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了戊戌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儡臺, 首先懷疑梁啟超偽造譚嗣同血詩的是王照.王照,戊戌變法前的吏部侍郎.變法開始以后,屢次上述陳述新政,為光緒所重用,變法開始一個月后,被賞三品銜,以四品京堂候補(bǔ).戊戌政變以后,王照也被抄家查辦,王照因此也逃到了日本.在日本,王照住的地方和康有為僅一墻之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王照經(jīng)常聽到康梁兩個舜蠓咆蝕?偽造戊戌變法的歷史,其中就包括躺私通血書的事件. 今人黃彰健先生的考證也證實了這一點(diǎn).這首流傳甚廣的血詩,的確是有梁啟超提供并首先在日本流行起來的.據(jù)梁啟超說,這首詩還被日本人譜成樂曲,廣為傳唱: 望門投宿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么一首好詩,怎么可能是偽造的呢?原來的又是怎么樣的呢? 黃彰健先生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的考證.歷史學(xué)家的偉大在這時候得到了體現(xiàn):歷史是不會被隱蔽的,事實永遠(yuǎn)是事實,他可以遮蔽一時,但是烏云終究是要散去的,歷史真實的面目終究是要恢復(fù)的.他經(jīng)過一番周折,真的找到了原詩.從表面上看,原詩和偽造的差不多,似乎偽造是多此一舉,原詩是: 望門透趾思張儉, 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jǐn)S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后人論. 第一句: "望門透趾思張儉"被改成"望門投宿思張儉".張儉是后漢書中的人物.張儉因為畏罪而逃跑,但是他的親友因此而受到株連,有十幾個人被殺,家鄉(xiāng)也被毀掉.意即:今天雖然變法失敗了,但是我不會向張儉一樣逃跑而連累了親友.改動兩個字,但是意思沒變. 第二句: "直諫陳書愧杜根"被改成"忍死須臾待杜根".杜根也是后漢書中的人物.東漢宣帝時,杜根認(rèn)為安帝已經(jīng)長大,可以親政了,便向太后上書請其還政.太后則把他抓起來給殺了.譚嗣同在這里是說,他雖然沒有向太后上書,請其歸政,有愧于杜根.梁啟超改過的詩,仍無礙詩義. 第三句:"手?jǐn)S歐刀仰天笑"被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歐刀在古代是行刑的時候用的刀.原詩是說,戊戌政變前,面對復(fù)雜的政治形式,既不應(yīng)該向彰健那樣溜之大吉,也不應(yīng)該向杜根一樣直諫,必須要訴諸武力.但是現(xiàn)在我們策劃的武裝反抗并沒有成功,我譚嗣同也視死如歸,沒什么好說的了. 但是梁啟超改過的詩把意思全部改變了.以政變后的"橫刀"的被動性來改變政變前"擲刀"的主動性,沒有了武裝奪權(quán)的意向.這其實正是康梁的目的所在.他們從來不愿意承認(rèn)武裝奪權(quán)的行動,而譚嗣同的這句詩卻把這一行動赤裸裸的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是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第四句:"留將公罪后人論"被改成"去留肝膽兩昆侖".在清朝刑律里有"文武官犯公罪"的條款,是指因公事失錯致罪,但是不至于謀反.在譚嗣同看來,維新派人士在那種情況下,武裝奪權(quán),迫不得已.光緒的密詔讓他們不要違背太后,但是康有為并沒有執(zhí)行,相反卻想圍攻頤和園.譚嗣同認(rèn)為這樣的做法即使有錯,也是公罪,是非得失,還是留給后人去討論了. 譚嗣同是詩更加的坦白,但是對于康梁來說,公罪也是罪,譚嗣同竟然承認(rèn)自己有罪,這句是非改不可了.這句改了之后也更加豪邁,也是全詩中最為精彩的一筆. 戊戌政變過去已經(jīng)100多年了,而這首流傳頗廣的獄詩又恢復(fù)了它本來的面目.歷史是不會被人玩弄的,它終究是要向世人展現(xiàn)它本來的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