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史中,亞洲和歐洲誕生的文明無疑是最為光彩奪目的。伴隨著不同文明碰撞而產(chǎn)生的軍事對抗,又因為這兩個洲處于同一片大陸而變得格外頻繁和激烈。雙方爭斗的焦點區(qū)域集中在中東和地中海一帶。在兩千多年的東西方軍事對抗中,各文明中心和軍事帝國依次粉墨登場,用血與火、淚與笑、鐵與水、夢想和榮耀、貪婪和野心、權(quán)力和欲望上演了一場又一場軍事碰撞的大戲。 一、希波戰(zhàn)爭 最早的東西方大規(guī)模軍事對抗發(fā)生在公元前5世紀。當時,古希臘文明因其民主的政體、自由的精神、發(fā)達的海上貿(mào)易而輝映地中海。在隔海相望的東方,強悍的波斯帝國統(tǒng)治了西起尼羅河,東到印度河的的廣大地區(qū)。因為希臘本土以雅典為首的城邦支持了位于小亞細亞西海岸愛奧尼亞地區(qū)的希臘殖民城邦反抗波斯的統(tǒng)治,公元前492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提兵遠征希臘本土以示懲罰。由于海軍在色雷斯海岸毀于大風暴,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此次征伐半途而廢。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又派遣兩萬余人在雅典西北的馬拉松平原登陸,準備奪取雅典。不過這一次波斯人卻又見識了雅典步兵方陣的厲害,被只有11000人的雅典步兵打得大敗而逃。這一仗雅典人以哀兵之態(tài)以少勝多,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信心。而在以往,各希臘城邦只要一聽到波斯人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失敗的波斯人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十年后他們集結(jié)更多的兵力卷土重來,十余萬大軍水陸并進,威勢更盛?;实垩ξ魉剐坌牟?,打算一舉吞并希臘,完成父親大流士一世的遺愿。但是,如同他的父輩大流士出征時船只被大風摧毀一樣,薛西斯的征兆也不見得好。在過達達尼爾海峽時,面對盛大壯闊的軍容,這位多情的皇帝忽然想到百年后這些雄健的兵士和他本人都將回歸黃土,不禁悲從心來,泫然涕下,大有東晉桓溫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況味。最高統(tǒng)帥這一浪漫主義的舉動,似乎就預示了波斯人的前景。盡管波斯軍隊在溫泉關(guān)擊敗了希臘城邦中陸軍戰(zhàn)斗力最強的斯巴達軍隊,并且攻占洗劫了雅典城,但是他們自大的海軍卻被希臘人誘進了狹窄的撒拉米斯海灣而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致使陸軍的戰(zhàn)果化為烏有。當波斯人從海上倉皇撤退時,希臘海軍趁勢追趕并再一次獲勝。 第二年,留在希臘的十幾萬波斯陸軍和希臘十幾萬聯(lián)軍在雅典附近的普拉狄亞會戰(zhàn),結(jié)果大敗,統(tǒng)帥馬多尼奧斯(薛西斯的女婿)也被殺掉。幾星期后,希臘聯(lián)合艦隊進攻波斯本土,在愛奧尼亞的米卡利大敗波斯艦隊。愛奧尼亞地區(qū)乘機脫離波斯的統(tǒng)治,加入以雅典為領(lǐng)導的提洛同盟。此后,提洛同盟繼續(xù)對波斯作戰(zhàn)。公元前466年,他們在小亞細亞的歐里墨東河再一次重創(chuàng)波斯艦隊,并支持埃及起來反對波斯的統(tǒng)治。波斯內(nèi)外交困,被迫于公元前448年和雅典簽訂《卡利亞斯和約》,希波戰(zhàn)爭以希臘的最終獲勝而告終。 希臘獲勝使自己免遭東方專制主義的奴役,從而保持了民主政治的特色,為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由于獲勝的關(guān)鍵是海軍,而當時海軍的士兵都是無錢將自己武裝成重步兵的城市貧民,因此下層城市平民的地位得到提升,這也就大大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原本在希臘城邦中并不出眾的雅典在戰(zhàn)爭中居功至偉,從而迅速躥升為希臘的強邦,不久,它就進入了伯利克里執(zhí)政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成為了全希臘的老師。 二、亞力山大東征 公元338年,崛起于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控制了整個希臘。四年后,意氣風發(fā)的新國王亞力山大胸懷建三洲帝國的壯志,率兵四萬渡過達達尼爾海峽東征波斯。這一年,他21歲。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科斯河,他擊退了前來阻止他的波斯總督,首戰(zhàn)告捷。為了確保自己和希臘本土的聯(lián)系暢通,亞力山大實施了大膽而冒險的計劃,即暫不深入波斯境內(nèi),而是沿地中海岸奪取波斯的港口。失去了這些港口,龐大的波斯海軍將變成飄蓬浪萍,無所作為。 公元前333年,亞力山大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十萬大軍在伊蘇斯會戰(zhàn)。依靠自己精心訓練的騎兵部隊的強力沖鋒,亞力山大大獲全勝。波斯軍隊折損過半,連大流士三世也差點丟了性命。此后的兩年,亞力山大繼續(xù)圍攻中東和埃及的港口,并在公元前332年拿下了當時中東最堅固的要塞提爾港。公元前331年,亞力山大和大流士三世在巴比倫城(位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 第二次東西方軍事大對抗以擁有曠世奇才亞力山大的西方占有壓倒性優(yōu)勢而結(jié)束。隨著亞力山大的東征,希臘文化在中東廣為傳播,并與當?shù)氐奈幕Y(jié)合,形成了一種既不完全等同于希臘文明,也和當?shù)匚拿鞔蟛幌嗤男碌奈拿?,這一文明被史家稱為希臘化文明,而中東地區(qū)也由此進入了希臘化時代。東西方文明原來獨立發(fā)展的模式被打破,伴隨著它們的交流和融合,歐亞大陸第一次初步連接成了一個整體。 三、羅馬東擴 公元前202年,崛起于臺伯河畔的羅馬在扎馬之戰(zhàn)中取得了對海上強國迦太基的絕對性勝利,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從戰(zhàn)爭中獲得滾滾財富的羅馬胃口大開,將灼灼的目光投向了東方。它舉起刀叉將要切割的正是偉大的亞力山大所留下的三個國家(亞力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個國家,一個是基本上控制住希臘的馬其頓,一個是占有中東一帶的塞硫古,最后一個是占據(jù)埃及的拖勒密)。公元前197年,羅馬軍團在康諾斯克法萊擊敗了馬其頓的方陣,隨后宣布希臘置于其保護之下。公元前168年,羅馬再次尋找借口對馬其頓宣戰(zhàn)并徹底滅掉了這個國家。與此同時,亞洲的塞硫古王國也在野心勃勃的皇帝安條克三世的帶領(lǐng)下進行擴張。公元前192年,安條克三世支持希臘城邦埃托利亞反抗羅馬。公元前190年,羅馬侵入小亞細亞進行報復。在馬格內(nèi)西亞戰(zhàn)役中,羅馬誘使安條克三世的軍隊進入一片中空地帶,然后設(shè)法使其大象受驚自亂陣腳,羅馬隨后掩殺過來,安條克三世慘敗。他被迫與羅馬簽訂和約,放棄其在地中海的艦隊,允許羅馬勢力滲入亞洲。塞硫古從此淪為二流國家,在內(nèi)憂外困中苦苦掙扎,直到公元前64年被羅馬吞并。公元前31年,羅馬大軍滅掉了最后一個希臘化國家托勒密。至此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結(jié)束,地中海變成了羅馬人任意游弋的內(nèi)陸湖。 不過,似乎無所不能的羅馬卻在向亞洲內(nèi)陸推進時遇見了一個強硬的對手。這就是我國古代關(guān)于漢朝的史書中多次提到的安息,又稱帕提亞。公元前3世紀中葉,一支伊朗語族的帕奈人游牧部落從北方的中亞草原遷移到伊朗高原的帕提亞,和當?shù)鼐用褚煌l(fā)起反對塞琉古王朝統(tǒng)治的斗爭。此時塞琉古王國正與托勒密王國交戰(zhàn),無暇后顧。帕提亞乘機于公元前247年獨立,建立了阿爾薩息王朝,國王是帕奈人的部落首領(lǐng)阿爾薩息。中國史書因其王朝名稱而簡稱之為安息。安息立國后不斷擴張,到公元前1世紀初,其勢力范圍已達兩河流域和亞美尼亞一帶。這不可避免的和東擴的羅馬產(chǎn)生了矛盾。公元前54年,羅馬前三頭之一的龐培帶兵遠征安息,惡戰(zhàn)一場,未見勝負。公元前53年,前三頭的另一位名將克拉蘇再征安息。由于聽信了一位阿拉伯奸細的假情報,克拉蘇帶領(lǐng)大軍貿(mào)然深入沙漠,結(jié)果落入安息人的包圍圈。在安息騎兵弓箭手一輪又一輪“箭雨”的攻擊下,死傷累累的羅馬人只好乘夜間撤退,最后在卡雷遭到慘敗??死K本人也一命歸西。此役后,羅馬東擴之勢基本受阻,雙方的邊界一直游移在幼發(fā)拉底河以西毗鄰敘利亞一帶。 羅馬東擴使東西方的貿(mào)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于羅馬和安息帝國的強大和穩(wěn)定,使得以絲綢為代表物品的東西方貿(mào)易空前活躍,一片繁盛。連遙遠東方的漢帝國也通過絲綢之路和羅馬取得了聯(lián)系。此外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得到了大大加強。對西方世界影響深遠的基督教正是猶太教在吸收了波斯宗教和希臘文化精髓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發(fā)展、壯大起來的。 四、羅馬和薩珊波斯的四百年爭霸戰(zhàn) 公元224年,波斯貴族阿爾達西爾滅掉安息,建立了薩珊波斯帝國。阿爾達西爾雄心勃勃,夢想再現(xiàn)古波斯帝國的輝煌,因此,把腳伸到亞洲來的羅馬就成為了他下決心要搬掉的絆腳石。公元231年,阿爾達西爾致書羅馬皇帝塞維魯,要求羅馬退出亞洲。長達400多年的羅薩爭霸戰(zhàn)隨之開始,雙方在亞美尼亞、小亞細亞、敘利亞一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拉鋸戰(zhàn)。232年,薩珊波斯擊敗羅馬,雙方締結(jié)和約,波斯得到了亞美尼亞。260年,戰(zhàn)事重開。這一回羅馬輸?shù)酶鼞K,連御駕親征的皇帝瓦勒良也被活捉。他不得不跪在塵埃中,為波斯皇帝薩波爾一世充當上馬的墊腳石,然后等著手下的臣子用巨額金錢來贖回自己。此后雙方時戰(zhàn)時和,羅馬稍占上風,但未能取得顯著戰(zhàn)果,只是奪回了失去的部分領(lǐng)土。375年后,雙方都忙著應付各自邊境上蠻族的進攻,暫時把爭霸的事拋到了腦后。它們和蠻族斗爭的結(jié)果迥異。羅馬失去了西半部分,保留下來的東半部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又叫拜占庭帝國;而薩珊波斯卻成功擊退了匈奴人的進攻。當蠻族的進攻浪潮平息后,久未比試過的兩位老對手又要來見一個高低勝負了。 487年,好大喜功的薩珊波斯皇帝科巴德上臺執(zhí)政。他指揮由波斯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組成的聯(lián)軍接連攻占了上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502年,經(jīng)過80多天的圍攻,薩珊波斯攻陷了重要的軍事要塞阿米達城,后又連續(xù)擊敗拜占庭人的反擊。505年。雙方媾和,拜占庭以1000鎊黃金換回阿米達城。527年,著名的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即位。他勵精圖治,加強武備,對薩珊波斯重開戰(zhàn)端。在杰出的將領(lǐng)貝利撒留的指揮下,拜占庭軍隊數(shù)次擊敗波斯,最終迫使其在561年和拜占庭簽訂了為期50年的和約。620年,波斯從海上進攻君士坦丁堡,攻勢受挫后,雙方達成休戰(zhàn)協(xié)議。在此期間,拜占庭著名皇帝希拉克略做好了精心準備。622年,拜占庭在卡帕多西亞(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東南約300公里處)大敗波斯軍隊,乘勝收復失地。此后波斯政局動蕩,無力再戰(zhàn)。631年,科巴德二世與拜占庭議和。根據(jù)和約,波斯退還了歷代侵占的拜占庭土地,另外支付了大筆軍費。至此,長達400多年的羅馬和薩珊波斯的爭霸戰(zhàn)結(jié)束。 羅馬和薩珊波斯的爭霸戰(zhàn)雖以拜占庭帝國的最終勝利而結(jié)束,但實際上這場馬拉松大戰(zhàn)并沒有真正的贏家。波斯最后是精疲力竭,搖搖欲倒。拜占庭也好不到哪里去,傷痕累累,元氣大傷。真正的贏家是隨后從阿拉伯半島異軍突起的阿拉伯人。他們乘兩大帝國衰弱之際,斜刺里殺將出來,滅掉了薩珊波斯,又將拜占庭帝國擠壓到小亞細亞動彈不得,從而掀開了世界歷史新的篇章。 五、匈奴西遷 匈奴最先并不被歐洲人所知,但他們一旦出現(xiàn),帶給歐洲巨大的沖擊力卻不亞于核爆炸。公元1到2世紀,匈奴連續(xù)遭到西漢和東漢王朝的沉重打擊,加之內(nèi)部紛爭不斷,自然災害頻繁,遂開始向中亞遷移。從地理上來說,中亞草原比蒙古大草原溫暖濕潤,水草也更加豐美,因此匈奴人在此安心地住了下來。等到這片肥沃的大草原將他們養(yǎng)得膘肥體壯時,游蕩慣了的他們又開始東張西望了。 公元372年,匈奴穿過冰封的伏爾加河,滿懷希望地向他們從未涉足過的神秘大陸策馬飛奔而去。這一亮相,歐洲震動。匈奴人那奇形怪狀的長相、幽靈般神出鬼沒的戰(zhàn)術(shù)、飚風一樣的騎兵、兇悍的攻擊、血腥的殺戮讓整個歐洲為之戰(zhàn)栗!當時的羅馬史學家阿米阿努斯用混雜著恐懼和憎恨的感情將他們描繪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和“雙足的野獸”。匈奴鞭鋒所指,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垠第人,魂飛魄散,潰不成形,象一群群野山羊被趕進了羅馬這座富麗堂皇的大花園。然后匈奴人也闖了進來。這些蠻族在羅馬境內(nèi)四處踐踏,大肆蹂躪,兩次洗劫了繁華的羅馬城,讓羅馬人陷入了天塌地裂般的痛苦和絕望之中。以匈牙利為根據(jù)地,以阿提拉為首領(lǐng)的匈奴王國在當時的歐洲縱橫馳騁、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是無可爭議的霸主。東西羅馬帝國對他畢恭畢敬、稱臣納貢,各蠻族勢力向他大送秋波、獻媚討好。因此,歐洲人都敬畏地稱阿提拉為“上帝之鞭”。452年,阿提拉突然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城一片恐慌。在教皇利奧一世的勸說下,阿提拉勒索了大筆財富后掉頭北上。一年后的一天清晨,威風八面的他暴死于營帳中,身邊還躺著他新娶的一位日耳曼公主。阿提拉一死,如日中天的匈奴帝國隨即土崩瓦解,而匈奴人也就此從歷史中消失。 匈奴西遷迫使一批批日耳曼蠻族潮水一樣地涌入羅馬帝國境內(nèi)避難,讓本就日漸衰弱的古老帝國從此關(guān)防大開,陷入一片動蕩。在蠻族的大肆破壞下,帝國已無力控制西部各省。東西方的蠻族在帝國境內(nèi)隨意行動、自在來去,將西部變成了一片血腥的屠宰場,并于公元476年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歐洲的政治格局從此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主要國家的雛形初步確定。歐洲進入了黑暗與光明共存,幻滅和希望并生的漫長中世紀。 六、阿拉伯人西擴 在世界歷史中,7世紀之前的阿拉伯人默默無聞,但隨著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的偉大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入主麥地那,他們不但登上了歷史舞臺,而且唱起了主角。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統(tǒng)一的阿拉伯半島面臨分裂的危險。為轉(zhuǎn)移那些“叛教”部落的注意力,伊斯蘭教社會的世俗首領(lǐng)哈里發(fā)(相當于國王)對外發(fā)動了征服戰(zhàn)爭。 此時,地中海和中東的兩大帝國拜占庭和薩珊波斯經(jīng)過400多年的爭霸戰(zhàn)后都已衰落下去,他們已無力阻止這些騎著駱駝、揮舞著彎刀的沙漠居民在世界舞臺上揚起遮天蔽日的大黃沙。636年,阿拉伯人在兩河流域上邊的耶爾穆克河谷和拜占庭主力部隊決戰(zhàn)。憑借著豐富的沙漠作戰(zhàn)經(jīng)驗,阿拉伯人乘著天昏地暗的大沙暴發(fā)動猛攻,一舉殲滅由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以及敘利亞基督教徒組成的聯(lián)軍。拜占庭的一代名君希拉克略也難挽敗局,他能做的只是逃回君士坦丁堡,將整個敘利亞行省丟給狂歡的阿拉伯人。第二年,阿拉伯人又在卡迪西亞大敗波斯軍隊,迫使波斯皇帝撤出首都泰西封,倉皇向東逃亡。兩次勝利帶來的前所未見的財富讓阿拉伯人目眩神迷、心花怒放,更多的居住在貧瘠沙漠深處的同胞從半島南邊趕來加盟,隊伍進一步發(fā)展壯大。如同滾滾洪流的阿拉伯人在向東擴張的同時,向西侵入了埃及。在狂熱的宗教熱情和對財富的強烈占有欲的驅(qū)使下,他們沿著地中海岸一直打到摩洛哥,然后又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711年,阿拉伯人擊敗了最后一位西哥特國王羅德里戈,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隨后翻越比利牛斯山進入法國。整個歐洲為之震動。上到教皇貴族、下到農(nóng)奴平民,無不晝夜禱告,懇求耶穌現(xiàn)身阻止這些可怕的異教徒。最終耶穌不曾出現(xiàn),到是來了把“鐵錘”。當時法國由墨洛溫王朝的法蘭克王國統(tǒng)治,國王雖庸碌無為,宰相查理·馬特卻智勇雙全、意志堅強。“馬特”的意思就是“鐵錘”。732年,在法國西南部的圖爾,順風順水的阿拉伯人遭到了查理·馬特的當頭一錘,不得不頭破血流地敗退。阿拉伯人西擴之勢就此受阻,歐洲人懸吊吊的心也慢慢落了位。 阿拉伯人西擴的最重大意義不在于他們建立了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而在于他們文化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在短短一百多年里,一個創(chuàng)立于阿拉伯半島的地區(qū)性小宗教便隨著阿拉伯武士旋風般的擴張傳到了非洲和歐洲的西班牙,對世界格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并持續(xù)至今。他們在教義上、語言上、血統(tǒng)上所同化了的異族人,比他們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民族所同化的還要多些。他們的文化繼承了在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上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征。后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傳到中世紀的歐洲,同時,發(fā)明于中國的造紙術(shù)也隨著阿拉伯人的擴張經(jīng)西班牙傳到了歐洲大陸,對歐洲的文藝復興起到了推動作用。 七、十字軍東征 自匈奴揮鞭西進以來,歐洲人就一直過得不開心,始終處于蠻族的威脅之中。先是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垠第人一通折騰,把個西羅馬帝國砸得四分五裂。法蘭克人和拜占庭人隨后在廢墟上重建帝國大廈,好不容易有了點型,居住在中亞的阿瓦爾人又踏著匈奴人的足跡飛馬趕到,踏碎了歐洲人重建大一統(tǒng)帝國的美夢。之后,阿拉伯人、馬扎爾人、維京人先后攪得歐洲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直到10世紀,隨著“北歐海盜”維京人放下屠刀加入了基督教而定居下來,整個歐洲才吐了口長氣。穩(wěn)定下來的歐洲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取得了很大進步、商業(yè)活躍、城市發(fā)展、人口大幅增長,好戰(zhàn)的歐洲人終于要釋放壓抑以久的征服欲望了。十字軍(參戰(zhàn)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故稱“十字軍”)正是在此時發(fā)動戰(zhàn)爭的。 懷著改變異教徒信仰的宗教狂熱情感,以及得到幻想中的東方滾滾財富的夢想,一批又一批歐洲封建主、僧侶、騎士、農(nóng)民加入到東征的行列。 十字軍東征起于1096年,止于1270年。一共進行了八次。其中第一次戰(zhàn)果最為顯著。 十字軍東征最終沒能達到改變異教徒信仰和解放圣城的目的。他們在海外所建的國家也很快的相繼滅亡。但他們攻占了地中海的重要島嶼,掃蕩了拜占庭和穆斯林的海上勢力,使得意大利的城市作為當西方貿(mào)易的中轉(zhuǎn)站而迅速發(fā)展起來。城市和商業(yè)的發(fā)展相應地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為給整個歐洲帶來精神活力的文藝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那些從神秘東方回來的十字軍騎士帶回的種種奇異和夸張的描述在歐洲人那富有冒險精神的血液里沉淀著、發(fā)酵著,只要下一次條件合適,躁動的血液就會讓他們再一次向東方乃至全世界擴張。 八、突厥人和蒙古人西征 突厥人并非同一個種族。他們來源不一,成分混雜,因操同一種突厥語系的語言而聯(lián)結(jié)在一起。6世紀時,他們統(tǒng)治了從蒙古大草原到中亞阿姆河的廣大區(qū)域。稍后,處于它東西方的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相繼興起。面對這兩個如日中天的大帝國,突厥人左右搖擺,游移不定,拿不準到底該吹東風還是吹西風。751年,阿拉伯人在怛羅斯戰(zhàn)役中擊敗了大唐帝國,大唐勢力退出中亞,突厥人開始越來越深地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大批大批皈依了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作為雇傭軍進入了阿拉伯帝國的軍事機構(gòu),并以其驍勇善戰(zhàn)、善于騎射而逐漸取代了阿拉伯人、波斯人在軍隊中的地位。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日益衰落,到9世紀中期,帝國的哈里發(fā)們已經(jīng)失去了對軍隊和行政的控制權(quán)。他們形同傀儡,被手握兵權(quán)的突厥人首領(lǐng)隨意廢立。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的首領(lǐng)托格魯爾·貝伊被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fā)封為“蘇丹”,成為了帝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在好戰(zhàn)的突厥人的推動下,已經(jīng)衰敗的伊斯蘭教帝國重新恢復活力,開始對外擴張。 長期以來,小亞細亞一直是基督教勢力抵抗伊斯蘭教勢力的堅固橋頭堡,但這一情況即將改變。1077年,在對世界宗教政治格局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曼齊克爾特戰(zhàn)役中,由于拜占庭軍隊內(nèi)部將領(lǐng)臨陣叛變和在不利于自己的崎嶇地形上作戰(zhàn),拜占庭軍隊被突厥人大敗,皇帝羅曼魯斯四世也被活捉。伊斯蘭教勢力自此越過托羅斯山脈滲入小亞細亞。接下來的11到13世紀,小亞細亞大部分土地被穆斯林蠶食。在失去了這一最重要的稅收和軍隊來源地區(qū)后,古老的拜占庭帝國氣短血衰,步入垂垂暮年,若不是蒙古人的“幫忙”,它也許熬不到15世紀就將倒斃。1258年。在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攻下了巴格達,除少數(shù)工匠被認為有用而留下外,全城80多萬人幾乎被殺戮殆盡。面對連真主也敢怒而不敢言的蒙古人,一貫崇尚武力的突厥人也不得不忍氣吞聲,放慢了西進的腳步。 世界上沒有一個游牧民族取得的軍事成就能夠和蒙古人相提并論。自橫空出世的成吉思汗于1205年征服西夏起,到1279年南宋滅亡,短短70幾年的時間,滾滾蒙古鐵騎如暴風驟雨一般摧毀了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個國家,建立起了一個東到日本海,西至俄羅斯大平原,北起西伯利亞,南抵波斯灣的空前龐大的帝國。這確實是軍事上的一個超級神話。如果拋開他們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人們有一萬個理由認為他們偉大。 蒙古人對歐洲的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統(tǒng)率進行的。1237年秋,15萬蒙古軍隊越過冰封的伏爾加河,在其凌厲的攻勢下,各俄羅斯公國潰不成軍。蒙古軍連陷梁贊、莫斯科、弗拉基米爾等十余城,到1238年春,他們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由于擔心春雪泥濘,馬匹難行,他們忽然掉頭,退回伏爾加河下游一帶進行休整。兩年后,拔都揮師重來,12月,古都齊瓦(今烏克蘭基輔)淪陷。1241年春,蒙古大軍兵分兩路深入歐洲。一路由拜答爾率領(lǐng)進攻波蘭,拔都自與速不臺率主力進攻匈牙利。拜答爾一路挺進到西里西亞地區(qū),在利格尼茲,他以佯退誘敵、突然襲擊的戰(zhàn)術(shù)大敗波蘭和德意志聯(lián)軍。拔都與速不臺一路也是進展順利,直逼匈牙利首都馬茶(今布達佩斯)。蒙古軍誘使守軍出城,然后突然回師圍之于城外,先用大炮硬弩狂轟猛射,使匈牙利軍隊疲憊不堪,后見匈牙利軍隊斗志尚存,急切難下,于是故意網(wǎng)開一面,縱其突圍潰逃,乘機尾追大破之,遂占領(lǐng)馬茶。1242年春,拔都繼續(xù)向多勞河上游推進。此時從遙遠的東方傳來窩闊臺大汗去世的消息。拔都于是率軍穿過巴爾干地區(qū)撤回伏爾加河,在此建立金帳汗國。蒙古對歐洲的西征結(jié)束。 14世紀后期,蒙古帝國開始衰落,被壓制已久的突厥人又漸漸活躍起來。在一大批軍事冒險家中,以消滅了蒙古伊爾汗國的帖木爾最為著名。不過他所建的帝國在他死后即告解體,遠不及他的同胞奧斯曼所建的國家那樣長久且影響深遠。奧斯曼率領(lǐng)的這支突厥人乘塞爾柱突厥人衰微之際進入小亞細亞并在其西北角定居下來。那里離分割歐亞洲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達達尼爾海峽不到 突厥人和蒙古人西征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疆域遼闊的各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讓東西方的文明地區(qū)不再孤立,而是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東西方貿(mào)易活躍,航海術(shù)和造船術(shù)進一步提高,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融合空前加大,對歐洲近代文明具有深遠影響的我巍巍中華民族的三大發(fā)明――印刷術(shù)、火藥、指南針――正是在這一時期經(jīng)中東傳入了歐洲大陸??傊?,東西方的聯(lián)系從未如此緊密,居住在那時的人們盡管沒有現(xiàn)代人“地球村”的概念,但他們至少明白了發(fā)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和自己并非毫不相干。 九、火器時代的西方列強全面東擴 進入中世紀后,歐洲人在東西方對抗中處于明顯下風,特別是面對復興壯大了伊斯蘭教的強悍突厥人,他們更是占不到便宜。由于龐大強盛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與自己不共戴天的伊斯蘭異教徒橫亙在連接東西方的商路上,對東方香料充滿強烈渴望的歐洲人只好另辟蹊徑,希望能從海上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航路。在這方面,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最前面,除了商業(yè)利益的驅(qū)動,臨海的便利條件外,對異教徒摩爾人(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的阿拉伯人)的征服是最重要的原因。經(jīng)過一大批冒險家和航海家孜孜不倦地努力,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其同行迪亞斯發(fā)現(xiàn)的好望角到達印度的卡利庫特港,從而拉開了歐洲人全面向東擴張的序幕。 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主宰了海洋。葡萄牙人占據(jù)了從非洲海岸到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jù)點和島嶼,不但牢牢控制了歐洲和東方的香料貿(mào)易,而且還因為介入了東亞貿(mào)易(如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mào)易)而獲利豐厚。西班牙人晚了一步,在和葡萄牙人的競爭中落入下風,不過,他們還是于1571年占領(lǐng)了菲律賓群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之所以能做到這些,要歸功于他們強大的海軍。16世紀前20年,佛蘭德(歐洲歷史地名。位于中歐低地西部、北海沿岸,包括今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法國的加來海峽省和北方省、荷蘭的澤蘭?。┖偷乱庵镜目茖W家發(fā)展了鑄炮技術(shù)。這種大炮能發(fā)射內(nèi)填火藥的彈丸,可以遠距離摧毀敵艦。海戰(zhàn)因此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由以往的近身肉搏變成了遠程炮轟。正是憑借著這些裝備了火炮的海軍,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毫不費力地擊退了企圖維護本民族商業(yè)利益的阿拉伯海軍。 進入17世紀,造船業(yè)發(fā)達的荷蘭興起,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成為海上霸主。其造價低廉的三桅商船遍布世界海域,為荷蘭人贏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美譽。荷蘭人積極在東印度群島設(shè)立據(jù)點,把當?shù)氐膰易優(yōu)樽约旱谋Wo國,后來又全部吞并了這些國家。他們甚至還闖入中國海域,強占了被明王朝認為無足輕重的臺灣島。17世紀末期,人口和自然資源更加豐富的法國和英國崛起,荷蘭逐漸退居二線。到了18世紀,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quán)而在世界各地展開了激烈斗爭。在亞洲,雙方爭奪的焦點是印度。但是決定印度歸屬的關(guān)鍵戰(zhàn)爭卻發(fā)生在歐洲。通過著名的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英國大獲全勝。根據(jù)1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法國不但失去了在美洲的大片殖民地,還退出了印度。英國成為了世界頭號海上強國。在英國人堅船利炮的威逼下,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中東、中亞的遼闊土地先后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們還深入遙遠的東亞,打破了顓頊自大的清帝國的天朝迷夢,之后和其它西方列強聯(lián)手,把僵化古老的中國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把海上霸主地位保持了兩百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被地大物博的美國完全取代。 當其它歐洲國家在海上呼風喚雨時,俄羅斯也開始在陸地上進行驚人地擴張。16世紀,被蒙古人逼入森林的俄羅斯人以莫斯科為龍頭,逐漸強大起來。在伊凡大帝執(zhí)政時期,所有的俄羅斯公國都被納入莫斯科的統(tǒng)治之下。而在此時,蒙古最大的藩屬國金帳汗國已經(jīng)是四分五裂,除烏拉爾山脈以東的西伯利亞韃靼人的汗國外,還有山以西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以及克里米亞汗國。憑借著自己的軍事優(yōu)勢,俄羅斯人開始向蒙古人反動了反沖鋒。這和三個世紀前正好相反,那時是蒙古人所向無敵,靠的是騎兵;現(xiàn)在卻是俄羅斯人長驅(qū)直入,靠的是從西歐學來的火槍火炮技術(shù)。到1556年,除克里米亞汗國依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支持而幸存外,烏拉爾山脈以西的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國均已滅亡。俄羅斯人控制了遼闊的伏爾加河流域,下一步就是越過烏拉爾山脈向無邊無垠的西伯利亞進軍。俄羅斯在這一地區(qū)的擴張主要依靠哥薩克人。這些人吃苦耐勞、英勇善戰(zhàn)卻又野蠻兇狠、劫掠成性。盡管人數(shù)不多,但當?shù)靥撊醯暮箛驮悸浜蟮耐林用耧@然無力對他們構(gòu)成威脅,因此他們進展順利。1581年,僅靠800多人他們就攻陷了錫比爾城,之后他們很快就推進到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1647年,他們抵達太平洋海岸,在那里修建了鄂霍茨克要塞。不到一百年,俄羅斯人完成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在接下來的18、19世紀,他們又占領(lǐng)了克里米亞汗國,中亞以及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這其中就包括從清政府手中奪去的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至此,俄羅斯從一只東歐的森林狼變成了一只巨大的北極熊。 綜述:縱觀兩千多年的歐亞爭霸史,雙方你來我往、兩不相讓、各有攻守、互有得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古代,歐洲以希臘的海洋文明為基礎(chǔ),產(chǎn)生了希臘城邦、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靈活機動的海軍和步調(diào)一致的步兵軍團是其克敵制勝的法寶。反觀亞洲,則以伊朗高原為核心的大陸文明相抗衡。波斯、安息、薩珊波斯相繼崛起,來自于中亞的馬匹和騎射手為這些帝國的騎兵部隊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使這些國家得以在和西方的較量中不致于太落入下風。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是東西風各擅其長,西風稍占上風。 進入中世紀后,亞洲的游牧民族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從幕后來到臺前并成為歷史的主角。他們剽悍勇武、能征善戰(zhàn),還以伊斯蘭教為紐帶增加了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戰(zhàn)斗力,再配上本就讓歐洲人頭痛的騎兵,于是在和歐洲人的對抗中開始占據(jù)上風。歐洲人在這一時期除了十字軍的短暫反彈外,總體上處于守勢和下風,不得不在穆斯林文明的圍困下忍讓退縮,默默等待反擊的時機。東風在這一時期壓制住了西風。 16世紀,歐洲人發(fā)明了火炮,冷兵器時代結(jié)束。歐洲人憑借著裝備了火炮的海軍打破了伊斯蘭文明的圍困,首先控制了東西方貿(mào)易,進而又依靠從貿(mào)易中、掠奪中和從工業(yè)革命中獲得的滾滾財富,成為了世界海洋的主人,在政治上、軍事上對亞洲國家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勢。而亞洲國家則因為固守傳統(tǒng)的大陸文明而墨守成規(guī)、缺少變革,日益僵化、保守、腐朽、落后,終于在歐洲人日甚一日的攻勢下全面崩潰,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后雖經(jīng)過努力爭得獨立,但在擁有海洋就擁有世界的今天,扎根于大陸文明的亞洲國家除少數(shù)國家外已經(jīng)在各方面大大落后于歐洲國家。這是一個西方強勁,橫掃一切的時代,東風已經(jīng)聲微勢弱,哪怕是文明最為古老厚重的亞洲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上都不能不受到西方的深刻影響。這一影響還將繼續(xù)下去,也許五十年、也許一百年、也許兩百年,東風什么時候復蘇,誰知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