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奧斯卡季節(jié),斯皮爾伯格大導演的《慕尼黑》落選奧斯卡前哨戰(zhàn)金球獎的最佳劇情片提名可算是一大新聞。然而對于影片本身意旨的曲解似乎更讓人傷心,有不少人認為導演的意圖在于姑息恐怖主義。在我看來,久不涉足嚴肅題材的斯皮爾伯格此次依然保持了他一貫的水準,在流暢的敘事中關注人性永恒的主題,而且這一次的思考顯然絕對不打算討好任何評論。 影片的敘事開始于震驚全球的慕尼黑慘案。1972年9月5日,在慕尼黑參加奧運會的11名以色列運動員和教練員,被一群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綁架并且殺害。在慕尼黑事件發(fā)生后,以色列揚名全世界的特工組織“摩薩德”派出了以男主人公(艾瑞克·巴納)為首的一個特工小組,開始向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巴勒斯坦幕后相關人員復仇。在一系列暗殺行動全面展開的同時,特工小組的成員們發(fā)現他們已經陷入了危險,而他們本身對于行動正確性的懷疑,也在與日俱增。 排除思想性不談,就敘事而言,影片仍然做到了步步驚心,不失為一部節(jié)奏緊湊,相當好看的驚悚懸念電影。從慕尼黑慘案開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務,再到暗殺一個個的目標人,環(huán)繞在主角周圍的線索漸次復雜,而潛在的危險也接踵而至。暗殺名單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兩條互相交織的線索,清晰的將懸念、危機、迷惘、恐懼和盤托出。而在暗殺事件中漸漸顯露出的復雜的國際政治態(tài)勢,顯示這不是單純的特工游戲,也絕非代表國家的政治使命,其中復雜的滋味,正是導演希望通過電影,通過男主人公的眼睛來表現的。 如果說斯皮爾伯格十幾年前拍《辛德勒名單》,是本著身為猶太人的責任感甚至使命感,來表現大屠殺中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溫暖偉大。那么《慕尼黑》則是在表現幾十年前發(fā)生的人性悲劇的過程中,導演對于人性更深入的一次思考,甚至包含了對于仍然存在于當前世界的種族對立、恐怖主義、人道立場等等多方面的思考。影片小范圍上映以后,曾經有評論認為影片質疑了反恐行為的正義性。說這種話的人,只能說完全沒有理解這部電影本身?!赌侥岷凇匪宫F的角色們在那個年代所遭遇的困惑和恐懼,無奈和掙扎,在當今的世界依然存在。而且這一次,在人性殘忍的陰影下掙扎的不止有無辜的猶太人,還有站在他們對立面的穆斯林。我毫不懷疑,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鮮明的反對恐怖主義,但是他對于制裁恐怖主義的手段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否以生命換取生命就能夠永遠消弭失去所帶來的傷痛?還是只能加深業(yè)已存在的人類關系中的裂痕?生存的權利,人道的立場,是否因為種族的分野就變得模糊不清甚至不再重要?在《慕尼黑》紛繁復雜的國家、種族、個人的彼此傷害當中,提出了問題的那個斯皮爾伯格,比任何一次都要心情沉重,同時也令人敬佩。 斯皮爾伯格一向的人性化視角,在本片中依然在繼續(xù)。通過一個被指派去暗殺巴方相關人員的男人的眼睛和心理活動,來再現由慕尼黑事件延伸出來的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永恒的悲劇。不錯,影片的主要角色們仍然是猶太人,但他們在影片中并不單單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他們因為巴勒斯坦人殺害了自己的同胞,所以反過來對巴方進行復仇;然而在執(zhí)行行動將名單上的名字被一個一個劃去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照片上那些對于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意義的臉孔,竟然在真實的世界里也有著鮮活的生命和親愛的家人。尤其是男主人公,從跟蹤第一個被殺者到小雜貨店,到第二個目標人那個穿著紅色裙子的黑頭發(fā)小女兒(又是紅色,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這個顏色始終與人性和希望有著關聯(lián)),再到與第三個被殺者在陽臺上親切的交談,他心中身為普通人的不忍,終于慢慢發(fā)展成為后來的懷疑。影片無意渲染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單方面人物們的感情,男主人公唯一的一次和家中的通電話固然讓人鼻酸,被殺的巴勒斯坦人家中那男孩子驚恐的眼神同樣令人難忘。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殺害慕尼黑人質的畫面固然代表了人性的冷漠和殘忍,以色列五人特工小組中也有成員認為世界上除了猶太人的鮮血,其他種族的都不值得同情和憐憫。所以,就象電影當中那個巴方的保鏢和男主人公的交談一樣,猶太人問巴勒斯坦人,你們不覺得這樣做,只會讓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你們禽獸不如嗎?巴勒斯坦人回答,是啊,我們就是要讓人們覺得我們是這樣的人,并且讓他們知道,是誰讓我們變成這樣的人,是誰讓我們喪失了生存的地方,我們過得有多么的艱難。這一段短短的談話,雖然沒有涵蓋影片所有的訴求,卻代表了編導的思考方向,恐怖主義是萬惡的,殺害無辜人的生命,也難以用能夠讓他處的人生活得更好這樣的解釋來變得合理化。但是在世界的另外一處,或者說就在同一處,是不是不同血緣不同語言不同面孔不同習俗的人們在天天的死去,就應該被漠視被遺棄呢?這真是一個關于人性永久的問題。且不論各種族間政治宗教歷史血腥的糾葛,光是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導演,能夠在他的電影里面經巴勒斯坦人之口提出這個問題,就值得尊敬和欽佩。 斯皮爾伯格擅長舉重若輕,在電影的鏡頭下,他沒有讓主角特工們變成英雄,但他們也不是喪心病狂的惡魔。第一次執(zhí)行任務,他們也有恐懼得不敢開槍的時刻,他們也在撤離的時候因為慌張把自己隨身的東西遺留在現場。而且最真實也是最震撼的處理是,這一切行動的進行,雖然背負著來自國家的命令,但面對的依然是這個真實無比而又荒謬無比的世界。所以特工們在一次暗殺行為和等待下一次來臨的過程中,導演反復的表現他們做飯、吃飯的段落,和暗殺交叉進行,一點都不夸張和特意,因為這就是真實的情景。他甚至讓某些細節(jié)有著即荒謬又喜劇的效果。最戲劇化的一幕,來自于在其中的一次暗殺行動中,猶太人特工們經過法國線人的介紹,進住一間陳舊的公寓,夜半眾人正要入睡的時刻,聽見有人接近門口并掏出了鑰匙。在雙方劍拔弩張之后,終于明白原來只認錢不認人的線人把這間公寓同時提供給了兩伙要在這個城市行動的人。兩伙人最后協(xié)商,在房間里分地而睡,而且最后還在要聽的電臺音樂上達成了妥協(xié)。在這個時候,他們誰都不知道,另外的這伙人,竟然就是他們要暗殺的目標人的保鏢,巴勒斯坦人。而他們在第二天的夜晚,就要結束其中幾個人的生命。這樣的真實和荒謬,其實只是來自于清濁難辨的現實世界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男主人公處在殺人后被追逐的無法擺脫的恐懼中,越來越懷疑任務的目的和意義。他在一開始曾經對妻子說,我無法原諒我自己放棄接受這樣一個任務的機會,我知道將來我會后悔,當時的他一定懷著復仇的正義感和對于國家的使命感,因為電影提到了他的父親也曾經是以色列歷史上的一位英雄。然而他的線人告訴他,他永遠不會了解行動后面的真正目的,他看到眼前不同集團的人們以不同的原因被射殺,他目睹伙伴一個個從身邊消失,他同時聽說被殺死的那些巴勒斯坦官員,很快就換上了比他們的原任更兇殘的代替者。在世界的真相逐漸顯露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終于不可抑制的陷入了崩潰。 斯皮爾伯格在演員的選擇上向來別具匠心,當年的《辛德勒名單》人人出彩,卻并沒有大明星助陣。如今的《慕尼黑》依然如此,主角艾瑞克·巴納有很多內心戲,那種莫名的恐懼和內心的人性蘇醒,非常出色。其余的幾個以色列特工配角,其中包括了新一屆007人選丹尼爾·克雷格,還有老戲骨杰弗里·拉什,都很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絕不搶戲。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悲愴。仿佛從銀幕深處穿來的高亢的女聲,將陷入這個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的無奈,將面對無數反人性的行為的整個人類的無力,表現得凄涼而直接。另外在貫穿全片,以男主人公夢境形式交代的慕尼黑慘案的整個過程中,音樂的效果進一步深化了永恒的人性悲劇這個主題。 電影似乎在不該結束的時候結束了,男主角和以色列特工的負責人見面,提出他心中存留依舊的問題。這位負責人沒有回答他心中的疑問,只是跟他說,你還有家,回家去吧。電影嘎然而止,片中的男主角一樣,我們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答案。盡管男主角在問,既然那些恐怖分子,那些恐怖事件的幕后操縱者犯了罪,為什么我們不選擇讓他們受到應有的審判?但顯然,連男主人公本身,都對于應該用何種方式來停止無休止的人與人之間的殘殺,而失去了信心。如果說《辛德勒名單》里面還有小女孩的紅衣來代表一星點的希望,那么《慕尼黑》提供給我們的,就只有無數的問號。40年過去,11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慕尼黑血腥的夜晚,片尾的字幕提醒我們,此后的幾年內,被懷疑與慕尼黑慘案有關的巴勒斯坦十幾名相關人士,也付出了他們的生命。而看看如今并不清明的寰宇,依然有因為本身的苦難而將炸彈投向無數陌生人的恐怖分子,依然有為了制裁反人類的罪行而向無辜的平民轟炸開槍的行為,依然有綿延了上千年的仇恨在某塊土地上制造的流血事件。斯皮爾伯格不是“萬能”的政治家,《慕尼黑》的編導也無意為這依然千瘡百孔的世界提供修補的良藥,只是,每個走出影院的人,能夠因為片中的角色們并非偶然的命運做一點思考,那才是拍這部電影的人們所希望的。 |
|