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字氣法的發(fā)展
《太上玉軸六字氣法》的意義,不僅在于方法上有所發(fā)展,還在于它結合定神、扣齒、漱津、存想及坐式行功,把六字氣法引向靜功的發(fā)展方向。從此,六字氣法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動功的發(fā)展方向。這是從陶弘景、孫思邈等倡導的逐字吐氣發(fā)聲法與導引術的結合開始,以后發(fā)展到吐氣不發(fā)聲,而仍與導引術結合進行。二是鄒應博等倡導的靜功發(fā)展方向。明清時期,六字氣法的這兩種途徑都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F(xiàn)分述于下:
1、六字氣法向動功方向的發(fā)展:結合導引的六字氣法,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許多氣功文獻都有記載,如:胡文煥《類修要訣》,龔居中《紅爐點雪》,高濂《尊生八箋》,周履靖《夷門廣讀》,托名冷謙的《修齡要旨》,傅仁宇《審視瑤函》,羅洪先《萬壽仙書》,徐文弼《壽世傳真》等等。各家記載,都以歌訣形式(或加注)出現(xiàn)。歌訣有數種,最為流行的一種,是《類修要訣》名為《去病延年六字法》的一種,此套功法,各書輯錄時,名稱不一,文字也有變動,但基本精神一致。如《紅爐點雪》與《審視瑤函》只錄其中的“四季卻病歌”及“總訣”,而無“分字訣”,而在每句“總訣”下祥為作注,合稱《動功六字延壽訣》《夷門廣讀》所錄,名稱與內容同《類修要訣》?!缎摭g要旨》所錄無總名,文字較精煉,引錄如下:
延年六字總訣
肝將噓時目瞪睛,肺和呬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
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
噓肝氣訣 肝主龍涂位號心,病來還覺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淚,噓之立去病如神。
呬肺氣訣 呬呬數多作生涎,胸膈煩滿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須呬,用之目下自安然。
呵心氣訣 心源煩躁急須呵,此法通神更莫過,
喉內口瘡并熱痛,依之目下便安和。
吹腎氣訣 腎為水病主生門,有疾尪羸氣色昏,
眉蹙耳鳴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呼脾氣訣 脾宮屬土號太倉,痰病行之勝藥方,
瀉痢腸鳴并吐水,急調呼字免成殃。
嘻三焦訣 三焦有病急須嘻,古圣留言最上醫(yī),
若或通行去雍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四季卻病歌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上述是六字訣中基本定型的一種,與《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相比,基本精神未變,但主治癥則較為充實與規(guī)整,并有簡易的導引動作相配合。六字訣中膽嘻改成三焦嘻,這是繼承李奉時的說法而來,已見上述。膽《紅爐點雪》在“三焦客熱臥嘻寧”注中,仍以膽立說,如述:“嘻則通膽,去膽中一切客熱之氣,故臥時常嘻,能去一身之客熱。能補瀉者,膽氣自清。”可見膽與三焦關系之密切,故三焦嘻即膽嘻,仍是胡??的原意。
《類修要訣》認為,六字氣有“引經”的作用,如述:“非此六氣,行不到本經。以此導之,若引經耳,不可不知。”但《修齡要旨》認為,要使六字氣有“引經的作用,必需加上上述的導引動作,如述:“用此六字以導氣,加以行勢,方能引經。”
同類歌訣尚有數種,如《夷門廣讀》另有“六氣歌訣”;《壽世傳真》有“六字行功依式樣歌”、“六字行功應時候歌”、六字行功各效驗歌“,等等,內容與上述歌訣基本相同。馮曦《頤養(yǎng)詮要》有“朝朝樂歌”,記載一種六字氣法與導引、按摩及內丹術相結合的綜合氣功鍛煉方法,原文以錄于本書《八段錦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一章,可參閱。(蓬蒿人根據原文附錄于下)
朝朝樂歌
手摩印堂熱,口行六字訣:一呵心氣寧,二呼脾氣徹。三呬肺氣清,四吹腎氣實,五噓肝氣和,六嘻膽火熄;左右鳴天鼓,挽弓須用力。叩齒盼雙肩,閉兌垂簾寂。寬衣就枕初,兩足有伸屈。神會黃庭中,升降看日月。先把天門開,隨把地戶逼。坎離交媾時,春酒甜如蜜。呼吸在丹田,不由口和鼻。如在太虛中,方是真胎息。不知混沌初,不知天地沒。真?zhèn)?/font>自然分,青天看霹靂。子前午后行,朝朝不可缺。五味看四時,生冷厚味絕。妖祟不敢侵,風寒不能入。長生天地間,仙凡原不隔。 ——《頤養(yǎng)詮要》清·馮曦
2、六字氣法向動功方向的發(fā)展:自《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倡導吐氣不發(fā)聲的六字氣法以來,在功種的歸屬上,六字氣法已是一種較典型的靜功方法?!短嫌褫S六字氣訣》結合定神、扣齒、存想等誘導入靜的措施,在方法上又推進了一步。明清時期,靜功式的六字氣法的文獻有多種,如:龔廷賢《壽世保元》,羅洪先《萬壽仙書》,尤乘《壽世青編》,汪昂《勿藥元詮》,馮曦《頤養(yǎng)詮要》等等。諸書所載,大體上都與鄒應博《太上玉軸六字氣訣》一脈相承。其中以《壽世青編》發(fā)展較多。
《壽世青編》成書于清·康熙六年(1667)。書中載有“靜功六字卻病法”。其基本方法出自《玉軸經》,但在靜功方法上有不少發(fā)展,如述:
“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暖帳厚褥,盤足趺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后及靜功。若七日后。不必行動功。行動功畢。即閉固耳目、口齒,存想吾身。要身如冰壺。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后口中微放濁氣一、二口,然后照前節(jié)令行之。(即春噓、夏呵、四季呼、秋??、冬吹)。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噓字。不可令耳聞。聞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噓字氣盡。即以鼻收清氣。入于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時令運行之常道也。假如秋月?;寄考?。應乎肝。當行噓字如春患虛黃。當行呼字。此乃權變病應之法……。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為期。如耳聾、虛勞、臌膈之癥。頓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聞碌碌有聲,內視自有一種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
上述靜功六字訣,雖也兼行動功,但系用作靜功前“調和血脈之用,與動功六字訣同時進行導引動作自是不同。從所述方法中可以知道,此種六字訣,在進行之前先有充分的入靜的誘導,然后在入靜的狀態(tài)中行六字氣法。故“行之既久,內視自有一種景象”,這是一種深度入靜狀態(tài)中的意境。在誘導入靜方法上,此書還載有一種頗有特色的“轉目法”,如述:“凡病者,每于未行(六字氣法)前,平身仰臥,閉目運瞳六十四次。久則不須行轉目法。”轉目法對誘導入靜有良好的效果,有關敘述,請參閱本書《存想的發(fā)展——經絡導引》一章。。《壽世青編》所述照節(jié)令進行六字氣法,即前述“四季卻病歌”之意。但臟腑病并不一定按時而發(fā),若拘定“四季卻病歌”,則非其時而有其病,六字氣法將無法施治了。上文“應病不應時”之說,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書中曾述:“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四季卻病之說,是所謂“常道從正”;而應病不應時之說,則系“變道從權”之意。(完)
《中國氣功學術發(fā)展史》中國氣功養(yǎng)生學第一分卷
周世榮 王卜雄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