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定區(qū)域內(nèi)陸表水和地下水補給,經(jīng)?;蜷g歇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稱為河流或河川。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環(huán)的重要路途,宛如血管中的血液一般流淌在大地上。在地球的各類水體中,滔滔江河總是流動著,載浮載沉,一路滋潤、一路養(yǎng)育,然后涌進大海。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大小小的江河,就是它們,沖開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沖出了人類文明的的新時代。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與江河息息相關。江河是哺育人類的母親,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認識江河、順應江河和治理開發(fā)江河,從而推進文明進步的歷史。
一 華夏民族聚集的大地幅員廣闊,各地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條件差異較大。河流作為氣候的產(chǎn)物,同樣存在著豐富多彩性的差異性。我國的江河分類,從江河補給水源來看,有雨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季節(jié)積雪融水,以及各種混和補給類型的河流;從江河之水最終的歸宿來看,有外流河和內(nèi)流河之分(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稱外流河,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內(nèi)流河);從江河水力狀況來分,有長年流水的河流和季節(jié)性河流。外流區(qū)的江河,幾乎都沿著3個地形斜面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外流河的集水范圍稱外流區(qū)域;內(nèi)流河的集水范圍稱內(nèi)流區(qū)域。 外流區(qū)由南到北分布著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及松花江七大江河,其中除除松花江匯入黑龍江后流出境外,其余皆東流注入太平洋。此外,還有桂南粵西沿海諸河、東南沿海諸河、山東半島諸河、遼西諸河、遼東半島諸河以及臺灣、海南島諸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海。這些沿海河流的主要特征是:流域面積不大,源短流急,水量豐富,河水較清。 中國的內(nèi)流區(qū)的面積很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6%,主要分布于中國北部的內(nèi)蒙古高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新疆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西藏的藏北高原。此外,東北的松嫩地區(qū)也有局布的內(nèi)流區(qū)。位于新疆的塔里木河,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內(nèi)陸河,也是世界上最長大的內(nèi)流河之一。 國際性河流多位于中國東北、西北、西南,它們流向不一,分別注入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我國東北的國際性河流有黑龍江水系,黑龍江干流和它的南源額爾古納河以及支流烏蘇里江,都是中俄兩國的界河。黑龍江干流的北源為石勒喀河,發(fā)源于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東麓;南源為額爾古納河,源出中國大興安嶺西側(cè)的吉勒老奇山,南北兩源在黑龍江省的漠河鎮(zhèn)西部匯合后始稱黑龍江。黑龍江先向東流,至蘿北縣附近折向東北,先后接納松花江、烏蘇里江等支流,最后在俄境內(nèi)注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之間的韃靼海峽。黑龍江在中國境內(nèi)全長3420公里,流域面積25.4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達2709億立方米,為黃河水量的5倍。圖門江和鴨綠江為中朝界河,前者東流入日本海;后者則流向西南注入黃海。綏芬河的支流班布圖河亦為中俄界河,克魯倫河和哈拉哈河均為中蒙國際河流。中國西北邊疆的國際河流,有北疆的額爾齊斯河、額敏河及伊犁河、烏倫古河,南疆的喀什噶爾河及塔里木河的支流阿克蘇河,其中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是中國西部溝通哈薩克的兩條重要的國際河流,也是西北邊疆流量最大、具有獨特水文特性的兩條大河。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國際河流,主要有雅魯西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它們均發(fā)源于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其下游分別流經(jīng)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這些河流具有源遠泫長、坡陡谷深、水力資源豐富的特征。 另外,中國古代的人工河――運河體系十分發(fā)達,并已成為中國江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河流雖然眾多,水系龐大,但主要是東西向的河流,水系之間有分水嶺相隔。為了彌補天然河道的缺陷,溝通各水系間的聯(lián)系以形成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wǎng),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代王朝紛紛投入巨大的力量開挖運河,如春秋時吳國開鑿的邗溝,戰(zhàn)國時魏國開鑿的鴻溝,秦代開鑿的靈渠,漢代開鑿的渭渠、汴渠,三國時曹操開鑿的白溝、平虜渠,西晉開鑿的楊夏水道,隋代開鑿的南北大運河,元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等等。其中最為著名而且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運河是京杭大運河。 中國的河流雖多,但在地區(qū)上分布很不均勻。中國的河網(wǎng)密度(一個地區(qū)河流的多少,常用河網(wǎng)密度——每平方公里面積河流的總長度來表示)總的趨勢是南方大,北方??;東部大,西部小。東部地區(qū)河網(wǎng)密集,其密度都在0.1以上,而西部內(nèi)陸區(qū)幾乎都在0.1以下,而且有大片的無流區(qū)(即河網(wǎng)密度為零)。東部地區(qū)的南方與北方河網(wǎng)密度的差異也很大,南方幾乎都在0.5以上,其中長江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河網(wǎng)密度最大的地區(qū),都在2.0以上,長江三角洲甚至高達6.7。北方的山地丘陵地區(qū),河網(wǎng)密度一般在0.2—0.4,地勢低平的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華北平原,一般都在0.05以下,甚至出現(xiàn)無流區(qū)。 中國的河川徑流,除少數(shù)高山區(qū)有冰川融雪補給外,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降水的多寡及時空分布,決定著江河的水文情勢。我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水汽主要由東南輸入,同時受地形因影響,降水量總的趨勢是從東南向北遞減,因而造成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局面。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也很大,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在2~8之間,而雨季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60%~80%,這就增加了河川徑流利用的難度,并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周期性的水旱災害。 中國的河流有兩個重要的水文分界線,一是外流區(qū)和內(nèi)流區(qū)分界線,一是外流區(qū)中的南方和北方分界線。內(nèi)、外流區(qū)的分界線與我國200毫米等雨量線大致相同,因此,它實際上也是一條氣候和自然分界線,以西是牧業(yè)為主的非季風氣候區(qū),以東是農(nóng)業(yè)為主的季風氣候區(qū)。外流河主要水源是降雨,水量一般較為豐富,且支流眾多,河網(wǎng)密度大;內(nèi)流河多以冰川積雪融水為主要水源,一般水量較少,且支流很少,且多為季節(jié)性河流。在中國東部的外流區(qū)中,又以秦嶺—淮河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這一界線相當于年降水量為700—800毫米等雨量線的位置,其北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其南屬于濕潤地區(qū)。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包括東北河流和華北河流兩類;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主要長江、珠江以及東南沿海諸河流,統(tǒng)稱為南方河流。淮河北岸各支流具有華北河流的特性,干流本身及南岸各支流具有南方河流的特征。 南方河流和華北河流差異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華北河流的水量遠遠小于南方河流。如黃河的流域面積為珠江的1.66倍,長度為珠江的2.5倍,而水量僅為珠江的1/6。二是華北河流豐、枯水量變幅大,洪水暴漲暴落;南方河流流量變幅小,洪水漲落緩慢。三是華北河流的含沙量遠遠大于南方河流。四是華北河流有結(jié)冰封凍的現(xiàn)象,南方河流經(jīng)冬不凍。在北方的河流中,東北河流既不同于南方河流,與華北河流有較大差別。黑龍江、松花江、圖門江、鴨綠江等水量雖不及南方河流,但比華北河流豐富得多。東北河流與南方河流相似之處是含沙量較低,但水中腐殖質(zhì)含量很高,水色較黑,故有“黑龍”、“鴨綠”之名;與華北河流相似之處是有結(jié)冰封凍的現(xiàn)象,但封冰期和冰層厚度均比華北河流長。 中國地形多樣,地質(zhì)構造復雜,故河流水系(一條干流及其支流組成的河網(wǎng)系統(tǒng)稱為水系,如果有湖泊與河流相通,湖泊也是水系的一部分)類型也多種多樣。主要類型有:一是樹枝狀水系。樹枝狀水系是中國河流中最普遍的類型,多發(fā)育在巖性均一、地層平展的地區(qū),支流交錯如樹枝般匯入干流(樹干),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都是樹枝狀水系的典型代表。二是格子狀水系。在中國東南地區(qū),有幾條平行排列的褶皺構造帶,河流沿構造帶發(fā)育,使干支流之間多呈直角相會,閩江是典型代表。三是扇形水系。海河是中國典型的扇形水系,其永定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匯入海河入海,龐大的支流構成了“扇面”,匯合后的入海河道是短而粗的“扇柄”扇形水系還廣泛發(fā)育在中國許多山前洪積扇及三角洲平原上。四是羽狀水系。干流粗狀、支流短小且平行排列,從左右相間匯入干流的水系稱羽水系。如西南縱谷地區(qū)的河流,干流沿斷裂帶發(fā)育,兩岸流域狹小,地形陡峻,支流短小平行。此外還有梳狀水系、輻合狀水系、輻射狀水系。 二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眾多的國家之一,其突出的特點是數(shù)量多、流程長。全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大約有5萬余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條,大于1萬平方公里的有79條。其中長江和黃河,不僅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巨川。在世界最長的河流中,長江和黃河分列第三和第五位。同時,瀾滄江、黑龍江、珠江、遼河、海河、淮河等也都屬于世界大江大河之列。另外,我國最長的內(nèi)陸河——塔里木河,就長度而言,也堪稱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如果把中國的天然河流連接起來,總長度達43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10圈半。 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全長6300公里,在世界世川中,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長江從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發(fā)源,干流流經(jīng)青、藏、川、滇、渝、鄂、湘、皖、蘇、滬等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支流延至甘、陜、黔、豫、浙、桂、閩、粵等8省、自治區(qū)。長江水系龐大,浩蕩的長江干流加上沿途700余條支流,縱貫南北,匯集而成一片流經(jīng)180余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qū),占中國總面積的18.8%。長江的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漢江和贛江等,它們的平均流量都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均超過黃河水量),其中,流域面積以嘉陵江為最大,為16萬平方公里;長度以漢江最長,為1577公里;水量以岷江最豐,為877億立方米。長江流域大部分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億立方米,占中國河川徑流部量的36%左右,等于20條黃河。 黃河全長5464公里,為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省、自治區(qū),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黃河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包括鄂爾多斯內(nèi)流區(qū)4.2萬平方公里),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80億立方米,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在中國各大江河中居第8位。黃河含沙量極大,年輸沙量16億噸,平均含沙量達35公斤,是舉世聞名的多沙河流。黃河的主要支流有上游段(河源至河口鎮(zhèn))的大夏河、洮河、湟水(包括大通河),其中洮河是黃河上游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甘肅斜山東麓,在劉家峽附近入黃河;中游段(河口鎮(zhèn)至河南鄭州的桃花峪)的無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其中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的鳥鼠山,橫貫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在潼關匯入黃河;下游段(鄭州以下至河口),此段處于華北平原上,是地上“懸河”,黃河兩岸幾乎所有河流都無法注入黃河,只有發(fā)源泉于山東泰山的汶河,居高臨下,借助于京杭大運河,才使其一部分水量注入黃河。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從南到北屬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氣候。 淮河位于長江與黃河兩條大河之間,是中國中部的一條重要河流,由淮河水系和沂沐泗兩大水系組成,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干支流斜鋪密布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流域范圍西起伏牛山,東臨黃海,北屏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脈?;春影l(fā)源于河南與湖北交界處的桐柏山太白頂(又稱大復峰),自西向東,流經(jīng)河南、安徽和江蘇,干流全長1000公里。汶、泗、沂、沭4條河流,原來都是淮河的支流,后因與大運河相通,只有部分水量進入淮河,但廣義的淮河域仍包括這4條河流?;春邮侵袊乩砩系囊粭l重要界線,是中國亞熱帶濕潤區(qū)和暖溫帶半濕潤區(qū)的分界線;中國平均950毫米的等雨量線也基本沿淮河干流;在農(nóng)業(yè)上,淮河以北一般以兩年三熟耕作制居多,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而淮河以南水田比重大,以稻麥兩熟制較為普遍。 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qū)最大水系。海河干流起自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河口,東至大沽口入渤海,其長度僅為73公里。但是,它的卻接納了上游北運、永定、大清、子牙、南運河五大支流和300多條較大支流,構成了華北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這些支流像一把巨扇鋪在華北平原上。它與東北部的灤河、南部的徒駭與馬頰河水系共同組成了海河流域,流域面積31.8萬平方公里,地跨京、津、冀、晉、豫、魯、內(nèi)蒙古等7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珠江是中國第四大河,干流總長2215.8公里,流域面積為45.26萬平方公里(其中極小部分在越南境內(nèi)),地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門8省、自治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珠江之名,始于宋代,原指流溪河流至廣州白鵝潭至虎門一段70多公里的河段?,F(xiàn)在所說的珠江,是個水系的概念,它由西江、北江、東江和三角洲河網(wǎng)組成的珠江水系,干支流河道呈扇形頒分布,形如密樹枝狀。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干流,全長2214公里,流域面積35.3萬平方公里。珠江水系河流眾多,集水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條。 松花江全長1927公里,流域面積約為54.5公里,占東北地區(qū)總面積的60%,地跨吉林、黑龍江兩省。其主要支流有嫩江(全長1089平方公里,流域面積28.3萬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流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呼蘭河、牡丹江、湯旺河等。佳木斯以下,為廣闊的三江平原,沿岸是一片土地肥沃的草原,多沼澤濕地,為我國著名的“北大荒”。松花江雖然是黑龍江的支流,然而在經(jīng)濟意義上卻遠遠超過黑龍江。 遼河全長1430公里,流域面積22.94平方公里,地跨內(nèi)蒙古、遼寧二省區(qū)。東、西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匯合后始稱遼河。遼河干流河谷開闊,河道迂回曲折,沿途分別接納了招蘇臺河、清河、秀水河,經(jīng)新民至遼中縣的六間房附近分為兩股,一股向南稱外遼河,在接納了遼河最大的支流――渾河后又稱大遼河,最后在營口入海;另一股向西流,稱雙臺子河,在盤山灣入海。 塔里木河全長2137公里,流經(jīng)新疆境內(nèi),為我國最大的內(nèi)流河。塔里木河的上游由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及和田河3條支流組成(喀什噶爾河在歷史上也是塔里木河上游的支流之一,后因水量減少,變?yōu)槲查傁в谏衬莫毩⒑恿鳎?。上?條支流在阿瓦縣境內(nèi)匯合后始稱塔里木河。干流沿塔里木盆地北部邊緣自西向東流,最后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端折向東南,穿過大沙漠注入臺特馬湖。干流長約1100公里,若以葉爾羌河為源,則河流全長2137公里。塔里木河干流處于非常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屬于徑流散失區(qū),河水主要靠上游的阿克蘇河補給(占干流總流量的80%以上)。 除了上述大江大河外,錢塘江、閩江、韓江等河流也頗為著名。如錢塘江又名浙江或之江,因流向曲折而得名。它發(fā)源于安徽休寧縣懷玉山,至海鹽縣澉浦附近注入東海杭州灣,全長605公里,流域面積4.88萬平方公里,其中浙江境內(nèi)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安江又名徽江,是錢塘江最大的支流,源于安徽黃山南麓,東流入浙江,在梅城與錢塘江干流會合,全長293公里。閩江是東南沿海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南流入東海。干流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近6.1萬平方公里,占福建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閩江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980立方米∕秒,占全國各大江河的第7位(流域面積比閩江大11倍多的黃河,水量只及閩江的92%)。韓江發(fā)源于福建長汀縣北部的武夷山東南麓,自北向南流入廣東省境內(nèi),至三河壩與南源梅江相匯后始稱韓江,又流向東南注入南海。韓江全長325公里,流域面積3.43平方公里,其中70%在廣東境內(nèi),30%在廣東境內(nèi)。韓江水量豐沛,雖然流域面積僅為淮河的18%,但水量卻相當于淮河的85%。 三 江河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是無以倫比的。河流具有分布廣、水量大、循環(huán)周期短、暴露在地表、取用方便等優(yōu)點,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淡水資源。在我國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先民們依江河而居,除了直接取用江河之水用于生活外,江河中的魚蝦蚌蟹和蓮、芡、菱等水生動植物資源更是裹腹的重要來源。如我國的長江,干支流縱橫如網(wǎng),湖泊塘堰星羅棋布,水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有淡水魚類290余種,其中青、草、鳙、鯉、鳊、鰣、鰻、鱺、鱘等主要經(jīng)濟魚類50多種,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魚產(chǎn)地,產(chǎn)量占全國的60%以上。我國各江河流域的漁業(yè)歷史悠久,許多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掘表明,在遠古時代,靠近江河的先民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并利用魚骨制作飾物。即使到了農(nóng)耕時代,漁業(yè)也是許多沿江河而居人們的重要生產(chǎn)方式。 進入農(nóng)耕時代后,農(nóng)業(yè)文明更是離不開滔滔江河的滋養(yǎng)和哺育。江河密布、水量豐沛的地區(qū),一般都是我國的糧食的主產(chǎn)區(qū)。比如我國河網(wǎng)密集的成都平原、江漢平原、太湖地區(qū)、洞庭湖區(qū)、鄱陽湖區(qū),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糧食基地。 江河大河是水上交通的孔道,不少江河都以“黃金水道”著稱于世。目前,全國內(nèi)航通航里程達11萬公里。長江、珠江、淮河水系的河流,水量豐沛,流量穩(wěn)定,河網(wǎng)密布,通航條件優(yōu)越,甚至村鎮(zhèn)之間也有舟楫往來。我國北方以松花江的航運最為發(fā)達,其它一些河流也可分段或季節(jié)性通航。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的水運中心,也是我國最大的內(nèi)河運輸網(wǎng)。長江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溝通西南、華中、華中三大區(qū)。目前通航河道3600余條,通航總里程5.7萬公里,占全國內(nèi)河通航總里程的52.6%。長江的水運至少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西周初期,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的航運已相當發(fā)達。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干支流的水運更得到了充分的開發(fā)。南北朝以后,南方的經(jīng)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特別是唐宋以后,中國經(jīng)濟中心南移至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河網(wǎng)地帶成了富饒之鄉(xiāng),而發(fā)達的水運給長江流域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珠江水系水量豐沛,目前,在總長36000公里的河流中,通航總里程14000公里,水運長度居全國第二位。黃河、淮河等水系的航運,早在夏、商時代就已存在。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舟船和帆的記載,并留下了商朝大軍渡過黃河的記錄。據(jù)《禹貢》載,戰(zhàn)國時全國各地的貢賦,都可以通過黃河水系運送到中原去。 河流還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可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提供著豐富的動力資源。中國的一些大江大河多發(fā)源于高原山區(qū),源遠流長,落差巨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據(jù)測算,全國水能資源理論儲藏量約為7億千瓦,居世界首位。這筆寶貴的的天然財富,可以使華夏民族千秋萬代受用不盡。其中長江、黃河上游,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等河流,坡陡流急,水量充沛,技術經(jīng)濟指標更為優(yōu)越。如長江流域水能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有1090條,水能蘊藏量達2.68億千瓦,可開發(fā)的水能資源1.97億千瓦,年發(fā)電量可達1萬億千瓦時。已建成的主要水電站有長江葛洲壩,清江隔河巖,沅水五強溪,漢江丹江口、安康、石泉,大渡河龔嘴等。正在建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847億千瓦時,建成后將成為世界發(fā)電量最大的水電站。黃河水力資源量在七大江河中居第二位,僅次于長江。新中國成立的五十多年間,在黃河干流上建成了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大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9座大中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總庫容410億立方米,總裝機404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190千瓦時,黃河上游水電基地已初具規(guī)模。 中國的江河不僅為中華民族以供水、灌溉、舟楫、水產(chǎn)、電力等方面的利益,還為我們留下了峽谷絕壁、溪流飛瀑、山光水色等美妙物自然景觀,如雄險奇秀的的長江三峽,氣勢磅礴的黃河壺口,水碧山青的漓江春色……加之江河兩岸遍布的其它名勝古跡,構成了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 江河對人類的貢獻,還表現(xiàn)在它的填海造地的神奇?zhèn)チι?。不少江河以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精神,一路挾帶著上游的泥沙奔涌而下,填海造地,使滄海變桑田,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如偉大的黃河,與淮河、海河等河流聯(lián)手合作,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不懈鋪灑,終于造就了一塊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的中國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這就大大拓展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空間。在地質(zhì)歷史時期,華北平原是一片淺海,山東丘陵是海中島嶼。黃河、淮河及從太行山流出的一些小河流都注入這個淺海。它們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沉積而生成陸地。由于黃河的水量和泥沙最多,因而在營造華北平原的過程中,它的“功勞”也最大。源遠流長、水勢浩大的長江,其移沙填海的能力雖遠不及黃河,但也并非無所作為。長江口江流浩蕩,但河床比降小,流速平緩,加之受海潮頂托影響,長江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渤海灣沙洲和河壩,在兩岸形成沙嘴。中國第三大島——上海的崇明島(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就是長江造地的偉大成果。如今,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填海造地活動仍在繼續(xù)。如黃河,每年平均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流入大海的徑流量為460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約為12億噸。由于河口一帶海淺潮弱,被輸送帶往深海的只有1/3,其余2/3的泥沙淤積在三角洲和濱海地區(qū),填海造陸,致使河口迅速淤積延伸,一般每年向海域推進2公里左右。據(jù)統(tǒng)計,黃河1954-1982年共造陸11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造陸3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黃河每年就可以為人們創(chuàng)造5萬畝的土地。現(xiàn)在的墾利縣和河口區(qū)的大部分土地,都是黃河年復一年的泥沙淤積沉淀造就的“新大陸”。 四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與人類的文明進步緊密關聯(lián)。在人類的童年,我們的祖先便依傍江河而居,從江河及其兩岸得到衣食之源。縱觀世界歷史,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無不與河流息息相關,其中,非洲的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亞的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華夏民族則視黃河為母親河,因為它與長江等大江大河一道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文化,從這里兒發(fā)源……”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shù)摹饵S河頌》的歌詞。誠如歌詞中所言,自西向東流淌奔騰在華夏北方大地上黃河,是舉世公認的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搖籃。考古發(fā)掘表明,中華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大都出現(xiàn)在黃河支流的兩側(cè)而不是黃河干流兩岸。這是因為遠古生產(chǎn)力水平極為低下,人類所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極其簡陋,他們只能選擇同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相適應的地方居住和活動。黃河干流有的地段從高山峽谷中穿過,那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既不便于人們提取用水和交通往來,也不便于進行生產(chǎn)活動;有的地段從開闊的平原上流過,但那里又經(jīng)常洪水泛濫,河流改道,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而黃河許多支流的兩側(cè),往往有較大面積的沖擊平原和較為寬廣的臺地,這些平原和臺地多沿山麓分布,依山傍水,既便于人們進行生產(chǎn)活動,也便于人們躲避洪水的襲擊。所以遠古人類往往把黃河支流的兩側(cè)作為首選的聚居地。如安陽洹水沿岸七公里的地段內(nèi),散布著十九處原始村落遺址;在西安灃河下游兩岸約七公里的地段內(nèi),散布著八處原始村落遺址。我們通常所說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這個發(fā)祥地的區(qū)域主要的就是黃河支流兩側(cè)的臺地。 早在180萬年前,黃河就以其甘美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先民西侯度人,后來的藍田人、陳家窩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都在她偉大的懷抱中繁衍生息。進入文明的門檻后,華夏人文始祖炎帝、黃帝以及一代圣王堯、舜、禹都在她惠澤的大地上留下光輝的足跡。 相傳黃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為少典氏后裔,分別為當時部落的首領。“黃帝以姬水成”,即說黃帝在姬水(即古漆水,為渭河支流)之濱長大,因而以姬為姓;“炎帝以姜水成”,即言炎帝生長在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岸邊,因而以姜為姓。相傳炎黃二帝為了尋找理想的生存之所,分別率部族沿河流遷徒。黃帝曾率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沿桑干河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一帶。那里有桑干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nóng)耕的寬廣谷地,而且山林茂密,可供狩獵。炎帝率部族東遷,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xiàn)在的豫東地區(qū),在那里定居下來。那時,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稱雄,經(jīng)常發(fā)生兼并戰(zhàn)爭。炎黃兩大部落就曾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最后以黃帝部落勝利、雙方結(jié)成部落聯(lián)盟、并以黃帝為聯(lián)盟首領而告終。炎黃部落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了日后中華民族的雛形。后來,定居在今山東曲阜一帶的九黎(即九夷,屬東夷族)首領蚩尤為擴張勢力范圍,又與炎黃部落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經(jīng)過慘烈的戰(zhàn)爭,蚩尤被殺,一部分九黎族人加入了炎黃部落,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了南方的苗蠻族。由于炎、黃被尊為華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許多遠古時代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歸功于他們,如說黃帝建屋造宇,開鑿水井,制造舟車,縫制衣冠,創(chuàng)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fā)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等等;說炎帝發(fā)明耒耜,始嘗百草創(chuàng)制醫(yī)藥,等等。 堯、舜、禹時代,已處于龍山文化的晚期,氏族制度行將崩潰。這個時期,黃河流域曾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水災。大禹治水獲得成功后,使黃河母親更加殷勤地服務于她的兒女。流域內(nèi)眾多的氏族部落經(jīng)過不斷進化、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并在4000多年前建立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此后長達3300多年,黃河流過的區(qū)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中心。我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中,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古都在黃河流域。在黃河的哺育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框架得以形成, 從《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從《史記》到《資治通鑒》,許多不朽的文化典籍在這里誕生,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在這里涌現(xiàn)。因此,黃河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被尊為“百川之首”、“四瀆之宗”,以至稱其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如一代偉人毛澤東所說: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 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正是滔滔奔涌的黃河水,以她那劈山斬石、百折不回、一往無前的雄偉氣勢和接納百川、匯聚千流的博大胸襟,熏陶、濡染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鑄就了他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載物的性格?;谶@種精神和性格,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底蘊深厚、昌盛發(fā)達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黃河是中華文化的搖籃。此說固然不錯,但中華文化的策源地又決不于黃河流域。云南元謀、陜西藍田、北京周口店等猿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一百多萬年至幾十萬年前,就已在棲息包括黃河、長江、海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的廣大區(qū)域??脊疟砻?,長江、淮河、海河乃至遼河流域以及西南江河的側(cè)畔,都有長達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這些江河流域同樣是中華文化的衍生之地??梢哉f,中華文化擁有一個較其它古老文化更為遼闊的發(fā)展基地。這個區(qū)域不但領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氣候豐富多樣,多條大江大河縱橫。中華文化綿延不輟,沒有出現(xiàn)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xiàn)象,與這種廣大而豐富的地理形勢密切相關。自殷商代起,中國正式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商人最早居住在山東半島,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長期流動不定的商人在商的第十代君主盤庚的率領下,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徙居住在黃河中游,并以洹河側(cè)畔的殷地(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為都。周人崛起于陜甘高原,后又在涇渭平原得到發(fā)展,進而向東挺進,克殷并經(jīng)營洛邑,成為統(tǒng)治中原的王族。自春秋至戰(zhàn)國,大體形成了三晉、齊、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區(qū),分別位于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秦漢以后,上述文化融合為漢文化,先民們繼續(xù)在大江大河流域開疆拓土,實行民族交匯,形成地廣民眾的大帝國,又經(jīng)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fā)展,終于奠定了今日中國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領地。 長江流域早在200~170萬年前就有巫山猿人和元謀猿人在長江的干支流兩岸生活。之后還有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猿人、巢縣猿人和長陽人、桐梓人、麗江人、西疇人、資陽人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長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guī)X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反映了新時器時代(距今7000~5000千年左右)長江文化的發(fā)達。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江流域最大的諸侯國楚國雄霸一方,而獨樹一幟的楚國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則是楚文化孕育出的皎皎者。除了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外,分處于長江上游、下游的巴蜀文化、吳越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長江流域土壤粘結(jié),難以用木石—銅石農(nóng)具耕作,故訖至秦漢,長江流域基本停留在火耕水耨的階段。自漢武帝經(jīng)營南方以后,尤其是東晉南渡,隨著鐵制農(nóng)具和牛耕的普及,加之中原先進生產(chǎn)力的輸入,使長江流域豐富的水、熱資源優(yōu)勢得以充分開發(fā)出來,便迅速演進為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經(jīng)濟區(qū)。隋唐以后,長江中下游成為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等京師漕米、布帛的主要供應地。“湖廣熟,天下足”,“東南財賦”與“西北甲兵”黃同構成元明清各朝賴以生存的兩大支柱。 考古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就有沂源人在淮河兩岸繁衍生息。當人類進入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階段時,淮河流域的人類活動更是到處可見。相傳伏羲氏和女媧的氏族部落就活動在淮河上游的穎河岸邊——現(xiàn)今河南的淮陽一帶。夏禹“導淮自桐柏”,娶淮河之濱涂山氏為妻,結(jié)婚沒幾天便離家踏上治水的征程,“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獲得了治水斗爭的偉大勝利。爾后禹又“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于萬國”,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國家——夏王朝的誕生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夏王朝建立后,主要在穎河上游一帶建都。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淮河流域的文化更加繁榮昌盛,許多文化巨匠都誕生于淮河流域。如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生于古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岸邊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儒家的另一位巨子孟子也誕生于古泗水河畔的鄒(今山東省鄒縣)。我國道家的發(fā)祥地也在淮河支流的渦河沿岸。如道家的鼻祖老子,出身于春秋時宋國(后屬楚)的苦縣厲鄉(xiāng)(今河南省鹿邑縣);道家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莊子出身于戰(zhàn)國蒙(今安徽蒙城縣)??酌蟿?chuàng)立的儒家和老莊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二大支柱,對后世影響極大。此外,春秋時期,淮河流域穎水岸邊的穎上(今安徽省穎上縣)還誕生了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管子,其政治思想對治理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海河流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河北省陽原小長梁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表明在一百七八十萬年前海河流域就有古人類的活動。著名的“北京人”更是于距今六七十萬年前生活在海河重要支流永定河兩岸。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位于永定河支流桑干河畔的的古涿鹿(今河北涿鹿、懷來一帶)占有重要地位,因為華夏文明的三在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均在這塊熱土上活動。相傳黃帝部落在打敗蚩尤部落后,便“邑于涿鹿之阿”,在古涿鹿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文明,故有“千古文明開涿鹿”之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海河流域文化名人輩出,著名的有孫武、荀子、慎到、公孫龍等。秦漢以降,海河流域一直是我國文化發(fā)達地區(qū)之一,特別是到了元、明、清時期,海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是中國著名的古都,曾依次是春秋時代的燕都(薊城),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的都城,金朝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兩代的京師,現(xi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珠江流域是我國最大的一塊熱帶區(qū)域。珠江水系這個扇形格局,因北有五嶺橫亙,南臨大海,所以它對內(nèi)是封閉的,對外是開放的。這一方面有利于保留較多的土著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五嶺間的一些水陸通道博采嶺外文化的精華,特別是可以假道海洋,納四海之新風,使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這里交匯,并最終融合成華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的珠江文化——嶺南文化。它包括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海南文化、桂東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并以珠江三角洲的文府文化為主體。相對華夏其它大江大河流域而言,由于珠江流域距中原較遠,它的開發(fā)也相對滯后。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漢武帝收復西南夷,珠江流域才進入了大開發(fā)的歷史時期。自此以后,生活在珠江流域“斷發(fā)文身”的土著越(粵)人,與南下的中原漢人全方面的溝通交融,到宋元時期,珠江文化作為一個區(qū)域文化體系才基本形成。近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一帶因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逐漸成為我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珠江流域還是我國多民族的聚居區(qū),全國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在珠江流域都來有分布,目前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10個,即苗、彝、壯、布依、侗、瑤、白、土家、哈尼、傣。其余人口較多的還有傈傈、佤、拉祜、水族、納西、景頗、仫佬、京、毛南等。各民族在珠江這片土地上和睦相處,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語言、宗教、風俗、建筑、工藝制作、飲食等方面表現(xiàn)出多彩多姿的民族特色。 在廣大的松遼流域,自古就是華夏多民族聚居之地,是華夏北疆多彩文化的搖籃。先后有渤海、契丹、女真、滿等少數(shù)民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公元七世紀末,以勿吉后裔粟末靺鞨為主體形成的渤海族,受唐冊封建立了渤海國民族地方政權。轄區(qū)范圍北至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流東到大海,西南抵今吉、遼的扶余、農(nóng)安、開源、鐵嶺一帶,包括松遼流域大部和俄羅斯沿日本海的全部地方。名列五京之首的“上京龍泉府”,為渤海國首府,其建筑規(guī)模僅次于唐朝都城長安,遺址在今黑龍江省的境泊湖之北、牡丹江東岸的渤海鎮(zhèn)。契丹族生息在遼河上游,以車帳為家,逐水草而居,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了契丹八部,建號稱帝,國號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遼朝先后稱帝,傳國109年。它在極盛時期的版圖,東臨日本海,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逾阿爾泰山,北抵外興安嶺和石勒喀河,近貝爾加湖,遼朝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宋金時期,女真族建立滅遼建立大金朝。元末明初,女金族分成三大部落,分別活動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15世紀中葉,明王朝江河日下之時,散居在松遼流域廣大在區(qū)的女真族在遼河支流渾河上游定居下來,并以建州部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后來,他們打敗明軍和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而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滿清王朝。 地處我國西北邊疆,流經(jīng)大漠荒原的我國最大的內(nèi)陸河——塔里木河,知名度雖遠不如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然而塔里木河卻是一條獨具個性、不同反響的河。首先是它造就了塔里木河流域以各綠洲文化中心為代表的西域文明。秦漢以后,在黃河文化等先進文化的影響下,塔里木河流域的游牧狩獵文化走向綠洲農(nóng)耕文化,從而使塔里木河孕育的西域文明達到了一個開創(chuàng)新紀元的高度。塔里木河流域出現(xiàn)了50多個綠洲王國,形成三大文化中心——于闐文化中心、龜茲文化中心、樓蘭及羅布泊文化中心。對此,那些湮沒于沙漠瀚海中的樓蘭、尼雅等廢墟遺址可以作證。其次是它在歷史上一還直擔負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作為古絲綢之路傳承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在這里交會,歐亞大陸因塔里木河這座流動的橋梁而相互溝通。佛教順塔里木河而傳入中原大地,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因它的助力而遠播西方,從而改變了西方的發(fā)展格局,加快他人類文明進步的腳步??傊?,塔里木河以它特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成為世界三大古老文明的發(fā)育之河,西域文明的發(fā)育之河,絲綢之路的依托之河。它是一個完整的流域體系,一個特殊的綠洲世界,一個獨創(chuàng)的文化景觀。 五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當人類告別蒙昧,文明之光初灑大地時,城市就出現(xiàn)了。縱觀中國城市的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個別軍事重鎮(zhèn)外,幾乎所以有城市都是臨江濱河而建,這主要是為了城市生產(chǎn)生活取用水的方便,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又是河流養(yǎng)育的驕子。 《詩·大雅·公劉》在記述周之先祖公劉選擇都邑時,說他“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表現(xiàn)出對水源的高度重視。周人原先居住在渭河流域,傳到公劉時,遷居到豳(今陜西彬縣)。至商代,公劉的后代又遷居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北),這里北倚岐山,南臨渭河,土地肥沃,是個適宜人類生存的理想之地。周人在這里發(fā)展生產(chǎn),成家立室,并在渭河的支流汧河、漆河之濱的岐建筑了都城“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諸侯割據(jù)的局面,也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都城。據(jù)考證,這些都城無不依江河而建。齊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市),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都會,建在淄水之濱,又在淄水與濟水之間開鑿了淄濟運河以享交通之便。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市),位于洙、泗二水之間。燕國下都易(今河北易縣東南),是戰(zhàn)國中期興起的城市,其城北臨北易水,南靠中易水。先后作為鄭國和韓國都城的鄭韓故城(今河南省新鄭),位于洧水和黃河的交匯處。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西南),有清河、沁河貫流城中。魏國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有青龍河在城中流過。楚國的郢都(今湖北江陵縣北),其地近云夢澤,本為水鄉(xiāng)澤國,亦有河道過其城南。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杭州也都位于江河之濱。 安陽,即商代后期的都城殷(建都時間長達273年),是中國有文字記載而且經(jīng)過確定的最早的古都,坐落于河南最北端古洹水兩岸。 西安古稱長安,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河川縱橫,沃野千里,四塞險固,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周圍有渭、涇、浐、灞、潏、澇、灃、滈諸河穿行其間,有“被山帶河”、“八水繞長安”之說。這八水皆能灌溉,渭水更能航運。由于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以及關中地區(qū)開發(fā)較早、古代文化發(fā)展水平較高等原因,曾先后有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建都于長安一帶,時間長達1700多年之久。 洛陽位于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狹長的盆地四周,群山環(huán)繞,東臨嵩岳,西望秦嶺,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闕聳立,伊、洛、瀍、澗水蜿蜒其間,土壤肥沃,物產(chǎn)豐富,自古有“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稱。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個朝代先后在這建都。 開封(歷史上又稱大梁、汴京等)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南端的黃、淮二水之間,周圍一馬平川,河網(wǎng)密集,有汴河(通濟渠)、蔡河(惠民河)、五丈河(廣濟渠)和金水河(天源河)等河道穿流而過。水運發(fā)達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使得開封成為七朝都城,即戰(zhàn)國時期的魏(戰(zhàn)國時魏都大梁的古河道與隋唐后的開封城有很大差別),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其后的北宋和金。 南京(歷史上又稱建業(yè)、建康和金陵等)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緊靠浩浩長江,內(nèi)有秦淮河穿城而過。緊靠南京的長江,除了交通便利外,從軍事的角度講,可以借長江天塹以為防御。至于南京城內(nèi)的秦淮河,不僅有漕運之利,還使南京城內(nèi)的風光愈顯綺麗。南京作為都城,始于孫吳(東吳),至于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和明初,后來的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亦在此建都。 杭州(別稱武林,又稱臨安)位于錢塘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并且瀕臨景色秀美的西子湖。杭州曾是五代時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端,處于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內(nèi)蒙古高原及西北地區(qū)三大地理單元的接合處,“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形勢甲于天下。北京附近也有永定河、潮白河以及溫榆河、高梁河等,隋朝南北大運河的永濟渠北端起于鄰近北京的涿郡,元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更達于北京城中。據(jù)歷史記載,北京的城史,始于西周,周成王封召公奭于燕,開始在北京建城,初名薊。春秋戰(zhàn)國時,隨著燕國都城的不斷擴大和興建,至戰(zhàn)國末年燕國都已成為頗具影響的區(qū)域政治文化中心。秦漢魏晉時期,北京地區(qū)的范陽、薊城、幽州等,都是北方的重鎮(zhèn)。遼、金兩朝分別在此建都,遼代為陪都,稱燕京;金代建都于此,稱中都,北京的政治地位迅速得到提升。至元代定都北京,稱大都,一躍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又成為明、清二代的都城。自1949年10月1日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除了古都之外,中國其他城市大多也坐落在江河之濱。以長江流域為例。萬里長江干流兩岸,珍珠般鑲嵌著大大小幾十座城市。上游臨江的城市有宜賓、瀘州、江津、重慶、長壽、涪陵、萬州、巴東、秭歸、宜昌等。其中“山城”重慶是西南最大的商業(yè)城市和水路交通本世紀,也是長江上游經(jīng)濟協(xié)作區(qū)的中心。中游沿江的城市有宜都、荊州、公安、石首、臨利、岳陽、洪湖、嘉魚、武漢、鄂州、黃岡、廣濟、九江等城市。其中“內(nèi)聯(lián)九省,外通海疆”的武漢市,是湖北省政治、經(jīng)濟和科技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國綜合性工業(yè)基地之一。長江下游臨江的城市有九江、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揚州、鎮(zhèn)江、江陰、上海等。其中位于長江下游的上海,通江海這利,居水利要津,使其從黃浦江畔一個小漁村發(fā)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大都會。長江的許多支流側(cè)畔同樣是名城林立。如湘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橫貫湖南省境。湖南的幾大名城如長沙、株洲、湘潭、衡陽、永州都分布在湘江沿岸。 值得指出的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國唯一貫穿南北的河道。大運河的貫通,不僅為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孔道,而且由于運河兩岸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直接導至了一批運河城鎮(zhèn)的崛起。著名的運河城市有:北京、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宿遷、淮陰、淮安、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這些城鎮(zhèn)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既促進了運河兩岸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的歷史進程,又為變革舊的社會生產(chǎn)關系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還發(fā)育了風格獨特的都市文化。 六 中國是河川之國,滔滔江河既為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生命之水,成為哺育中華民族的搖籃。但江河也同樣具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它們發(fā)起脾氣來,常常涌起大的洪水,造江河決堤,人類賴以生存的田地家園瞬間就可能被洪水猛獸吞噬,大地變成汪洋澤國,人或成為魚鱉;有時又旱魃為虐,赤日炎炎,江河枯竭,赤地千里,顆粒不收,人類維持生活的資料就會失去來源。所謂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也。因此,當年太史公司馬遷曾感嘆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河川之國的華夏神州,又是一個洪澇災害多發(fā)的國度,尤其是大江大河的洪水,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又以害河、“中國之患”聞名于世。史載,自公元前602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因洪水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平均3年2次,有時一年之是竟多次決溢;下游改道26次,其中較大且長時間的改道有9次之多,曾出現(xiàn)過7個入???,涉及范圍北至津沽,南達淮河,約25平方公里。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江河橫流,人為魚鱉”的慘象。如1933年黃河大水,下游決口漫溢72處,冀、魯、豫三省67個縣受災面積達12000平方公里,364萬人無家可歸,18000多萬人被奪去生命。淮河在長達700年的黃河奪淮后,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嚴重的破壞,成為水害災害頻仍的害河。據(jù)統(tǒng)計,從16世紀到新中國成立的450年中,百年平均水災94次、旱災59次。其實何止是黃河、淮河,中國的長江、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這些大江大河的水患都十分嚴重。如1931年長江大水,江漢平原一片汪洋,5000多萬畝農(nóng)田被淹沒,近2900萬人流離失所,14萬人被洪水奪去生命。中國各大江河流域的旱災也十分嚴重。如黃河流域,從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間,有歷史記載的旱災高達1070次,其中僅清代的268年中,就有旱災201次。海河流域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間,發(fā)生旱災407次,幾乎年年都有旱情。嚴重旱災的結(jié)果是“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甚至人相食。如1876年至1879年,晉、冀、魯、豫4省連續(xù)大旱,餓病而死者達1300多萬人。 一位外國學者曾說:“稱中國為河川之國,其意義不僅在于它有眾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為對河川進行了治理而極大地影響了它的歷史。”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明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生動光輝的控制河流、除水害興水利的歷史。地質(zhì)學的研究證明,地球在“新冰期”后,由于氣候變暖,冰雪消融,世界各地曾普遍發(fā)生洪水災害,對此,猶太、印度、希臘等地的古神話中都有關于洪水的記述。我國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在經(jīng)過大量科學研究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中國在5000年前的仰韶時代到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氣溫比現(xiàn)在高2°左右,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xiàn)在溫暖、潮濕,河水的徑流量和洼地的蓄水面積大大增加。亞熱帶的雨水偏多造成了這一地區(qū)洪澇災害的頻發(fā)。于是便有了堯舜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書·堯典》)的記載。 縱觀世界文明史,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農(nóng)業(yè)文明,原因在于他們很好地掌握了治水的能力或者說制河權。所謂制河權一是指控制河流、治理河流的能力,二是指保護、利用河流的能力。這兩種能力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否則,雖有河流,也不可能產(chǎn)生文明。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很多,但文明古國只有四個。亞馬遜河、萊茵河、伏爾加河、密西西比河,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但卻沒有出現(xiàn)古文明,原因就是因為那里的人類沒有掌握制河權。 翻開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會看到大禹治水的偉大壯舉。滔滔洪水并不像某些民族的傳說那樣,毀滅了人類,只是靠神的庇護和諾亞方舟才使極少數(shù)人得以保存和繁衍。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的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洪水進行了英勇的抗爭,終于征服了洪水,并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治水文明和華夏文明。原始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我們的祖先“擇丘陵而處之”(《淮南子·齊俗訓》),以躲避洪水災害;進而修筑堤埂,積極抵御洪水,開始了我國古代原始形態(tài)的防洪工程。 中國古代的大規(guī)模江河治理活動,肇始于上古堯舜時期的鯀和大禹治水。堯、舜、禹時代,我國中原一帶曾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水災,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堯命鯀去治水,鯀采用“障堵洪水”的辦法,歷時九年未竟其功,失敗被殺。鯀雖治水未獲成功,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富有悲劇色彩的治水英雄。之后,堯又命禹治水,禹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川導滯”的辦法,組織人民進行了頑強的治水斗爭,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使川流“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順流,各得其所”,使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在中華文明史上,大禹治水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是大禹治水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百折不撓的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二是大禹治水依靠科學、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對中華民族的科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三是大禹治水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度的誕生,它意味著建立在極其狹小生產(chǎn)規(guī)模和低下的生產(chǎn)力基礎上的原始氏族社會,已為生產(chǎn)力更加發(fā)展、生產(chǎn)規(guī)模更加擴大的奴隸社會所代替,標志著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 繼大禹之后,治理與開發(fā)江河一直是中華民族為了生存與發(fā)展的要務之一。除水害、興水利的杰出歷史人物曾出不窮,彪炳史冊。如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西門豹,為了治理漳河水患,他不但破除了當?shù)貫?#8220;河伯娶婦”的陋習,而且?guī)ьI當?shù)匕傩臻_引漳十二渠,使漳河兩岸的農(nóng)田力量到灌溉,“民人以給自足”。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蜀郡郡守李冰,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口主持興建了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東漢初王景組織進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黃河治理工程,除采取常規(guī)的疏河、筑堤措施外,還在黃河上建閘,人為控制水流(“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流”),為減輕黃河水患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致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的說法。唐代的著名水利專家姜師度,先后在海河和黃河等流域興建了許多水利工程,為防洪、排澇、灌溉、航運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元代黃河河患頻繁,超過以前各朝。著名治水專家賈魯在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期間,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黃河治理和堵決口活動,并采取了一系列治河新技術,終于使黃河復歸故舊道,在治黃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此外,明代的潘季訓、清代的靳輔等,在實踐中總結(jié)出黃河治理的新理論,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著名的治河工程有:黃河大堤。黃河堤防的修建始于共工和鯀“障洪水”的年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沿河的各諸侯國紛紛在各自境內(nèi)修建堤防以自守,對以后黃河系統(tǒng)堤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王景治河后,長達千余公里的新堤防系統(tǒng)形成。黃河奪淮入海時期,黃河下游形成了龐大的堤防系統(tǒng),其中有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子堤、戧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F(xiàn)在的黃河大堤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后逐漸形成的。從鄭州桃花峪至山東利津河口,河長767公里,兩岸大堤及其他有關堤防總長1583公里,因黃河河堤高出地面很多,人們形象地稱它為“水上長城”。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它位于岷江沖積平原的頂點,可自流引水灌溉農(nóng)田上千萬畝,同時兼有供水、航運之利。它創(chuàng)建于秦昭襄公末年,由當時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興建。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巧奪天工,舉世罕見,而且歷千古而不廢。京杭運河。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jīng)京、津、冀、魯、蘇、浙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82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是在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代運河工程的基礎上于元代建設而成的。京杭運河橫貫錢塘江、長江、黃河、淮河、海河五大水系,沿線設置了大量陡門、船閘、水柜、水庫等,涉及的水工、泥沙技術十分復雜,是中華民族高度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jié)晶。在鐵路出現(xiàn)的以前,它一直是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也是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政治統(tǒng)一的生命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江河的治理與開發(fā)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江河上修建了大中型水庫3000多座,興修加固堤防(包括湖堤和海堤)26萬萬公里,設置蓄滯洪區(qū)近百處,建立了集中統(tǒng)一的防洪體系,并成功地戰(zhàn)勝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洪水,確保了大江大河的安瀾。特別是歷史上有“中國之憂患”之稱、三年二決口的黃河,自1946年人民治黃的50多年來,歲歲安瀾,堪稱歷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我們還經(jīng)受住了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發(fā)生的特大洪水的考驗,取得了搞洪斗爭的偉大勝利。 七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非常重視對河流及其治理的探索與研究,并形成了相當豐富的記載江河情況的文獻,是中華水文化特別是江河文化寶庫的精品。 先秦時期,就有記載江河水系和江河治理情況的文獻,主要有《山海經(jīng)》、《尚書·禹貢》、《周禮·職方氏》、《遂人》、《考工記·匠人》、《管子·度地》、《爾雅·釋水》等。 《山海經(jīng)》是一部集合古代神話傳說而成的地理知識典籍,共十八篇,主要記述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等方面的情況,其中《海內(nèi)東經(jīng)》記述了不少河流的原委;《五藏山經(jīng)》記述了南、西、北、東、中各地山峰和出山之水及物產(chǎn)情況。 《尚書·禹貢》以禹定山川的傳說為線索,記載了當時的地理河系,并按河流水系將中國劃分為九個地區(qū)(稱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队碡暋穼S河流域山川地理情況的敘述較為詳細和可靠,對長江、海河等流域記述的比較簡略。其主要特點是記載了以冀州帝都(在今山西南部)為中心的水上交通情況,后人稱該書將“以黃河為中心的水路運輸網(wǎng)描繪得清晰如畫”,這反映出戰(zhàn)國時代對水運的重視。
《考工記·匠人》記載了古代溝洫系統(tǒng)的情況;《管子·度地》則是先秦水利科技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文中將地表水按其來源和流經(jīng)情況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分類(區(qū)分為干流、分枝、季節(jié)河、支流、人工河和湖澤等)。 秦漢以后,對河流水利的記載大都體現(xiàn)在所謂的正史里面。《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是西漢及其以前最為完善的水利史專著。公元前1世紀,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河渠書》(記述水利上及先秦,下至漢武帝時)問世,開史書專門記述水利史的先河。是書所記內(nèi)容主要涉及黃河和人工渠道,所記最多的是太史公當時耳聞目睹的水利工程。《漢書·溝洫志》前半部分幾乎全搬《史記·溝渠書》的內(nèi)容,后半部分則記載了武帝鑿白渠之后水利情況,尤其對黃河的治理情況記述的最多。之后的二十四史中,《漢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均有河渠水利專篇;另外,《新唐書·地理志》也按地域記述了唐代主要水利工程。這些專篇基本概括了我國2000多年來水利發(fā)展的情況,是權威性的水利通史。 《水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全國河道水系情況的專著。全書不到一萬字,原書單行本已失傳,附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流傳后世。由于輾轉(zhuǎn)傳抄,經(jīng)文和注文多訛誤。書中所載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每水為一篇,粗略地敘述了水道源流,但缺乏對支流分合的考證。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雖依《水經(jīng)》為綱,但決非一般注釋,實際上是一部空前的創(chuàng)作成果?!端?jīng)注》以河道水系為綱,詳細記錄了河流的變遷以及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的地形、物產(chǎn)、地理變化的情況。清初著名學者劉獻廷稱這部著作“其注《水經(jīng)》也,于四瀆百川之源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紀其道里。數(shù)千年往跡故瀆如觀掌紋而數(shù)家寶。更有余力鋪寫景物,片語只字妙絕古今,誠宇宙未有之奇書也”(《廣陽雜記》)。 自《水經(jīng)注》以后,記述江河水系及治理方面的著作還有《行水金鑒》、《續(xù)行水金鑒》、《再續(xù)行水金鑒》、《水道提綱》、《西域水道記》等。值得指出的是,受《禹貢》、《水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書的影響,注意、收錄山川流水情況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特點。如唐代樊綽所著的《蠻書》(亦名《云南志》),對金沙江上游源流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述。明代著名科學家、地理學家的《江源考》,糾正了歷史上關于長江發(fā)源地的許多錯誤和偏頗。明萬歷時,王洪洲父子撰《三才圖會》,在圖上描繪了各地江河湖澤位置,還附有說明。清雍正初年,陳夢雷所輯《古今圖書集成》,內(nèi)有山川典,對主要江河都有專篇記載;在藝文志內(nèi)輯錄大量游記,描述了我國的江河湖海等名勝。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愛好探尋河源,盡其脈絡曲折,并御撰《熱河考》、《濟水考》、《灤河濡水源考證》、《開新河記》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大河,因此研究治黃方面的專著很多。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黃河命名的專著為《吐蕃黃河錄》,為唐代杰出的制圖學家賈耽之手。該書圖文并茂,記載了黃河上游吐蕃境內(nèi)“諸山諸水”的“首尾源流”,總共達十卷之多,內(nèi)容相當豐富。唐以后,有關黃河方面的書逐漸多起來,著名的有《治河通議》、《至正河防記》、《問水集》、《治水筌蹄》、《河防一覽》、《治河方略》、《南河成案》、《豫河志》等。 京杭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的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關于運河方面的著述也頗為豐富。如《漕河圖志》、《北河紀》、《北河續(xù)記》、《山東運河備覽》、《漕運全書》、《通惠河志》等。 流域和地方性記載水利的文獻更是汗牛充棟,流域性的如《畿輔安瀾志》、《永定河志》、《三吳水利錄》等,為專門記載流域(水系)水利方面的專著;地方性的如《長安志圖·涇渠圖說》、《華陽國志》、《太平環(huán)寰宇記》、《一統(tǒng)志》以及現(xiàn)存的8000多種古方志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水利方面的記載。 八 中華文明是個典型的大河文明。千萬年以來,中華民族在黃河、長江等大河滋養(yǎng)哺育下,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華夏文化。對河流的崇拜和有關河流的神話傳說,同樣是河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華夏民族對各種水源的崇拜祭祀活動中,河川享有極其重要和獨特的地位,這主要源于江河特別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是中華文化的搖籃。其實對江河的強烈崇拜不止中國,如古埃及人崇拜尼羅河,古巴比倫人崇拜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印度人則視恒河水為圣水。這種對河的崇拜,是因為這些江河是養(yǎng)育這些民族的搖籃。 生活在大河兩岸的中華先民,一方面依賴著江河,享受著其灌溉、飲用、舟輯等種種恩惠;同時也承受著大河暴虐、洪水泛濫,奪去人的生命財產(chǎn)的種種苦難。因此先民們對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大河進一步增強了敬畏崇拜之情。在人類生產(chǎn)力水平和知識尚不能認識自然更不能抵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先民們便認為河水的柔順與暴虐、漲起與回落等變化,都是由河神在操縱控制著。為了向河神求福消災,趨利避害,便有了對河神的種種的貢獻祭祀活動。 據(jù)《尚書·舜典》記載,遠在在堯舜時期我國就形成了有意識的山川祭拜活動。殷商時期,殷人活動的范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因而黃河河神及其支流漳水、洹水之神成了他們的主要祭祀對象。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殷墟甲骨文中有許多記載殷人祭河的卜辭,如“尞于河”、“祊于河”以及“沉二牛”、“沉三羊”等等。甚至還有人犧即“沉嬖”(用年輕女子祭河)的情況。西周時期,官方祭祀山川活動已成定制。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也有對河神進行祭祀的記載,如“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周頌·時邁》),“墮山喬岳,允猶翕河“(《周頌·般》),反映了周武王巡狩祭祀河岳之神的情況?!吨芏Y》也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候,諸候祭其疆內(nèi)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秦代,全國各地普建河神廟,供奉當?shù)睾由?,官民同祭,香火犧牲不絕。秦漢以降,歷代祭祀河神的活動沿襲不衰。例如,漢武帝時,黃河決口頻繁。為了堵住泛濫橫行達二十三年之久的“瓠子(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決口”,武帝命汲仁、郭昌帶領數(shù)萬民工進行堵口會戰(zhàn)。為了表示虔誠,漢武帝還親自到?jīng)Q口處沉白馬、玉璧祭祀黃河之神,祈求保佑堵口成功。再如,始建于秦代的淮河源頭桐柏山太白頂?shù)幕挫?淮神廟),歷代都有修葺,而且規(guī)模越來越大,千百年來香煙不絕,享祭不已。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第一次在淮水發(fā)源地的縣治平氏(今河南桐柏縣平氏鎮(zhèn))舉行了祭祀淮瀆神儀式。隋文帝加封淮河之神為“東瀆大淮之神”,并于開皇十六年(596年)下詔建淮神廟。唐玄宗封淮瀆之神為“長源公”,并多次舉行祭祀淮神活動。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規(guī)定在每年立春這一天祭祀淮神;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下詔封淮瀆神為“長源王”。明清時因黃河奪淮,造成淮河出口嚴重不暢,致使淮河經(jīng)常泛濫為害,因而祭祀淮神活動也隨之驟增,甚至連皇帝即位、出巡、壽誕、駕崩等重大事件,朝廷都要派員祭告淮神。 在對江河之神頂禮膜拜的同時,先民們還在幻想中創(chuàng)造出了關于水神的種種神話傳說。 上古流傳著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言江河是由盤古身體中的血液脂膏所變。據(jù)《五運歷年記》載:“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膚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述異志》也說:“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這則神話對天地萬物形成的看法雖然是幼稚的,但它樸素地認識到了世界的物質(zhì)性。巨人盤古在“垂死化身”,把身體的一切都交付給大自然、變成世界萬物的過程中,身上的血液脂膏變成了江與海,流下的汗水變成了滋潤大地的雨水,甚至哭泣的眼淚也變成了江河。? 縱橫交錯的河流滋養(yǎng)哺育了華夏子孫。但這些河流大多又放蕩不羈,時常暴發(fā)洪水給人類帶來災難。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限制,遠古的先民們不能從科學上解釋這一現(xiàn)象,便把這些河流經(jīng)常洪水泛濫的現(xiàn)象歸結(jié)為開天辟地時一些大神的玩忽職守。據(jù)《述異經(jīng)》載:“東南隅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并高千里,腹圍自輔。天初立時,使其夫妻導開百川,懶不用意,謫之并立東南,男露其勢,婦露其牝,不飲不食,不畏寒暑,唯飲天露。須黃河清,當復使其夫婦導治百川。古者初立,此人開導河,河或深或淺,或隘或塞,故禹更治,使其水不壅。天責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黃河清者,則河海絕流,水自清矣。”這段神話說,當天和地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大地上就有洪水泛濫,上帝就派巨人樸父和他的妻子共同治理洪水??蛇@對懶人畏懼治水的辛苦,工作時拈輕怕重,敷衍了事。結(jié)果他們開導的江河自然是不象樣子,留下了經(jīng)常泛濫的隱患。天帝對他們的懶惰懈怠十分惱火,不但罷了他們的官,而且還予以他們“并立東南”的嚴厲制裁。 中國古代先民認為每條江河中都有神在主宰控制著,并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江河水神的形象。在江河諸神中,黃河河神的地位最高,影響最大。黃河的河神為河伯,其名叫馮夷,“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楚辭·九歌》注引《抱樸子·釋鬼篇》)河伯馮夷是一位具有雙重性格的水神。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做的善事不多,壞事不少。這大概與古人對黃河的認識有關。相傳大禹治水時,遇到了技術難題。河伯與洛水水神聯(lián)合獻出了治水方略,河伯獻出了“河圖”,洛水水神獻出了“洛書”,為大禹治水助了一臂之力。河伯所做的好事不多,劣跡卻不少。在關于河伯的神話傳說中,河伯幾乎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現(xiàn)的。相傳河伯的使者出巡,不但排場非凡,而且飛揚跋扈,所到之處洪水肆虐,給黃河兩岸人民帶來了很大災難。“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馬朱鬣,白衣玄冠,從十二童子,馳馬西海水上,如飛如風,名曰河伯使者?;驎r上岸,馬跡所及,水至其處。所之之國,雨水滂沱。暮則還河。”(《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河伯使者出巡就如此張揚,河伯本人威勢就可想而知了。?據(jù)說河伯的神性與喜怒無常的黃河十分相似,而在諸神之中,他的貪婪好色也是有名的。河伯的妻子名雒嬪,也被稱為宓妃,“宓妃,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為河神”(《文選·河神賦注》。宓妃是著名的神界美女。盡管有這樣美麗的妻子,河伯仍不滿足,每年還要沿河百姓為他選娶年輕貌美的姑娘做新婦。稍不順意,就要興波作浪,涌起漫天的洪濤為害人民。他還經(jīng)常帶著美女在九河上游戲巡游,簡直就象個浪蕩公子。? “河伯娶婦”是古人祭祀河神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古人看來,黃河的放蕩不羈,主要是由于黃河之神——河伯本人喜怒無常和貪淫好色造成的。盡管人們每年都為河伯選娶新婦,但黃河肆虐害人的事依然時有發(fā)生。于是人們對河伯充滿了憤恨的情緒,并又創(chuàng)造出“羿射河伯”的神話。“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楚辭·天問》)對屈原的這一疑問,王逸解釋說:“河伯化為白龍,游于水旁,羿見,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曰:‘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時化為白龍,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楚辭·天問》王逸注)河伯化作白龍出游,羿不知是河伯而射傷了他的左目。河伯到天帝那告狀,結(jié)果被天帝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但對同一個故事,高誘注《淮南子》卻認為“河伯溺殺人,羿射其左目”??梢姾硬癁榘埑鲇?,原是為了興波作浪,溺殺無辜,為什么要“溺殺人”,原因恐怕還是人民為其所娶之婦不遂其所求,他就“水來漂沒,溺其人民”,施淫威加以報復。 河伯不僅好色放蕩,而且還貪婪卑劣。據(jù)《博物志·異聞》載,孔子有個叫澹臺子羽的弟子(春秋魯國武城人),是個既有德行又非常勇敢的人物,一次,“澹臺子羽渡河,賚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陽侯波起,兩蛟夾船。子羽左摻璧,右操劍,擊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躍而歸之,子羽毀而去”。為了劫奪子羽的千金之璧,陰毒的河伯竟派出他手下的水波之神陽侯率領兩條蛟龍前去興風作浪,妄圖掀翻澹臺子羽乘坐的木船,將白璧據(jù)為己有。當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澹臺子羽粉碎了他的陰謀,并輕蔑地將璧拋入濁浪滾滾的黃河時,河伯反而不敢接受了(也許是河伯無顏從勝利者手中取璧吧!)??梢姾硬€有欺軟怕硬的卑怯性格。河伯的神話,明顯地反映出了古代先民對黃河的認識,在古人的觀念中,黃河的放蕩不羈是主宰黃河的水神河伯的“淫蕩”和惡毒造成的。這種觀念在今天看來會覺得很荒謬,但它卻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黃河在上古時期就經(jīng)常泛濫成災的狀況。特別是上古時期,黃河沖積平原地區(qū)還沒有固定的河床,洪水沖出河洛口后便四處漫溢,以致太行山東南、泰山西南、河南北部一帶經(jīng)常成為澤國。即使后來有了堤防,黃河決口漫溢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給兩岸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 淮河也是我國的一條著名大河。在神話傳說中,淮河和渦水的水神叫無支祁,也是個有名的害神。古時淮河經(jīng)常泛濫,吞沒良田房舍,奪走人們的生命,人們便認為是無支祁作怪。大禹治水時,無支祁多次興風作浪。大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無支祁擒住,并用鐵鎖鎖住他的脖子,在他的鼻子上穿上鈴,把他拴在淮陰龜山下的巨石上。大禹鎖無支祁的神話,反映了人們在一段時間內(nèi)曾治理好淮河的史實,或許只是表達了人們企圖征服淮河的愿望而已。大禹之后,淮河的水患依然不斷,特別是黃河奪淮后,淮河更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 除了河伯和無支祁以外,較有名的河川水神還有洛水水神宓妃,湘水水神瀟湘二妃,濟水水神濟伯、運河水神謝緒以及長江諸水神等,有關他們的神話傳說這里不再詳述。 九 江河是大地的雕塑師,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不但滋養(yǎng)著人類和世間萬物,而且以神奇的偉力將大地打扮的多彩多姿,氣象萬千,或雄渾,或壯麗,或秀美。 黃河的中游河段,主要奔騰在晉、陜之間,它猶如一把利劍,把黃土高原一劈兩半,開出一條深邃的峽谷。著名的峽谷和瀑布有天橋峽、壺口瀑布、龍門峽和三門峽等。天橋峽位于陜北府谷與晉西北保德兩縣之間,長約20公里,兩岸山勢如屏,谷底幾塊巨大的盤石屹立,河道狹長,水流激蕩。枯水期河面寬僅30余米,冬季積冰成橋,河水在冰橋下滾滾而過,發(fā)出雷鳴般的濤聲,故有“天橋”之稱。再經(jīng)過400多公里,抵達壺口斷巖,形成險峻的壺口瀑布。壺口瀑布位于陜西宜川與山西吉縣交界處。此處峽谷上緩下陡,河道上寬下窄,黃河從質(zhì)為巖石的河床侵蝕出一道 僅為30-50米的深槽。喧騰的河水雙10多米高處跌下,形成壺口滿面瀑布,噴涌在斷巖上的泥流,宛如一把巨大的茶壺正在斟瀉著金黃色的茶水。晉陜峽谷的最南端是龍門,距壺口約65公里。龍門山和呂梁山在這里互相靠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只有100多米寬的狹窄口門,狀似門闕;口門之外,便是一片開闊的平原。黃河在通過龍門時,因通道狹窄,水位迅速抬升,奔涌的河水如巨龍破門而過,直撞華下腳下的潼關。而出了龍門,河谷寬闊,水流通暢,水位驟然下降,形成明顯的水位差,呈現(xiàn)出“龍門三跌水”的奇妙景觀。民間傳說的“鯉魚跳龍門”指的就是這里的三跌水現(xiàn)象。古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其是當年大禹治水疏通黃河時所鑿的口門,故龍門又稱“禹門”。黃河在潼關轉(zhuǎn)向東流,進入晉豫峽谷,這是黃河奔流的最后一段峽谷,西起三門峽,東至河南孟津,全長約150公里,谷底寬200―800米。其中以三門峽最為著名。這時兩岸的巖石突向河中,使河谷變得十分狹窄。在河中巍然屹立著兩個巖石小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右邊是人門、中間為神門,左邊是鬼門,三門峽之名由此而來。“三門”之下有一座高出河面20多米的大柱石矗立河心,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湍急的黃河水在這里分成三股,通過狹窄的鬼門、神門和人門,在峽口匯合成一股滾滾激流,咆哮著沖向中流砥柱,發(fā)出震天憾地的巨響,激變成一丈余的浪花,形成一串串旋渦,急速向前奔流。然而,無論狂濤惡浪如何兇猛,中流砥柱卻始終巋然不動,不被淹沒。今天,三門峽大壩已把奔騰的黃河攔腰斬斷,咆哮的河水已在大壩前息怒安閑。黃河入??谝彩且惶幤嫣鼐坝^。黃河入海流量雖然不大,但居高臨下,頗有氣勢。滾滾濁流傾入渤海時,濤聲大作,轟轟作響。由于河水比海水輕,黃水在海面上慢慢擴散開來,洪水季節(jié)黃水之舌伸入海區(qū)幾十公里,清濁不混,好似黃河的延續(xù)。 萬里長江,水量充沛,一瀉千里,其壯麗河段多多,尤其是上游的金沙江虎跳峽和長江三峽更是世界聞名。金沙江在石鼓轉(zhuǎn)彎時,出現(xiàn)了短暫的溫順與緩河,很快又烈性發(fā)作,似脫韁的野馬,咆哮奔騰了45公里,以震天的吼聲和一往無前的力量,劈開玉龍、哈巴兩座大雪山而下,并沖出了舉世無匹的虎跳峽。這段深邃的峽谷河道長僅16公里,而江水卻連續(xù)下跑7個陡坎,總落差竟達220米。這里的江面十分狹窄,最窄處不足30米?;⑻鴯{不僅兩岸削壁千仞,谷坡的陡度超過了90°,而且向江心傾斜,峽谷的頂部比底部還窄。當洶涌澎澎湃的江水擠進這坡陡谷窄的河段時,其氣勢的雄壯高亢,令人嘆為觀止。從陰森森的山谷里仰望蒼天,藍線一條;從飛機上俯瞰金沙江,不過是白線一條,而虎跳峽就隱伏在白線之間。長江在四川盆地接納了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諸流后,水量猛增,至盆地東端,已是勢不可當,她猛力地沖向了長江上游的開然門戶--三峽夔門,進入了風流萬古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四川奉節(jié)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的南津關,為峽谷寬谷相間的蓮藕狀河段。三峽河段是從第二地形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巨大的水位落差,給了長江劈山鑿石的巨大活力。億萬年來,川鄂交界的褶皺帶間歇上升,巨量的江水不斷下切,終于開鑿出了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和灘多流急的西陵峽。三峽兩岸山巒疊障,峭壁危崖;峽谷中斷壁千仞,一水中流,水為峽束,流勢湍急。峽中最狹處不足百米,最深處可達150米以上,洪枯水位變幅60余米,最大流速可達8米∕秒,有萬馬奔騰之勢。200公里的三峽河段,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各種地質(zhì)現(xiàn)象于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巨型的山水畫卷,在世界著名的峽谷中,三峽無疑是獨領風騷的。 淮河也是一條美麗多情的母親河。在淮河的中游河段,沿途有鳳臺的硤山、懷遠的荊山和五河的浮山等三個峽口,被稱為淮河三峽。硤山口是淮河東流的第一險要處。峽谷寬500米,河流逼山而行。洪水季節(jié),淮河水奔騰咆哮于兩山這間,勢如排山倒海。秋冬季節(jié),河水靜靜流淌,水波不興,碧空倒影,為淮河景色最佳的一段。淮河的第二峽——荊山峽,由地處河西岸的荊山和河東岸的涂山相夾而成。兩山夾淮,山高水闊,頗為壯觀?;春拥谌龒{即浮山峽,這里山不甚高,“峽”不甚險,風景亦無勝處,只是因南朝梁武帝曾在此修筑浮山堰,水淹壽陽而名噪一時。 錢塘江口的海寧湖一向是世界聞名的奇觀。這是因為江口所在的杭州灣是一個典型的大喇叭口,出??趯掃_100公里,在澉浦減至20公里,到海寧縣鹽官僅3公里。海口寬而深,漲潮時進潮量很大;進入口門后河道逐漸變窄,潮水上溯則受到約束,潮波能量被相對集中,潮差明顯增大。當阻力進一步加大后,波峰就陡立如墻,潮波上溯過尖山后,波峰破碎,形成涌潮的潮頭。潮頭到了海寧一帶,江面更窄,潮水卷著浪花,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奔騰向前,“遠若素練橫江,聲如金彭;近則亙?nèi)缟皆?,奮如雷霆”,形成了驚心動魄的“錢江怒潮”。錢塘江涌潮蘊藏著巨大的動力資源,預計澉浦的潮力就可以發(fā)電550萬千瓦。 大寧河是長江三峽中的一條小支流,古名昌江,又名巫溪水,發(fā)源于大巴山南麓,穿過崇山峻嶺,接納眾多溪流,由北向南。在巫峽西口注入長江,長約250公里。它自上而下,集山雄、峰秀、水清、灘險、景幽、石美于一身,猶如一個巨大的盆景一條美麗的畫廊。特別是大昌以下被人們譽為“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的小三峽段,更是景色殊美。小三峽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峽內(nèi)主要名勝有青獅守門、九龍柱、靈芝峰、烏龜灘、獅子撈月、馬歸山、龍進、虎出、仙女拋繡球、觀音坐蓮臺、懸棺、水簾洞、仙蕉林、天泉飛雨、赤壁摩天、迎客泉等,船動景移,令人目不暇接。 桂江是一條風光旖旎、舉世聞名的河流。桂江上游河段,稱大榕江,山高谷深;中游河段,稱漓江,河道分岔明顯,沙洲發(fā)育;下游河段,為桂江主河段,又稱撫河,水急灘多。漓江河段,山峰奇特蒼翠,石崖嶙峋峭拔,河道曲折迂迴,江水清澈見底,可謂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沿江碧水瀠洄,奇峰倒影,深潭、噴泉、飛瀑參差,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有“百里漓江,百里畫廊”之譽。 十 江河是一首首流動的詩,江河是一幅幅流動的畫。華夏的許多江河都流淌著中華文明的印跡,許多江河都被稱為詩河、史河、文化河。 黃河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謳歌母親河的詩詞歌賦很多。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河廣》、《伐檀》等篇為詠黃河最早的詩篇。戰(zhàn)國時的大詩人屈原,曾作《河伯歌》(河伯,古人以之為黃河之神),以祭祀黃河之神。六朝時期,呤詠黃河的詩篇逐漸多起來,如謝征的《濟黃河》、沈君攸的《黃河》、王褒的《渡黃河北》、庾信的《詠懷》以及北朝民歌《木蘭詩》等。唐時,許多著名的詩人如駱賓王、王之渙、李頎、李白、高適、岑參、孟郊、劉禹錫、溫庭筠、薛能、司空圖等都有吟詠黃河的佳作。有詩仙之譽的大詩人李白,寫下了多篇贊美黃河的豪放詩章。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入海不復回!” (《將進酒》)“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二》)描寫黃河一瀉千里、浩蕩東去的雄偉氣勢。再如《西岳云臺山歌送丹丘子》一詩,把西岳華山與黃河放在一起描寫,展現(xiàn)出一幅山雄水秀的美麗畫面:“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圣人在。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劉禹錫的《浪淘沙》,則寫出了黃河河源高懸于云天外、仿佛是從天上的銀河傾瀉下來的氣象:“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箕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寫有一首《水調(diào)歌頭》“賦三門津”的詞,以雄奇的筆調(diào)寫出黃河三門峽的雄渾氣勢,讀來令人震憾:“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欲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龍門三跌水為黃河奇觀,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游龍門時被這里的雄偉氣勢深深震憾,他在《龍門》一詩中寫道:“亙地黃河出,天開此一門。千秋憑大禹,萬里下昆侖。” 萬里長江,華夏第一長河,無數(shù)詩人都用多情的筆調(diào)書寫著長江的壯美。如大家熟知的有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無端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江上秋陰一半開,曉云含雨卻低回。”(王安石《江上》)“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黃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若言風景異,三峽獨為魁”,三峽是長江最奇峻、最壯麗的一段,也是長江個性的體現(xiàn)和張揚。那一泄千里的江水,直插云天的巨壁,還有它的雄奇驚險、激越飄蕩、清幽秀麗……古往今來,吸引和震懾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壯麗的山水給了詩人無盡的靈感,數(shù)不勝數(shù)的詩人流連于此,揮毫吟詠,留下詩章無數(shù)。李白吟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吟道:“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陸游吟道:“四月欲盡五月來,峽中水漲何雄哉。”龔自珍吟道:“寄語矍塘灘上賈,收帆好趁順風時。”……有人統(tǒng)計,短短七百里三峽,竟“產(chǎn)”詩萬余首。難怪有人說,長江翻個浪就是一首詩。真可謂:不盡長江滾滾來,一浪江水一浪詩。 千里淮河有一處著名的峽谷——硤山口。這個峽谷寬500米,兩岸之山海拔60余米,淮河水就奔騰在這兩山之間。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寫下了《將至壽州初見淮山二首》,其中一首寫道:“浩蕩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遠相連。鳳鳴兩槳初離浦,岸轉(zhuǎn)青山忽對船。”詩中描寫的是秋高氣爽之時,硤山一帶淮河平波如鏡,水光接天,船行起槳動,青山疊翠的美麗風光。硤石山相傳也是大禹所開,西硤石山上原有禹王宮,東硤山上建有硤石寺。宋初詩人林逋在《游硤石寺》詩中寫道:“長淮如練楚山青,禹鑿招提四畫屏。……燈驚獨鳥回晴塢,鐘送遙帆落晚汀。……”吟詠淮河的詩還有北宋梅堯臣的《過荊涂二山遇暗石》:“淮流兩山間,勢來秋漲急。聚石如伏兵,斂斂波下立。輕舟不可防,而況昧年習。……”道出了淮河第二峽——荊山峽水流的險急。 漢江通稱漢水,是長江的最大支流,過去曾以“江淮河漢”并稱為我國四大名川。早在2000多年前,《詩經(jīng)》中有“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的詩句。對漢江中下游的地理形勢和景色,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漢江臨眺》中作了圖畫般的描繪:“楚塞三湘接,荊門九脈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其實何止是大江大河,許多長度不大、水量也有限的河流,或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或獨具秀色,從而成為人們在河流兩岸勞作生息的重要場所。如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記述古代先民在江河兩岸繁衍生息、勞動生活的詩,就有六七十首之多,涉及的河流有20多個,除了大家熟知的黃河、長江、淮水、漢水、濟水、渭水、涇水、汾水等大江大河之外,還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漆水、沮水、滮水、洽水、杜水、豐水、泮水等中小河流。海河流域的衛(wèi)河支流淇河,不過是一條百余公里的小河,但因其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坐落于衛(wèi)都附近,對衛(wèi)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故在《詩經(jīng)》中,就有《竹竿》等五六首詩寫到淇河,唐宋也有許多詩人題詠淇河,如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有“淇上風日好,紛紛沿岸多”的詩句,因而淇河又有詩河、史河、文化河之稱。廣西桂林至陽朔的百里漓江,碧水縈回,奇峰夾岸,不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絕,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四觀。這樣的美妙佳景自然不會被詩人放過。如唐代許渾送杜秀才》詩寫道:“桂州南去誰與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明代俞安期的《漓江舟行》,寫出了臥舟漂流漓江的奇妙感受:“桂楫輕舟下奧關,誰言嶺外客行難?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下山。”清代張聯(lián)桂《望桂林陽朔沿江諸山放歌》則描繪了漓江雨后的動人景象:“須臾雨過云亦散,依舊萬朵青芙蓉。樹頭飛瀑垂匹練,跳珠戛玉鳴琤琮。”今人詠漓江的詩也很多,影響較大的當首推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情一樣的深呵,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是詩情呵,是愛情,都在漓江春水中!三花酒攙一分漓江水,祖國呵,對你的愛情百年醉……”錢塘江的最大支流新安江,因風景秀麗,吸引了許多詩人前來游覽和題詠,可謂一江流水一江詩。唐朝詩人孟浩然詠新安江道:“湖經(jīng)洞庭闊,江入新安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清代詩人黃景仁也贊美新安江道:“一灘復一灘,一灘高一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灘上。” 十一 中華民族熱愛江河,他們不但用詩文贊美江河,還用畫筆描繪江河,用音樂謳歌江河。 流淌的江河不但成為詩人的詩思泉涌提供了滔滔不竭的源泉,也吸引著山水畫家們在江河之上流連忘返,揮毫沷墨。被譽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以絕美的景致為畫家們提供了“步步可觀”的意境。元代,以“大癡道人”為號的山水畫家黃公望,為富春的山水所迷,來到江邊,結(jié)廬而居,游遍這里的山山水水,并用數(shù)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富春山居圖卷》,圖中可見到秋天富春江之寧靜景色。畫家筆下的桂林山水更是各具風姿,尤其是對“漓江雨景”的描繪最為迷人。如胡佩衡的《漓江春雨》,表現(xiàn)了漓江春雨連綿、煙霧彌漫的景色。徐悲鴻的《漓江春雨》,用水墨渲染了漓江春雨時霧靄迷朦的景象,營造了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李可染的《漓江細雨》,以江面細雨中飄飄欲行的小船,帶活全畫。白雪石的《江山覽勝圖》,著意表現(xiàn)了漓江的空清、明凈。特別是黃格勝的《漓江百里圖》,畫高0.6米,長200米,籠漓江碧水、兩岸青山、翠竹古榕、田園村落、亭臺樓閣、舟橋漁釣于一卷,堪稱展示桂林山水美全景的長卷。畫家為完成此畫,三年里往返漓江20次,寫生千幅,使整個漓江山水熔鑄于心,以致達到了“漓江即我,我即漓江”的境界。然后扎進斗室,埋頭作畫,歷時兩個月才停筆收墨,成長達200米的洋洋巨幅畫卷。人們漫步畫前,無不有泛舟漓江、身臨其境的感受。 音樂是如同流淌的江河,它把山水清音薈萃在一個的音符之上。古往今來,歌唱江河的優(yōu)美旋律一直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河上流淌著。在現(xiàn)當代歌曲中,歌頌江河的有:《黃河》、《天下黃河十八灣》、《我們是黃河,我們是泰山》、《長江之歌》、《你好啊,峽江》、《三峽情》、《運河之歌》、《岷江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伊利河,我的母親河》、《烏蘇里船歌》等。值得指出的是,每當特別是當外敵入侵、國家危亡的時刻,謳歌象征祖國的江河、喚起人民反搞的音樂歌曲便唱響黃河上下,長江兩岸。如楊皙之作詞、沈心工作曲的《黃河》,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黃河為題材,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氣吞山海的壯歌。再如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以雄偉的氣魄、熱情奔放的旋律,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尤其是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則給予大合唱的主題思想以更深更高的概括,向中國人民發(fā)出了強大的戰(zhàn)斗號召。這部大河唱很快傳遍了黃河兩岸,歌聲響處,到處燃起了抗日的烽火,鼓舞著中華兒女向洶涌澎湃的黃河水一樣,通往直前,驅(qū)除日寇。 除了詩文、繪畫、音樂以外,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許多成語、格言也與江河緊密關聯(lián)。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關黃河及其支流的成語較多,如河不出圖、河清難俟、河清海晏、中流砥柱、河山帶礪、河汾門下、不到黃河心不死、, 箋?置韉??!昂硬懷鐾肌保?攀畢啻?康筆ナ烙性蚧坪映魷趾油跡?室院硬懷鐾嘉?敝德沂饋!昂憂迥奄埂保?坪踴坪右閱嗌塵閬?、衡?熳侵?疲?湃艘暈?坪憂?暌磺澹?蛞浴昂憂迥奄埂北扔魘奔涮?媚巖緣卻??“河清海晏”,黃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靜了。用來形容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黃河三門峽處有一座小山,屹立于黃河的激流之中。故用中流砥柱“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和力量。“渭徑分明”這個成語,源自涇河匯入渭河處的一道奇妙自然景觀。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也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由于涇河與渭河的來水來沙不同步,一條水清,一條水渾,在其交匯處清濁不混,界線清楚?!对娊?jīng)•谷風》有“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的句子,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后常用此比喻人品的清濁,也比喻事物的是非分明。人們常用“河山”或“江山”指國家的疆土,故成語有大好河山、錦繡河山、半壁江山、河山破碎、江山之恨、江山之異等。還有以江河的洶涌澎湃形容氣勢的成語,如江翻海倒、一瀉千里、氣壯山河等。此外還有江河行地、江山如畫、江河日下、口若懸河、川流不息、白山黑水、過江之鯽、沂水春風等等關于江河的成語。 格言有: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船到江心補漏遲,等等。 十二 中華民族與河流的密切關系,從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和古今許多地名稱謂中亦可見一斑。 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地理著作《禹貢》就主要以江河水系為基本單元,將當時的版圖劃分為九州。戰(zhàn)國末期成書的《呂氏春秋》更對九州的地望有著確切的劃分:“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上述行政區(qū)域除了按東南西北等方位劃分出青、揚、荊、雍、幽五州外,其余豫、冀、兗、徐四州則是以水系劃分的。 中國人常愛以河流作為地理分界線,如江南、河東、淮北、運東等稱謂,即簡明又說明問題。甚至許多地方的稱謂也往往根據(jù)所在區(qū)域內(nèi)主要有哪條江河流過而冠命的。如河南、河北兩省的稱謂緣于其省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一處黃河南、一處于黃河北而確定的。湖南省之所以簡稱湘,江西之所以簡稱贛,前者是因為湘江自南向東北蜿蜒而下,斜臥湖南省境,后者則因為贛江縱貫江西南北,為江西省第一大河,湘江和贛江分別作為湖南、江西的母親河,其重要意義顯而易見。遼寧、黑龍江和浙江、上海、重慶、香港等省區(qū)名稱的由來,也緣于江河流經(jīng)之故。位于我國東北西南部的遼河,雖蜿蜒迂回流經(jīng)河北、內(nèi)蒙古、吉林、遼寧四省區(qū),但其干流自東北向西南縱貫遼寧省中部,由于遼河經(jīng)常發(fā)洪水,給遼河流域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故當?shù)厝嗣衿谂芜|河歲歲安瀾,遼寧省也由此得名。黑龍江省省名的由來,無疑是因為黑龍江流經(jīng)之故。錢塘江,古名浙江,亦名漸江。錢塘江——浙江是流經(jīng)浙江省的最大河流,錢塘江流域又是越文化的搖籃,以浙江為其省名,可見浙江的重要意義。上海簡稱為滬,因境內(nèi)吳淞江(蘇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又一簡稱為申,因境內(nèi)黃浦江舊稱春申江或簡稱申江。重慶位于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因嘉陵江下游有渝水之稱,故重慶又科稱渝。香港的由來,則由于它是香江之城——“小河彎彎向東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這首名為《東方之珠》的歌訴說著香港雅名的由來。另外,吉林省的名稱也與江河有關。吉林是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據(jù)《吉林通志》載:“國語吉林謂沿,烏拉謂江,其曰吉林者從漢文而省也。”這里所謂“國語”是指滿族語言,即吉林沿著松花江大川的意思。因省會最初設在吉林而得省名。 此外,江西、江蘇、四川、天津這些省市稱謂都與河流有關。而開封(古稱汴京,汴是古水道名)、杭州(別稱錢塘,境內(nèi)有錢塘江穿過)、長沙(別稱臨湘,坐落在湘江之濱)、承德(別稱灤陽,因其地處灤河之北)、寧波(簡稱甬,境內(nèi)有甬江穿過)、南寧(別稱邕城,因其地瀕臨邕江)濟南、淮南、淮北、淮陽、淮陰、淮安、江陰、鎮(zhèn)江、漢口、漢陽、贛州、洛陽、沁陽、漯河、麗水、臨汾、渭南、延安、九江、內(nèi)江、臨沂、柳州、桂林、遼陽、牡丹江、灤南、淇縣、臨清、七臺河……顧名思義,這些地名無不與流經(jīng)當?shù)氐暮恿飨嚓P聯(li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