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史上的尷尬(11)——“以孝治國”的尷尬//史上的尷尬(10)——忠孝難辨

 3gzylon 2010-03-27
史上的尷尬(11)——“以孝治國”的尷尬 
[ 2010/3/15 17:33:00 | By: 海三洲 ]
 
15

 

“以孝治國”的尷尬

 

我很小就聽村中不識字的老人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心想《論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書重典,是非讀不可的。但粗通文墨后也只覺得有些意思,始終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治天下”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后來知道原來趙普協(xié)助趙匡胤策劃了陳橋兵變,是個開國重臣,趙匡胤黃袍加身后,他也做了宰相。趙匡胤死后,太宗匡義(光義)即位。據(jù)說有人在太宗面前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不過一部《論語》。太宗不信,便問趙普。趙普老實答道:“臣所知僅此而已,確實不超出《論語》一書。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定天下,僅臣以半部《論語》輔助陛下興天下。”后來趙普年老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櫥,果然只有一部《論語》。于是便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所謂美談。

我對“半部《論語》治天下”總有點懷疑?!m然也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原則性的東西,但就原則性來說,也不是半部或一部《論語》就夠用的。而事實上,趙普本身就因這“半部《論語》”很不夠用而遭遇尷尬:

據(jù)文瑩《玉壺清話》載,一天趙匡胤心血來潮忽然問大臣們:“素來說男尊女卑,可是,為什么男子要跪下行禮,而女子見面卻不行跪禮呢?”身為宰相的趙普支吾半天,竟無言以對。于是,前周舊相王溥的兒子王貽孫回答說:唐以前原是男女都行跪禮的。自武則天為帝,尊抬女子,女子才不跪了。趙普當時很是訕訕無趣。

葉夢得《石林燕語》又載:趙匡胤即位后想改年號為“乾德”,征求大臣們的意見。趙普即連聲稱贊,說得天花亂墜的好。決定改號乾德后,翰林學士盧多遜卻出班稟道:這年號偽周時曾經(jīng)用過。趙匡胤即命史官去查,果如盧多遜所言。歷代天子定號、改號絕不可與前朝、前代相同的。趙匡胤大為羞怒,就用御筆點畫趙普的臉,罵他枉為宰輔。趙普十分狼狽,可是回家后,由于是“御筆”所賜,又不敢洗。次日上朝依然帶墨。趙匡胤又氣又笑,方下旨讓他洗去。

     我們都說有宋一代,最重文教,文人學士地位最高。這真是我們的讀書人應該好好頌揚的時代。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普雖然沒念過多少書,但卻足智多謀,在向官兵們演講“興王易姓,雖云天命,實系人心”的道理時,多么慷慨激昂。于是趙匡胤不僅“嚴敕軍士,勿令剽劫”,而且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大概也怕其他大臣也有樣學樣吧,于是“杯酒釋兵權”了。兩次宴請石守信等大將和王超等各鎮(zhèn)節(jié)度使,勸諭他們釋去兵,罷鎮(zhèn)改官,多良田美宅,其天年,輕而易舉地消除了禁軍事發(fā)動和藩鎮(zhèn)據(jù)隱患,用統(tǒng)一集權之策,消了地方割據(jù)勢力,堵塞了歷史上外戚、妃、藩鎮(zhèn)、大臣宦官的專權奪權的漏洞。比起其他血流成河刀光劍影的興亡更替,這真是中國改朝換代的偉大創(chuàng)舉。但畢竟有負柴世宗的囑托,對原老板的孤兒寡母有點“那個”。而且更加在乎儒家的忠孝仁義,于是取得政權之后,馬上宣布“以孝治天下”。與晁蓋吳用他們智取生辰綱本質上并無二致的這班參與了或默認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將士們,鑒于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鎮(zhèn)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jié)制。一致認為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應該培養(yǎng)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要“崇建太學,教養(yǎng)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了。于是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而在這種以講究學問為榮,開口引經(jīng)據(jù)典的環(huán)境里,只知半部《論語》的趙普便很有點吃不消了?;蛟S,他那種“無言以對”的情形已經(jīng)實在不少,被太祖“御筆畫面”在朝堂上又廣為傳頌,便難免頗有點耿耿于懷了。其實,從中已經(jīng)清晰地看出他的牢騷不平與言外之意:我讀書不多,就算我讀書范圍只是區(qū)區(qū)一部《論語》,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也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纯船F(xiàn)今滿腹經(jīng)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但哪個又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半部《論語》治天下”雖出于趙普一句老實而帶有牢騷的話語,牢騷中不免帶點尷尬,事實也證明,中國治亂的反復,一部半部《論語》是沒有多大作用的。但話說回來,“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讀書多少與搶奪天下起碼沒有多大關系。但如果要擺擺架子,像模像樣地“治理”天下,則起碼要讀點書的。在這一點上,(趙)“普略不隱”,起碼是個老實人。

趙普老實而居高位,在講求學問的北宋是難免尷尬的,但其實之后的趙光義他們,比之趙普有一更為尷尬的事——那可是趙宋皇朝的難言之隱——

只熟讀《論語》的趙普,但作為參與“杯酒釋兵權”的重臣,一方面作為“杯酒釋兵權”的參與者、重要的開國功臣,另一方面也應該是趙匡胤兄弟皇位易主的見證人。他是關涉中國歷史上重大疑案的重要人物,是這個重大疑案的見證者。

976年,趙匡胤崩,關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fā)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太宗有很大的關系。
   
按照官方的說法,趙匡胤自然是死亡的。據(jù)說杜太后降下鈞旨以后,趙匡胤已命趙普擬了傳位詔書,并“藏之金匱”,趙光義(匡義)是篤定要繼兄位登大寶的,根本沒有必要要搞謀殺。
   
由于史料闕如(這闕如的恰恰是至關重要的),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jīng)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相,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毫無疑問,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里,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jīng)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于靈前繼位。
  《燼余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于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里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光義,于是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后,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后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
  另外,據(jù)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后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趙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于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jù)。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chǎn)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里睡覺。太監(jiān)、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圣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么?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jiān)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的真?zhèn)巍?span lang=EN-US>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后去世,也不會出現(xiàn)后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后才列舉證人、公布出來的。為什么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

還有更使人對趙光義非議的疑點。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guī)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幼子趙德芳(僅26歲)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后,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fā)喪。這些又都是偶然的嗎?
  最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后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后代。這里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因為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后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并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于是趙構終于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并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

我寧愿相信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因為中國自堯舜禹的“禪讓”的傳說后,從未出現(xiàn)過為了國家安定國君主動實行什么“兄終弟及”的好事(三國時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時候說,現(xiàn)在才理解堯禪讓給舜的滋味?。?。何況“兄終弟及”的時候這個兄的長子已經(jīng)30歲,幼子已經(jīng)26歲。何況“兄終弟及”后這兩個皇子又不明不白地死去!

不管怎么說,這已經(jīng)是“以孝治國”的大宋皇朝的一個莫大諷刺。

其實,皇家的兄弟甚至父子相殘的事歷朝歷代都不缺乏。趙家天子之前的唐朝是這樣,趙家天子之后的明朝也是這樣。其實,漢朝也是這樣,秦朝也是這樣,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是這樣!你看那老辣的鄭莊公和蠻干的公叔段兄弟的相互殘殺,之后鄭莊公掘地與其母“黃泉相見”的這一出大戲,相殘的源頭當然由于姜氏的偏心,但其根源在于家(兄弟)國(朝廷)利益分配的不可能公平也不可能消除原本固有的矛盾。而主張“法、術、勢”的韓非子就非常明確地教導君王們:“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改變)主位”——這不明明白白地告訴為君者說,官場就是惡虎相爭的角斗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時刻緊握權柄,時時準備著抑制和殺戮啊。只不過太祖趙匡胤由于兄弟關系太好而暫時放松了警惕而終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光輝之下的齷齪

 

如果“燭影斧聲”是確鑿的,那么趙光義也是依前朝舊例,學學唐太宗李世民。只不過李世民做了勇于擔當,趙光義做了不敢出聲而已?!鋵嵲?#8220;有樣學樣”中,宋太宗也是后后之人,李世民成功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兄弟,迫父退位,他的兒子(原太子)李承乾很快就想照本宣科,也想一舉干掉弟弟李泰,結果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貌似忠厚老實的李治取代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中國人愛說“兄弟如手足”,但皇家的兄弟真有“手足情”的實在不多。

那么,父子的“骨肉情”又怎么樣呢?

應該說,皇帝父子之間像漢武帝父子(劉據(jù))這樣大打出手的不多(亦非本愿),但在“朕”的巨大利益誘惑面前,很多時候做出的超乎常規(guī)的事也是很尷尬的?!驼f偉大的唐太宗與其繼承人李治之間,也有其光輝之下的齷齪。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中國的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武媚娘了。

武媚娘(當時的名字闕如)入宮時僅14歲。被唐太宗封為才人最多也就14-15歲。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得立。此時李治年20,武媚娘年26,已入宮十有二年。而且,此時得以侍奉太宗之側。我們不得不挑明那有點“那個”的事實:武媚娘其實已經(jīng)被李治的老爸唐太宗“幸”了N次了。而更加“那個”的是,這個諳熟侍奉陛下的武媚娘充分運用她的勾人魂魄的嫻熟技巧,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時機,把這個面似忠厚卻色膽包天的年輕太子李治搞得神魂顛倒,就在侍奉他即將告別人世的父親太宗眼皮底下,兩人干起了那齷齪之事。這個武媚娘大概深諳曲徑通幽、引人入勝之道,有了那一腿后,這年輕皇帝李治便再也不能割舍。于是唐太宗死后,武氏便依唐后宮之例,便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了。于是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yè)寺進香之時,李治與這武媚娘便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了。于是,唐高宗孝服期滿(永徽二年即651年五月),武氏便再度入宮了。于是才有后來的紹儀、皇后、二圣、則天皇帝的輝煌故事。

——我們在評價帝皇功過的時候,往往將其功過與品格混為一談。如說到武則天,竟也有人因為其治理天下的功勛而肯定她是個好妻子。不錯,平庸的李治如果沒有武則天的協(xié)助,“永徽之治”可能要大打折扣。而且,按照古今的規(guī)則行事,武媚娘都沒有成為皇帝的可能,為了做皇帝,她只有在夾縫中打破所有規(guī)則,將不可能成為可能。她有超常的智慧,而且健康長壽(39歲生李旦;82歲去世,高宗李治30歲左右便患風眩頭重之病也是其攝政的重要原因)。但不管怎么說,我們都不能肯定她為了嫁禍于王皇后而將親生女兒殺死,為獨攬大權一再幽禁兒子甚至逼死太子李賢等喪盡天良的行為。盡管她的政績顯赫,但我們也不能抹殺她重用酷吏實行恐怖統(tǒng)治的事實。在她的淫威下,她的兒子們也只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欲哭無淚(垂拱二年(686)正月,63歲的“武太后”欲“復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讓”)。

無限的權力誘惑使得天然而神圣的骨肉之情蕩然無存了。

那偉大的唐代尤其是“開元之治”時代,是我們中國人足以自豪的光輝時代,那主角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更有其尷尬的齷齪。

盡管我們的白居易先生的《長恨歌》將李楊的“愛情”寫得纏綿悱惻,但文學的煽情不等于生活的真實,李楊的“愛情故事”實際上是有悖人倫的,齷齪的。

史載,唐玄宗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huán)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huán)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楹螅瑑扇颂鹈喇惓?。

然而皇帝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竟要占為己有(此時楊22歲,玄宗則56歲)。唐玄宗看上楊玉環(huán)時,她已經(jīng)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也沒有衛(wèi)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么“人倫之理”。但這畢竟是皇帝老子憑借無上權力搶奪兒子愛妻的很不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臺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并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huán)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jīng)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并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huán)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huán)便專寵后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也都是皇后級別。

李商隱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杜f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而透過李隆基搶奪兒子心愛女人的故事,我們不是更相信黃宗羲說皇帝就是“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其“一人之產(chǎn)業(yè)”;“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一人之淫樂”,并“視為當然”的事實么。
 
史上的尷尬(10)——忠孝難辨 
[ 2010/3/13 16:19:00 | By: 海三洲 ]
 
15

忠孝難辨

 

“廢長立幼”往往不利封建皇朝的穩(wěn)定。但從選擇最佳的目的出發(fā),長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看看同為一代梟雄的三國之主曹操、劉備和孫權的選擇繼承人也挺耐人尋味(用李宗吾先生刻薄的話來說,曹操夠“黑”,劉備夠“厚”,而孫權兼有操之“黑”、備之“厚”,因而誰也奈不了誰何)。毫無疑問,三國的興衰成敗,除了操、備、權自身外,也要看其繼承人的才干與素質。

應該說,曹操的文治武功要高出劉備和孫權一籌。正因為曹操的更合理的政策得以繼續(xù)實施,魏國雄厚的實力才使得不自量力的蜀國在多次北伐后將國力消耗殆盡。在生靈涂炭百廢待興的年代,曹操的為人處事也比劉、孫更務實。史載曹操“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xiàn)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后來曹操不得不下令反對這種弄虛作假之風)。曹操的遺囑都體現(xiàn)其一貫儉樸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操還規(guī)定了自己“后宮”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這樣智謀出眾而作風務實的曹丞相在培養(yǎng)和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也比劉備、孫權高明得多。有人說長子曹丕的順利繼位,是因為曹植咎由自取。因為他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立刻就被處死;妻子也因衣服太華麗違反了曹操提倡節(jié)儉的命令被砍頭)。但在對人品的判斷上,曹操也并不那么英明。《資治通鑒》卷六八載有曹丕、曹植兄弟政治角逐之事,就頗耐人尋味:

(曹)植性機警,多藝能,才藻繁瞻,(曹)操愛之……(曹)丕使人問太中大夫賈羽以自固(穩(wěn)固太子之位)之術(辦法),羽曰:“愿將軍恢崇德道,躬素士之業(yè),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操出征,丕、植并送路側。植稱述功德,發(fā)言有章,左右矚目,操亦悅焉。丕悵然自失。濟陰吳質耳語曰:“王當行,流涕可也。”及辭,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感噓欷,于是皆以植多華辭而誠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飾;五官將(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稱說,故遂定為太子。

一代英雄豪杰曹操,一生“唯才是舉”,他應該是很疼愛自己“才高八斗”的兒子曹植的,但在這“德行”的評判上,也難免受被曹丕那泡虛偽的眼淚征服,也“感噓唏”了。如果知道自己這么容易被欺騙,也應該感到尷尬的吧。當然,這里并不想評判太子曹丕與陳思王曹植的優(yōu)劣。但一上臺就“相煎”兄弟的曹丕,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忠厚之輩,盡管他在父親出征時極盡“流涕”之能事。

一個人掌握著道德品行的最后裁判權,評判的結果便往往不太可靠。即使“圣上”英明,也難保出現(xiàn)道德評判失之公允合理的時候。在政治斗爭中,勝利者往往不是“忠孝者,失敗者也不一定就是不忠不孝者(當然,反之也成立)。

聰明的曹操如此,同時的劉備、孫權又如何呢?

    “厚”主劉備“三顧茅廬”以德、以義感諸葛亮而得王佐之才,使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似乎很有眼光。在《三國演義》中除了他急極了要報殺關羽之仇外,似乎一生中并無什么大的判斷失誤。但這個念念不忘“復興漢室”的“劉皇叔”,他的“家教”卻是完全失敗的。史上對其另兩個親生子(永、理)沒有多少敘說,他選擇接班人似乎完全從穩(wěn)定出發(fā),雖然“阿斗”劉禪平庸,也絕不廢長立幼。雖然由于諸葛亮管得太多而沒有劉禪多少發(fā)揮的機會,但似乎劉太子的確缺乏歷練,而在司馬昭處“此間樂,不思蜀”的話,不能不令人慨嘆,劉備雖無恥而有大志,而劉太子卻一點志氣也沒有!

另一個被辛棄疾稱贊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在“忠孝”的裁判上又怎么樣呢?也同是《資治通鑒》,也就分明的記載著:

吳太子和與魯王同宮,禮秩如一,群臣多以為言,吳主乃命分宮別僚,二子由是有隙。

衛(wèi)將軍全琮譴其子寄事魯王,以書告丞相陸遜,遜報曰:“子弟茍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

魯王曲意交結當時名士。偏將軍朱績以膽力稱,王自至其廨,就之坐,欲與交好;績下地住立,辭而不當。……

于是自侍卿、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舉國中分。吳主聞之,假以精學,禁斷賓客往來,……

吳主長女魯班適左護軍全琮,少女小虎適驃騎將軍朱據(jù)。全公主與太子母王夫有隙,吳主欲立夫人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shù)饞毀太子。吳王寢疾,遣太子禱于長沙桓王廟,太子妃張休居近廟,邀太子過所居。全公主使人窺視,因言“太子不在廟中,專就妃家計議”,又言“夫人見上寢疾,有喜色”,吳主由是發(fā)怒,夫人以憂死,太子寵益衰。

這一場危及丞相陸遜等大臣的皇位角逐也照“常規(guī)”在孫權生前就隆重揭幕了,到孫權“寢疾”之時達到白熱化。由全公主直接造謠中傷,太子寵衰,后來雖然陸遜、顧桓等人極力勸阻,孫權還是幽禁了太子孫和,立了寵愛有加的夫人之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有“寢疾”之后,心理變得過于敏感、多疑)。魯王霸也成了犧牲品。當然,孫亮未必就庸于孫和,但后來的吳國內亂不斷,恐怕與這太子之爭,與孫亮過于年幼有關(登位時年僅十歲,被孫琳迫死時僅十八歲)。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shù)名臣死于非命。自孫登夭折后,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后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雖然昏聵的孫權也有忠厚的一面,但年老的糊涂還是掩不了其昏聵的尷尬。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樣說來,下屬對他酒后的話語,便只能當他放屁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