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閱讀計劃 上帝的聲音——音樂〔中〕程乃珊 我以自己的方式,摯愛音樂,欣賞音樂。 有如我視宗教信仰為行路人手中的杖竿一樣,那些無形的音符在我,有如點綴人生的花邊。我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任何虛無的形式,我都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相應的注釋。 常有人問我,你喜歡哪一類音樂?現代的還是古典的?通俗音樂還是歌劇?交響樂還是獨奏曲?自稱音樂愛好者的我,常常支吾著答不出個所以然?;蛟S我根本不懂音樂,但我相信自己會欣賞。只要能給我?guī)碚鸷?、思想、慰藉、穎悟和恬靜等等的音樂,我都喜歡。 一般地說,我聽得最多的,是德國的詹姆斯·拉斯特、英國的曼托凡尼、法國的保爾·莫尼亞這三個著名的世界輕音樂隊和哈雷·杰姆斯的金小號。我多半是在做家務瑣事、寫作時選播這些樂曲。我愛這些伴我一起長大的旋律。這些久經時間考驗,風靡了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噴泉里的三枚銀幣》《秋葉》《月光的魅力》《煙霧彌住你的眼睛》等響遍世界各角落的通俗樂曲,經過現代音響技術和演奏技巧的形式而再現的這些熟稔的旋律,默默向我道出一個深奧的真理:時代會變,習慣和欣賞品味也會變,連道德觀念都會變,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永久不變的、永恒的東西……我敢說,每一分鐘,它們都在世界各角落低吟迂回,潺潺流淌。從白發(fā)老人到少男少女,都能憑借著這熟悉的音符找到一份安慰和恬靜。我視這樣的音樂為我自己的背景音樂。特別在合家圍爐閑談時,這樣的音樂更合適。我們無須專心傾聽,就能深切地感受它創(chuàng)造的那份和諧平安的氣氛。對我、對大多數人,生活仍意味著一大堆急需解決的具體的俗事;而這樣的美好的、通俗的音樂,其實在我們生活中起了一種“和諧”,教會我們與人,與自然,與客觀環(huán)境和諧相處。 我也有自己的音樂,那往往像日記本一樣,我只愿自己一個人享受。偶然的形單影只,也是一種享受,惟有這時,你才能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我自己的音樂,多為清一色的鋼琴曲,我特別傾心肖邦的作品。在陽光明媚的冬日或清涼的夏夜,我愛在院子里擱一張?zhí)梢?,然后開足音量,讓琴聲從敞開的綠藤攀滿的窗臺瀉出,我望著藍天白云,覺得琴聲中,我的靈魂得到了過濾…… 交響樂對我太沉重了,除非是我熟悉的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及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等,即便是這幾個有限的,我也更愿坐在音樂廳里傾聽。這些偉大的作品,有如上帝本身的聲音,不能趿著拖鞋或呷著咖啡去傾聽,而是應該聆聽。有如只有坐在教堂寧靜的氣氛中,才能思想上帝的全能和愛心一樣的道理。 有人把音樂比喻為上帝的聲音。盡管世界上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但我們對上帝的聲音——音樂,卻不存在語言障礙,這真是一個極好的比喻!聽音樂本身,其實也在參加一場演奏,把自己心中的音符和別人的融合在一起。 正因為音樂是上帝的聲音,因此音樂本身也如上帝一樣寬懷,就像媽媽對大孩子有對大孩子的語氣、對孱弱的幼兒又有對幼兒的語氣一樣的道理。因此我以為一個人懂不懂音樂,不在乎他愛聽貝多芬、海頓,還是譚詠麟、陳百強,只要那無聲的音符能使思想的土地欣欣向榮,令內心得到啟迪和滿足,那他就是懂得欣賞音樂,就可以稱為音樂愛好者。 選自《音樂與我》,白樺等著,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伴讀知音 在本周這組與音樂有關的文章里,本文可能是最為平易近人、通俗曉暢的一篇。作者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明確提出:“我以自己的方式,摯愛音樂,欣賞音樂。”而讀了這篇文章以后,你會長舒一口氣,原來所謂高雅音樂也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只要你用自己的心去聆聽,不去理會那么多名詞和理論,你會發(fā)現,音樂是上帝的聲音,寬廣包容,永恒不變,超越時間與空間,給不同時代、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人們帶來震撼、思考、慰藉……不管你愛聽交響樂還是流行音樂,只要那流動的旋律能令你的靈魂凈化,內心得到啟迪和恬靜,那么你就是懂得欣賞音樂的人。就像人生來平等,我們也相信音樂之間的平等,任何一種音樂的欣賞者都不能歧視其他音樂類型的欣賞者,雖然區(qū)別和差異肯定存在,但是我們相信,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大家聽的都是“上帝”的聲音。 程乃珊,著名女作家。出生于上海,在香港成長并受教育,50年代回大陸讀書,畢業(yè)后留上海執(zhí)教。80年代以寫兒童文學走上文壇。1990年赴港定居,加入香港作家理事會。主要作品有《望盡天涯路》《藍屋》等。 《上帝的聲音——音樂》自主探究 一、作者說:把音樂比喻為上帝的聲音,真是一個極好的比喻!這是為什么? 二、既然作者“摯愛音樂,欣賞音樂”,為什么常有人問起喜歡哪一類音樂時卻“常常支吾著答不出個所以然”呢? 三、作者認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音樂愛好者?你是一位這樣的音樂愛好者嗎? 四、品味下列語句。 1.時代會變,習慣和欣賞品味也會變,連道德觀念都會變,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永久不變的、永恒的東西……(這一語句表述的重點是哪一分句?“這個世界上”,“有些永久不變的、永恒的東西”是什么?) 2.在陽光明媚的冬日或清涼的夏夜,我愛在院子里擱一張?zhí)梢?,然后開足音量,讓琴聲從敞開的綠藤攀滿的窗臺瀉出,我望著藍天白云,覺得琴聲中,我的靈魂得到了過濾……(為什么說在“琴聲中,我的靈魂得到了過濾”?) 3.這些偉大的作品,有如上帝本身的聲音,不能趿著拖鞋或呷著咖啡去傾聽,而是應該聆聽。(“傾聽”和“聆聽”的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閱讀積累 上帝的聲音——音樂 一、因為上帝的聲音和音樂之間有相似之處:兩者都不存在語言障礙;兩者都是有寬廣包容的胸懷。二、作者“支吾著回答不出個所以然”的是有關音樂的理論和名詞等,而她摯愛欣賞的是音樂能給人帶來震撼、思想、慰藉、穎悟和恬靜等等。三、文章最末一句話。四、1.側重的是“但”之后的句子。“永久不變的、永恒的東西”指的能給人安慰和恬靜等感覺的旋律。2.因為這些流動的旋律讓作者的靈魂得以凈化,內心得到啟迪和恬靜。3.兩個詞語的位置不可互換。因為它們的含義和感情都有區(qū)別,“聆聽”和“傾聽”都有“聽”的意思,但前者聽得更仔細、聽時的態(tài)度更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