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觀
■ 文/ 于今《中華兒女》雜志 2009年第11期
只要去讀讀曹操的詩和文章,就可想見其人之胸襟抱負和雄才大略,至于其歷史功績,更非劉備、孫權(quán)之流可比。出于職業(yè)的敏感性,我更關注他對人才的態(tài)度,我覺得僅憑此一點,他就無愧于偉大。
曹操清醒的認識到,人才是決定事業(yè)成敗的關鍵。他在起兵之初即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后來在一道求賢令中又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在與袁紹對壘時,他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跑出軍營迎接,還拍著雙手大笑說,“吾事濟矣”。
曹操求賢若渴,他說“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渴望能盡攬?zhí)煜氯瞬?。他三次頒布求賢令,遍訪賢士…在他帳下,聚集了文如荀彧武如張遼等一大批文臣武將,不論是人才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都遠遠超過了吳國和蜀國。僅此一項,勝負已決。
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什么?曹操最著名的一道求賢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唯才是舉,這是何等的胸懷和氣魄!更重要的是曹操以法令的形式規(guī)定了唯才是舉,使之成為一種制度性安排,與之相較,劉備的桃園結(jié)義,以私人感情籠絡人心的做法明顯已處下風。
合理的任用人才,最大限度發(fā)揮人才作用,是曹操的最高明之處。曹操提出“唯才所宜”,就是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所以陳壽說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太祖運籌演謀…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誰擁有了人才優(yōu)勢,誰就搶占了制高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延攬人才、開發(fā)人才?還是用曹操的話來概括最精辟,就得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態(tài)度,就得有“唯才是舉”的意識,就得有“唯才所宜”的安排。
在干部公選逐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今天,必須把人才作為科學發(fā)展第一資源,我們欣喜的看到,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思路在不斷突破。但我們也不無遺憾的看到,在選拔人才的思路上,仍然有各種各樣的偏見和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