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揚起全世界演奏旋風,用琴聲醉倒世界無數(shù)樂迷;
超人氣鋼琴玩家——馬克西姆,生涯首演LIVE SHOW全記錄 在這份現(xiàn)場演奏會的DVD中,您除了將看到馬克西姆演奏他在[鋼琴玩家>首張專輯中的多首暢銷曲目外,也還會聽到他演奏四首純古典的鋼琴獨奏音樂。在這四首作品中,他挑了一首現(xiàn)代克羅地亞作曲家的作品,技巧非常艱難,此外還挑了一首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展現(xiàn)他精彩的古典訓練身段。而片尾的Encores(安可曲)更再彈一首純粹鋼琴獨奏的野蜂飛舞的飛行古典版本,用比改編曲更快上一倍的速度展現(xiàn)他驚人的技巧。另外您也將第一次聽到馬克西姆以他貴族般的氣質(zhì)彈奏蕭邦的夜曲,展現(xiàn)出那種迷人的鋼琴詩人風情。 很久以前,一個周末的晚上在央視看到馬克西姆,直觀的感覺是個子高高的,人很帥氣,靜下心來聽他的琴聲,便會沉迷于那可以令石頭落淚的《出埃及記》,令人眼花繚亂的“飛行版”《野蜂飛舞》……其實如果拋開一切,我是說,當我們經(jīng)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時候(或許你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也許你能贊同我的這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不再是政治家、音樂家、演奏家……或是某某領(lǐng)域的精英,或是無名小卒……到那時候,我們都只不過是一個赤裸裸的人,沒有地位、頭銜等等,就如同戰(zhàn)場上的子彈不會區(qū)分農(nóng)民的兒子與將軍的后裔一樣。那么,即使在那個時候,我仍然會欽佩馬克西姆僅僅作為一個人,在戰(zhàn)火中每天堅持練琴十個小時的定力,這也是我對馬克西姆、對他的琴聲特別鐘愛的原因之一。 相信馬克西姆的很多曲目大家已經(jīng)相當熟悉了,這里我想特別推薦的是《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和《蕭邦:降D大調(diào)夜曲》,這兩首樂曲在并沒有收錄在馬克西姆的第一張專輯中,相信喜歡《貓和老鼠》的朋友一定對湯姆版的《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記憶猶新,湯姆上下翻飛的樣子著實可愛,那么在這里,我們還是好好欣賞一下馬克西姆這個版本精致的音色明亮度吧。而肖邦的夜曲,我相信馬克西姆的版本絕對是一劑可以令人上癮的“毒藥”。 曲目: 01 野蜂之舞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02 格里格鋼琴變奏曲 Griong’s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03 韓德爾<薩拉邦德>變奏曲 Handel’s Sarabande *04 克羅地亞幻想曲 Croatian Rhapsody 05 出埃及記 Exodus Emest Gold 06 巴隆尼斯之舞 Dance of the Baroness Franco Parac 07 蕭邦:降D大調(diào)夜曲 Noctume in D flat major Chopin 08 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Hungarian Rhapsody No.2 Liszt 09 克勞汀幻想曲 Claudine Tonci Huljic 10 漢娜之眼 Hana’s Eyes Tonci Huljic 11 新樂園 Wonderland Tonci Huljic 12 蕭邦:革命練習曲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 Chopin 13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Rachmeninov 14 古巴!古巴!Cubana Cubana Tonci Huljic 15 野蜂之舞(鋼琴獨奏原版) 樂曲介紹:
01.野蜂飛舞 找尋不到出路,在花叢中穿梭,焦急來去的黃蜂,吃力地顫動著四片透明的翅膀,在圓鼓鼓的肚子上涂著黃黑相間的斑紋;頭頂上亮得叫人暈眩的太陽,發(fā)出一陣又一陣的熱浪;讓所有回家的氣味信息都被蒸發(fā)在花叢里,看不到任何一只黃蜂的蹤影,一心只想回窩的黃蜂,心跳越來越快,在葉片和枝干間跌跌撞撞,忽然一頭就撞到一片蜘蛛網(wǎng)上,四周忽然靜了下來,黃蜂卻動也不能動,小小的翅膀掙扎著,只聽到心跳聲……所幸,這是一片廢棄的蛛網(wǎng),三兩下就被黃蜂掙開了,它又繼續(xù)飛起來。這一次它往上飛去,看到了蜂巢,士氣一振揚長而去…… 《野蜂飛舞》這首曲子因為出現(xiàn)在電影《鋼琴師》中,被那位淪落到酒店,失去了自信和神智的鋼琴家David Helffgott彈奏而再度被人們注意到。這原來不是一首鋼琴樂曲,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歌劇《沙丹王的故事》(Skazka或Tsar Saltan)中的一段音樂,而且還是由人聲與管弦樂團合作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后有很多作曲家將之改編成鋼琴獨奏曲或其他樂器演奏的版本。馬克西姆的版本將和弦的部分大半交給樂團處理,鋼琴專注于那prepetuum mibole的主題上,再利用兩手交叉切換主題彈奏的方式,技巧在銜接左右手進的力度必須平均;當只有鋼琴獨奏時,這首樂曲的處理會更多靈活而自由些,但由于必須配合樂團,鋼琴的必須從頭至尾維持一致,不能在一味加快的情況下將樂團拋在后面,這時事先的排練和鋼琴家的自我控制就很重要了。 02.格里格鋼琴變奏曲 讓藍色的火花,在冰雪覆蓋的冬夜里亮著吧,這樣可以照亮整個在北海之濱狂歡的舞會,舞會上,只有沙沙的浪聲和大的嚇人的圓月,比探照燈還要兇惡地瞪著一個人的舞會。月亮下,獨舞人的影子像利刃一樣切割著沙灘;黑白是那么的分明,當影子劃過起伏的沙丘時,那時長時短的變化,就像配合著舞曲的節(jié)奏在律動著…… 雖然曲名直接稱為格里格鋼琴變奏曲,這首改編的現(xiàn)代舞曲卻只用到這位挪威作曲家這首曲子中第一樂章兩個主要主題,由此發(fā)展成一段快速的電子舞曲。格里格一生只寫了這一首協(xié)奏曲,這是他在不顧家人反對娶了自己的表妹后的創(chuàng)作。此曲在近代,因為其長度及性格與舒曼的另一首鋼琴協(xié)奏曲相當,而經(jīng)常被放在三十三轉(zhuǎn)的唱片的兩面,更因此而連帶的成為眾人熟知的浪漫派協(xié)奏曲。但是在二十世紀初,這套作品卻不是那么廣為人知,雖然在北歐和英國相當受喜愛,但是主流的鋼琴家并不認為這是一首具有重量和經(jīng)典地位的作品,可是因為唱片的帶動,此曲一開關(guān)那八度音下行的分解和弦,成為許多人對浪漫派音樂的典型印象,而這正是馬克西姆選中的主題。 03.韓德爾薩拉邦德變奏曲 又是一場城堡里無聊的晚宴,公主踢著長裙這么想著,她一穿好晚禮服,端上慣常面無表情的臉孔,隨著待從的帶領(lǐng),來到宴客廳的樓梯前,在喧鬧的賓客聲中,一步步走下富麗堂皇的大廳。樂團奏起莊嚴的歡迎曲,可公主的心情卻已經(jīng)飄到舞會開始后瘋狂作樂,她想要一首又一首的圓舞曲中讓自己忘掉這宮廷生活的拘束和乏味,如果可以,就這樣一圈又一圈地轉(zhuǎn)吧…… 這首薩拉邦德舞曲從一首大鍵琴獨奏曲躍升為享德爾除了哈利路亞大合唱以外最有名的代表作,從電影《Barry Lyndon》以及《Escape from New York》中引用這首作品的管弦樂編曲以后,這首樂曲脫了巴洛克宮廷音樂的簡樸面貌,獲得一種悲壯的亂世情懷。原來收錄在享德爾第四號D小調(diào)大鍵琴組曲中,弦暗示變奏主題的樂段。薩拉邦擺舞曲和夏康、帕薩卡格利亞舞曲一樣,是以低音作為變奏基礎(chǔ)的西班牙樂曲。其愿意是“吵鬧,喧囂的”,這是十二世紀占領(lǐng)西班牙的摩爾人在宮廷中演奏的音樂。最早薩拉邦德之名,指的是一種中美洲帶有鳥嘴的笛子。這種樂器在十六世紀被葡萄牙人從南美洲的瓜地馬拉帶回歐洲,并于十八世紀傳到法國。第一位跳這種舞的女孩,據(jù)說只用一個響板再和著笛聲跳著慢舞,因為太過動人,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禁止這種舞曲繼續(xù)演出,卻因此讓其他地方的人更為好奇,最早這種舞曲和夏康舞曲是同一類音樂。 04.克羅地亞幻想曲 在戰(zhàn)火摧殘后的斷垣殘壁中,開著一朵小白花,說不出名字的小白花,在風里微微地搖曳,它看著人們來來去去,看著戰(zhàn)車、坦克威脅著要摧毀它的根和泥土,也看著飛鳥偶爾慌張駐足,想在人煙散盡的石縫中找尋一點面包屑……只有夜晚來時,它才看得到平靜,在這塊緊臨著波羅的海的土地上,這些年星光特別的璀燦,想是霓虹、車水馬龍都已散去的緣故,這樣的夜里,當然有一點點的悲傷,卻是清靜比悲傷多。 這首曲子是專輯制作人特別為馬克西姆所寫的,樂曲的基本動機非常的簡單,就是建構(gòu)在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和弦上的三音主題,這個和弦讓人想起新世紀鋼琴手George Winston為專輯十二月所寫的第一首曲子,是因為那首曲子這么特別的起始和弦,才會具有這么特殊的情緒意義的。 05.出埃及記
配樂家Ernest Gold這首為1960年版《出埃及記》電影所寫的配樂如今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的經(jīng)典了。在當年這份配樂還贏得奧斯卡獎,也幾乎是電影百年來最為人知的作品。當初這部《出埃及記》的導演是Otto Preminger,演員包括了保羅紐曼等人;配樂家當年為了配合故事的主題,特別參考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民謠音樂,寫成這部片子的音樂。而這首《出埃及記》作為片中的主題曲,也同時贏得當年葛萊美獎最佳歌曲,其原聲帶也在告示排榜上蟬聯(lián)了十四周冠軍。 06.巴隆尼斯之舞 克羅地亞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不過,有一些人和克羅地亞其實是有很深的淵源的。十八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雙親是克羅地亞人,至今在克羅地亞,打開電話簿,會發(fā)現(xiàn)名字拼音念起來叫海頓的人還是很多,因為這在克羅地亞燭個通俗的姓,而海頓的作品中也經(jīng)常引用克羅地亞民謠,而因為華沙肖邦大賽引起全壞矚目的鋼琴家Lvo Pogorelich其實不是蘇聯(lián)人,而是克羅地亞人。作曲家法蘭諾帕拉茲出生于1948年,是札格瑞布音樂學院作曲第畢業(yè)的當代作曲家,后來也到過意大利留學,他的創(chuàng)作混用了現(xiàn)代語法和克羅地亞傳統(tǒng)音樂的趣味。然而,這首《巴隆尼斯之舞》,卻很明顯是受到李斯特的第一號魔鬼圓舞曲的靈感啟發(fā)寫成的。而這首作品也很顯然是以精煉的鋼琴語法來寫成的,所以很適合擁有艱難技巧的鋼琴家來詮釋,我們可以從馬克西姆的演奏中知道,他選擇此曲,一方面想讓世人了解克羅地亞也有杰出的作曲家,一方面也可以展現(xiàn)他的出色技巧。這首作品中有很艱難的大跳躍的彈奏,還有左右手不對等節(jié)拍的彈奏,把浪漫派傳統(tǒng)琴技運用到現(xiàn)代和聲和結(jié)構(gòu)中,是現(xiàn)代音樂中到鋼琴技巧的作品。 07.蕭邦:降D大調(diào)夜曲 要彈奏這首樂曲,需要相當高難度并完整的技巧,那是對于音色變化細膩的控制與音量的巧妙運用。這首夜曲從頭至尾幾乎都壓抑在弱音到極音的音量之下,就連尾曲繁復的裝飾奏,也都在如夢似幻的音量中,不容被吵醒,有位音樂學者就說:“這首樂曲是這么的細膩和精巧,輕柔的感情微微地隨著感傷波動著,像水波一樣一圈圈地蕩漾出去,這甜蜜的感覺就像毒藥一樣讓人上癮,在這毒藥之中,卻讓不想去飲巴赫和貝多芬這樣的解毒劑。”馬克西姆用很健康的手法彈奏這首夜曲,他不過份耽溺于慢速度中,一開始所選的速度就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在這樣的速度下,要維持到尾曲快速的十六音符裝飾音依然維持珠玉一般的音量與催眠的音量,是非常難的,但他卻很成功地做到,同時也維持了此曲不致過于感傷和落入俗套。 08.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一共寫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這些是他以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旋律,依自由手法譜成的超技作品。基本上每首匈牙利狂想曲中都會用到幾種傳統(tǒng)吉普賽音樂的舞曲:慢速度而帶有感傷色彩的Lassu的快速奔放的Frisca。在這首第二號狂想曲中,慢速度的Lassu模仿匈牙利特有的洋琴(Dulcimer)演奏的風格,彈奏出一段感傷的旋律。接著則以快步的Frisca在高音部分像催眠一樣的回旋著,充分運用到鋼琴高音部類似鐘聲一般的效果,音樂所動用到的彈奏技巧和李斯特改編自帕格尼尼的《鐘》練習曲有很類似的地方,就是在兩個八度之間用右手的大小拇指輪流在大跨度上彈奏出旋律。 馬克西姆深知這首樂曲的特色,在高音域的地方維持了非常精致的音色明亮度,那是要靠正確觸鍵才能維持的。而從這份現(xiàn)場演奏也可以知道馬克西姆是一位極有希望的鋼琴家,因為他能夠預測自己演奏實力在現(xiàn)場可能表現(xiàn)出來的實際程度,再適度針對自己的彈奏速度控制自己的精確度,這樣下來,即不會為了炫耀技巧一味追快,而彈出太多錯音,又能在適當?shù)乃俣认掳殉肿非撵偶既の?,讓樂曲進行時不致因為過于小心翼翼而落得乏味,這就是一位有經(jīng)驗的鋼琴家。 09.克勞汀幻想曲 在水邊,迷朦的霧色升起,籠罩在蔥郁的森林上,那原來像是祖母綠的蜿蜒的綠意霎時成了翡翠般亮著的水氣,精靈仙子乘著夜色,來到水池邊,落在鹿群中間,有幾隹精靈則灑著金粉,讓池水漾起五光十色的繽紛,一個屬于精靈的夜,就這樣開始了。 這首克勞汀幻想曲的旋律雖然簡單,但是作曲人還是不忘在其中讓馬克西姆的鋼琴技巧有發(fā)揮的空間,你可注意到音樂里左手的分解和弦最高音是三個相連的中音主題,用來和克蓮汀的甜美主題相呼應,而馬克西姆不管是在處理這首中音主題或是右手的上行裝飾音階,用的都是非常認真的古典手法,而沒有受到輕音樂演奏風格的影響,他的觸鍵音色和對于裝飾音的彈性速度運用,都很謹守著古典學院的嚴格要求,注意在這些音階里的分配是均勻的,沒有落拍也沒有搶在小節(jié)拍線之前就彈完。 10.漢娜之眼 在墨西哥的小鎮(zhèn)上,有一位長著一雙動人黑色眼睛的姑娘,那是混著印地安人和西班牙人血統(tǒng)的女郎,她獨自守著父母留下來的酒館,在這個很久才會有一兩個旅客前來住宿的公路小站旁,每天望著無邊黃沙外的落日和月亮;偶爾她的心里也會有悸動,希望有一天,一位長著讓她心動藍色眼睛的青年,前來將她迎娶,帶她離開這個孤單的小鎮(zhèn)…… 這首略帶著感傷色彩的作品,將鋼琴演奏音樂推向一個新的方向,讓我們知道我們離開所謂理查克萊德曼和新世紀的鋼琴音樂已經(jīng)有很遠的距離了。在長段的分解合弦兜轉(zhuǎn)不出來的曲風,始終不露出主題卻已經(jīng)營出氣氛的作法,讓現(xiàn)代人的耳朵更能夠自由想像自己需要的情景,而不再需要那么甜膩,把話說滿,把感情寫白了的舊式語法。而曲中適度的混進不算容易的古典鋼琴技巧,顯示馬克西姆對自己琴藝的信心和不偏離古典訓練太遠的鋼琴用心。 11.新樂園
是回家的時候了,夕陽掛在遠處海天交接處,映得海面一片橘色暈紅,迎著海風,延著一排排的椰樹,在同搶著升起的月亮和星星比賽到達的速度;歸途的心情是快樂而無牽掛的;麻雀在頭頂上爭吵著,一群群地搶著椰樹的頂梢找到棲身的地方,嘰嘰喳喳的聲音快樂得就像回家的孩子一樣吵鬧。 這首曲子和馬克西姆本人的音樂性格非常不相像,活潑中帶著一種在賭城的華麗歌舞秀中走馬觀花一般的趣味,而曲中用到的古典鋼琴手法也較少,比較接近六、七十年代復古的演奏曲風。 12.蕭邦:革命練習曲 這首練習曲因為肖邦在聽聞華沙為反抗帝俄統(tǒng)治而舉行的革命被俄國派兵鎮(zhèn)壓,革命行動功敗垂成,愛國心切的因此寫下這首練習曲,乃有革命曲之名。這份改編曲加進了管弦樂,但鋼琴的基本素材和難度與原曲差異并不大,馬克西姆還是要擁有彈奏原曲的能力才能與管弦樂團合奏此曲,所以管弦樂團的幫助并沒有讓他的演奏容易,而您也可以從馬克西姆的演奏中知道他自己是對原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后才選擇彈奏此曲的。馬克西姆的手很大,很多李斯特的大跨度跳奏對他來說都相當輕松,而在彈奏這首樂曲中的幾個和弦也顯得毫不費力,且八度音的凌厲也完全符合樂曲的要求,這顯示他是一個基礎(chǔ)學院訓練相當完整的鋼琴家。 13.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馬克西姆在這份現(xiàn)場演奏會中說這首曲子是他在整張專輯中最喜歡的一首曲子,但先前他也承認,他在灌錄這張專輯之前并沒有機會練習這首樂曲。其實這首曲子的作曲家和他一樣也是俄國人(克羅地亞原也是俄國的屬地),此曲是拉赫瑪尼諾夫來到西方國家以后才完成的。當時因為他的第四號協(xié)奏曲首演不如預期而讓他的心情頗受影響,完成此曲后,他的信心大振,再加上編舞家福金將此曲改編 成芭蕾舞相當成功,更為此曲的知名度貢獻許多。而日后此曲的第十八段變奏更因為被選進電影《Somewhere inTime》而廣為現(xiàn)代人所熟知。馬克西姆的這份編曲不像以往的演奏曲,只選中第十八變奏的抒情主題;相反的,他幾乎將曲中幾個重要的變奏主題都采用進去了。正如此,此曲的篇幅成為整場演奏會上最長,也最完整呈現(xiàn)馬克西姆琴藝的一曲。由于改編時對鋼琴的獨奏并未更動偏離原曲太多,所以,馬克西姆幾乎是原原本本地照著原曲的艱難度去彈奏的,所以也最讓觀眾看得過癮。 不過,原曲總共有二十四個變奏,真要完全演奏也得半個小時,所以這份改編版還是只挑了其中最精華、有特色的幾段變奏來演出。而在這里面您可以聽到一段很慢的鋼琴彈奏,那就是有名的葛麗果素哥主題《神怒之日》的古老歌謠,拉赫瑪尼諾夫把這段音樂混入帕格尼尼的原作中,卻出奇地相溶,讓人以為是從帕格尼尼的主題中變奏出來的一樣。而馬克西姆這份改編曲的特色就是在演奏完這個神怒之日主題后,音樂竟像是奏鳴曲式一樣,回復到開頭的帕格尼尼主題的呈示,而且整段音樂也完全反復,在這段演奏才著名的第十八段抒情變奏。而這個變奏的抒情主題是把帕格尼尼的原主題反轉(zhuǎn)過來逆著唱就出現(xiàn)了,這才是六十一歲還能寫出此曲的拉赫瑪尼諾夫高竿的地方,既尊重了變奏曲法的要求,又達到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美學要求。 馬克西姆的改編將原曲的節(jié)拍稍為加了附點,聽起來比較通俗也可以讓人有清新之感。而這份改編曲之所以獨特就在十八段變奏之后完全自用艱難的第二十四變奏的結(jié)尾段,驚人地彈出那段神怒之日主題再現(xiàn)的裝飾奏,然后忽然嘎然而止的做法,這是非常尊重原作的改編。 14.古巴,古巴 在那個地中海的古老島國上,有一間以茅草筑成的濱海小屋,每當夜幕低垂時,就是屋里最狂熱、喧鬧的時刻,你可以聽到所有打擊樂器和人聲的唱和,用拉丁和黑暗大陸的心跳節(jié)奏所組成的樂聲,正是這個島國最奔放的詩篇,如果有人不相信人間有自由的靈魂,不妨到這個沒有太多物質(zhì)享受的落后島國去見證,被音樂釋放的自由心情。 雖然只有短短三段式(A_B_A)的樂曲,但是作曲者Huljic很成功地捕捉住古巴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特色,這里面有那種受到非洲節(jié)奏影響的非正規(guī)重音,也有受到西班牙音樂影響的悲情物質(zhì),但他在譜曲時,對于馬克西姆的古典鋼琴訓練則較為疏忽,所以此曲中鋼琴的角色比較像是obligato,而不是獨奏的角色。 15.野蜂之舞(鋼琴獨奏原版):安可曲 這就是許多人想聽到的《野蜂飛舞》的原始鋼琴版本,馬克西姆證明了他的技巧,就如您看到的,他的速度可是比原專輯中的要快上許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