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被稱之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這種說法多多少少引發(fā)了不少爭議,有人贊嘆,有人感慨,有人失落,還有人抱怨,但這并未影響婺源的誘惑力,反而倒因為有了這些爭議,使得婺源這個小小的村落,愈發(fā)的聲名鵲起,游人如織。 其實,所有的風景都是一幅獨特的畫卷,多彩多姿的風土人情則使得其中的畫意更加生動飽滿,其韻之雋永,意之悠長,則需要品畫的人,用心去感悟,以情去勾畫,才使得這幅畫卷富有鮮活的生命力,才真正可以值得典藏。 題記 去婺源的時候,天公不作美,一場雷雨欲來未來,匆匆的雨滴只淺淺的澆濕了路面,便躲入了厚厚的云層之中,空氣潮濕悶熱,加上一路車程顛頗,使人不由得心煩氣燥,幾乎要喪失了游玩的興致。 而婺源,就在這樣的心情下緩緩地近了,遠遠的望去,滿眼皆是徽派建筑的民居,綠意盈人的蔥籠煙樹,馬頭墻高低錯落,展現著抑揚頓挫的變化。黑白相間的黛瓦粉墻,仿佛是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音符,只需輕輕的彈拔,便可奏出動人的樂章。 漸行漸近,農田、石橋、古樹、路亭,以及層層疊疊的白墻黑瓦,越來越清晰,清晰得可以看見暗綠色的苔痕,如油畫般凝重濃稠,那是歲月流逝的痕跡,即便是藏于陰影之中,也如會蔓草般柔韌生動,令人過目難忘。 阡陌縱橫的小巷,深深的嵌在高墻與屋檐之下,由于巷內能夠照射到的陽光很少,撲面而來的氣息中,散發(fā)著煙塵的味道。殘破的陳垣舊壁下,是埋藏久遠的故事,若拾一塊磚石,輕輕叩響一抹暗綠,定會聽到斷續(xù)的回聲,在長長的小巷之中,余音裊裊,久久不絕。 小巷中的人家,依然住著年代久遠卻保持完好的老房子,據稱這里“無宅不雕花”,家家戶戶皆是青色的瓦,黑色的房檐,白色的墻上,鑲嵌著古色古香的雕飾,雖然陳舊,仍然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褪色的木質小窗上,也雕滿了形態(tài)各異的花鳥魚獸。很多人家將臨街的屋子做了門面,出售些當地的特產及紀念品。更多的則是上了年歲的老人,悠然自得地坐在門口,或與鄰居拉著家常,或只是安靜的看著,看人來人往,看時光的脈絡,悄然融進家家戶戶的門扉,讓那些巧奪天工的雕刻,在某個瞬間,栩栩如生。 穿行于曲折的小巷間,青石板光滑潮濕,淺淺的涼意從腳底沁上來,絲絲向上蔓延著,輕靈柔緩,隨著腳步的節(jié)拍變幻著,衍生出一份閑適的心情。偶也會遇著無人的舊宅,從窗口悄悄望進去,黑暗而沉寂,只在某個向陽的方位,可以瞥見淺淺的光線,小小翼翼地滲過窗欞,散落一地的花樣。木質的大門,裂滿了雜亂無章的痕跡,那定是歲月的傷痕。門上的朱漆早已脫落,在風雨的侵蝕下已經辨不出顏色,不由得想象,每扇門背后,都會有一段與眾不同的故事吧。想推門,但終還是作罷,逝去的無法考證,未來的也從無追尋,只能讓想象中吱呀作響的弦律,在些許蒼涼的意境里,回響著歷史的余音。 很多年前,夕陽西下,古道上騎著瘦馬的那個人,用孤獨的背影,于廖廖數字間,以頓挫有致的平仄起伏,以直貫心靈的鏗鏘音韻,吟出了一曲意蘊深遠的千古絕唱。他一定不會想到,若干年后,某個村落,會將其中一句作為宣傳推廣的品牌。這或許背離了原文的意境,但卻又以晶瑩剔透,恬靜雅然的圖景和氣氛,凸顯出另一番韻致。 “小橋流水人家”,吟詠著這幾個字時候,仿佛可以看到一幅水墨畫淡淡的滲出來,帶著醇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有著泥土的芬芳,有著野花的清香,粗曠樸實而又婉約蔓妙的線條,是精心涂抹沉酣著生命希求的明媚,更是現實與夢幻相互盅惑撩拔而出的世外桃源。 流水是世間美好生動的事物,當內心的變得浮躁,當視線變得漫長,一灣清清淌過的溪水,就可輕易的擊中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那些無奈的疼痛,在不知不覺中,被磨洗得真實而明亮。 正如我們最初的心情,因為迫切的渴望抵達而變得焦躁,因為氣候的悶熱而變得煩亂,更因為種種事物未能如愿而漠視了身邊質樸的片斷。凡此種種,在見到一汪柔柔的綠意之后,就好象觸摸了一處溫柔的邊緣,隱匿在暗處的心跳,終于適時的綻放出美妙的歌唱。 走在婺源,處處可見一溪清泉穿村而過,在天光云影之間,色碧聲柔,低吟淺唱。古樸的村莊因為有了流水的律動,而充滿了生機和靈氣。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至柔至純的,清澈純明,清秀真摯。人們歷來把女人比喻為水,而這婺源的女子,是否因為這一泓清水的孕育,而愈發(fā)的美麗動人,靈巧內秀? 流水清碧,潤澤了河道,潤澤了鄉(xiāng)村的生活。站在河岸上,可以看到一縷縷水草多情的搖曳,感受著溫柔的觸摸。河岸兩旁,噼噼啪啪的搗衣聲,如初夏的雨點,打落在游人的心頭,清爽怡人。扭頭望去,浣衣的女子們落落大方,在人們的注視下友好的微笑著,偶爾也有活潑的,與同伴大聲地笑鬧著,對來往的人群品頭論足,那些笑聲,如紛紛揚揚散落的詩行,沿著流動的水,沿著青色的瓦,沿著河岸上的風,飄蕩著,回旋著,使得周圍的一切都溫存起來,生動起來。 若水是婺源的血脈,那么橋,則是婺源的靈魂。橋水相依,剛柔并存,互相滲透又互相明晰??蛇h觀古樹綠意如煙,青山滴翠如黛,近賞高墻飛檐高低錯落,水聲笑聲彈唱相合,真正是賞心悅目,清心怡情。掩不住的筆墨意趣,呼之欲出。 婺源處處皆可見橋,石橋、木橋、磚橋,每一座橋都是修筑在人間最樸素的弧形語言,形態(tài)各異,各具風情。大多數橋都是名副其實的小橋,瘦瘦窄窄的身姿,古意樸拙,隔水而立,粗糙的石階,斑駁的橋面,沒有過多的華美雕飾,也沒有刻意的打磨造型,甚至有很多橋,在久遠的年代里,已經遺忘了名字,但就這是些看似簡單的橋,依然耐人尋味,令人深思。 青山著本色,碧水訴風流。水聲滑過,小橋以相同的姿式和表情,用青苔的綠痕,刻錄著被風吹散的前世今生。風聲掠過,水溫柔了橋的夢,橋溫暖了水的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完美和諧。 小橋流水人家,優(yōu)美和諧靜謐。綠水無弦,勾勒著詩意的向往,小橋無聲,書寫著悠久的史話。來來往往的人們,試圖用精美的文字來訴說,用繽紛的色彩來表達,用生動的影像來證實,密密匝匝的年輪以及深邃厚重的內涵。拂去悠悠的塵埃,小村已經洗凈了鉛華,愈發(fā)的寵辱不驚,從容淡定。 走在婺源,可以將心靈沉靜下來,沉浸在流水輕盈的呼吸,沉醉在古巷閑雅的幽靜,沉溺于青山氤氳的綠意。 翠岡碧谷,綠樹蔥蘢,清風徐來,身留余香。遍布鄉(xiāng)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增添了一份古韻。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以及其他歷時千余年的紅豆杉等等,至今依然碧樹虬枝,傲岸蒼勁。據資料記載,婺源現存古樹僅樹齡在800年至1300年之間的就有32株,而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這些飽經雨雪風霜的古樹,或獨自散落自成一景,或三兩倚立相映成趣,或十余株甚至幾十株聚集成群。沿著小路前行,于不經意間就會與一株株千年古木不期而遇,繁茂的綠葉吟唱著小鳥的歌聲,濃密的綠蔭彈奏著山溪的歡樂。風聲掠過,清涼甘甜,如綠色的綢緞,拂去了風塵,拂凈了心靈。 放眼望去,彌漫眼際的綠,如清新自然的牧歌,熱情率真,清脆透明;如濃情似酒的舞蹈,醇厚悠長,酣暢淋漓。這是想象的色彩,清晰而震憾;這是生命的色彩,眩目而澄明。處身于幽深寂靜的樹林,觸摸著千年的生命和靈魂,感覺到奔騰的暗涌,不可抑止,不可停歇。 林間的風是清涼的,帶著濃郁的香,那是樟樹的香氣,據說可以驅蚊除病。枝葉繁盛翠綠,細碎的陽光瀉落下來,落下淡淡的影子。立于一棵千年的古樹之下,撫摸著斑駁粗糙的樹干,數著脈絡縱橫,滄海桑田。它的輝煌與絢麗,不曾遺忘,不曾拋卻,它的生命或許是有限的,但它的精魂,卻是永恒的。它的美,在于經歷過的風雨,在于經受過的苦難。 綠意濃濃,傾瀉著安祥與平和。樹是沉默的,盡管它們曾與百鳥為伴,曾與山風輕吟;盡管它們藤蔓纏繞,落葉盈尺。它們與獨立的方式存在著,與我對望,與歷史對望。而這連綿的綠,是無聲的詩歌,是潑墨的畫意,神奇了靈山秀水,豐富了歷史風物,浪漫了紛繁記憶。 詩情流瀉,畫意繽紛,曾經以為遺失了最初的美好,卻原來,最美的,始終在我們心中。
注:因本人不擅攝影,個別圖片為網絡中借用,在此,僅向原作者表示謝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