪姓的四位當事人先后請入現(xiàn)場,他們是河南省登封縣男青年茍武沖及祖母、杭州男青年操海煌、濟南女青年丑傳瑩。三姓當事人分別陳述怪姓給自己造成的麻煩。尷尬或痛苦,但對待改姓,態(tài)度相迥:茍姓表示堅決改性,操姓、丑姓卻主張維持原姓。 反對改名的嘉賓是山東大學馮煒教授和濟南相聲演員王東風。支持改名的嘉賓是我和濟南一位市民。雙方唇槍舌劍,爭論激烈。節(jié)目顯示觀眾來電意見最后統(tǒng)計:同意改姓的1235人,不同意改姓的1692人,二者比例為73:100。 二、漢語俗語“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所隱含的語義,并非主張不能改姓,而用第一人稱表示自己行正立直,光明磊落,敢作敢為,真名實姓,絕不隱瞞推諉。 三、古往今來,改姓例證不勝枚舉。據(jù)史書記載,古代有變氏改姓、因賜改姓、避諱改姓、避禍改姓、外族改漢姓、音訛改性、省寫改性、收養(yǎng)改姓、入贅改姓等多種類型。僅以避禍改姓為例,如韓信倒霉,兒子逃往南粵,取“韓”字右半邊,改姓“韋”。司馬遷下獄,其家鄉(xiāng)同族人改姓避禍:有的在“司”字旁側(cè)加上一豎,改姓“同”;有的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 四、現(xiàn)代部分老革命者用化名,如王明姓陳、博古姓秦、洛甫姓王、彭真姓傅等?,F(xiàn)代部分文學家用筆名,如魯迅姓周、茅盾姓沈、巴金姓李、老舍姓舒、曹禺姓萬。——均屬改姓性質(zhì)。 五、怪姓尷尬多源于漢語諧音聯(lián)想。“茍”之詞義,一為草名,二為假如,三為隨意,四為姓氏,均無貶義;但諧音為“狗”,則煩惱叢生。茍姓后人表示:日常遭歧視,帶來諸多不便,甚至找對象也成難題。“操”字只讀陰平,意為品行;但諧音去聲為“肏”,則令人尷尬。“丑”為姓,乃地支的第二位。至于“丑陋”之“丑”,繁體寫為“醜”。“丑”“醜”同音,遂成玩笑口實。 六、對于“茍”姓后人來說,祖輩傳承的姓氏卻給自己帶來無法承受的心理負擔。據(jù)明人陳士元《姓鐫》六卷載:“(茍姓)一說五代后晉時敬姓避石敬瑭諱(而改為茍姓)。”因此“茍”改“敬”姓,于史有征,順理成章。 七、古代姓氏最基本功能是:區(qū)分血統(tǒng)、辨別婚姻,避免“同姓結(jié)婚,其生不蕃”,以保證人口質(zhì)量。時代發(fā)展使現(xiàn)代人的姓氏觀念逐漸淡化,多數(shù)人只把姓氏視為一種區(qū)分彼此的符號,而不再過分看重其血緣意義。在社會生活和執(zhí)法過程中,既要考慮歷史因素,不可擅改姓氏,也要尊重個別人改姓的合理請求。 八、茍姓部分后人強烈要求改姓為“敬”,理應(yīng)獲得支持。至于“操”姓、“丑”姓部分后人堅持不改姓氏,完全正當。一個人姓什么,應(yīng)遵照“姓從主人”的原則,由本人和本家族自己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