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你的父母 沙石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們是否住在一起,請你注意——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臥室不再像以前那樣齊整;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家中的地板衣柜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家中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潔;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鍋碗筷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衣服好象沒洗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行動和反應比過去慢了半拍;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思維和記憶不再象過去那樣清晰;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腿腳不再象過去那樣利索;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喜歡絮叨陳年舊事;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總是談起遠方或已故的親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喜歡小孩并象個小孩;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的一些習慣好象有所改變;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而是吃煮得稀爛的飯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父母流鼻涕或咳嗽不停,千萬別以為感冒或著涼(那是神經老化的現象) ;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覺他們不再愛出門、愛說笑; ……………… 那么,我要告訴你,你的父母真的已經老了,身體的器官已經老化到危險的程度,需要兒女細心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親自照料,請你花錢雇人照料,并常常探望,不要留下遺憾。 什么叫“風燭殘年”?老人的生命確實象風中飄搖的蠟燭,說不定哪一刻…… 什么叫“福星高照”呀?有父母,是大福;沒父母,是大苦。因為父母就是兒女的福星啊。 父母健在,我們哪怕九十歲也是小孩子,永遠不會老,多幸福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孝順要及時,失去不再來,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推己及人,放大心量,就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敬自己的父母,這是凡人之境界。 孝敬普天下的父母,這是賢人之境界。 視一切眾生為自己前世的父母,永久孝敬,不惜身命,這是圣人之境界。
因此,孝,有世間孝(小孝)與出世間孝(大孝)的區(qū)別: 世間之孝,敬順侍奉,不敢違逆,豐衣足食,一世而已;
出世間之孝,恭勸并代替父母乃至累世父母、法界一切眾生,歸依三寶,行善積德,念佛誦經,回向凈土,永脫輪回,究竟成佛。此乃至善至美,大丈夫之舉!
其實,父母即是活菩薩
從前有一個屠夫,生性暴烈,甚至對自己的老母親也大聲喝斥,動輒施以拳腳。有一天,他聽說南海觀世音菩薩非常靈驗,決定發(fā)心去朝拜普陀山。 話說這位屠夫到了普陀山,找遍了整座山,也沒有見到觀世音菩薩,他就去問住持老和尚: “師父啊,觀世音菩薩到底在哪里呀?” “觀世音菩薩見你心誠,早已到你家里去了!”老和尚回答說。
“真的嗎?觀世音菩薩長得什么模樣呢?”
“翻穿衣服,倒趿鞋子的那位,就是觀音菩薩。你趕快回去,一定能夠見到菩薩。”
屠夫一聽,非常高興,于是日夜兼程趕回家里。到家時已是夜深人靜,屠夫急急忙忙地叫門:“娘啊,快來開門哪!我回來拜見觀音菩薩!”
正在睡夢中的老母親忽然聽到熟悉的吼叫聲,知道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兒子回來了,萬分驚喜,就慌忙爬起來開門,黑暗中,衣服穿反了,倒拖著一雙鞋子,匆匆忙忙來開門。兒子進門后,一眼就看見一個反穿衣,倒踏鞋的老婦人,倒頭就拜:“拜見觀音菩薩!拜見觀音菩薩!”
老母親知道是菩薩感化了兒子的心,于是趁機訓誨了一番。從此以后,屠夫痛改前非,變成了孝子。 祈愿天下所有父母,法界一切眾生,早日脫離苦海,明心見性,往生凈土,超凡入圣!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孝的真諦 證嚴法師
做人要飲水思源:生命從何而來?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報恩不忘本,才不愧對父母的養(yǎng)育恩德。
一般世俗所謂的“孝”是以物質為主,總以為在日常生活中供給父母吃飽、穿暖……等一切享受,即是盡孝,其實不然。
父母恩德重如山岳、昊天罔極,雖然極盡世間關食珍物奉養(yǎng),亦難報答其愛澈骨髓、牽腸剖腹的宏恩于萬一。
又有人于雙親在世時不知孝敬,縱然能于身后極盡排場,甚至以金被銀枕安奉,不僅父母無法帶走任何一物,此更不足以酬報親恩。
我們能得人身,是與父母有緣。母親懷胎守護,哺乳養(yǎng)育;父親提攜教導、備資營生,無比艱辛苦勞!為人子女,應善體親心,好好珍惜有用之身,福利人群、導人向善,切不可吃喝逸樂、耽戀物欲,或搬弄是非、造業(yè)行惡,有損為人子之孝道。
人生數十年,不免生、老、病、死,除了身軀性命之外,還有永恒不滅的“慧命”。子女若能將父母賜予的精血肉體之軀,善加利用,造福眾生,成就功德,則父母恩親亦同得?;?。
古圣先賢以孝為宗,佛經以孝為戒,萬善之門以孝為基。人人應禮敬供養(yǎng)尊親如堂上活佛。并擴展短暫的親緣私愛,成就清凈覺情,普及累生,累世的父母,惠澤七宗八祖。
學佛須以孝為先,宏揚孝道,方為真正的念長情、體大愛、報重恩!(摘自《證嚴法師靜思語》) 佛教以孝為本論 [印光法師]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范圣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故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已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于跡而專致力于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于本者,晦而難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yǎng)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之發(fā)揮。故《禮》之祭義云:“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孝經》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并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靈魂),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雖然,儒之孝以奉養(yǎng)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yǎng)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于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雙親。所以,長蘆有養(yǎng)母之芳蹤(注: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yǎng)于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長蘆寺,迎母于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凈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凈土圣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注: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zhàn)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余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故經云:“供養(yǎng)父母功德,與供養(yǎng)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證無生忍,登不退地,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之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若以世間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妄誕,便謂之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